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吃饭、多吃菜,很不好
只吃菜不吃饭,这在爱美人士中是最常见的,目的是为了减肥瘦身。很多美女经常为了减肥做出一些疯狂的举动,比如一个星期强忍着不吃主食,每天就靠水果充饥,或者清汤寡水煮点蔬菜,放点盐,填饱肚子,最后饿到无法忍受,一顿饭把饿掉的能量全补回来了。
酒桌饭局不吃饭 不管是饭局,还是聚餐,人们凑到一起,除了酒,就是各种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不然吃起来都觉得口淡,这种饮食习惯几乎称得上是大鱼大肉且大油,吃到最后,主食自然也就无关紧要了。长期这么吃下去必然会导致高血脂,还会出现啤酒肚。
餐桌上经常听到许多人这样说:“少吃饭,多吃菜,饭没有营养,营养都在菜里。”更有一些过分关注自己身材的女性,把这一条奉为减肥的“至理名言”。从表面上看这似乎很有道理,然而,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对身体健康极其不利。
主食是主要的能量来源
我们知道,碳水化合物是我们身体所需的“基础原料”。从营养学的角度说,在合理的饮食中,人体每天所需要的总热量的50%至60%来自碳水化合物。米饭同菜中的大鱼大肉相比,要容易消化得多,有着其他食物不可替代的作用。
主食一般都有味淡的特征,除此之外就是米饭本身清淡的香气。为什么我们一辈子吃米饭都吃不厌,而大鱼大肉连续吃上三天就要倒胃口呢?这是因为大鱼大肉味重、色重,并且油重,吃多了,就会给胃肠造成极大的负担。
主食吃得少会气血不足
《黄帝内经》中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五谷指的是稷(小米)、小麦(面)、稻(大米)、黍(黏黄米)和菽(豆类),都是种子。种子都有生发之力,用以滋养人的生命力。同时,夏天我们经常出汗,汗为心液,过汗则心气伤,所以这时我们应该适当吃一些面食,以补心气。
许多女性以不吃五谷杂粮为减肥手段,这其实是养生的大忌。因为不吃主食直接伤害的就是人体的后天之本——脾胃。食物入于胃,化出来的精华为气和血,供人体所有器官使用,而没有五谷的供养,气血何来?五谷是最佳的补气补血食物,绝对不能不吃。
菜吃得太多会油脂超标
长期吃高蛋白、高脂肪、低纤维的菜,对身体健康极其不利。有些人认为,多吃蔬菜不是坏事,但是蔬菜是“吃”油的,许多蔬菜是用过多的烹调油炒成的,有的菜就像泡在油里一样。这样的菜吃下去,就容易得高血脂、高血压、心血管病和肥胖病。可见,“少吃饭,多吃菜”并不科学。科学健康的饮食原则是主副食合理搭配。
究竟哪些食物属于主食
主食的任务是供应碳水化合物,所以富含淀粉和糖的食物都可以列入主食的候选;同时,主食也能给膳食提供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蛋白质,所以蛋白质含量过低的水果蔬菜都被排除在外。这样算来,各种粗粮、淀粉类、豆类、薯类,还有少数富含淀粉的蔬菜都可以替代大米、白面做主食。
比如说,燕麦片、早餐谷物,都是货真价实的主食。绿豆糕、红豆沙也算,它们只是加了点糖,其实主要成分是淀粉和蛋白质。月饼是粮食做的,碳水化合物为最主要成分,当然要归在主食类别中。还有芡实、薏仁、莲子之类,和粮食的主要成分一致,也都算主食。
主食吃多少才算适量
营养学家也不赞成绝对的“多吃饭,少吃菜”的观点,提倡主食与副食科学合理搭配,米饭、蔬菜、肉类和水果都要吃,当然主食要占绝对的比重。在国家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平衡膳食宝塔”上,主食被设为最重要的基座,建议每人每天应摄入250克至400克,即半斤到八两左右,以保证人体的营养需求。
让您意想不到的“另类主食”
土豆是相当优质的主食,法国人用它替代面包是绝对明智的,因为按干重来算,它的蛋白质含量和大米相当,氨基酸平衡更好,而且富含维生素C和钾。山药、芋头、红薯也和土豆类似,也可以用来代替主食。
还有藕、葛根粉、豆薯、荸荠、菱角,它们都含有淀粉,也含有一部分蛋白质,和薯类相近,所以也都可以算主食。藕和土豆的成分比较相近,蛋白质的含量和质量都不逊色于大米。
所以,对于需要控制碳水化合物总量的糖尿病人和减肥者来说,吃这些“另类”主食时一定要注意,需要扣减“传统”的白米白面主食。无论你吃排骨炖藕也好,清煮荸荠也好,都别忘记,这是在吃主食呢,一日的碳水化合物总量是不能额外增加的。
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平台无关,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本文来源:网络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下面是你最爱的微信榜单, 家庭伦理道德思想, 中医知识, 国学传统文化, 并提供最新的免费公益传统文化培训, 开启幸福圆满人生...
快去关注吧,还等什么呢?!
wangfengyi88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弘扬家庭伦理道德思想, 家庭教育, 免费公益培训信息
岐伯有道
yidaoyiruchan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学习中医, 道学, 儒学, 易学, 佛学, 可以加jrbchk, 拉您到中医微信群
圣贤治要
daodeism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圣贤治世精要, 国学传统文化, 免费传统文化公益培训信息,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