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个学术会不寻常:网络实时直播,科学科普对接|观察

2017-08-29 长江下游项目办 土壤观察

导      读


8月28日,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施卫明研究员领衔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长江下游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防控技术示范(以下简称“长江下游项目”)”项目在上海组织召开了学术研讨会,会议采用专家特邀报告和项目汇报相结合的形式,注重了科研成果的传播,首次利用网络直播平台进行了全程直播,还开展了网友实时留言互动和答疑互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来源:长江下游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防控技术示范项目办供稿(2017年8月29日)



会议现场


一、会议简介


长江下游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牵头,联合农业环境领域的科研院所、985高校和重点地区农业院校以及地方企业等13家优势相关单位, 组成拥有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环境科学、微生物学、植物学、食品科学等领域专家的跨学科研究团队。针对长江下游地区的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问题开展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预期实现农产品安全生产以及10%左右的绿色农产品生产,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入,在秸秆还田及配套农机技术管理、有机肥生产、农田氮-磷-水-药一体化管理等环节增加农民就业,增强农民的资源高效开发利用与保护意识,带动农业清洁生产、环保型肥料、农药残留降解菌剂、重金属超积累植物资源化利用设备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减投增效、污染防控、高产稳产和农产品安全相协调”的科学目标,促进环境-资源-食品-健康的协调发展。


二、本次会议特色


1、会议全程直播


科学传播是科技成果应用于实际的重要途径。科学传播已经被确认为强国的支撑。习总书记在“三会”上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本次会议通过全程直播,不仅让广大网友全城了解会议内容,还开展了网友实时互动和答疑,对会议成果起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直播平台网友互动


主持人传达网友提问


2. 田间代表登上学术殿堂


本次会议不单是学者们的盛会。会议除了学者外,本项目技术人员和研究生,以及基地用户代表(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34家单位150多人都来参加会议。让基地用户代表能够结合自己的田间实践,聆听学者的报告,让知识真正走到田间,将文章写在大地上。


3. 跨学科交流


本次会议除了专业性很强、涵盖项目面源污染和重金属的政策和技术报告外,还专门开启了《新媒体与农业环境保护技术知识的公众科学传播》的专题报告,让科学和科普无缝对接。


会议主持人上海交通大学曹林奎教授


                                                   会议主持人施卫明研究员



主持人网络直播画面


三、特邀报告简介


本次会议特邀了7个专题报告,就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与控制技术及重金属污染防治与修复技术进行了详实的探讨。同时针对缓控释肥料与化肥减施增效、养分管理与专家施肥系统、新媒体与公众科学传播等相关领域进行了交流和分享,展现了农业环境保护技术领域的新进展。


1、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刘宝存研究员:农业面源污染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研发




刘宝存研究员作为“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研发”重点专项的专家组组长,对该专项的立项背景、研究现状与问题、思路与目标、重点研究内容和方案分解与实施等方面做了详细阐述。


2、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杨林章研究员:基于环境养分回用的面源污染氮负荷削减策略与技术



杨林章研究员对基于环境养分回用的面源污染氮负荷削减策略与技术做了系统介绍,通过尾水的直接回用,或经过“植物吸收-有机肥生产-农田回用”途径,把排放的氮磷回用到农田生态系统,减少排入到水环境中的面源氮,从而有效提升水环境质量。


3、山东农业大学张民教授:缓控释肥在减肥增效中的作用



张民教授向大家讲解了缓控释肥产业技术的发展与产品结构,并基于多年的实践经验就缓控释肥在减肥增效中的作用做了介绍,预计未来十年行业继续发力,产能产量齐升;鼓励联合发展、产业协同,合力推动缓控释肥行业发展。


4. 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李芳柏研究员:红壤区稻田镉砷同步阻控原理与关键技术



李芳柏研究员针对稻田镉砷转化行为相反,难以同步钝化的难点问题,介绍了红壤区稻田镉砷同步阻控原理与关键技术,指出通过铁循环调控是破解红壤区重金属污染难题的关键。


5.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周东美研究员: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过程及其修复技术



周东美研究员对我国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质量标准及存在问题、农田土壤修复技术及其发展重点与大家进行了探讨,指出需要客观评价我国土壤污染问题,应尽快制定出更科学、合理和可行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及修复标准等,防止受污染土壤不修复或过度修复;土壤修复工作不会一蹴而就,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


6. 中国农业科学院何萍研究员:基于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的推荐施肥方法



何萍研究员详细介绍了基于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的推荐施肥方法,提出过量施肥是当前中国肥料利用率低和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养分专家系统能够提高产量和肥料利用率,减少氮素损失,维持土壤磷钾平衡,且该系统在有或无土壤测试的条件下均可使用,特别适合我国小农户的国情。


7. 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陈能场研究员:新媒体与农业环境保护技术知识的公众科学传播



陈能场研究员与大家分享了多年来从事新媒体与农业环保技术知识的公众科学传播工作的心得体会,认为1)Web 3.0 多媒体互联网的出现为科学传播创造了绝佳的技术支撑;2)群众都在移动互联网上为科学传播提供了很好的机会;3)“互联网+科学传播”是国家战略,更是创新型国家、科技强国的手段之一;4)科学传播必须把握传播平台、创作团队、作品形态和传播渠道,4)当前生态环境和粮食安全问题备受关注,农业环境保护知识的科学传播正当其时。技强国的道路上,应将科普纳入科技成果的评价体系。


本次项目汇报会的有关内容“土壤观察”将进行后续报道。


期待“土壤观察”成为您的成果的传播平台!

(联系邮箱:149996384@qq.com 董先生)


近期推荐


关于进一步规范有机农业发展过程中有机肥施用、促进我国有机农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建议|观点


关于减少农业氨排放以缓解灰霾危害的建议|观点


近30年中国农田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研究



“土壤观察”微信群6群开通,欢迎各位师友入群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邀请加入


我们是“土壤观察”(turangguancha),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关注,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或转发给好友,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土壤观察兄弟号“环境与健康观察”,

以专业角度传播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