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耕地》出版发行

土壤观察 2022-07-27

导  读


这是一本全面揭示中国耕地的起源、现状和面临的问题,系统解释我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的自然资源背景和社会经济背景的著作。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中国耕地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以及城市化对于耕地面积与分布变化的影响,解释了形成今天中国耕地这种现状的自然资源禀赋的基础控制性作用和人类开发利用的影响;也分析了可开垦为耕地的后备土地资源数量和分布状况。本书既介绍了中国人民为了提高耕地质量和产能而进行的中低产田改造和高产稳产田建设工程,也揭示了由于过度开垦和利用不当造成的各种耕地退化的现实。书中既介绍了化肥、农药等各种生产资料的大量投入对于提高粮食产量的作用,也介绍了高投入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压力。书中预测了未来我国粮食供需前景,提出了切合中国耕地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耕地保护策略与措施。概而言之,这是一本全面揭示中国耕地的起源、现状和面临的问题,系统解释我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的自然资源背景和社会经济背景的书。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连续跨越新台阶,粮食总产从1978年的3.05亿吨增长到2019年的6.64亿吨,粮食单产从168公斤/亩提高到418公斤/亩。人均粮食占有量也从316.6公斤提高到474.2公斤,已经显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向供求基本平衡的历史性跨越,不仅成功地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也开始逐步实现由吃得饱向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


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依然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国家战略,继续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这其中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原因就是,耕地是农业、粮食生产的基础;没有耕地,即使农业技术再进步发达,也“无用武之地”。撰写本书就是想通过全面系统地揭示中国耕地的起源、现状和面临的形势,从而解答为什么要继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这个问题。


我国耕地的面积多少,分布在哪?耕地的质量如何?耕地分布格局的自然背景条件是什么?耕地质量是怎样影响粮食产能的?这是本书前三章要回答的问题。现状中国耕地的数量、质量和分布格局既受中国自然条件的根源性制约,也受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开垦利用土地的影响。因此,第一章首先从中国的气候、地形、土壤、水等这些自然资源禀赋方面来阐释自然条件是如何影响中国耕地分布空间及其质量的;而第二章是想通过回顾中国耕地开发历史告诉读者,中国人是如何靠一代又一代人地开发,将原本的自然蛮荒之地垦殖成今天的耕地图景。第三章则介绍了我国现状耕地的面积、质量和空间分布。前三章结合在一起,试图解释:今天中国耕地的数量、质量和空间格局是自然条件与人类劳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在这两者间自然条件又起着根本性的控制作用。


中国不但人均耕地少,质量较差;而且还面临着另一个严峻的形势是,中国城市化远未完成,各种建设仍然会不断占用耕地。第四章就为了揭示城市化对于耕地减少和空间分布变化的影响而作。也许有人想当然的认为,那也没必要实行这么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吧?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耕地仅占14.3%,耕地被占用,粮食不够吃,再开垦土地补充耕地便是。但并不是所有的土地都能够开垦成耕地的。那么,本书第五章中国耕地后备资源就想给大家交个家底,即我国还有多少可以开垦为耕地的土地,这些土地分布在哪,自然禀赋如何。


我国现有耕地还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风蚀沙化、石漠化等土地退化、生态恶化现象。其根本原因是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我们开垦了一些生态脆弱区的土地;当然,也有开发后利用不合理管理不到位等原因。而这是本书第六章想要说明的。因为,只有明确耕地退化的各种原因,才可以针对性地提出耕地退化防范措施,或是退耕,或是改进土地利用管理方式。人地矛盾突出,导致我国开垦了一些自然资源禀赋不好的耕地,这是我国耕地存在大量中低产田的根本原因;也是耕地退化的根本原因。因此,本书第七章就是介绍中国人民为了提高耕地质量和产能,以及应对耕地退化问题所做的各种努力,包括改造存在各种先天限制因素的中低产田和建设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


众所周知,粮食产量不仅与耕地多少和耕地质量有关,也还与农业生产投入与技术进步有关。正如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但是,生产投入可以无限提高产量吗?我国用了世界上不到9%的耕地,生产了世界25%的粮食;2017年,我国稻谷、小麦、玉米的单产比世界平均水平分别高50.1%、55.2%和6.2%。那么我们投入了多少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用了多少灌溉水?这些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在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又造成了哪些环境污染?高度集约化利用带给环境的压力有多大?再增加投入,还有没有增产潜力,环境是否容许?本书第八章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此外,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外汇储备,实现了从改革开放之初“吃不饱”还要出口农产品换汇的阶段,到今天以出口工业品换农产品的转型。因此,这些年,有些经济学家就提出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口粮食相当于进口耕地和水资源”的提议。但是,在粮食安全问题上,我们绝不能受制于人。在第九章,本书预测了未来人口增长和膳食营养结构改变条件下我国粮食的总需求和粮食自给率,分析了世界粮食市场的供给能力以及我国粮食采购的市场风险和政治风险,解释了“中国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的战略决策。


在阐述了以上系列问题后,本书第十章回顾了中国耕地保护政策的逻辑起源,梳理了一系列有关耕地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评估了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效用与不足,提出了切合中国耕地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耕地保护策略与措施之改进建议。


概而言之,保证粮食安全,要“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两手抓,但根本还在耕地;因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希望本书可以说明我国耕地保护面临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背景,加深广大群众对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理解。但受占有资料数据所限难免挂一漏万,错误、不足之处也在所难免,希望读者不吝指正。


张凤荣

2020年4月于北京


温馨提示


读者可在当当、京东等平台选购本书


当当网链接:http://product.dangdang.com/29304249.html


京东网链接:https://item.jd.com/12943723.html


相关阅读


张凤荣:厘清耕地生态保护的内涵


张凤荣:加强耕地保护利用 筑牢粮食安全长城|观点


张凤荣:评价耕地质量切莫“轻自然禀赋、重现实产量”|观点


张凤荣:开展土壤资源调查 服务自然资源管理|观点


张凤荣:整治低等耕地是产能提升也是生态修复|观点



往期文章推荐



城市环境研究所在微塑料暴露扰乱肝脏代谢方面取得进展


Meta分析、混合效应模型、结构方程模型、ArcGIS在生态环境中的应用


FASE专辑 | 作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农业:机制、设计和应用


喜马拉雅北麓的寻觅:追寻寒冻雏形土的踪迹


2021年世界土壤日竞赛活动


GCB Meta分析 | 微生物驱动全球土壤氮循环









荐    书







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购买本书




                                             





  • 《健康土壤培育与实践指南》单价158.00/本,《耕地污染防治知识问答》39.00/本。均免邮费(1月20日起售)。

  • 购书联系人及联系方式:何小霞  15914500804(也可扫描何小霞微信二维码联系了解),或发信息至 xxhe@soil.gd.cn

  • 可提供发票(免发票九折)


                      何小霞老师微信二维码,请长按识别添加联系购书事宜




  更多好书,长按识别二维码了解





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请大家将土壤观察加为星标,或每次看完后点击页面下端的“在看”,这样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推文!投稿、合作、转载、入群,请加13719364476微信号(或发邮件至149996384@qq.com)


欢迎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