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朱良春:半夏好药应用多

岐伯有道 2020-09-18


 点击上方"医道易儒禅"可关注我们


半夏应用初探

作者/朱良春、朱步先


半夏味辛性温,体滑而燥,其除湿化痰、和胃健脾、发表开郁、降逆止呕之功人所尽知。但其作用远不止此。朱老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对半夏的功用别有领悟,约述如次。




(1)消瘀止血


《素问•厥论》曰:“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血。”诚以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冲为血海,隶属于此。若胃气逆行,冲气上干,气逆则血逆,而吐衄之疾作矣,是以吐衄多从伤胃论治,以降胃消瘀为第一要义。推降胃气之品,以半夏最捷,故历代医家治吐衄恒喜用此品,近代张锡纯氏尤为推崇,曾制“寒降汤”,以半夏、代赭石配合瓜蒌仁、白芍药、竹茹、牛蒡子、甘草,治吐衄“因热而胃气不降”者;“温降汤”,以半夏、代赭石配合白术、山药、干姜、白芍药、厚朴、生姜,治吐衄“因凉而胃气不降”者。随症制宜,泛应曲当,张氏可谓善用半夏者矣。


然而朱老认为:“半夏用治吐衄诸症,不仅仅在于能降胃气,其本身即有良好的消瘀止血作用。”这就道破了血症用半夏的真谛。朱老指出,《直指方》治“失血喘急,吐血下血,崩中带下,喘急痰呕,中满宿瘀,用半夏捶扁,以姜汁和面包煨黄,研末,米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汤下”,即取其消瘀作用。清代吴仪洛认为,半夏“能散血”,“破伤仆打皆主之”,可谓极有见地。而以生半夏研极细末,多种外伤出血外掺之,恒立能止血,且无局部感染现象。本于先贤,证诸实际,则朱老关于半夏有“消瘀止血”作用之说,信不诬也。唯其性燥,阴虚咳血,当在禁用之列。


【病案举例】


王某,女,34岁,夙患胃溃疡,胃痛经常发作,作则呕吐酸涎,甚则夹有血液。此番发作一如前状,舌苔薄黄,脉弦细。此肝邪犯胃,胃气上逆,络脉受损之咎。半夏既能降逆,又能止血,并可制酸,亟宜选用。遂予:


法半夏、杏仁泥、生杭白芍、赤石脂各12g,代赭石18g(先煎),马勃、木蝴蝶各5g,作煎剂。


一服痛定、呕平、血止。续服5剂以巩固之,追访半年,旧恙未作。


(2)和解寒热


《神农本草经》称半夏主“伤寒寒热”,由此可窥“柴胡汤中用之,虽云止呕,亦助柴胡、黄芩主往来寒热”(《本草纲目》引王好古言)之说,确属高见。朱老认为,半夏所主之寒热,当出现“心下坚”(《神农本草经》之见症),始为恰当,非漫指一切寒热而言。从《神农本草经》之义引申,凡寒热不解,如出现心下坚满,或气逆不降,或胸脘痞闷,均为选用半夏之指征。盖此类证候,无非浊气不降,阴阳不交所致。半夏味辛,能开结降逆,交通阴阳,和解寒热,故可治之。由于半夏有和解寒热作用,前人恒用治疟疾,痰浊甚者尤验,如《通俗伤寒论》除疟胜金丹即用之。


曩年朱老以生半夏为主药的绝疟丸(验方)治各种疟疾,不论久暂,均奏显效(处方:生半夏、炮干姜各150g,绿矾、五谷虫各60g,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服2g,儿童酌减,需于疟发前四五小时以开水送下)。每日疟及间日疟恒一服即愈,其重者需再服始止。朱老经验,凡寒热往来,休作无时,痰浊内阻之热性病,用之常收意外之效。


【病案举例】


去岁夏间,一张姓男子,53岁。寒热发作无规律性,其热或作于清晨,或作于日暮,或作于夜间,热高时可达39.5℃,低时仅有37.5℃,热前略有寒栗。血常规检查无明显异常,亦未查见疟原虫。曾经西药治疗乏效,缠绵十余日之久,转求师诊。其时身热39℃,有汗不畅,心下痞闷,不思饮食,口不苦,溲微黄,舌苔薄黄而腻,脉弦滑。证属湿浊阻滞,枢机不利。邪不在表,非汗可达;热未入里,亦非清解下夺可为。唯有宣其湿浊,和其胃气,松其邪机,令卫气运行无碍,则邪自解矣。处方:


法半夏、青蒿、清水豆卷各12g,大贝母、晚蚕沙(包)、大腹皮、黄郁金、佩兰各10g。


连进3剂,热即下挫至正常。续予清理余蕴,调和胃气之方善后。




(3)交通阴阳


朱老运用半夏治不寐,是受到《灵枢•邪客篇》用半夏汤治“目不瞑”的启示。凡胃中有邪,阳跷脉盛,卫气行于阳而不交于阴者,此汤诚有佳效,是其有交通阴阳之功的明验。后世医家演绎经旨,治不寐用半夏汤化裁,因而奏效者不知凡几,如《医学秘旨》载一不寐病人,心肾兼补之药遍尝无效,后诊其为“阴阳违和,二气不交”,以半夏、夏枯草各10g浓煎服之,即得安睡。“盖半夏得阴而生,夏枯草得阳而长,是阴阳配合之妙也。”夏枯草既能补养厥阴血脉,又能清泄郁火,则《医学秘旨》此方之适应证,当是郁火内扰、阳不交阴之候也。朱老盛赞此方配伍之佳,并谓:“若加珍珠母30g入肝安魂,则立意更为周匝,并可引用之治疗多种肝病所致之顽固失眠。”


【病案举例】


一潘姓男病人,42岁,工人。慢性肝炎已延三载,肝功能不正常,经常通宵难以交睫,眠亦多梦纷纭,周身乏力,焦躁不安,右胁隐痛,口苦而干,小溲色黄。舌尖红、苔薄黄,脉弦微数,迭进养血安神之品乏效。此厥阴郁热深藏,肝阴受戕,魂不守舍使然也。亟宜清肝宁神,交通阴阳。遂予:


法半夏、夏枯草、柏子仁、丹参各12g,珍珠母30g(先煎),琥珀末2.5g(吞),川百合20g。


连进5剂,夜能入寐,口苦、胁痛诸恙均减。仍予原方出入,共服20余剂,夜能酣寐,诸恙均释,复查肝功能已正常。


(4)消肿散结


痰之为病,变幻甚多,倘留着于皮里膜外,则结为痰核,其状如瘤如粟,皮色不变,多无疼痛感,或微觉酸麻。半夏长于化痰破坚,消肿散结,故为治疗痰核之要药。朱老经验,凡痰核症之顽缠者,恒非生半夏不为功。盖生者性味浑全,药效始宏。至于生用之毒性问题,先生认为,生者固然有毒,但一经煎煮,则生者已熟,毒性大减,何害之有!多年来,朱老治疗痰核,以生半夏为主药,因证制方,奏效迅捷。如软坚消核选加海藻、昆布、生牡蛎、夏枯草等;化痰通络选加白芥子、大贝母、僵蚕等;活血消肿选加当归、丹参、紫背天葵等;补益气阴选加太子参、川百合、十大功劳叶等。


【病案举例】


张某,女,42岁,干部。周身出现皮下结节,逐渐增多至80余枚,已达年余,不痛不痒,推之能移,经某医院确诊为结节病。平昔经汛尚调,常觉胁痛脘痞,苔薄,脉细缓。恙由气结痰凝所致,治予活血散瘀、软坚消核。处方:


生半夏7g,白芥子10g,制海藻、制昆布、夏枯草、茺蔚子、紫背天葵、炙僵蚕各12g,生牡蛎(先煎)30g,川芎5g,红枣5枚。


连进5剂,未见动静。将上方生半夏改为10g,又进10剂,痰核逐步减少。服至30余剂,痰核基本消失,转予益气养阴、软坚消核之品善后。


本文摘自《朱良春用药经验集》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下面是你最爱的微信榜单, 家庭伦理道德思想, 中医知识, 国学传统文化, 并提供最新的免费公益传统文化培训, 开启幸福圆满人生...


快去关注吧,还等什么呢?!

如何关注

长按二维码,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一键关注。

②复制“微信号ID”,在“添加朋友”中粘贴搜索关注。


王凤仪思想

wangfengyi88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弘扬家庭伦理道德思想, 家庭教育, 免费公益培训信息


医道易儒禅

yidaoyiruchan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学习中医, 道学, 儒学, 易学,  佛学


儒释道圣贤文化

daodeism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国学传统文化, 免费传统文化公益培训信息, 历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