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保护土壤资源 建设美丽中国——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赵其国对话录|访谈

江东洲 土壤观察 2021-04-27

导  读


“有土斯有人,万物土中生”。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惠联大楼二楼办公室,围绕土壤资源研究和生态文明建设等话题,科技日报记者与赵其国院士展开了全方位对话。

文/江东洲 

来源:科技日报创新广西公号(2019年7月14日)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赵其国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显眼的中国土壤地图,这幅地图以色彩斑斓的色块,在广袤的大地上标注不同区域的土地特质,准确地标示了各类土壤的地理分布状况和规律,其中倾注了赵其国院士和他的团队多年的心血。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赵其国和他的团队倾注多年心血制作的中国土壤图


从上世纪50年代起,赵其国和他的团队用脚步丈量着祖国的每一寸土地,几乎走遍了全国各个省区市,考察了中国各种土壤类型。如今,已经年近九旬的赵其国院士虽不再像年轻时为了寻找沃土常年奔走,但他在土壤学领域和农业发展新兴领域的探索脚步并未停歇。


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项目申请答辩、做生态高值农业报告会、参加“973”项目评审、出席水土保持座谈会、帮助博士研究生修改博士论文、参与各种考察活动、编写整理专业书稿……对于工作,赵其国仍然像年轻人一样激情四射。


2019年6月26日,香山科学会议筹备工作启动会在北京召开。作为功能农业(Functional agriculture)的学科奠基人,赵其国申请的功能农业香山科学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审核通过。以“功能农业关键科学问题与发展战略”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圆满召开,将对功能农业的科学研究、产业实践以及这一新兴学科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除此之外,赵其国还针对土壤、环境、农业生产等存在的问题,积极开展调研,撰写调查报告,并通过中科院向国家有关部门反映情况。由他牵头的《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环境质量状况与对策》、《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与治理对策》、《关于我国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问题与对策建议》等报告,均受到有关部门重视。与土壤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赵其国,就像一列飞奔的高速列车,根本停不下来。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赵其国(左)与科技日报社广西站站长、海南站站长江东洲展开全方位对话


“有土斯有人,万物土中生”。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惠联大楼二楼办公室,围绕土壤资源研究和生态文明建设等话题,科技日报记者与赵其国院士展开了全方位对话。


珍惜和保护土壤资源


科技日报: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珍贵的自然资源之一,“万物土中生”,这是您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您长期从事土壤地理与土壤资源研究,并为其倾注一生的心血,唤起了更多人对这片土地的保护与热爱。我们应该怎样去认识土壤资源?怎样珍惜和保护并永续利用土壤?


赵其国:土壤是“万物之本、生命之源”,是农业生产的基地,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它关系到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根本和载体,耕地红线是粮食安全的警报,土壤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保障。我们国家对土壤及土壤环境污染的问题一直极其重视,早就将土壤保护战略作为重要环境要素战略之一。近10年来,在国家有关部委主持下,相继实施了“全国土壤污染调查”、“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千亿斤粮食增产工程”、“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及示范”等重大项目,积累了大量的土壤环境治理经验,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打下了坚实基础。因此,珍惜和保护并永续利用土壤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们未来生存所必须要承担的义务。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赵其国为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师生作报告


1953年,我从当时的华中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工作。我虽然不是土壤专业的毕业生,但在前辈的带领下很快掌握了专业知识,能独立开展野外调查和布置肥料试验的工作。进入土壤研究所不久,就担任了华南橡胶及热带作物宜林地考察队长。之后就远赴古巴担任中国专家团土壤组组长,回国后又担任黑龙江荒地资源考察队长,再后来就负责土壤研究所的工作。从进入土壤研究所至今,我一直从事土壤地理和资源的研究。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地,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是最珍贵的环境资源。中国的陆地面积约为世界陆地面积的6.4%,亚洲大陆面积的22.1%。全部国土从北到南横跨不同的热量带,其土壤资源具有3大特点。土壤类型多,资源丰富。可分46个土类,130多个亚类,各自具有不同的生产力和发展农、林、牧的适宜性。山地土壤资源多。各种高山和山地丘陵的土壤资源占国土面积的65%以上,多宜于发展各种经济林木。耕地面积小。中国现有耕地约1亿hm2,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概括而言,全国可供农、林、牧生产的用地总量约占整个国土面积的60%。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赵其国(右三)到山西农业科学院作物所考察


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中国面临的土壤污染,即土壤环境安全问题,近来越显突出。土壤被污染后,不仅可以直接表现为土壤生产力的下降,也可通过土壤、植物、动物、人体之间的链,使某些微量和超微量的有害污染物在农产品中富集起来,从而对植物和人类产生严重危害。另外,土壤污染也是环境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导致其环境要素的污染,如土壤中污染物过多可导致地下水或地表水污染。而风可将污染土壤携带到大气中造成大气污染,所以土壤污染有可能成为水和大气污染的来源。土壤污染影响食品安全,危害人体健康,必须坚决防治。土壤环境质量关系到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考虑到中国人口众多、耕地资源严重不足的基本国情,以及土壤一旦被污染就很难被修复,或者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到原来的无害状态,应采取措施尽量减少土壤的污染。一定要寸土必争,要切实珍惜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每一寸土壤——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是做好土壤污染的预防工作。控制和消除工业“三废”对农田土壤的污染。工业“三废”即废气、废水、废渣,会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土壤,是导致土壤污染的一个主要方面。要加强对企业“三废”排放的管理,做到达标排放,严禁污染物直接排放到农田,禁止引用不符合农灌水质量标准的污水进行灌溉。要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合理施用化学肥料,加强对污染区域的监测和管理。二是建立全国土壤质量检测网络。目前,中国已颁布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产地安全管理办法》,产地管理具有了法律依据,初步构建了农产品产地安全标准体系和与之配套的技术体系。继续加强全国农产品产地安全质量普查工作,分阶段、分步骤对农产品产地周边污染源调查、查清全国污水灌区、大中城市郊区、工矿企业区周边以及重要农产品生产区的产地安全质量状况;进而完成全国其他农区(一般农区)产地普查工作,摸清产地污染的底数,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农产品产地安全质量的分等定级和区划,绘制产地安全质量评价和与区划相关的图件,构建全国农产品产地安全质量综合评价和预警平台,开展农产品产地种植结构的适宜性调整,从而在合理利用宝贵耕地资源的基础上,达到保障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目的。三是加强土壤质量保护与修复技术研究。构建土壤污染治理修复的科技创新体系,引导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技术攻关,重点研发土壤污染治理方面的关键技术。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治理修复技术及风险评估制度。对各种有效的土壤修复技术,包括生物修复、化学物理修复等进行实际应用与研究。四是加大土壤污染防治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大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调查评估、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污染产地治理修复工程等,保障农产品产地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工作经费。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督促企业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资金;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各级政府要将土壤污染治理纳入政府投资计划和同级财政预算,并切实予以保障。通过补助、贴息等政策,积极支持土壤污染治理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各类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补助资金,对重点土壤污染治理工程予以适当支持。五是提高全民生态环保意识。要让大家知道,只有“净土”,才有“洁食”,只有“洁食”,才能健康,只有健康,才能保障社会的安全与稳定。要通过各类媒体加强土壤与环境质量的宣传与科普工作,增强人民群众对土壤污染的严重性和危害性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全民生态环保意识。


用文明的方式对待生态


科技日报:土壤质量与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说到土壤资源就不能不提到生态建设。我们知道,您近年来转向土壤污染的治理与修复,并提出要从促进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生态文明的高度,持续利用保护土壤资源,改善土壤生态环境质量。对于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状况与生态文明建设,您怎么看?


赵其国: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物质来源,它承受着人类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和各种作用结果。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发展最重要的前提,同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得以安定的基本条件。1949年以后,我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与此同时,人口迅速增加,由此产生了大规模的生态破坏和十分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赵其国(前排左一)在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长沙北山耕地重金属污染修复治理长期定位试验中心站考察试验站内田间观测设施


近年来,我国通过植树造林,防治沙漠化,水土保持,国土整治,草原建设,及天然林资源的保护等一系列措施整治环境问题,加之国民保护环境的意识不断提高,使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但全国环境问题依然严峻,目前我国环境局部改善,总体在恶化,治理速度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在加剧,环境污染在加重,环境污染和破坏带来的危害也日趋明显,生态赤字逐渐扩大,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加剧、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森林资源缺乏且逐渐减少;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水体污染明显加重;大气污染严重;草原退化严重等方面。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赵其国(左三)实地考察广西里建、丁当试验基地及七坡林场试验点


当前,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美丽中国目标任务,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空间开发失衡、区域发展不协调,是造成我国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重要根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上取得突破。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二要调整能源利用结构。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大力推进传统能源清洁利用,发展高附加值能源产业;另一方面,继续淘汰落后生产力,优化能源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具体来说,在电力行业,大力发展核电、风电、生物质发电等清洁电源,并积极推广热电联产、分布式能源节能技术,降低单位发电能耗及污染物排放。三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中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四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五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六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键。要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统一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上来,树立保住绿水青山也是政绩的理念,把产业结构调整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逐步改变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的状况,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助力广西发展生态高值农业和功能农业


科技日报:广西属于后发展欠发达地区,创新基础较为薄弱,高层次创新人才匮乏。为破解高层次创新人才匮乏瓶颈、打造聚集人才新优势、建设人才新高地,广西从2009年起启动自治区主席院士顾问聘任工作,在这期间,您多次受聘为自治区主席院士顾问。这些年来,广西各方面工作都取得新的成就,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科技进步综合水平稳步提升,广西在国家开放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了您和各位院士的心血和汗水。多年来,您一直带着项目和资金到广西开展红壤和富硒功能农业等研究。能不能请您介绍一下这些方面的情况?


赵其国:广西山川秀丽、人杰地灵,是个好地方。广西有灵渠,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做出过重要的和极其特殊的贡献;广西有合浦,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近年来,广西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特别是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相继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让广西实现了国家发展战略全覆盖,也让广西迎来了一次次重要历史发展机遇。我能担任自治区主席院士顾问,是荣幸,更是责任,我一定和大家一起努力,做好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工作,为广西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赵其国2012年5月至2015年4月被聘任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院士顾问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赵其国2017年至2019年被聘任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院士顾问


近年来,我在广西主要从事土壤资源、生态环境、功能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重点研究。受聘为自治区院士顾问以来,我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为依托,和团队在广西开展红壤研究。广西是我国南方红壤分布的区域之一,共有红壤面积1074. 33万hm2,占广西土地资源总面积的66. 55%,广西红壤具有类型多、面积大、分布广的特点。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和人为等多方面的原因,已导致广西红壤生态经济系统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土壤酸化、肥力下降、缺水干旱、水土流失、土地石漠化、土壤污染、面积缩小、生物退化、结构受损、功能减弱等。广西红壤坡耕地土壤肥力下降尤其严重。广西红壤肥力大多处于中下水平,水田和林旱地土壤中全氮和速效磷大多处于轻度贫瘠到严重贫瘠水平。近二十年来,自然荒地和稀疏林地的土壤肥力退化;由林地开垦的旱地土壤肥力也下降;红壤坡耕地中有机质和钾退化严重。同时,广西红壤存在的诸多生态问题,相互影响,使农业生产环境变劣。水土流失严重,每年有大量的表土和养分流失;土壤瘠薄、中低产田(地)面积大;土壤酸化,抑制作物生长;土壤物理结构差,抗季节性干旱能力弱。植被逆向演替、侵蚀加剧,引起肥沃表土流失;酸雨加速了土壤养分离子的淋失,这些都引起土壤肥力的退化。而土壤肥力的退化,又导致土壤生态功能的失调,如土壤微生物和动物种群减少、功能衰退,土壤元素生物循环减少,这降低了土壤对退化过程的缓冲能力,加速了土壤的退化。广西红壤生态功能退化,对实现广西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如何提高红壤肥力,发挥红壤的资源潜力,对确保粮食和生态安全、脱贫攻坚意义重大。为了搜集丰富翔实的第一手材料,弄清红壤肥力与生态功能演变协同机制,我和团队踏遍了广西14个设区市的红土地。我们通过国内外渠道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10个科研项目,并筹集3895万元到广西开展系统研究,探明了广西红壤肥力与生态功能演变规律,首次编制了广西土壤肥力与生态功能演变图;创建生态高值农业理论,发明了红壤改良新方法,该技术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不毛之地长出挺拔的绿树。同时,首次系统指出植被指数与红壤肥力因子、红壤肥力因子与地形因子的相关关系,创建了1:100万广西土壤类型图、1:50万广西红壤分布图、肥力演变图;创建了红壤生态高值复合农林系统的技术模式;项目成果已推广应用面积336.75万亩,辐射带动超过3000万亩,新增产值2.51亿元。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赵其国(右二)一行到广西农业科学院七坡林场的长期定位试验基地进行了实地考察


广西是一个农业大省,但是大而不强。现代农业发展不仅仅是要高产,还要高值。农业的未来,必然是生态高值农业与功能农业相辅相成,生态高值农业产品是生态的能卖出好价格,功能农业就是让农产品的营养化、功能化,重点提高其质量,代表了金字塔的塔尖,是中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广西作为已知世界最大的天然富硒区,已发现富硒土壤面积达4000余万亩,发展富硒功能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潜力。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富硒农业。广西科技厅于2017年9月启动了科技重大项目“富硒农产品国家技术标准研究与应用示范”,通过富硒农产品国家技术标准体系的研究着力解决富硒土壤资源高效利用、富硒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以及富硒农产品产业链延伸三大问题。近年来,我们和广西农业科学院等科研单位深入开展合作,开展了富硒土壤资源高效安全利用与开发、富硒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富硒农产品加工技术与产业化开发等大量系统研究与开发工作,已初步搭建形成了中国(南方)富硒功能农业研究中心、广西院士工作站(土壤资源领域)、广西富硒农产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富硒功能农业应用研究中心等多个富硒领域创新平台联动发展的良好格局。形成了一批作物富硒技术规程,优选一批富硒作物品种,开发一系列专用型液态富硒强化剂,研制出富硒高钙高硅生物有机肥,并成功地在水稻、红薯、淮山、香蕉、罗汉果、西甜瓜、花生、茶叶等粮食作物和果蔬上实现了这些农产品定量标准化富硒,同时指导涉农企业建成了一批相关的富硒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基地与园区。


有效维护广西生态安全


科技日报:广西山清水秀,生态环境优良,但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工作时特别强调“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这对广西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知道,您对于广西生态安全等问题很有研究,对于保护好广西的生态环境,您有什么建议?


赵其国:我去过广西很多地方,对于广西的生态环境有着比较深入的了解。比如南宁拥有由蓝天、绿树和清新的空气组成的园林生态环境,这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是不多见的。但同时广西地处我国西南边睡,自然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山高、坡陡、植被少、土层薄、石山多、灾害频繁,是我国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之一。长期以来,广西和全国各地一样,由于“工业化”、“城市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已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如城市扩建、老城区改造、新城区建设、工业园区建设、房地产开发、修桥筑路、矿山开采,等等,对耕地、山体、水体、植被、生物等造成严重破坏和危害,并由此引发水土流失、石漠化、土壤衰退、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物种入侵、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结构受损、功能减退、可持续发展面临威胁等多种生态环境问题。造成广西生态安全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因素;既有自然原因,更有人为因素。维护广西生态安全,改善、优化广西生态环境,推进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广西”,将有利于广西实现经济与生态“互利双赢”、人口与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赵其国(右一)为南宁生态建设“把脉”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赵其国(右三)在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广西环江喀斯特生态站考察环江喀斯特站长期定位试验区


增强广西生态环境保护能力,提升广西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真正做到维护广西生态安全,实现广西经济社会与资源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和健康发展,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对策和措施。一要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各种法律法规、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各种相关制度,对于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至关重要。要维护好广西生态安全,必须更加高度重视完善广西生态环境保护的各种规章制度。要对广西现有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规章制度,进一步补充、修改、完善,要根据变化了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建立健全新的更加切合广西实际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安全制度,如建立干部任期内的生态环境考核制度、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建立生态奖惩制度,以及建立排污许可证、“三同时”等环境管理的各项制度。要建立环境违法案件移送、后督查、违法排污“黑名单”和环境违法行为查处情况通报等制度,推动环境保护监督检查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进一步深入。二要强化严格执法力度。要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各种法律和法规,以“法”保护广西生态,以“法”维护广西生态安全。要强化执法监察职能,加强监督检查、组织处理、查办案件等措施,促进环保等部门认真履行职责,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督促有关部门不断加强对高耗能、高污染等重点区域和行业节能减排情况的监督检查,关停和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坚持对环境保护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放过,对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和隐患不放过,对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和隐患整改不到位的不放过,对环境保护责任制落实不到位的不放过。要注重以解决生态环保突出问题为重点,加强监督检查,增强工作实效性。三要建立绿色考评制度。要建立完善“绿色GDP”考评制度,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到地方经济社会综合考核的指标体系中,将干部任期之内的“生态业绩”纳入考评范围和内容,实行生态环境保护考核“一票否决制”。要绿水更绿,青山更青,还需要有完善的“绿色考评”机制。建立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和协调机制。推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四要实行生态补偿制度。为适应新形势下维护生态安全的战略要求,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从广西层面,都要尽快建立和实行“生态补偿”制度。对于那些为保护一方生态环境作出贡献、为维护国家或区域生态安全作出实绩的个人、单位、部门,要给予应有的经济补偿和必要的奖励。五要加强生态安全科学研究。要确保广西生态安全,必须加强对广西生态安全问题方面的科学研究。要集中广西优势力量,开展以下方面的联合攻关:一是要研究广西生态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根源;二是要研究广西生态安全问题发展变化的规律及其机理;三是对未来广西生态安全的发展变化趋势要进行预测,特别是要强调定量研究,建立科学、客观且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预测模型;四是要研究广西生态安全问题的应对策略,做到防范于未然。(科技日报南京2019年7月14日电)


荐   书



购书链接:







购书链接:

“土壤家”近期文章推荐

奇特:南方土壤竟然也有生物土壤结皮!

“环境与健康观察”近期文章推荐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基于中国第五次总膳食研究的健康风险评估
“土壤观察”近期文章推荐
再上高原——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土壤所队伍出征!

我们是“土壤观察”(turangguancha),感谢您的阅读!

欢迎关注,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或转发给好友,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



研究成果、行业会议、企业技术案例等传播、推广合作、加入土壤观察读者交流群等请加13926117407微信号(或发邮件至149996384@qq.com)联系了解


如果觉得土壤观察干得不错,请转发朋友圈或点击“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