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辩证施治心脏病(冠心病)、脑梗塞、脑淤血、脑血栓!
1【脑淤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常形成大小不等的脑内血肿.主要发生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的病人.临床表现为:卒中发作,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偏身瘫痪及感觉障碍,发病年龄多在50-70岁.男性多余女性,寒冷,炎热季节或乍冷乍热,气候变化剧烈时多见,暴怒兴奋,重体力劳动时主要原因.脑ct检查见高密度影.
2【脑梗塞】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脑血管堵塞,致使脑血管功能障碍,引起相关症状.脑梗塞青年人多见.脑梗塞的病人多在安静歇息时发病,有的病人睡醒后发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流口水等;有的病人仅有肢体麻木感,说话模糊,一过性黑蒙,头晕目眩,恶心,这些症状一般轻微,持续时间短;起病突然,常与安静休息或睡眠时发作数小时或1-2天达到高峰.脑ct检查:显示脑梗塞病灶的低密度影.建议积极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对脑血栓及脑梗塞采用扩血管治疗一般按血栓治疗,可用扩容、扩张血管、钙离子拮抗剂等治疗,也可以用激素治疗。缺血者用血管扩张药,出血者以降颅压、止血为主。病因明确者应对病因积极治疗。
3【脑血栓】一般是指脑血栓形成,它与脑栓塞同属于脑梗塞,是一种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由脑血管内因动脉硬化,导致管腔狭窄、血流变发生改变,以致血管内有血栓形成,使管腔阻塞,局部脑组织发后缺血、损伤及坏死,使人体发生以神经功能障碍为主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与表现,这就是脑血栓形成。 脑血栓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内膜炎以及血液粘稠度高,导致脑血管局部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引起的症状。脑血栓形成起病较缓慢,往往在睡眠或休息时发病。部分病人症状起初较轻,以后逐渐加重,甚至有病后2~3天达到高峰的。患者昏迷较少见,一般症状较轻,可有偏瘫及单侧肢体瘫痪,也可能有失语症,有的病人有头或肢体麻木等症状。
4【脑溢血】也称为脑出血,是一种出血性脑血管病。是由于脑血管动脉硬化,血管壁变薄、变脆,加上高血压等原因及某些诱发因素,使脑血管突然发生破裂,引起脑部出血,产生颅压增高、神经损伤、受压等一系列脑血管急症的表现。
5【脑出血】是脑血管破裂后,血液渗入脑实质引起的临床症状,病情较急,一般较脑血栓、脑梗塞严重。常见的原因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其次是脑血管畸形、先天性动脉瘤等。脑出血常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一般有跌倒、昏迷、偏瘫、呕吐等症状,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还可有面肌瘫痪、嘴歪及流口水等。出血部位不同表现不同。 。治疗脑出血常用止血剂疗法。对脑出血病人应尽可能避免搬动,保持安静,防止再出血。
由于出血部位不同,其神经定位表现也不相同。
(1)内囊出血最常见,主要是出现"三偏症":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瘫痪肢体早期肌张力偏低、反射消失,很快肌张力逐渐增高,腱反射增强、病理反射阳性。主侧半球出血时伴有失语症。
(2)脑桥出血,双侧面肌及四肢肌瘫痪,腱反射增强,病理反射阳性,双侧瞳孔针尖样大小。
(3)脑室出血,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很快进入深昏迷,并可有全身强直性痉挛发作。
(4)小脑出血,表现为眩晕、头痛、呕吐、共济失调、瞳孔缩小、脑膜刺激征阳性。
出血时白细胞计数增多,脑脊液检查多为血性,起病1周内CT检查可确诊直径大于或等于1厘米的血肿。
急性期的主要防治措施包括:
(1)防止继续出血,患者应绝对静卧,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搬动,躁动时可用地西泮(安定)5-10毫克肌内注射;适当降压,使血压控制在(160-150)/(100-90)毫米汞术左右为宜;可选用止血剂,但无明显止血效果。
(2)降低颅内压,可选用20%甘露醇溶液、地塞米松注射剂,用量用法详见脑血栓形成。
(3)其他措施改善脑缺氧、保护脑细胞,持续氧气吸入;排除气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头部置冰枕或冰帽以降低脑组织代谢率。
(4)加强病情观察及护理注意观察脉搏、呼吸、血压、瞳孔和神志变化;鼻饲流质饮食和静脉补充液体,以维持营养补给和水、电解质平衡;积极防治肺炎、褥疮等并发症;高热时应先行物理降温,无效时并用退热药物以加强降温作用;有抽搐时应选用地西泮(安定)5-10毫克肌内注射。
(5)手术若患者不适宜保守治疗,需手术治疗。
40岁至60岁的男性是脑出血的高发人群,而且年纪越轻脑出血面积越大、越凶险,预后也相对越差。血压起伏不定易导致脑出血,因此,中年男性应养成定期测量血压的习惯,并注意不要透支体力,避免血压波动的各种危险因素。
中医认为脑梗塞、脑出血、脑血栓多由气虚血滞,阻塞脉道而溢血,风邪阻络而出现口眼歪斜;脾虚气陷,二便失禁;风痰阻窍失语,气虚瘀阻脉络不通而偏瘫等。中医治疗会对脑梗塞的病情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副用作也相对较小,但是治疗周期很长,见效也慢,所以建议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医治疗:脑梗死发病过程中一般无神志改变,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症,故属中风中经络。中风中经络的辨证方法,分为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等五型。在脑梗死急性期以前三型更为常见。通过根据老年人不同体质来进行调理治疗。
西药治疗:西药治疗脑梗后遗症具有起效快、具有治疗针对性的优点,而脑梗塞正是血液病变(血液粘度、高血脂等症)及血管病变(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管腔狭窄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多数西药都会产生不同的耐药性;绝大多数西药的副作用明显。
脑梗塞:
本病发病急,病因病机复杂,难于辨治,临床有“三高一低”,即发病率高、致死率高、病死率高、治愈率低的特点。急性期及时有效的治疗,是减少病死率、减轻致残程度的关键。中医称急性脑梗塞为中风,注重对内风、邪热、痰浊、血瘀、腑实等标实的治疗。
脑梗塞的分类与中医治疗
脑梗死多数属于中医中风病范畴。还常见于眩晕、风眩、风痱、风懿等病证。
一、脑梗塞的分类与临床分型
(一)脑梗塞的分类 常见的脑梗塞包括:动脉硬化血栓性脑梗塞、栓塞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和多发性脑梗塞以及出血性梗死。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科丁元庆
(二)脑梗塞的临床分型 2005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提出:由于脑梗死的部位及大小、侧支循环代偿能力、继发脑水肿等的差异,可有不同的临床病理类型,其治疗有很大区别,这就要求在急性期,尤其是超早期(3~6h内)迅速准确分型。牛津郡社区卒中研究分型(OCSP)不依赖影像学结果,常规CT、MRI尚未能发现病灶时就可根据临床表现迅速分型,并提示闭塞血管和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临床简单易行,对指导治疗、评估预后有重要价值。
脑梗塞中医治疗:
治疗脑梗塞的中药方法,活血化瘀,芳香开窍降脂抗凝双效类长效中成药物的防治,能够有效改善体症,防止复发进展。如含有丹参、川芎、麝香、体外培育牛黄等名贵药材的大复方道地中成药天欣泰血栓心脉宁片等,活血化瘀方法的治疗效果还是挺不错的。
二、中医辨证论治
(一)一般治疗 根据病情给予适当时间的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痰涎壅盛者应吸痰,呼吸道阻塞出现呼吸困难时应行气管切开,以免引起窒息;出现吞咽困难或中脏腑昏迷者,视病情可给予鼻饲流质及药物;尿潴留或尿失禁时,宜留置尿管,并用1/5000呋喃西林液250ml冲洗膀胱,每日2次;保持大便通畅。
(二)辨证论治 临床以分期为纲,分证为目。
以分期、分证综合治疗为基本思路。分期主要根据发病时间与病情轻重。分证则以虚实为纲,邪气盛为实,精气不足属虚;邪实主要责之肝胃,正虚主要在脾肾。脑梗死急性期标实症状突出,急则治其标,治疗当以祛邪为主,常用平肝熄风、化痰通腑、活血通络、醒神开窍等治疗方法。闭、脱二证当分别治以祛邪开窍醒神、固脱、救阴固阳。所谓“内闭外脱”,醒神开窍与扶正固本可以兼用。在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为虚实夹杂,邪实未清而正虚已现,治宜扶正祛邪,常用育阴熄风、益气活血等法。
(三)证治分类
1、痰热内闭心窍证 脑梗死神昏、昏愦,鼻鼾痰鸣,项强身热,躁扰不宁,或频繁抽搐。舌质红绛,舌苔褐黄干腻,脉弦滑数。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常用方剂:菖蒲郁金汤加减,配合安宫牛黄丸、紫雪丹。(鼻饲)基本处方:羚羊角粉(冲)2g、钩藤15g、黄芩15g、天竺黄12g、丹皮10g、石菖蒲12g、郁金15g、远志6g、姜竹茹12g、人工牛黄粉(冲)2g。水煎取400ml,鼻饲,每日2-3次。肢体强痉抽搐加全蝎9g、地龙12g;发热加金银花30g;便秘加大黄9g。可以配合醒脑静注射液静脉滴注。
2、风火上扰清窍证 神识恍惚,迷蒙,半身不遂。平素多有眩晕、麻木之症,情志相激病势突变,肢体强痉拘急,便干便秘,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滑大数。治法:清肝泻火,熄风镇痉,开窍醒神。常用方剂: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
基本处方:羚羊角粉(冲)2g、钩藤15g、栀子15g、地龙12g、丹皮12g、大黄6g、郁金15g、石菖蒲12g、怀牛膝18g、珍珠粉(冲)3g。水煎取400ml,口服或鼻饲,每日2-3次。痰鸣加天竺黄12g、鲜竹沥30ml;呕吐加黄连6g、竹茹15g;发热加金银花30g、黄芩15g。可以配合醒脑静注射液等静脉滴注。
3、痰湿蒙塞心窍证 脑梗死神昏,半身不遂。肢体松懈瘫软不温,甚则四肢逆冷,面白唇暗,痰涎壅盛。舌质暗淡,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治法:温阳益气,涤痰开窍醒神,佐以活血通脉。
常用方剂:涤痰汤、参附汤。基本处方:半夏9g、天南星12g、桃仁9g、石菖蒲12g、白术30g、人参12g、茯苓18g。水煎取400ml,鼻饲,每日2-3次。肢体松懈瘫软加巴戟天18g、杜仲18g、淫羊藿15g;四肢厥冷加细辛6g、熟附子12g。可以鼻饲苏合香丸。
4、元气败脱,心神散乱证 突然神昏,昏愦,肢体瘫软。手撒肢冷,汗多,重则周身湿冷,二便自遗。舌瘦,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缓、沉微。治法:益气固脱、回阳救逆。
常用方剂:参附汤,生脉散、独参汤。常用药物:人参12g、附子9g、麦冬30g、五味子12g、山茱萸30g、龙骨30g、牡蛎30g。水煎取400ml,鼻饲,每日2-3次。益气固脱:吉林参、五味子、麦冬、生龙齿。回阳救逆:熟附子。本型多为危重症候,多以静脉推注或静脉滴注,常用参附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人参注射液等救治。
5、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 脑梗死后症见眩晕头痛,面热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 脉弦有力。治法:清热泻火,平肝熄风,佐以活血通络。
常用方剂:羚角钩藤汤或镇肝熄风汤等。基本处方:羚羊角粉(冲)2g、钩藤15g、栀子12g、菊花20g、白芍30g,丹皮10g、地龙12g、怀牛膝18g、鲜竹沥90ml(分3次兑入)。水煎取400ml,分2次温服或鼻饲。头痛、呕吐可用石决明30g,加龙胆草6g、绵茵陈15g、姜竹茹15g;咳嗽痰多加天竺黄12g;发热者加青蒿30g、黄芩15g。
6、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 脑梗死后症见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滑。治法:熄风涤痰,活血通络。常用方剂: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红四物汤等。
基本处方:天麻15g、白术30g、半夏9g、天南星6g、丹参20g、当归12g、桃仁12g、红花9g、桂枝9g、川芎9g。水煎取400ml,分2次温服或鼻饲。肢体拘急加全蝎9g或蜈蚣3条、白芍30g;言謇语涩或失语加石菖蒲12g、郁金12g;气虚加党参30g、黄芪30g。可以选用三七制剂等口服或静脉注射。
7、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 脑梗死后症见腹胀便秘,头晕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治法:通腑泻热,涤痰醒神,熄风通络。
常用方剂:大黄栝楼汤加减。基本处方:大黄9g、芒硝6g、栝楼30g、羚羊角粉(冲)2g、钩藤15g、地龙12g、天竺黄12g、鲜竹沥(兑)60ml、竹茹18g、胆南星6g。水煎取400ml,分2次温服,直至大便通畅,舌苔变薄;同时注意防止伤阴。便干舌燥,加生地、玄参;腹胀甚者加枳实、厚朴;可选用三七或银杏叶制剂。
8、气虚血瘀证 脑梗死后症见面白或萎黄,气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治法:补益气血,活血通络。
常用方剂:补阳还五汤加减。基本处方:黄芪45-90g、当归12g、川芎9g、丹参20g、地龙12g、红花12g、怀牛膝18g、葛根15g。水煎取400ml,水煎取400ml,分2次温服。患肢弛缓无力者加桂枝12g、炮附子6-9g、杜仲18g;言謇或失语加石菖蒲12g、远志9g;气短、纳差加人参9g。
9、阴虚风动证 脑梗死后症见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治法:育阴潜阳,养肝熄风,活血通络。常用方剂:滋营养液膏。基本处方:麦门冬30g、女贞子20g、旱莲草15g、黑芝麻30g、菊花15g、枸杞子20g、当归15g、石斛15g、白芍20g、熟地黄24g、沙苑子30g、阿胶(烊化)10g、太子参30g、丹参15g。水煎取400ml,分2次温服或鼻饲。烦躁失眠加酸枣仁20g;耳鸣加山茱萸15g;手足灼热加丹皮15g、麦冬30g。也可选用脉络宁注射液等。
(四)其他治疗 可以选择针灸、推拿与康复治疗。
(1)针灸
1)半身不遂:调和经脉、疏通气血。以大肠、胃经俞穴为主,辅以膀胱、胆经穴位。取穴:上肢:肩髃、曲池、外关、合谷,可轮换取肩髎、肩贞、臂臑、阳池等穴。下肢取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昆仑,可轮换取风市、绝骨、腰阳关等穴。对于初病半身不遂,属中风中经者,可用手足十二针,即取双侧曲池、内关、合谷、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共十二穴。对于中风后遗症的半身不遂,可用手足十二透穴,即取手足十二穴,用2~3寸长针透穴强刺。这十二穴是:肩髃透臂臑,腋缝透胛缝,曲池透少海,外关透内关,阳池透大陵,合谷透劳宫,环跳透风市,阳关透曲泉,阳陵泉透阴陵泉,绝骨透三阴交,昆仑透太溪,太冲透涌泉。
2)中风不语:祛风豁痰,宣通窍络。取穴:金津、玉液放血、针内关、通里、廉泉、三阴交等。
(2)推拿按摩
推拿适用于中风急性期或恢复期的半身不遂,尤其是半身不遂的重证。其手法:推、滾、按、捻、搓、拿、擦。取穴有风池、肩井、天宗、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环跳、阳陵泉、委中、承山,以上穴位以患侧为重点。推拿治疗促进气血运行,有利于患肢功能的恢复。
一、中、西医对心脏病的概述
二、各种心脏病症名称的中、西对照:
三、中医治疗心脏病有丰富的历史经验:
后来的中医学家秉承前人的经验,对心脏病的治疗和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对于心脏病的病因病机有了系统性的认识,指出心脏病的六大发病因素:1天赋不足、气血亏虚;2
七情过极、气血耗逆;3 痰浊内生、血脉受阻;4 瘀血内阻、闭塞血脉; 5 外邢内袭、心脉受损;6脏腑虚损、心脉失养;
同时,历代医学家还根据“天人合一”、“辨证诊治”、“因人施治”等中医思想,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创造了更多的治疗方法。
三、中医治疗心脏病的优势
在西医占据主导地位的今天,为什么中药治疗心脏病却为患者所青睐呢?那是因为中医治疗心脏病有西医无法企及的长处:
第一、 安全可靠
第二 、方法多样
第三、 多药联用
中医治疗学的一个独到之处就是多药联用、数药并用,在治疗心脏疾病时,会根据病情把具有温热功能、补益功能、理气功能、活血功能、祛湿功能、全面调治、消除症状。
第四 、整体论治
第五、 因人而异
因人而异、对症用药是中医治疗的又一特点。西医治疗“一病一药”:不管何因何人何种情况这个病就用这个药。然而常常因为个体差异,同样的药却无法收到同样的效果。中医则讲究讲究辨证论治,因人施药,顾能对不同病情有准确把握,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六、 疗效确切
中医疗法之所以越来越受心脏病患者的欢迎,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中医治疗心脏病的疗效确切、有保障。据有关部门专家考察后发现,中医治疗心脏病不仅适合我国国情,而且副作用低,疗效确切可靠,也因此发达国家有关人员也对此相当关注。
病因病理
冠心病病因有内因和外因之分。内因为年老体衰,心脾肾气血阴阳不足;外因为阴寒侵入、饮食失当、情志失调、劳累过度等,最终导致心血运行受阻,胸脉痹阻而胸痛。
病理变化为年老体衰,肾气已虚,不能鼓舞心阳,滋养心脉,或劳倦思虑,耗伤气血,损及心脾,均可使心气虚亏,心血瘀滞。阴寒侵袭,内遏胸阳,气机痹阻,心脉凝滞u暴饮饱食,脾胃受损,运化不利,痰浊壅寒,心脉痹阻。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气滞血瘀,心脉不通。总之,心脾肾亏损,气血阴阳不足,是冠心病的内在病因;阴寒、痰浊、气滞、瘀血等病邪痹阻心脉,胸阳失展,心脉不通,不通则痛,是冠心病的外在表现。所以,冠心病是本虚标实的病证。
辩证分型
一、寒凝心脉症状:心痛彻背,每因受寒诱发,伴胸闷,心悸气短,畏寒肢冷。舌黯淡,苔白,脉弦紧。
证候分析:诸阳受气于胸中而转行于背,阴寒内侵,胸阳被遏,心脉痹阻,故胸痛彻背;胸阳不振,气机受阻,故胸闷,心悸气短;阳气不足,寒凝血脉,故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舌黯淡,苔白,脉弦紧,均为阳气不足,阴寒凝滞之候。
二、 气滞血瘀症状:心胸窒门而痛,神情抑郁或郁怒。偏气滞者,胸胁窜痛,牵引肩背;偏血瘀者,心胸刺痛,夜晚为甚,心悸不宁。舌黯,见瘀点或瘀斑,脉弦或涩。
证候分析: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气机郁结,故见神情抑郁或郁怒,心胸窒闷而痛;肝气横逆,则胸胁窜痛,牵引肩背;气滞血瘀,则心胸刺痛,血属阴,夜亦属阴,故入夜痛甚;瘀血阻滞,心失所养,故心悸不宁。舌黯带瘀,脉弦或涩,为气滞血瘀之象。
三、痰浊壅塞症状:胸闷痛,气短,形体肥胖,身重,肢倦,乏力,欲寐;舌苔浊腻,脉滑。
证候分析:脾主运化,脾虚痰盛,痰浊盘踞,胸阳失展,气机痹阻,故胸闷痛,气短;脾主肌肉,主升清,痰浊困脾,脾虚失运,清阳不升,故形肥身重,肢倦乏力,欲寐;舌苔浊腻,脉滑,均为痰浊壅盛之象。
四、气阴两虚症状:胸闷隐痛,心悸、气短,或伴头晕乏力,盗汗或自汗,口咽干燥;舌红,或边有齿痕,苔薄或少,脉细或结代。
证候分析:胸痹日久,气阴两虚,心失所养,心脉涩滞,故胸闷隐痛,心悸气短;气虚无以行血,则头晕乏力;气虚失摄则自汗;阴虚内热则盗汗,口咽干燥;舌红或边有齿痕,脉细或结代,均为气阴两虚之象。
五、脾肾阳虚症状:胸闷胸痛,气短形寒,神疲腰酸,小便清长,或心悸肢肿,重则胸痛彻背,神昏喘促,冷汗肢厥。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脉微欲绝。
证候分析:脾肾阳虚,胸阳不振,心血不利,可见胸闷胸痛,气短形寒,神疲腰酸,小便清长;阳虚水气凌心测见心悸肢肿;肾阳衰惫,阳气欲脱,心脉痹涩,故胸痛彻背,神昏喘促,冷汗肢厥;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脉微欲绝,均为脾肾阳衰或阳气欲脱之象。
诊断要点
1)有典型的心绞痛发作或心肌梗死,而无重度主动脉瓣病变、冠状动脉栓塞或心肌病等疾病的证据。
2)男性40岁,女性45岁以上病人,休息时心电图有明显心肌缺血表现,或心电图运动试验阳性。
3)40岁以上病人有心脏增大,或心力衰竭,或乳头肌功能失调,伴休息时心电图有明显缺血表现而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并有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及糖尿病其中两项者。
4)必要时借助心动超声波、心肌酶谱测定、放射性核素和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确诊。
施治原则
1)寒凝心脉治则:散寒通阳,活血宣痹。
2)气滞血瘀治则:理气解郁,活血止痛。
3)痰浊壅塞治则:化痰泄浊,宣痹通阳。
4)气阴两虚治则:益气滋阴,养血通脉。
5)脾肾阳虚治则:温补脾肾,活血通脉。
具体的传统中医治法∶若是寒邪过盛所导致的心脏病,脉沉弦细微无力的,用大剂四逆汤、白通汤、参附汤等汤剂回阳救逆,疗效如神。若是慢性心脏病,不论早搏还是间歇,用大剂附子理中汤加阿胶20g(以补心血,因为“心主血脉”),屡用屡效。
若是由於气郁所引起的冠心病,必然胸闷气短,脉象短涩,疼痛彻背,暗秏肾精,必须先用瓜蒌薤白白酒汤以疏通气脉(瓜蒌疏通经络;薤白兴阳通窜,白酒疏通血脉),或针刺内关、蠡沟、膻中等穴,可用於急救,然後再服用四逆汤、白通汤、参附汤或附子理中汤(加阿胶)等汤剂,以恢复元气。若忽然心痛,诸药不效,必是淤血堵塞心脏或心包的血脉,服血府逐瘀汤,一剂即愈,不必手术。(可参看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一书)
注意事项
1)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起病急,尤其后者,危险性大,救治不当,常危及生命。急性发病时,应停上活动,及时服用急救药,并立即就医。
2)避免冠心病急性发作的各种诱因,如受寒、过劳、情绪过激、暴饮暴食等。
3)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坚持适当的运动,选择低胆固醇饮食,避免吸烟及喝浓茶。
心脏病的预防措施
良好的习惯、环境和积极心态
控制体重
改善生活环境
避免拥挤
合理饮食
适量运动 、劳逸结合
规律生活
冠心病的按摩治疗及食疗
冠心病的按摩治疗 冠心病除了采用药物、针灸等治疗方法外,按摩治疗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医生或患者家属如能正确地施行按、压、揉、推、拿等手法,同样可以取得比较好的治疗效果,现将治疗冠心病的有效穴位和按摩手法简介如下:
(1)点按内关穴。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之合穴,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旁络三焦,其经络循行路线起于乳旁,外走上臂内侧,下行至中指指端。中医学认为,心经为本经,心包络经则与心经互相联络,心脏有邪,心包络直受其过,若心脏有病,可以反映于心包络经,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络经的重要合穴,所以能治冠心病等心脏病。当心绞痛、心律失常发作时,用力不停点按内关穴,每次3分钟,间歇1分钟,能迅速止痛或调整心律。
(2)揉灵道穴,灵道为手少阴心经的经穴,位于小指内侧腕关节上1寸(指中医的同身寸法)处。有人发现,约91%的冠心病患者,左侧灵道穴有明显的压痛。冠心病犯病时,可用拇指先轻揉灵道穴1分钟,然后重压按摩2分钟,最后轻揉1分钟,每天上下午各揉1次,10天为一疗程,间歇2-3天,可进行下一疗程。经观察,揉按治疗后心绞痛症状明显减轻,心电图亦有改善。
(3)选穴膻中或背部两侧膀胱经之肺俞、心俞、厥阴俞等穴,用拇指作按揉法,腕推法,一指禅点按法,每次15分钟,每天1次,15次为一疗程,治疗期间,停服强心药及其他药物。治疗一疗程后随访观察30例冠心病伴左心功能不全者,结果,胸痛心悸、气短乏力、阵发性呼吸困难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中医学认为:人体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冠心病患者在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的循经穴位,以前胸部的膻中穴,背部的心俞穴,均有较为敏感的压痛点,按摩这些穴位,能起到疏通气血,强心止痛的效果。特别是重按内关穴对缓解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肌梗塞的危急状态,及时救治病人有重要意义。
食疗治疗冠心病
1、丹参 18克,红花 6克,川芎 6克,降香 6克,栝蒌 24克,赤芍 10克,薤白10克,清半夏10克,郁金12克,黄连3克。日一剂,分温三服。主治冠心病。
2、党参(人参)15克,麦冬12克,五味子8克,瓜蒌皮15克,桂枝8克,丹参15克,川芎15克,赤芍15克,莪术15克,红花10克,温阳益气、活血通脉。主治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
心气虚衰,心功能不全者,上方加温阳强心的制附片、黄芪、刺五加、万年青,去瓜蒌皮;
心阳不足,心动过缓者,上方加强心助阳的制附片、麻黄、细辛、鹿角片;心气不匀,心律不齐者,上方加强心调心律的苦参、万年青、当归、珍珠母;
心肾两虚者,上方加补肾助阳的仙灵脾、仙茅、巴戟天、杜仲;
血瘀阳亢,血压偏高者,上方加化瘀降压的天麻、桑寄生、野菊花、葛根、益母草;
气滞血瘀,心绞痛频作者,上方加活血止痛的玄胡、罂粟壳、乳香、没药;
血瘀疾盛,血脂偏高者,上方加健脾降脂的决明子、荷叶、山楂、苦丁茶、三七;
血瘀脉涩,血粘稠度高者,上方加活血抗凝的水蛭、忙虫、海藻。
3、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柴胡、枳壳、桔梗、白术各15克,赤芍、牛膝、丹参备25克,桂枝7.5克。每日1剂,水煎分3次。治血脉瘀阻型冠心病。
(仅供参考,请咨询当地医师)
========== END ==========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找不到好中医?不如自己学中医!
本号菜单中, 有完整的入门系列, 视频系列. 欢迎大家学习.
学习古中医, 伤寒论经方传承
对经方有兴趣者, 可加QQ群577262550
祈愿: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人无病厄,富贵康宁;长寿好德,善始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