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仲景的“哑谜”

2018-01-02 岐伯有道


从医学史讲起


学中医的人都了解中国医学史,从发现最早的一本古医书开始,一直春秋战国,先秦两汉,两晋隋唐,宋元明清,直到民国共和国,随便哪个朝代随口就能来几位医家几本医书:华佗,扁鹊,张仲景,孙思邈,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千金方……比比皆是,有人就说了,这有什么好讲的,确实,抖家底太没意思。别的不提,在这整段的医学史中,有一个很明显的分水岭,那就是金元时期的四大家,从这开始医学开始分为各种各样的门派,伤寒派,寒凉派,滋阴派,补土派,攻邪派,以及明朝的温补派,清初的温病派,以及最近几年很火的火神派……派系林立。同一派系之间又有不同的门系,所以导致一家有一家说法,一人有一人的说法,彼此之间又互相攻诘,所以导致各种医书汗牛充栋,一个字,乱。初学者都像是丈二的和尚,以前在看了解京剧和太极拳时,曾记得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说当一个事物发展成很多家系林立百家争鸣的时候,说明这个事物发展到了繁荣阶段,说的好像挺对,但仔细想想,似乎又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在这繁荣的背后,是事物本质的丧失。或者说是他衰退的过程,即佛家说的成住坏空,道家说的,生壮老已。中医也就是这样,有人说,你说事物本质丧失,但是宋元之后中医的临床效果一直都在发展,这挺矛盾啊!


医道与医术


没错,几千年来,中医的临床效果一直是被人称奇的,也是我们所自豪的。但是这属于中医范畴中的医术,而我们真正式微的是中医的医道。医道和医术,就像是大树的根和茎叶,我们都知道树是先有根,再有叶,而当长成参天大树之后,我们很容易只看到树的枝干,忽略了地底下的根本。所以你会发现在中医的书籍中,写医术的比比皆是,真正写医道的却寥寥无几,就好像金庸小说里的只记录学习武功招式,没有内功心法。而真正完全写医道的书你会猜到,错!不是伤寒杂病论,而是黄帝内经。然而问题又来了,学过没学过中医的人,都知道黄帝内经。在中医这里更是必读书。作为一个学生,深深体会,刚接触到中医,同学,老师,朋友都会告诉你黄帝内经好,好好学,好好背,背过,中医就学好了。所以万千热心学子抱着这个信仰,手里拿着,心里想着,口里诵著——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好不容易背到一半,突然发现前面的全忘了,没事从头再来,在这个过程中,大部分同学败下阵来,比如说我。只有少数一两个同学能坚持到最后,等全背下来,哭了,骗子,全是骗子,说好的背过就能学好了的,于是,不管半路上倒下的,还是坚持到最后的,都回到同一个点,就像掰棒子的狗熊,两手空空。为什么,因为我们都不知道黄帝有什么用。言归正传,说这些到底有什么用。刚才说了金元之后医术盛行,而真正的医道根源却在黄帝内经里面。聪明的人就想到了伤寒杂病论,没错,伤寒杂病论就是链接医道和医术的链条,换句话说,伤寒杂病论就是把黄帝内经转化成临床的工具。再换句话说,伤寒杂病论是解开黄帝内经的钥匙。这就是为什么伤寒论能被列入中医的经典中,成为几千年来的教科书。为什么张仲景成了千百年来的医圣,名头煊赫千古。

那问题又来了,关键是钥匙是锁在金柜里的,还需要钥匙。打开伤寒杂病论的钥匙是什么


阴阳五行以及其他


现在人解伤寒论,开始是一条一条的背,等全背完了,比著历代注家一条一条的翻译,这段他翻译的真对,听他的,那段又是他翻译的好,再听他的,看看这个方子,哎,他那么用,哎,那位怎么又那么用,学到最后,到底听谁的?到最后一跺脚,老子不干了。最后闹了个擀面杖吹火。扯回来,我们都说,伤寒论是六经辩证系统,金贵要略是脏腑辩证系统,用一个比较文明的词来评价,纯粹是扯犊子。人家明明是一个爹妈生的,你非说人家是同父异母。有人就说了,一个是五脏,一个是六经怎么一样?咱们先看看五和六怎么来的,易家有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乾坤,乾坤成大业。道家里有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五在哪,六在哪?且听我慢慢道来。咱们倒著往回推,我们知道五行系统的特性,相生相克,相乘相侮,制化胜负,环环相扣。很完美的系统啊,确实,五行是套很完美的系统。但是总感觉他什么都告诉了,又好像什么都没告诉(忽悠的最高境界)。比如说吧,有一个人因为生气,从而影响到了他的食欲,脏腑辩证会告诉你木克土,木有气了,朝土撒气呢,你一听,哇,好厉害。又一个人,消化不好,肚子胀,吃不下,消化不好,久而久之,全身没劲,走路无力,手脚没劲,全身懒洋洋的,哦,土壅木滞。病人一厅,明白了。仔细想想,你好像什么都没有解释。木强了克土,土强了乘木。说好的环环相扣,怎么说变就变了。事情都发生了你再我换个名再告诉我一遍,没发生之前怎么不说。就好比说,我问你今天怎么下雨了,你回答说今天有云应该下雨,明天为啥又晴了?因为明天没有云。请注意,这里论述的是五行系统,并不否定五脏六腑奇恒之府的存在。难道说五行这套系统没用了吗,非也,是五行系统这种形式不适合中医,不是五行本身的问题。因为五行其实是四行。河图讲,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如果按照河图这种土枢四象的模型来说就比较合理了,东西南北春夏秋冬。所以这样在往回倒,两仪,太极。好,归于一。六经呢,怎么往回倒。六让你想到什么?六十四卦!对。六爻卦,我们又知道六爻卦,是三爻卦两两重叠而来,三生于二,二生于一,一生于道,好,归于一。最后都归于一上。那位就说了,你瞎忙活那么一阵,干啥?其实就是为了说明五和六是同一本源,换句话说,他们是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现在来解释一下他们代表什么。用一个比喻来解释一下他们的关系,都学过空间几何,一个平面可以把空间分为两部分,这一个平面就好比道家里说的道生一,两部分就是两仪,垂直的两个平面可以把空间分为四部分,两个平面是一生二,四部分为四象。两两垂直的三个平面可以把空间分为八部分,这三个平面就是二生三,八部分就是八卦。其实道生一一生二生三生万物与太极生两仪生四象生八卦,说的是一回事。那有人就问了,为什么生到三就生万物了,不继续生生不息呢,很明显,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三维的世界里,而太阳,少阴,厥阴,少阳,太阴,阳明就是三维坐标系由中心散射出的六条射线,脏象系统就是那些空间。正因为如此,差异就显现出来了,脏象系统,因为有切切实实空间的存在,所以,他更能关注事物显现的属性,因此就根据他们属性的不同,给他们取了木火金水的名字。所以在脏象辩证体系中,如果生发不足了,就辩证为肝木不升,以此类推,金不收敛,水不封藏……而三阴三阳系统,因为他这三条线或者三个平面没有具体的空间占有,所以他不可能表现出属性来,因此,他会更注重彼此之间的变化,彼此之间的关系,所以用这套系统辩证出来只能说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而他这一个太阳病,里边包含了太多的变化,可能是某一个空间(脏腑)异常,也有可能是几个异常,也可能是某一部位异常。然后,有的人就开始迷糊了。不急,上面说了很多,总结一下这两套辩证系统,打个比方,就好比三刀把一个西瓜切成了八半,脏象系统关注的是那八块西瓜,三阴三阳系统关注的是那三刀。切来切去,还是那个西瓜

有人就问了,为啥不多切几刀,多分几块,这样不是更多的人能吃到西瓜了吗?为什么只切三刀?



言归正传


为什么是三,不是一,二,五,六,七。这个问题好?难道就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三维空间里面吗,似乎也不尽然。这与道家思想有关,我们知道中医来源于道家,所以思想上与道家一脉相承,道家处处都在追求三,老子一气化三清,三才……举个例子来说,三角形结构最稳定,假设给你个一条腿的板凳(有这样的板凳吗)你能坐住吗,两条腿呢!但是三条腿可以。可见事物的成立最少需要三个方面,所以道家生到三就能生万物了,那六经是什么?伤寒六经就是三对阴阳的系统,太阳少阴,太阴阳明,厥阴少阳,每套系统中升降浮沉,气血津精运化其中,阳表阴里,阴升阳降,阴收阳散,阴阳协调配属,如同夫妻。打个比方,如果一个国家的存在,有三个方面是必须的,重中之重。政治,经济,军事。当然其他也重要,但是这三方面是基础。先说个最好理解的,太阴阳明系统,他主导的是经济系统,所谓的,经济,在人体上无非就是气血。这套系统的的存在,无非就是一个目的,让干活的细胞有饭吃有水喝,当然他们不用担心房价问题。太阳少阴系统,就是人体的军事系统,调配人体的军队,他的表现就是阴阳。他的存在无非也只有一个目的,驱外邪,杀内鬼。厥阴少阳系统,它是人体的政治系统,他的存在就是维持秩序,协调关系,运行气血。让一切按照法律有条不紊的进行。当然这三套系统并不是老死不相往来的,他们之间相互协调合作,好队友,共同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新中国奋斗。所以老祖宗说治病如治国,没骗你。

有人说了,这三套系统在人体里太抽象了,太艺术了,我们不玩艺术,那就看点实质点的

土枢四象


我们现在从气机上来理解,既然上面说了,四象系统就是三阴三阳系统,那就说说土枢四象系统。依据《四圣心源·天人解·阴阳变化》篇,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模型,就是河图模型为——土居中央,左木右金,上火下水。土居中央,分为戊土与己土,一升一降,土循环,这是太阴阳明系统。左木右金,金木循环,龙虎回还,此为厥阴少阳系统。火上水下,水火既济,此为太阳少阴系统。三个循环,升降出入运行其间。太阳少阴为水火之气。厥阴少阳为木火之气,太阴阳明为金土之气,因此太阳少阴表现出水火循环。而厥阴少阳系统与太阴阳明系统共同表现出木金循环,升中予降,降中寄升,所谓阴升阳降。故此,少阳为相火表现暑气,是体为火而用在降。太阴为湿土表现湿气,是体为阴土而用在升。实际上这两套系统的工作是相辅相成的,如《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六气偏见:木火之能生长者,太阴己土之阳升也,金水之能收者,阳明戊土之阴降也。又如足太阴与足厥阴在内踝上八吋交换位置。无论是土枢四象也好,三阴三阳也好,都说的是气机升降出入的变化。所以这样看来,还是像之前比喻的,四象关注的属性,是那几块西瓜,三阴三阳关注的是变化,是那三刀(更多气机观念请参阅《四圣心源》)

肯定还会有人说,还是太抽象不易理解,能不能再实际点?


经络脏腑


有人说中医没有解剖,而没有医学的解剖是空中楼阁。那我想问的是一个虚幻的东西,为什么能经受历史千年的考验而不被淘汰呢?这不科学。一个原因,是中医都太会迷惑人了,让人们好几千年没有发现,但这个理由似乎很扯淡,病人别的判断标准没有,难道最起码的自己病好没好不会判断吗?再会迷惑,病没治好,也是站不住脚。显然这条理由不成立。那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中医是有解剖基础的。有人就疑问了,有解剖,在哪里?可以说中医的解剖基础比高级,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现代医学所基础的形而下的脏器实体,只不过没有现代医学的那么精细。一部分就是中医里形而上的经络。而这一切都在复杂的经络系统中,我们根据《灵枢·经脉》篇,试图建立起中医的解剖学思想。

脾足太阴……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肾足少阴之脉,……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心主手厥阴之脉,起于胸中……肝足厥阴之脉……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肺手太阴之脉,…上膈属肺…


又大肠手阳明之脉,……还出夹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夹鼻孔。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安页)中……同样,小肠手太阳与膀胱足太阳亦是如此,三焦手少阳与胆足少阳亦是如此。

又肺手太阴起于中焦…还循胃口,上膈,属肺…脾足太阴…属脾,络胃,上膈,挟咽…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肾足少阴之脉…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肝足厥阴之脉…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属肺。

又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上膈,属肺……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同样的脾足太阴与胃足阳明亦是如此,心与小肠,肾与膀胱……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经络系统并不是线行运行的,而是大循环里有小循环,小循环里有小小循环,而与经络络属的脏腑以及经络所过部位的器官,就成为这套系统的员工,而经络本身,就是这套系统的生产线,然后,虚无缥缈的三阴三阳系统有了实质的依靠,营卫气血运行其间,就像给员工发的工资,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知道他们是怎么干活的/


正常工作


前面,我们已经比喻了,这三套系统,相当于国家的经济,军事以及政治系统。太阴阳明主管经济生产,所以内经里说的,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灵兰秘典论)。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脏别论)。脾者,营之居也(六节脏象论)。脏主管气血的生成储藏,腑主管生产废弃物的排泄。所以内经说的,脏者藏精气而不泄,腑者,传化物而不藏。太阴升清,阳明降浊。再看太阳少阴系统,这是军事系统,少阴居最深层次,太阳居最表层,就相当于军事权由君主直接掌控。打仗或者除奸最需要的是兵,所以军事系统的任务就是练兵强兵。兵,在人体是什么,就是人体的正气,或者说阳气,内经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者卫外而为固也。无形的阳气需要有形的承载,那就是津液。内经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心和肾,把精气藏好,小肠和膀胱要做的就是把兵练好。最后看厥阴与少阳,这是政治系统,也就是执法部门,他的好坏影响到的是整个人体机制的运行,所以这套系统所需要做到的就是——公平。国家分部不均衡,容易出现内乱,人体分布不均,也会出现内乱,表现就是虚实,内经讲,三焦者,元气之别使。而心胞,管的是血液的运行,气血协调运行,便为脉。阴血升,阳气布,阳气敛,阴血藏。总结一下,太阴阳明系统主管生产气血,生成的气血在脉道中,经过厥阴少阳系统疏布运行全身。最后人体器官在接受这些气血之后,在太阳少阴系统作用下转化成无形的能量,供应人体的生命活动。在这套系统里,一级管一级,有员工,就有主管,主管就是奇经八脉。这一切运行背后的大老板就是心神,所以内经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更多脏腑气化请参阅《素问》《灵枢》《黄庭经》)

如果一切正常运行下去,国家不会出乱,人体不会得病,不过,总会有人不听话的,消极怠工.

有句话叫做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所以说一切事物都有因果。那我们就来看看生病的原因是什么,根据《伤寒杂病论·杂病例》《三因方·卷二·三因论》。我们来分析一下所说的病因,除掉意外伤害如刀疮之类的以外,可以归结为外感六淫,内伤饮食,七情所伤,还有一种,也可以算作一类,就是虚损。先看内伤饮食,饮食失常,损伤的是经济系统。举例来说,现代人胡吃海喝,所以导致脾胃受损,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接踵而来,所以灵枢经脉篇说的,大肠者,是主津所生病者,胃者,是主血所生病者,这里说的津血都指的是他们的生成。外感邪气,损伤的是军事系统,同样的因为不知道寒暑适宜,什么关节炎脊椎病空调病不找你找谁。过劳虚弱,损伤的是军事系统中的阴,比方说,那就是军粮,军粮不足,战斗力肯定减弱。所以灵枢经脉篇说的,小肠者,是主液所生病者,膀胱者,是主筋所生病者,这里说的液指的就是精,筋所生病就是阴损不能化生阳气,因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七情六欲损伤政治系统,忧愁愤怒,压力山大,导致抑郁病,尤其是很多妇科病。所以经脉篇说的,三焦是主气所生病者,这里指的就是气血的运行。总结出来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就一个词——作死。这些病因作用到人体上,导致了人体正气亏损,久而久之,疾病就找上门来了。当然了,人体也会有自己的思考,出现了异常,我应该怎么办。于是每套系统建立起自己审判体系,定时清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废物,以保证党员的纯洁性。先看军事系统,他们就是人体的排泄途径,出汗,小便,大便,呕吐,呼吸,以及女子的月经。当然近水楼台,太阴阳明系统多借助大便与呕吐,太阳少阴系统多借助汗与小便,而厥阴少阳系统多借助月经。有人就问了,那男子没有月经,难道就不排邪了?请注意这里说的是多借助,不是只借助,实际上,他们之间都是相辅相成的,所以男子的厥阴少阳系统排泄途径,主要借助于大便。似乎一切的一切都可以总结为一句话,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以养生大法总结就一句话:法于阴阳,和于数术,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邪僻不生,长生久视。(更多养生保命请参阅《寿世青编》)

现在,我们对三阴三阳系统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体悟越深,应用越妙。《医道还元》说,不求妙用,垂老亦觉无成,那么,让我们来看看张仲景是怎么妙用的.



寒温之争


在看仲景妙用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明白伤寒和温病到底是怎么回事。自明清温病派出现以来,寒温之争就一直不绝于耳,温病派说伤寒家泥古不化,伤寒经方派说温病学家数典忘祖,互相攻诘,搞得所有人不知如何是好。人身一小天地,别有洞天。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就好像一个正常运转的国家,我们还是用战争的观念来看待他们之间的差异。当一个国家受到外敌入侵时,会有两种选择,战或降。而作为人体来说,抗战机制是自动防御机制,可以说,百分之百的人体会选择抗战。既然战争发生了,也必然会有两种情况发生,胜或败。如果国家军力不足,被敌人一步步逼近。防御机制一步步被攻破,这在人体上来说就是伤寒。更形象来说,本国有一万精兵,敌国有十万精兵,战争情形多是节节败退,这就是伤寒。这时你肯定会想,那温病肯定就是打胜了,没错,温病确实是打胜了,那问题是既然胜了,又为何会发生温病。所以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所谓孤掌难鸣,外寇所以不兴,是因为内贼不作。凡是打仗期间必不可少的一个职业就是奸细。邪在人体里也安插了奸细。外邪为无形之邪,无形之邪无法在人体站住脚跟,必得有形之物作为载体,这些载体便成为内鬼,人体的内鬼即疏步不正常的津血或者人体产生的废物,如痰湿,淤血,肠中糟粕,小便等有形之物,他们狼狈为奸,做患于人体。那刚才的问题就来了,既然刚才说了,温病就是战争打胜了,那怎么还会发生温病?答案你已猜到,因为他是内鬼作乱,不是外邪为患。那好了,让我们看看温病里内鬼是怎么作乱的。同样的比喻,本国受到外敌入侵,本国军队十万,敌国一万,这场仗是不怎么让这个国家担心的。所以你看,伤寒初起有发热恶寒的拉锯状态,温病初起却没有。如果说在外敌入侵过程中,人体自身的叛乱趁机为患,这时外敌反而不再是主要问题,主要问题便是清理内部,当然,这种情况发生的前提便是,人体的军事系统足够强大。小量外敌入侵,引发了本身过于强大的防御反应,这就是温病。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伤寒像抗日战争,温病像文革。

战争形态不会固定不变,一定会在发展中变化,会如何变化?


卫气营血——战场的转移


我们都知道,叶天士卫气营血的辩证体系开创了一个新局面。这卫气营血,就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战场的转移。何者为卫气营血,总结起来不外乎两个字——阴阳。内经说,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由此,我们可以理解阴阳分别说的是一种功能,阴者,维持内部秩序,阳者,整体防守外部。这里说的就是无形之用,有无形之用必有有形之体作为基础。那他们的体分别是什么?我们都知道感冒刚开始要调动阳气御邪,而这时最常见的现象是什么,出汗。内经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我们可以看出来卫之体便是津。而营者,营养也,依靠营养来维持内部的消耗,而这营养,我们中国人最好理解,营养的体就是有形的精血。所以我们换一个名词来理解卫气营血,防御阳气,津液,营养功能,精血。而所谓的体,津也好,精血也好,只是在不同部位的不同表现。如《灵枢·五癃津液别》所说的:天寒衣薄则为溺为气,天热衣厚则为汗悲哀并气则为泣,中热胃缓则为唾。又如夏宗禹所谓:此物原来无定位,随时变化因心意。在体感热则为汗。在鼻感风则为涕。在肾感合则为精,在眼感悲则为泪。而其根源在于“水谷入口,输于肠胃”。这样我们再来理解温病的发展过程和方子,温病初起在卫分疏散如桑菊饮,小柴胡汤。在津分清泻如白虎汤,黄芩汤。在营分清营,如清营汤。在精血分补水,如复脉汤,定风珠。而这所有的一切理不越阴阳,法不离仲景。

那现在,让我们看看仲景是如何妙用的吧



平脉辩脉


许多人认为摸脉是一件很神奇的事,三指一搭,片刻之间便能了解到人身体的情况。所以不管病人还是医生本人都特别看重把脉,有的病人甚至认为你不会把脉就不是中医。事实上我们要客观的看待这件事。对脉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首先我们要先理解什么是脉。内经里说: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这可以说对脉最好的总结。这样有人就把脉比作水渠,约束水液流淌。当然这个比喻也不是很恰当,因为上面说了,中医的解剖包括经络和实体解剖,从经络的角度来看就不合理了,因为经脉是无形的,所以,可以把脉比作飞机的航线,他对飞机是一种无形的约束,这样也许更恰当。然后我们再来说说摸脉的部位,现在我们常用的就是独取寸口,而更早的以前是要三部九侯的上到头顶,下到脚底,很全面,当然也很繁琐。后来就干脆独取寸口,为什么单纯只取寸口就可以了呢,这就牵扯到下一个问题就是,摸脉到底摸的是什么,《黄帝内经》黄帝问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寸口是手太阴肺经所过,所以确切的说我们摸的是太阴脉,上面已经说了,太阴阳明是人体的经济系统,掌管人体气血的化生,所以由此系统的气血可以知道全身气血的情况,就好像两湖地区粮食产量大,于是便有了两湖熟,的天下足的谚语。所以我们知道寸口脉是太阴阳明系统气血的体现,而太阴阳明系统是全身气血的体现,顺理成章的,寸口脉成为脉诊的第一部位。刚才说了,寸口脉是全身气血的体现,那么,我们摸脉实际上感受到是气血。正如《伤寒杂病论·平脉法第一》1.1说的:脉乃气血先见,气血有盛衰,脏腑有偏胜……气血也不是摆在桌子上的物件,是你能看到的,那么,气血又是如何体现的?之前在卫气营血那段中说过,无形的卫气需要有形的津液承载,营气需要有形精血承载。当然上面说了,脉中主要是壅遏营气,令无所避。因此我们知道脉气实际上是津液与精血在运行过程中的体现。当然这里有一个体用的关系,津液精血为体,为阴。脉气为用,为阳。所以说脉是一阴一阳而已。以前已经了解了气血的生成。那么我们就要明白津液与精血是如何运行的,内经里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潮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生死。饮食入胃,游溢精气(气火),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有这段我们可以看出,血液的运行与心肺关系密切,而津液的运行与脾肺关系密切,有形的血液生成之后,靠心胞的热能疏布全身,为人体提供能量。而心脏和肺脏的关系,就好像汽车引擎与水箱关系一样,肺中来自脾气散精的津液带走心脏的热量,使引擎不至于过热而烧坏。问题就来了,由于心脏热到四肢冷,由心脏到四肢是顺势而为,那由四肢到心脏又是如何运行的呢?这就像我们把水由下面抽到上面来一样,这里需要一个水泵,那人体这个水泵在哪里呢?丹田,或者叫肾阳,又或者叫小肠火。至此我们来总结一下脉,脉中有形血液的生成,靠的是太阴阳明系统,脉的运行,靠的是厥阴少阳系统,而最后脉的根源又在太阳少阴系统。显然,脉中的气血不是一成不变的,即前面说的,和于四时五脏阴阳,它会随着不同的因素变化,从而就会表现出不同的脉象。总结起来不外乎三个因素——时间,空间以及心神。时间,即年月日时,一年四季气血会有胜衰的变化,所以会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的变化。如内经说的:春脉迢迢,端直而长故曰弦。同样的,一月之中,也会出现类似的变化,最明显的就是女子的月经。同理,一日之中十二个时辰也会如此变化,因此仲景会有因日中夜半身体变化来断人生死的论述。空间因素,实际上是人体因上中下三焦位置不同,浮中沉深浅不一,而表现的气血情况不一样的情况。内经说:尺内两傍,则季脇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以候肺,内以候胷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胷候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就如同生活在新疆的人与生活在海南的人生活方式不一样,生活在高原上与生活在盆地里不一样,道理是相同的。内经说的:上焦如雾,中焦如怄,下焦如渎。心神因素,因性格想法不同而导致脉象差异,内经说的,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恐则气下……这时,人的脉象肯定是不一样的。关于神明,《黄庭经》有详细论述,感兴趣的可以去阅读,在这里需要知道的是,气血是神的基础,气血充足然后神才能光明。就好像冬天有柴烧,屋子才会暖和,屋子暖和,人才会待在里面。所以神智的异常多以气血的异常为基础。调气血,神智自然回复,当然,神直接受扰的除外,那种情况就得借助祝由了。总上之后,我们再来读《伤寒杂病论·平脉法》,一切都如流水无阻滞。万万千千总结一句话,脉者,一阴一阳而已.



天地之气


内经曰:人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因此,天地变化对人体产生无尽的影响,人要顺应这种变化来摄生保命生产生活。因此这种变化形成了一种生命规律。普遍认为中国文化的根源便是河图与洛书,而河图与洛书正是这种规律的总结。由这两个系统衍生出的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而他们各自代表了一个时空体系。由河图衍生出先天八卦,而先天八卦存在的依据,就是一个月中月相的变化,或者说是月地运动系统。由洛书系统衍生出的后天八卦,是以一年节气的变化为依据,或者说是地日运动系统。正是运动产生了时间,时间让空间的存在变得有意义。因此这种生命规律不过包含了两个因素——时间与空间。道家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便是对顺应这种生命规律的最好体现,人生活在地球上,受到周围环境的约束。根据后天八卦所给我们呈现的方位差异,正北为坎,其气为寒。正南为离,其气为热。正东为震,其气为雷为动。正西为兑,其气为燥。东北为艮,其气为山为静。东南为巽,其气为风。西南为坤,其气为地为湿。西北为干,其气为天为燥。人们生产生活受此影响,所以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故《素问·异法方宜论》:夫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可愈也。其南北风土之异,干湿饮食之不同也。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地域的差异?暂且不提。除了地域上的差异之外。我们创立了精细的历法,以保证人能顺应这种生命规律。年,月以及更大的时间单位纪,比纪更大的时间单位章,会,元。比月还小的时间单位节气,旬,侯,日,时。如此我们不再把时间看做直线,还原了时间螺旋前进的特点,凸显出了这种规律。古代物候学上讲: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六气为一时,四时为一岁。从时间上来说,随着节气变化,气候会呈现出春暖夏热秋凉冬寒的交替变化。一月之中会出现风雨晦明的变化,一日之中会出现旦暮午夜的变化,更大的会出现五运六气的甲子周期变化。因此,我们会疑问,为什么会有季节时刻上的差异?仔细想想,其实时间上的规律也好,空间上的规律也好,其实是同一种生命规律。为什么会这么说呢?举个例子,如果我们沿着赤道往两极走,会逐渐由热转温转凉转寒。在物候上也会逐渐出现夏天的景象春天景象秋天景象冬天景象。或者我们从一座高山脚下往山顶爬,也会出现上述情形。这与时间上的交替变化是一样的。物理学上都学过,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星体分别是太阳,地球和月球。单看地日系统,地球围绕太阳运行,会有一个黄道轨迹,而地球自转会产生一个赤道轨迹,这两个平面的夹脚即黄赤交角,造成了这种现象。由于地球在运行过程中,太阳直射最远到达南北回归线,因此南北各部分接受到太阳热量不同,造成了地球上寒温热带的差异,也同样的,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造成了一年中季节寒暑交替。而当来自太阳的热量到达地球以后,会在地球大气层作用下,吸收一部分热量,进去地球内部被地球消化成为地温,就如同坎卦中的阳爻,地温会蒸腾地球水分进入大气,就如同离卦中阴爻。地温会随着太阳运动夏出冬藏。同样大气中的水分也会呈现热升凉降,以此形成良性循环,即为水火既济。所谓的节气即是这种温度与湿度循环过程中的变化。阳升则惊蛰,出则为大小暑,降则为霜降,入则为大小寒。而由天气转换为地气过程需要时间,所以五日为一候,说的就是天气变化,因天运当以五行。三候为一气,指的就是天气转化为地气的过程。六气为一时,说的是地气变化,因地运以六气。举个例子来说,这就像我们物理上学过的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初之气厥阴风木,二之气少阴君火,三之气少阳相火,四之气太阴湿土,五之气阳明燥金,六之气太阳寒水。就是这种温度与湿度升降变化造成的结果。温度为阳,湿度为阴。阳动为风。阳出为火,阳阴俱出为暑。阳入阴出为湿。阳阴俱入为燥。阳阴俱藏为寒。阳主阴从,所以一年六气变化都是阳热为先,水湿在后……不管是六气也好,二十四节气也好不同的划分。本质上是天地变化中的温度与湿度交替变化的结果。(更多天地变化请参阅《钟吕传道集》)



至此,在阅读伤寒杂病论治疗法门之前,所有的书内以及书外的思想均已介绍完,现在要做的就是重新打开伤寒杂病论,自己去体悟书经里的奥妙


三阴三阳


我们首先要明白的一条思想就是,在外感阶段,无论是病情从太阴传往三阴发展成伤寒,还是由阳明发展成温病,在外感初起阶段都是人体正气抗邪,打个比方说,外敌攻打来无论是什么样的敌人,都是国家的军队在抗击。因此,就不能存在麻黄抗寒邪,桂枝驱风邪,双花连翘抗温邪这样的观念,中药作用的对象是人体的正气,不是那种邪气,无论进来的是哪种病毒,哪种细菌,驱赶它的都是人体的正气,所以说调药如调兵,不是调邪气。第二,所谓的传经,这里说传也可以,说不传也可以,只不过是人体质不同,因此,在第一层防线溃败以后,有的人体质太阴不足,传向太阴,有的人传向少阴,有的人产生温病,并非逐步传向阳明,传向少阳,传向太阴……先来看太阳篇与少阴篇,前文说了,这是人体军事系统,太阳居于人体最表层,少阴居于人体最深部,就好像边防部队受中央直接控制。因此外感首犯太阳少阴,外邪入侵首先便是要把外邪清除出人体,如果不能清楚出去,那再考虑内部消化,这是抗击的一般规律,因此外邪初感在太阳,用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麻桂各半汤,桂二麻一汤,越婢汤以及他们的变方,外邪初感在少阴,用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目的只有一个驱邪外出,只不过每个方子之间有细小区别,就好像有的是调边防军,有的调地方军,有的直接调中央军。当然,做了这么多努力,会出现两种结果,成功或者失败。成功,那么病就好了,如果第一层防御失败,外邪进入,那么就要考虑第二防御系统,内部消化。第二阶段,五苓散,苓桂术甘汤,茯苓四逆,茯苓甘草,真武汤,附子汤,就是内部消化。当然,他们之间的区别就是部位和程度的不同。细心的人一定会发现,第一阶段用的发汗法,第二阶段用的利小便法,这就是开鬼门,洁净府。正符合了上文说的,太阳少阴系统的排泄途径正是汗与小便。外邪入侵,一定会伤到人体正气,第三阶段就是扶正兼抗邪,就好像在抗战期间不忘建国,所以后期用小建中汤,黄连阿胶汤,甘草干姜,禹余粮丸,人参地黄龙骨牡蛎茯苓汤等等。当然,太阳少阴两者相辅相成,内实而外安,外静内不扰。由此可见,素体虚弱正气不足的人容易外感传少阴。另外这两篇一些散在内容,或者是影响到其他方面,或者是本系统经络运行所过部位疾病,或者单独变化成杂病,暂且不提。再看太阴阳明系统。无形邪气进入人体如果没有内邪呼应,邪气很难驻脚。因此,在外邪侵入人体之后,清理党内部便成为重中之重。黄帝内经讲: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那如果脾气不能散精上归于肺呢,脾虚生湿故湿性趋下。因此太阴病,则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腹痛。用药多为黄芪,桂枝,白术,茯苓,人参,干姜,甘草。区别在于是否有津液的不疏布,单纯的气虚用参芪桂枝甘草,兼有湿则用白术茯苓干姜。若久而久之,太阴不升,那么就会发生伤寒。如果肺不能通调水道呢?生痰,生火。或者说太阴不升,湿生于下,阳明不降,痰火生于上。故阳明病多用栀子,石膏,黄芩,黄连,大黄,半夏,厚朴,枳实,芒硝。区别在于阳气与津液。单纯阳气不降生火,用石膏栀子知母,若有津液不降用半夏厚朴枳实,气与津均不降生痰火用芹连大黄。若与有形糟粕结聚则用承气之类,因此说太阴阳明的排泄途径主要是吐与下。若阳明病继续发展则为温病。当然,太阴与阳明是互相协调工作,不是割裂开的。因此,许多方子都是两者兼顾。如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等。所以,平素饮食肥甘厚味容易太阴阳明系统故障。最后是厥阴少阳系统,这是人体的调控系统,无形邪气与人体代谢产物结聚以后,必然会影响到人体气血的运行,从而产生瘀滞.阴升阳降,若少阳不降,则生少阳病,故少阳篇多用大柴胡汤,小柴胡汤,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汤,于降中疏通人体阳气。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如果瘀滞的厉害,人体的阳气不能与有形的津血协调工作,阴不升,因此便产生了四逆,故用四逆汤,当归四逆汤,乌梅丸等,生发人体阳气.打个比方说,地震期间,因为道路堵塞,物资运不到灾区,有两种解决方法,一种是修路,修完路之后再运物资。一种是用飞机空运物资。四逆汤之类的就是后者,但是他只能解决燃眉之急,长远来说就不可以了。所以这类药只能在救急时用,不是长久之计。在厥阴少阳系统中,如果经络或者脏腑局部出现气血障碍,则会出现呕吐,下利,疝气,消渴等疾病,这些疾病治疗方法就是上面说的第一种修路解决的办法。这其实就是总体和局部的关系。之前前文说过,七情六欲容易影响厥阴少阳系统,故平素情志不遂者易患厥阴少阳系统疾患,而所谓的外感,只是诱发因素而已,人体内奸趁火打劫。至此,伤寒三阴三阳系体系的应用原则已完全介绍完毕。而总结起来不过一句话,升降出入,浮沉聚散。


内伤杂病


《伤寒杂病论·卷三·杂病例第五》3.87说过:人体阳病十八,阴病十八,脏病三十六,腑病三十六,合一百八病,合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其实人身杂病,何止万千。其实无论什么病,万变不离其踪,他们的诊疗法则都在三阴三阳系统之中。我们先来看看伤寒杂病论里的杂病法。

脏结者,五脏各异,寒热攸分,宜求血分,虽有气结,皆血为之。肝脏结,求之厥阴虚实也。心脏结,求之少阴气血也。肺脏结,阳明津液求之。脾脏结,太阴津血求之。肾脏结,少阴阴阳求之。

结胸,表邪下陷,阳明失常,热痰互结

痞者,太阴阳明气机升降异常。

下利,太阴厥阴阳气不升。呕者,阳明少阳不降

霍乱,寒热混乱于中,邪重正轻,责之太阴阳明

血痹虚劳,精损气不运,责之少阴太阳,治在中

咳嗽,阳明津气结聚,阳气不布

痰饮,太阴不升。溢饮,风水,皮水,太阳不宣布。支饮,阳明不肃不利。

妇人多在厥阴少阳……

……

内经曰:治病必求于本。本于阴阳


言外之意——仲景的崇阳思想


众所周知伤寒杂病论是崇阳思想的最好体现,当然这与此书的主旨是密切相关的,因为是伤寒嘛,所以有些人就以此为题,批评伤寒杂病论。所谓孤阳不生,独阴不长,阴阳必须是相辅相成。仲景作为医圣,不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那问题就来了,既然明白这个道理,为什么还会崇阳呢?应该是阴阳和谐啊首先,我们要先弄明白什么是阳,什么是阴。现在,我们就单纯的从狭义的角度上来理解阴阳。普遍上认为滋阴就是补有形的东西,就好像往油灯里添油,即阴为体。温阳,就是把有形之物转化成无形能量,就好像把油灯的火调大调旺,即阳为用。所谓的体阴而用阳,便是有形化无形,无形反益有形的良性循环。仲景的崇阳思想,更多的是一种恒动观。


近年来,天文学界把冥王星降级,不再划到行星范围里面。为什么呢?我们小时候都玩过一个游戏,用一根绳,一头栓住一块石块,另一头用手握住使劲甩,石块会从地面上飞起来,围绕手转圈。如果手使劲大,石块会越转越快,直至脱离绳的束缚。如果手使劲小,石块会越转越慢越低,最后会停下来,落到地上。冥王星和太阳就如同石块和手,靠一根无形的绳牵引著旋转,当速度逐渐变慢时,维持他们之间联系的力量会慢慢变弱,直至冥王星不再受太阳影响。地球作为太阳的行星之一,也是处于这种运动中,而除了这种运动,地球还要维系自身的存在,因此地球也是日夜不休的自转,以维持自身不至解体。我们都说人身小天地,我们身体里也是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这种运动。生物上学过,细胞是维持生命的最小单位,细胞乃至分子原子,甚至更小,结构都是类似。以细胞来说,中间有细胞核,外周有细胞质,细胞质里包含各种细胞器,细胞核是固定不动的,而细胞质带着细胞器无时无刻不是在围绕细胞核做圆周运动,就好像原子中电子围绕质子运动一样,细胞,组织,器官,人体,无一不是靠着这种运动维持自己的功能。因此生命的意义在于永不休止的运动,而这种运动就是道家里讲的——道。人体作为一个整体,受到地球的这种运动规律影响,人身体的细胞也是如此,就如刚才比喻的那样,如果维持两者之间的那股力量弱了,或者说,人受天地之气的影响小了,人体的自转与公转慢了,人就会生病,直至死亡(自转不足,不能维持自身存在)。


所以道家里讲的所谓的修内丹,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目的也不过是为了加强人身的自转,以及与太阳月亮地球的公转,以强固自身的存在变化。因此仲景的崇阳思想可以看做是道家思想的一种演变。


总而言之,大到月亮地球太阳以至宇宙,小到人体,细胞分子原子,无一不是处于自转以及与上一级或者下一级的公转中,以维持自身的存在及变化。而这种运动作用在人体或者天地间的表现,中医学或者中医哲学将之称为气机,内经说升降出入无器不有,非升降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出入无以生长化收藏。因此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显现出来——恒动观。这种恒动观念称为崇阳思想的根基。正所谓——铁牛耕地种金钱。然而孤阳不生,孤阴不长。没有油,无法生火,没有火,油的存在没有意义。而且崇阳亦不是唯阳独尊,是通过阳动来建立或者加强体与用的良性循环。还是这句话说的好——阳主阴从


其实,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给我们出的个谜面,谜语的谜底就是两个字——阴阳


========== END ==========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搜索历史消息,可点击阅读原文,并下拉,会出现搜索框

找不到好中医?不如自己学中医!

岐伯有道菜单中, 有完整的入门系列, 视频系列. 欢迎大家学习.

学习古中医, 伤寒论经方传承

对经方有兴趣者, 可加QQ群57726255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