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民日报:藏粮于地,让农田休养生息|评论

2016-07-11 冯华 土壤观察

导    读


让不堪重负的耕地休养生息,用地养地相结合,在部分地区推进耕地休耕轮作势在必行。


文/冯华(人民日报记者)

来源:人民日报(2016年7月5日)


近日,农业部会同中央农办、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印发了《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方案》,提出在部分地区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力争用3—5年时间,初步建立耕地轮作休耕组织方式和政策体系。这是中央确定的重大改革任务,也是我国主动应对生态资源压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增产,农业稳定发展,但长期粗放的农业发展方式也让我国面临着资源环境的多重挑战。农业资源过度开发、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地下水超采以及农业内外源污染相互叠加等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这让生态修复治理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农业以土而立。对农业的生态修复而言,耕地保护是最关键的部分。由于人多地少,资源禀赋不足,我国对耕地、水等资源要素的长期超强度利用,大大消耗了耕地的生命力。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粮食生产一年两熟,南方多地一年三熟,土地长期高负荷运转,影响了粮食持续稳产高产。此外,耕地退化和污染现象也逐年扩大,东北平原耕地“隐性流失”加剧,原本富含有机质的黑土层越来越薄。


让不堪重负的耕地休养生息,用地养地相结合,在部分地区推进耕地休耕轮作势在必行。


当前推进耕地轮作休耕,时机比较成熟。现阶段国内外市场粮食供给充裕,国内粮食仓储日益吃紧,粮食收储财政压力增大,利用这一时机推进耕地轮作休耕,不仅能够保护耕地资源、巩固提升粮食产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还有利于平衡粮食供求矛盾、稳定农民收入、减轻财政压力。


从技术上讲,我国有着悠久的轮作种植传统。最早的农书《齐民要术》中就提到了作物轮作的必要性。轮作是顺应自然规律的选择,可以调节土壤理化性状、改良土壤生态;休耕则能通过用地养地相结合,保护和提升地力,增强粮食和农业发展后劲,从而实现真正的“藏粮于地”


此外,耕地轮作休耕,也有利于我国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增加紧缺农产品供给,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全面提升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但是,推进耕地轮作休耕,事关13亿多人的吃饭问题,必须审慎对待。如何让试点不走样、让好的政策设计真正落到实处?要正确认识耕地轮作休耕,需要明确几个原则。


首要原则就是“巩固提升产能,保障粮食安全”。开展这项试点,要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影响农民收入为前提,休耕不能减少耕地、搞非农化、削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急用之时粮食能够产得出、供得上。休耕不是让土地荒芜,而是采取保护性措施,要坚守耕地保护红线,提升耕地质量,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其次,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能让农民利益受损失。这次试点,强化了政策扶持,建立了利益补偿机制,对承担轮作休耕任务的农户给予必要补助,确保不影响试点农民收入。同时鼓励农民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拓宽就业增收渠道。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不搞强迫命令、不搞一刀切。


推进耕地轮作休耕,除了试点的600多万亩耕地,我们的目光还应投射到更广袤的田野上。只有从根本上提升我国耕地地力水平,加强耕地质量保护,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真正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才能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阅读:


耕地轮作休耕试点确保不影响农民收入,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解读《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方案》|政策


农业部长解读“十三五”农业大布局 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农业部长韩长赋谈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农业部长人民日报发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面临注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等六大重点任务


宏观丨农业部长韩长赋《求是》撰文: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根本上破解农业资源环境两道“紧箍咒”的制约


人民日报:土地肩上的担子太重,生态农业建设发展应上升为国家战略


一周热文推荐:


土十条”对农田土壤修复进展的影响|干货


从长江洪水看土壤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研究


土壤与文化间的辩证关系|思想


广东韶关:不毛之地为何能重结硕果|观察


阻止土地荒漠化:全球化背景下一场无声的战争|观察



月度热文推荐


国内外农田污染修复现状与行业发展趋势|干货


耕地轮作休耕试点确保不影响农民收入,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解读《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方案》|政策


张山岭:精准解读“土十条”,引导产业界参与土壤污染防治|观点


医生的土壤情结(第二季)|连载


土和未来,都在脚下


土壤和它的部分名言|推荐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2006~2020年)调整方案》印发实施|发布


中国土壤安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思考


土十条有了,土壤污染就有治了?|观察


农田污染土壤整治如何因应“土十条”?|观点


陈能场:土壤污染防治要有全局观念|观点

著名土壤学家陈怀满:“土十条”具体明确,执行会有问题吗?|观点


科学家揭示揭示施加粪便有机肥对土壤耐药发展和传播的影响|研究


医生的土壤情结(第一季)|连载





“土壤观察”微信群2群开通,欢迎各位师友入群交流,请扫描二维码邀请加入


我们是“土壤观察”(turangguancha),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关注,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或转发给好友,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