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能场:那些年,美国人来中国“取的经”|思考

2016-11-22 陈能场 土壤观察

导   读


让我们充分吸取数千年来祖辈留给我们的智慧,反思我们该如何保护我们的健康。


文/陈能场(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原名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

来源:东方早报(2016年11月22日)


在近两百年的快速发展过程中,美国遥遥领先,给人的印象似乎总是“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但事实上,美国也有“做学生”的时候。我印象深刻的有两项美国学习中国的研究,特别是这两项研究的时间节点,具有重要意义。


一项研究是在现代农业开始之前,美国土壤物理学家富兰克林在对中日韩(主要是中国)的农业考察后写就的《四千年农夫》;而另一项则是以柯林·坎贝尔(T. Colin Campbel)为首的研究团队自1983年开始持续20年对中国农村65个县的130个村庄开展的饮食、生活方式和疾病死亡率特征的横断面调查,最后柯林·坎贝尔于2004年写就的《中国研究》(The China Study)。


笔者认为,中国在近十年来迅速转型,这两项学术成果对研究和阐释时下中国的农业发展和生活方式、人体健康的改变及其带来的效应具有重要的价值。

 

《四千年农夫》


现代土壤学被认为是从1887年苏联的道库查耶夫发表的成土五要素正式开始的。到了20世纪初的美国,土壤学虽不怎么发达,但学术争论气氛浓厚,教授们与政府间的分歧不断,甚至存在谩骂。


1902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农业物理学的教授富兰克林·H.金(1848-1911)被任命为USDA 土壤局土壤管理司的头儿,在他被任命后的第二年其上司土壤局局长弥尔顿·惠特尼(Milton Whitney)和该局的化学家Cameron发表了一个不靠谱的理论,即土壤中的养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有机肥的作用在于抵消植物根系的“有毒排泄物”。


金教授在其任职前进行了连续两年的作物试验,包括作物生长季节的很多测定,得到的结果却与之相反,于是他连同其支持者霍普金斯与上司产生了激烈的冲突,惠特尼甚至禁止富兰克林发表了3篇学术文章。富兰克林于1904年黯然辞职。


这一学术夙愿最终促使了富兰克林的东亚考察之旅,他在 1909 年 2 月抵达日本横滨,足迹遍及中国(香港、珠三角、上海、山东、大连等)、日本、韩国,并出版田野调查书《四千年农夫》。其支持者霍普金斯连续出版了3本与当时政府主流理念完全不同的书籍,分别是《土壤肥力和永久性农业》(Soil Fertility and Permanent Agriculture,1910)、《土壤的故事》(The Story of the Soil, 1911)、《不会耕坏的农场》(The Farm That Won't Wear Out,1913)。所有这些都倡导永续农业的理念。


在《四千年农夫》中,富兰克林开宗明义地写道:“我们一直盼望着和中国、日本的农民见面,一起走过他们的田地。通过观察,学习他们的耕作方法,了解他们的农耕器具。这些世界上最古老民族的农民在长期的人口资源压力下逐渐采纳形成的实践经验,构成了这两个国家的农耕体系。这套农耕体系经过长达4000年的演化,在这块土地上仍然能够产出充足的食物,养活如此众多的人口,我们渴望了解这是如何做到的。”


书稿未成书富兰克林就去世了,其遗孀整理了富兰克林的遗稿形成了书的最后一章“中国日本向全世界发出的信息”,于1909年发表,但其间几乎被遗忘,直到1927年才在英国被重新出版。到了上世纪40年代,经历化肥农业洗礼的欧美,发现了单施化肥带来的种种副作用,该书的价值被重新重视,上世纪初的研究在三十余年后才被称为农业特别是有机农业的经典,如今这本书被译成16国语言,产生了巨大的效应。


 《中国研究》


1983年由中国、牛津大学和美国康奈尔大学发起了一个名叫“饮食、生活方式和疾病死亡特征研究”(the China-Oxford-Cornell Study on Dietary, Lifestyle and Disease Mortality Characteristics) 的项目,项目的想法起源于康奈尔大学的T.柯林·坎贝尔博士与中国预防医学研究院的营养与食物卫生研究所的一个副所长的讨论,后来牛津大学的Richard Peto和中国癌症研究所也加了进来。


这个项目持续了20年,从1983年开始在中国65个农村县任意选择2个村庄,每个村庄任选50户家庭,每个家庭选择一位成年人,组合起来男女各半调查其饮食习惯,以及每个县在1973年-1975年死于48种癌症和其他疾病的死亡率。


整个项目结束后,调查人员收集和分析了来自中国农村65个县130个村庄的超过50种疾病的死亡率数据,包括7种不同的癌症。从每个村庄的50个(共6500名)成年人收集血液、尿液,对这些家庭三天内进食的食品(共有367种膳食)作了详细记录,并分析各种营养、病毒、激素和毒性化学因素。


此外,研究团队还对全国各地市场上的食品进行了采样分析。他们选择了那些几代以来饮食习惯保持不变的乡村地区以及定居不流动的家庭,最后得到了“疾病、膳食和生活方式等变量的8000组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的数据”。


研究发现,在中国农村,脂肪摄入量低于美国的一半,纤维摄入量比美国高3倍。动物蛋白摄入量非常低,仅占美国摄入量的10%左右。在中国农村,平均血清总胆固醇为127毫克/分升,而在美国为20-74岁的成人为203毫克/分升。美国男性的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是中国男性的16.7倍,美国女性是中国女性的5.6倍。


作者根据在中国研究的众多结论,结合其以往的关于营养与健康的研究成果,写就了一本名为《中国研究》(The China Study)的书。该书的出版得到了极高的赞誉,被誉为“史上最全面的营养研究”,1990年被纽约时报称之为“流行病学研究的巅峰之作”(the Grand Prix of epidemiology)。作者被誉为“世界营养学界的爱因斯坦”。该书2005年1月上市,截至2011年1月,该书已售出50万册,成为美国最畅销的营养书之一。


当然,也有一些营养学和其他领域的学者持有不同的意见,特别对于坎贝尔极为肯定且广为传播的观点:所有动物蛋白质容易致癌,而植物蛋白质有助于抗癌,一些专家有着不同意见。坎贝尔在他的书中说,研究数据表明:“多吃动物性食物的人容易得慢性病,”而“多吃植物性食物的人最健康的,并倾向于避免慢性疾病”。但众所周知,相关关系并非因果关系。该书的最大亮点被认为是推动人们的膳食结构的改变,多吃全谷物食品,少吃植物油、高果糖玉米糖浆、精制谷物以及深加工的食品。


 两本书对时下中国的启示意义


改革开放之后,在农业方面,化肥快速取代农家肥,且施肥量一路飙升;在生活方式上,肉类用量增加,深加工食物食用量也急剧增加,当然随着人口、粮食的大量流动,膳食结构也大为改变。由于工业的快速发展而环保措施错位,大量污染物进入了耕地,而另一方面,大量的化肥施用以及工业排放的酸雨导致土壤酸化,农药和化肥的过量施用造成了土壤生态系统功能的弱化甚至丧失,粮食产量上去了,但粮食的质量如何变化,实在令人存疑。


以上这两项研究都是在中国的大地上进行的。《四千年农夫》揭示了中国数千年来,以轮作、绿肥、农家肥的循环施用维持了土壤肥力的经久不衰,可谓对中国农业作为一种完美的生产方式,甚至生活方式的高度肯定和记录乃至定格;而另一项成果《中国研究》探索了改革初期、快速转型前的中国的膳食结构、生活方式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且在与美国的情况进行对比后,充分肯定了数千年来中国饮食结构即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且多吃全谷物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如今,在改革开放数十年后,生活和生产方式都在快速转型。从现在的土壤状况和疾病状况来看,快速转型对数千年来的土壤健康和人体健康的冲击是巨大的、激烈的。笔者建议读者静下心来好好阅读这两本书,让我们共同反思我们该如何保护子子孙孙赖以生存的土壤,正如先辈为我们留存下来的这片土地一样;让我们充分吸取数千年来祖辈留给我们的智慧,反思我们该如何保护我们的健康。


 近期推荐


打通从污染机理到修复产业的全链条——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详解《落实土壤污染防治科技支撑工作方案》|宏观


陈同斌:土壤污染治理 治标更需治本|观点


我国典型农田长期施肥土壤肥力变化与研究展望|研究


环保部就污染地块和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征求意见(附征求意见稿全文)|宏观


长寿与土壤环境—以河南省夏邑县为例|研究


陈能场:我为什么做土壤科普?|人物



连载推荐


医生的土壤情结(第四季): 从3个案例了解“土壤-营养-健康”关系|连载


医生的土壤情结(第三季): 被渐忘的“土壤情结”|连载


医生的土壤情结(第二季)|连载


医生的土壤情结(第一季)|连载



“土壤观察”微信群4群开通,欢迎各位师友入群交流交流,请扫描二维码邀请加入

我们是“土壤观察”(turangguancha),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关注,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或转发给好友,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