查看原文
其他

25岁,我离死亡越来越近

2017-08-29 愈姑娘 我是愈姑娘

 ▲你陪着我的时候,我从没羡慕过任何人

后台回复“晚安”,送你一句悄悄话。



25岁的死亡是从一个个重复的日子开始的。


“25岁,感觉自己离死亡越来越近。”小七吸了一口饮料,面无表情的对我说。


坐在我对面的小七,一件黑色大T恤罩着一身不安分的肥肉,眼神涣散,一脸倦容,我竟然有些陌生,这还是我三年前认识的那个活泼爱笑的小七吗?


小七毕业一年了,做程序员的工作也一年了。这一年,日复一日的加班让她胖了整整20斤,粗壮的胳膊和腿早已穿不下以前漂亮的裙子。


小七说,现在生活只剩下工作。每天同一个时间起床,每天搭同一辆公交车,每天同一个时间到公司,每天做的工作内容都大同小异。


每一天都在重复,仿佛自己是个机器人,活着跟死了一样。



曾经有个动画短片叫《降落》,讲诉的是一个老人在楼顶浇花,不慎坠楼,坠落的过程中不断显现自己一生的画面——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h05002ijsfj&width=500&height=375&auto=0


年少时期,是美好而丰富的时期。学走路、学骑车、学网球、学舞蹈、学钢琴,欢笑与泪水交织。


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画面里的东西越来越少。


25岁,恋爱结婚,生活终于只剩下一个画面,站在讲台上,用同样的表情,讲着同样的课,面对同样的课本,重复重复重复,直到死去。


当日子开始重复,你的灵魂便濒临死亡。同时,你会发现时间过得越来越快。


小时候,一天可以做很多很多事情,即使课间十分钟都可以跑到很远的地方买个冰淇淋。现在的十分钟不够刷一遍朋友圈,逛一圈淘宝。


对时间的感知正如段子讲的,眼睛一闭一睁,一天就过去了,再一闭一睁,一年就过去了,一睁一闭,一辈子就过去了。


对于这个问题,法国哲学家Paul Janet在1897年提出了人类对时间流逝的心理感受速度的理论。在他的理论中,一年的时间在人的记忆中所占的比重是不一样的。


比如,当你一岁的时候,一年就是你生命的全部。当你50岁的时候,一年只是你生命的2%。


这样,你的生命越长,一年时间所占的比重就越小。


这意味着让一个五岁的小孩为圣诞节等待24天,相当于让一个54岁的人等待一年。


因此,25岁前的美好和丰富,是因为不断接触新鲜事物产生更多记忆叠加的。而25岁后,机械式的重复,走向死亡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25岁的死亡是从发现自己熬不起夜开始的。


高中的时候,常常熬夜看书到凌晨两三点,第二天五六点就起来背书,依然精神饱满,动力十足。


大学的时候,每到期末考,往往通宵临时抱佛脚,第二天轻轻松松考个八九十分,考完继续跟同学去嗨,嗨到半夜偷偷溜回宿舍,睡一觉依然生龙活虎。


大二时,一个人坐了十四个小时的火车去上海,一晚上没睡,到了上海行李都来不及放,就开始玩耍,一路吃一路走,丝毫不觉得累。


大四准备毕业论文时,每天晚上没有在零点前睡过觉,第二天早早爬起来挤公交去实习,就那样坚持了一两个月。


今年5月份,跟朋友去谷吧(音乐酒吧)玩到凌晨两点,第二天上班昏昏沉沉,这种状态持续了一个星期才晃过来。


去年刚开始写公号的时候,为了保证更新频率,熬夜写稿是家常便饭。现在再也熬不住了,宁愿少更新一些,也要保证充足的睡眠。


以前为了看电影,会买晚上十点十一点的场次,现在超过九点的场次不再考虑。


朋友喊我晚上出去玩,唯一关心的是几点结束,如果太晚,宁愿不出去。


晚上去玩滑板,十点半就赶紧拿起滑板回家。同行的板友,很多才20岁左右,他们常常玩到十二点,甚至通宵刷街,而我从来不敢赴约。


我慢慢发现,自己精力不如从前了,超过十二点睡觉,第二天起来一定头晕目眩,影响一整天的工作效率。


我慢慢意识到,我再也不是那个连续熬夜一个月,各种胡吃海塞,第二天还能满血复活的自己了。那个年轻而充满活力的身体状态,和曼妙的大学时光一样,结尾加了ed。


身体对外界的刺激变得越来越敏感,身体悄然拒绝着曾是顺其自然的肆无忌惮。


只能拼命的健身,让身体细胞的衰老死亡来得慢一些再慢一些。



25岁的死亡是从不再对爱情抱有幻想开始的。


有一次下雨天看到两个穿着校服的小情侣牵手一路走一路淋雨,雨水狠狠打湿了他们的头发和衣服,他们却丝毫不在意,依然有说有笑。


我第一反应是,不怕感冒吗?要是以前的我,一定羡慕极了这种能一起淋雨的爱情。


现在跟淋雨感冒比起来,爱情是多么虚无缥缈的东西。


现在如果能让我和那对小情侣一样拉着对方的手在风雨里不疾不徐,那个人得有多美好呀,我现在已经不再相信自己有这样的运气了。


年少的时候,喜欢一个人,别说淋雨了,为他上刀山,下火海,甚至为他去死都愿意。


我依稀记得自己曾经喜欢一个人的样子,为他辗转反侧,为他小心翼翼,为他写无数情话,为他担惊受怕。


而现在得我再也不会那么傻了,青春只有一次,为一个人傻也只有一次。


常常有人跟我抱怨她男友不跟她穿情侣装,有人问我喜欢一个人要不要告诉他,也有人半夜给我发消息说还爱前女友怎么办……


我理解爱情带来的甜蜜和苦涩,可很多时候,我都想说:我真羡慕你们还有喜欢的人,还可以为ta欢喜为ta忧。


而我已经很久没有心动的感觉了,我想,大概是因为我心里的小鹿早就撞死了。



五岁时,可以只为捕捉一只蝴蝶,而跑到一公里外的田野。


十岁时,可以只为一个冰淇凌,而跑遍大街小巷的商店。


十七岁时,可以为喜欢的人,一个人去陌生的城市。


二十五岁时,却可以孤身一人,拒绝任何一个想靠近的人。现在越来越懒了,懒得去爱,也懒得被爱。


时间让我们变得越来越成熟,懂得及时止损,懂得权衡利弊。


年少时,无知自然无畏,长大后,懂的多了,反而畏首畏尾。


其实,我不怕淋雨,也不怕感冒,只是我不再对爱情抱有幻想了。




25岁,死去的不止这些,还有更多。


话到嘴边又忘记的频率越来越高了。


不再胡吃海喝了,一是习惯计算热量,二是胃里再也塞不下这么多食物了。


眼角开始有细纹,再贵的眼霜也得狠心购买了。


认识的人越来越多,朋友越来越少。


遇到想做的事情,会首先考虑金钱、精力等现实因素。


常常怀旧,看到旧照片会思绪良多。


越来越爱流泪,再也看不得别人哭了。


惰性越来越强,思考能力越来越弱。


越来越害怕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开始追求安逸和稳定了。


对很多事情开始无所谓甚至麻木,从不想争辩到不想争取。


不再轻易羡慕别人生活,懂得生活从来都不是轻松的。



原来25岁并没有想象中的美好和丰盛,慌张和迷茫是常态。


原来富兰克林说的“有些人25岁就死了,只是到了75岁才埋进土里”不是一句空话。


我渐渐开始明白王小波在《黄金时代》写的: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再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


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那一年我17岁,我在日记中写到:


我要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成为一个让所有人都羡慕的人。

我要去很多很多地方,看很多很多风景。

我要爱一个很好的人,愿意为他赴汤蹈火的人。

我不要平凡度日,我要轰轰烈烈的过一生。


我现在很怀念那时的幼稚和无知。



END

推荐阅读

(戳标题即可阅读)


1、那个整容13次的姑娘,最后活成了什么样?


2、《鬼乡》:一位14岁“慰安妇”的自白


3、“七夕送女朋友200块的礼物,还不如送她一个自由”


后台回复“晚安”,送你一句悄悄话。


微博@愈姑娘

微信:yuhua9316

听说点赞的人都很可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