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能场:“人类再牛,靠的还是六吋表土”|专访

2017-03-15 叶海燕 土壤观察

导    读


人类发展至今,已经“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但“人类再牛,靠的还是那六吋表土以及飘在其上的雨!”


文/叶海燕(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来源:中华妇女报(2017年3月8日),原题为“‘人类再牛,靠的还是六吋表土‘——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所(土壤观察注:现名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下同)研究员陈能场谈《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


《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前不久由国务院印发。《纲要》是我国首个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的战略性、综合性、基础性规划,对涉及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整治的各类活动具有指导和管控作用。


近日,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就《纲要》中的保护等有关情况,专访了长期致力于土壤污染与修复的广东省人大常委会环保咨询专家、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陈能场。


记者:请您谈谈对《纲要》的整体认识?它有什么创新和亮点?


陈能场:《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是我国首个全国性国土开发与保护的战略性、综合性、基础性规划,围绕着资源环境承载力,完美地处理了开发、保护、整治和发展四大关键词的相互关系。这四个关键词不仅设定了专章阐述,而且贯穿在整个规划中,我注意到在这一36431字的文本中,四个最重要的关键词“开发、保护、整治和发展”分别出现了247、216、54和225频次。


《纲要》完美地处理了开发、保护、整治和发展的相互关系。《纲要》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推动国土集聚开发和分类保护相适应,特别强调了要立足比较优势,构建高效规范的国土开发开放格局。《纲要》坚持国土开发与承载力相匹配、集聚开发与均衡发展相协调、点上开发与面上保护相促进、陆域开发与海域利用相统筹、节约优先与高效利用相统一、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构建了以集聚开发、分类保护、综合整治“三位一体”为框架,以区域统筹、陆海联动为重点,以强化“三线”管控为保障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体系,丰富了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实现了一次集成性创新。


记者:国土保护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纲要》是如何构建国土全域保护格局的?


陈能场:国土保护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只有加强保护才能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在本次纲要中,以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为基础,依据主体功能定位,按照环境质量、人居生态、自然生态、水资源和耕地资源5大类资源环境主题,区分保护、维护、修复3个级别,形成覆盖全域“五类三级”的国土保护格局,将陆域国土划分为16类保护地区,实施全域分类保护。设置了“生存线”“生态线”“保障线”和耕地保有量、用水总量、国土开发强度、重点流域水质优良比例等11个约束性或预期性指标,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和配套政策的完善。其中“生存线”用来严格保护耕地和水资源;“生态线”,用来将用途管制扩大到所有自然生态空间;“保障线”用来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必要的建设用地、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安全。


“三位一体”的框架、“五类三级”的国土全域保护格局、“三线”管控、用途管制等等使得保护的内容极为充实。


记者:作为国土中的核心要素,土壤安全有着怎样的影响和重要作用?


陈能场: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和空间规划的物质基础。土壤作为国土中的核心要素,因为其再生的困难性、污染的隐蔽性、退化的严重性在国土保护中期重要性更加凸显。人类发展至今,已经“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但“人类再牛,靠的还是那六吋表土以及飘在其上的雨!”。在纲要中,土壤这个词汇出现了25次,水土保持出现了10次,公众最为关心的土壤“重金属”出现了6次。


土壤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里边具有核心的地位。土壤圈与其他4个圈,有很多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关系极为密切,土壤对植物生长、水安全、气候变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污染物质的去除和降解、人类健康等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当今世界上面临的食物安全、能源安全、生态系统服务、生物多样性、气候安全、水安全等的核心在于土壤安全。在土壤安全这一战略框架中,土壤通过它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的性质影响以上六大方面的安全。


据估算,全球土壤的形成速度是每厘米178年,在人类出现之前,要流失一吋土壤需要1400年,而今只要60年。对于中国,由于改革开发后的大修大建,水土流失速度更是惊人,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Jeff Crawford发表文章认为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土壤流失速度是形成速度的5倍,而中国高达57倍。表土是土壤最为肥沃,最有活力的部分,一场豪雨可以损失0.1厘米的土壤。应该认识到水体流失不单单发生在纲要中指定的那些区域。对于农田,由于高强度的耕作,土壤退化,土壤有机质降低,土壤结构受到破坏,同时收获物很少回田,比起山地,地表裸露更多,也是水土流失的重要发生地。


土壤一旦受到重金属污染,粮食安全受到威胁,让其自然衰减需要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的时间,而其治理成本极为高昂。我国数十年经济上得到高速度发展,但伴随的是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几乎所有的污染物排放都排在世界首位。土壤作为大气、水体污染物的归宿地,其污染问题已经受到了政府、公众和科学家的高度关注。


人类95%的粮食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土壤。因此在土壤安全中,土壤健康的重要性就更加凸显。土壤质量的退化、养分失衡、过量肥料和农药的施用造成了土壤生态系统的破坏,导致粮食的不安全。


我们期待,通过《纲要》所提出的“推动公众参与”和科普宣传教育,早日实现《纲要》确立的建设“安全、和谐、开放、协调、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美丽国土”的目标。


 近期推荐


农业部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附全文)|政策


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就“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答问:每一个人要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参与者、贡献者(附全文)|重磅


农业部就“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答记者问:把农业绿色发展摆在更突出位置 开展五大专项行动|重磅


不治土壤疾病,就没有舌尖上的安全|观点


水中的抗生素:无药可用的未来?|研究


陈能场等:邮票上的土壤学|文化


朱永官:城郊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城市化|研究


陈能场:我为什么做土壤科普?|人物



连载推荐


医生的土壤情结(第四季): 从3个案例了解“土壤-营养-健康”关系|连载


医生的土壤情结(第三季): 被渐忘的“土壤情结”|连载


医生的土壤情结(第二季)|连载


医生的土壤情结(第一季)|连载



“土壤观察”微信群5群开通,欢迎各位师友入群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邀请加入


我们是“土壤观察”(turangguancha),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关注,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或转发给好友,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