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面源污染防治:从过程控制到生态系统服务区域集成|研究

2017-08-04 土壤观察

导   读


南京土壤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的研究者结合多年从事面源污染防控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的经历与积累,从“土-生-水”三相界面及农业生态服务区域集成的角度提出了面源污染防控的新观点及策略。


来源: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网站(2017年7月28日)


面源污染的形成与产生主要受农业产业结构、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面源污染产生的本质为污染物(氮磷等)在土壤及水体间的迁移转化。传统的面源污染防控措施包括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保护性耕作等减源技术,生态沟渠、生态干渠等过程拦截技术,以及人工湿地再处理等末端治理技术,然而这些技术均建立在土-水两相界面上,忽略了土水间的生物相。在稻田等浅水生态系统中,微藻、细菌等聚集在土壤表层,在土水界面上形成生物微界面环境,并可通过同化吸收、吸附、硝化、反硝化、水解、降解等过程影响氮、磷、有机物等的转化过程,进而影响面源污染的产排过程,多年来却鲜有人关注。


此外,生态系统自身具有调控功能,农业生态系统也不例外。在农业生态系统内部,可通过优化土地利用格局来实现面源污水的回用、提高氮磷营养盐利用率、阻断污染物迁移过程,充分利用农业生态系统自身的调控功能来减少面源污染物的输出与排放。然而,现有面源污染防控技术仅关注源头减量或过程阻断,却很少从生态系统的层面上进行调控,忽略了生态系统自身的调控功能与机制,制约着面源污染防控措施的有效实施。


基于此,南京土壤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的研究者结合多年从事面源污染防控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的经历与积累,从“土-生-水”三相界面及农业生态服务区域集成的角度提出了面源污染防控的新观点及策略,并以综述形式发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



近期推荐


耕地土壤健康的10个性状|观察


欧阳志云:我国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及变化趋势|观点


英格兰的“土八条”|干货


南京土壤研究所在高环多环芳烃生物降解研究中取得进展|研究


中国土壤微生物组:进展与展望|研究


地上—地下生物协同调控与养分高效利用|研究


掀开土壤生物“暗物质”——土壤病毒的神秘面纱|研究


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学研究现状与发展态势|研究


土壤微生物与作物土传病害控制|研究


                                                        连载推荐


医生的土壤情结(第四季): 从3个案例了解“土壤-营养-健康”关系|连载


医生的土壤情结(第三季): 被渐忘的“土壤情结”|连载


医生的土壤情结(第二季)|连载


医生的土壤情结(第一季)|连载



“土壤观察”微信群6群开通,欢迎各位师友入群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邀请加入


我们是“土壤观察”(turangguancha),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关注,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或转发给好友,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