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国稻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固持途径研究成果发表在Global Change Biology

陈香碧 土壤观察 2021-04-28

导    读


解析稻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来源和稳定性、阐明两类土壤有机碳固持途径,可为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管理提供有力科学依据。

供稿人:陈香碧(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稻田是地球上最大的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同一个小的地貌单元内,稻田和旱地错落分布,具有相似的母质和气候条件。通常,旱地土壤有机碳含量较低,而相邻稻田土壤却具有突出的有机碳固持能力。解析稻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来源和稳定性、阐明两类土壤有机碳固持途径,可为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管理提供有力科学依据。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苏以荣研究员团队在我国东部四个水稻分布气候区(中温带-黑土、暖温带-潮土、亚热带-红壤和热带-砖红壤)采用配对采样原则,随机采集了240对稻田和旱地表层土壤。分析发现,四个区域稻田土壤有机碳固持效率比相邻旱地土壤高39%~127%,且以温暖区(亚热带和热带)差异大于寒冷区(中温带和暖温带)。进一步随机选择40对土壤,基于生物标识物木质素和氨基糖分析,量化植物残体和微生物残留物来源有机碳对土壤有机碳积累的贡献。


结果表明,长期耕作以来,稻田土壤固持的有机碳中植物残体来源碳占33%~54%、微生物残体来源碳占28%~36%,而旱地土壤中积累的有机碳植物残体贡献19%~42%,微生物残留物贡献40%~59%。绝对值来看,稻田土壤中植物残体来源碳库大小是旱地土壤的3.3倍。因此,稻田土壤突出的碳固持能力主要是由于淹水限制了微生物活性、抑制植物残体微生物分解过程,促进以植物残体直接积累。从木质素酚和氨基糖的化学组成来看,相较旱地土壤,稻田土壤木质素单体中C/V比高、S类单体的酸醛比低,且真菌和细菌残留物比值低,说明稻田土壤中积累的有机碳稳定性低、易受环境变化或人为干扰而丢失。


情景分析表明,若我国东部所有稻田转变为旱地,将造成稻田表层土壤(0~15 cm)中504 Tg有机碳丢失(相当于中国所有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库的13%),且98%以上发生在亚热带和热带,这些丢失的碳90%以上为植物残体来源碳。研究结果警示了保护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稻田和其它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强调了合理的水分管理是减少稻田土壤有机碳丢失的关键。


研究成果以“Contrasting pathways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paddy and upland soils”为题,发表在Global Change Biology(IF 8.555)上。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支持。


论文链接(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epdf/10.1111/gcb.15595


全文获取方式


e-mail: xbchen@isa.ac.cn


 


稻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形成途径概念图



往期文章推荐

培训公告:基于ArcGIS的环境生态模型分析培训、Meta分析培训


耐砷富硒:更安全营养的水稻


科普 | 化肥,你真的了解吗?(一)



荐   书







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购买本书



                                             





  • 《健康土壤培育与实践指南》单价158.00/本,《耕地污染防治知识问答》39.00/本。均免邮费(1月20日起售)。

  • 购书联系人及联系方式:何小霞  15914500804(也可扫描何小霞微信二维码联系了解),或发信息至 xxhe@soil.gd.cn

  • 可提供发票(免发票九折)


                      何小霞老师微信二维码,请长按识别添加联系购书事宜






  更多好书,长按识别二维码了解


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请大家将土壤观察加为星标,或每次看完后点击页面下端的“在看”,这样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推文!投稿、合作、转载、入群,请加13719364476微信号(或发邮件至149996384@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