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人必懂:六经辨证的基本内容!
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中,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与归纳,结合其临床体会,创立了六经辨证法。几千年以来,六经辨证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辨证施治。对于很多初学中医者而言,对六经辨证或许就不是很清楚了,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讲述六经辨证基本内容吧!
《伤寒论》之卓越贡献在于创立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其将外感热病发展过程各个阶段所呈现之各种症状,概括为六个基本类型,名之曰: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并以之作为辨证论治之纲领。但六者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有着密切的有机联系,并能互相传变。其三阴三阳分证,客观地反映了外感热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实转虚的发展规律,将后世所称的“八纲辨证”体现在六经分证中,有机地将中医的理法方药结合于一起,因此其具有极高度的临床意义。
1.太阳病
太阳统摄营卫,主一身之表,为诸经之藩篱。凡感受六淫之邪,皆自表入里,首犯太阳,故其为外感热病之最初(早期)阶段。提纲为“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又据其临床表现分为表证、里证两类。表证又因所感邪气不同及体质差异分为中风、伤寒和温病三种;里证,亦为太阳腑证(表证又名太阳经证),分为蓄水和蓄血两种。
阳明主燥,为多气多血之证,又主津液所生病。邪入阳明,多从燥化,无论其本经受邪,还是他经传来者,其证多以里热燥实为主,故其提纲为“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依据其临床表现又分为热证与实证,热证亦名阳明经证,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为特征;实证又名阳明腑证,以“燥、实、痞、满”为特征。
少阳主相火、主枢机,其病为少阳相火炎炎,枢机不利,而以“口苦,咽干,目眩”为纲。其可由他经传入或本经自病。即邪入少阳,病邪已离太阳之表,但又未入阳明之里,称为半表半里证。临证中其可或兼有表或兼有里等不同证型,如太阳少阳合病、少阳阳明合病等。
太阴为三阴之表,本湿而标阴,喜燥而恶湿。太阴为病,病从其本,无论外邪直中,还是三阳误治而内传者,皆脾阳受损,寒湿内阻。其证属里属寒,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为提纲。临床表现亦会有兼表,或兼气血不和等多种证型。
少阴本热而标阴,手少阴心主火,足少阴肾主水,水火交泰则阴阳平衡。少阴病可外邪宜中,或他经传入,以心肾虚衰、气血不足为主,故提纲为“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为外感热病发展的后期危重阶段。据其临床表现,本病有从标从本者,故有寒化和热化两类。寒化证为心肾阳虚、阴寒内盛为主(亦有阴盛格阳之真寒假热),热化证为阴血不足、虚火上炎为主。
厥阴风木,本阳标阴,阴尽阳生之脏,与少阳相火相表里。邪至其经,从阴从寒,从阳从热,故为病阴阳错杂,寒热混淆。病以“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为提纲。临床多为上热下寒、厥热胜复证,每见“厥、利、呕、哕”四大症状。临证据其表现及成因不同,分为蛔厥、脏厥、寒厥、热厥、水厥、痰厥等类型。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下面是你最爱的微信榜单, 家庭伦理道德思想, 中医知识, 国学传统文化, 并提供最新的免费公益传统文化培训, 开启幸福圆满人生...
快去关注吧,还等什么呢?!
wangfengyi88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弘扬家庭伦理道德思想, 家庭教育, 免费公益培训信息
岐伯有道
yidaoyiruchan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学习中医, 道学, 儒学, 易学, 佛学, 可以加jrbchk, 拉您到中医微信群
圣贤治要
daodeism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圣贤治世精要, 国学传统文化, 免费传统文化公益培训信息,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