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并重?看经方大家孔伯华如何说!
小编导读
八纲辨证,是中医学认识和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一般认为,阴阳、虚实、表里、寒热并驾齐驱,相互联系,组成复杂的证候。可是,中医大家孔伯华先生对八纲之间的关系却提出不同的见解。到底怎么回事呢?请看正文~~
辨证论治,全凭纲要。纲者两纲,曰阴、曰阳;要者六要,曰表、里、虚、实、寒、热。徐灵胎言之甚详,亦即张景岳之所谓“两纲六变”者也。人之疾病,千变万化,但总不外乎阴阳。故医者临证,必须先审阴阳,因证脉与药皆有阴阳,阴阳既明,治自无差。
证之阴阳,简言之则在表为阳,在里为阴;热者为阳,寒者为阴;在上为阳,在下为阴;属气为阳,属血为阴;动者为阳,静者为阴;多言为阳,少言为阴;喜明为阳,欲暗为阴;阳微者不能呼,阴微者不能吸;阳者不能俯,阴者不能仰。
脉之阴阳,则浮、大、动、滑、数皆为阳,沉、涩、微、缓、迟皆为阴。
药之阴阳者,则升散为阳,敛降为阴;辛热者为阳,苦寒者为阴;行气分者为阳,入血分者为阴;性动而走者为阳,性静而守者为阴。
其间且有错综现象,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二者相间,彼此多少,疑似之间,更须明辨。若再进而求之,则疾病之部位有表里,正邪之消长有虚实,疾病之征象有寒热。其间亦有复杂现象,如由表入里,由里达表,寒热错综,虚实互见,亦须审慎辨识。总之,表、实、热三者,可赅于阳;里、寒、虚三者,可赅于阴。
故阴阳者,医道之总纲领也;六要者,病变之关键也。医者既须提纲挈领,又要把握关键,则病无遁情,了如指掌矣。
然每见今之医者,开口辄言八纲,而将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者平等齐观,此岂非将无所不包之阴阳贬为局限乎!若谓八纲虽然平列,而阴阳自是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依然不失其为总纲,然则既是如此,而又偏将两纲六要平列成为八纲,岂非不伦不类乎,故余认为,凡说八纲者,乃人云亦云,习焉不察也。
或曰:“两纲六要之说,本诸灵胎,乃谓阴阳足以概括表、里、寒、热、虚、实,病之表、里、寒、热、虚、实能明,则阴阳亦寓于其中矣。广义之说,固然如此,但狭义言之,阴乃指肾脏之水,人体之真阴;阳乃指命门之火,人体之真阳。八纲平列,亦有其理,不见阳明热极,白虎加人参是清热以救阴,大承气是急下以存阴乎?少阴寒胜之附子汤,用附子以壮阳,四逆汤用姜附以回阳乎?经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曷未思之耶?”按阳明热极,有积、无积之分。脉洪大者,为有热无积,其里不实宜白虎,若白虎证因热伤津液而来,心下痞硬者,则白虎加人参;若见有便闭、少腹硬满或硬痛、潮热、谵语、脉沉实或沉而滑疾有力者,为有热有积症,属里实,宜大承气。此仲景之大法,据表、里、寒、热、虚、实以辨证论治者也。至于少阴寒邪鸱张,身疼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乃君火里虚,皆以附子汤主之;手足厥冷、吐利、小便复利、下利清谷、脉微欲绝者,宜四逆汤,此亦仲景之大法,据六要以辨证论治者也,当然皆与阴阳有关,因阴阳为总纲领也。若阴阳平列为两纲,只赅肾水命火,此诚贬阴阳为局限矣。要知辨证论治,独恃阴阳亦未尝不可,盖以总纲所包括极广,不过亦必顺序而分之部位、邪正趋势、征象变化,方能得出结果。是以表、里、寒、热、虚、实亦在其中矣。事实如此,岂能取而平列之。必须从阴阳两纲之下而划分六要,则辨证之法斯备。唯两纲相联,六要互系,两纲六要之间均密切关联,两纲包容六要,六要上属两纲,明乎此则足应万变。故统言八纲,为吾所不取。
本文选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内科专家卷·孔伯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刘观涛主编),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下面是你最爱的微信榜单, 家庭伦理道德思想, 中医知识, 国学传统文化, 并提供最新的免费公益传统文化培训, 开启幸福圆满人生...
快去关注吧,还等什么呢?!
wangfengyi88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弘扬家庭伦理道德思想, 家庭教育, 免费公益培训信息
岐伯有道
yidaoyiruchan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学习中医, 道学, 儒学, 易学, 佛学
圣贤治要
daodeism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圣贤治世精要, 国学传统文化, 免费传统文化公益培训信息,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