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朱永官:围绕中国需求 解决中国问题

土壤观察 2021-04-28

导  读


2001年3月26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了一篇名为《期盼投向祖国发展大潮中》的短文,作者是一位在海外求学、工作多年的中国科学家。文中,他在为祖国的快速发展而由衷赞叹的同时,也表达了尽快回国效力的迫切心情。不久,这位年仅35岁的环境土壤学著名学者就结束了国外的工作,携家带口登上澳大利亚飞往北京的航班,全职回国,成为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研究员。


如今,已经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他,依然谦虚地表示“我还是一个小学生”,仍然在科研、教育一线忙碌着,用一片孜孜不倦的初心,兑现着自己当年“以能力和经验为国家科技全方位走向世界尽一份力量”的诺言。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朱永官。


来源:综合《海峡人才通讯》,转载自福建科协公号(2020年9月16日) 



回国,加入民族复兴的时代大潮


2000年前后,已经先后在英国女王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澳大利亚阿德莱得大学学习和工作多年的朱永官,在与国内科研单位的合作过程中,亲身感受到近年来国家综合国力的快速发展,以及迅速提高的科研投入和科研水平。他意识到,回国,加入民族复兴的时代大潮之中,成为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亲历者和参与者,这才是自己的人生价值所在。对于回国后的研究方向,朱永官早已胸有成竹:在中国的土地上做科研,就必须围绕中国的需求,解决中国的问题,这是他设定课题和确定研究方向最根本的依据,也是所有工作的出发点。


2001年,朱永官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回国,成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一名研究员。2007年,朱永官作为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筹备组副组长来到福建厦门,参与组织筹建了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朱永官向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青年科研人员作报告


对于自己所从事的环境土壤学领域研究,朱永官认为,环境问题具有独特性,中国的发展阶段、经济增长模式、生态系统和环境问题与国外很不一样,更要围绕国家需求,沉下心去做科研。针对我国部分地区水稻砷污染超标、严重危害群众健康的问题,他选择了环境砷污染相关问题作为自己的主攻课题,在典型区域土壤污染特征、元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机制、土壤修复等方面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特别围绕中国实际,在水稻砷吸收积累的调控原理方面及其解决途径进行重点攻关,取得了一系列系统性、独创性重要成果,先后在国际主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高被引论文23篇,被引用24000多次,2016-2019年连续四年进入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


国际合作也是一个展示影响力、提升话语权的过程


2019年,朱永官研究员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永官自己不止一次说过,他把当选中科院院士这件事,看成是团队同事、国内外同行长期合作的结果。


朱永官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对环境砷污染研究的国际科学高峰攀登的过程中,朱永官与诸如英国阿伯丁大学Meharg教授等这一领域世界顶尖科学家、科学团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与合作。如今,已成为这一领域世界顶尖科学家的朱永官,仍然在国际合作上持高度开放的态度:团结协作绝对不是单向无回报的付出,而是一个互利双赢、共同进步的过程。


他领导的团队,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人居规划署、国际科学理事会、国际科学院合作组织等国际组织,以及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巴基斯坦、马来西亚、南非、古巴、智利等国十余所大学建立和保持了密切的科研协作关系,合作机构遍布世界五大洲。


朱永官还认为,国际合作也是一个展示影响力、提升话语权的过程,“让别人知道与中国科学家合作可以学到新东西”。为此,朱永官积极接收指导生态环境领域的国外留学生。他不仅是国内较早开始接收英国本土留学生开展博士后研究的学者,还开放自己的实验室,连续多年暑假接受来自德国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前来开展短期学术访问,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国际学生。


新发传染病也是生态环境和生物安全问题


现阶段,朱永官的研究视野开始进一步向以土壤为基础的环境生物学聚焦,把注意力放到了微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及其调控的方面。特别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生物安全被提升到国家总体安全重要组成部分的高度,朱永官敏锐地意识到,“城市人口集中、人员密集,有许多人群聚集的公共场合,生物安全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朱永官院士作报告


在他的领导下,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深入开展了对城市不同类型环境中的微生物的采样、分析、监控工作,还特别针对病原微生物致病性、微生物耐药性等突出问题进行了立项攻关,并在学术领域呼吁进一步开展国际合作,把新发传染病问题从医学问题上升到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协作,从环境微生物研究的角度,为认识和控制新冠肺炎疫情发挥作用,为保障城市生物安全构筑“看不见的防线”。


相关阅读

朱永官: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土壤的整体健康|观点


朱永官:做中国的科研,成为世界的科学家|人物


“土壤家”近期文章推荐

我们的食物从何而来?(视频)


“环境与健康观察”近期文章推荐

土壤侵蚀如何影响我们的土壤寿命


“土壤观察”近期文章推荐

植根大地的科学情怀-Sally Smith院士周年祭

描绘“地球肤色”  揭秘我国首幅高精度土壤颜色地图

荐   书


长按识别二维码购买
   





  更多好书,长按识别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了解(可提供发票)


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请大家将土壤观察加为星标,或每次看完后点击页面下端的“在看”,这样可以第一时间收到土壤观察推文!联系我们请加13719364476微信号(或发邮件至149996384@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