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四进经方讲座-5-五行生克
今天咱们讲一些通过五行生克来治病的方法,这种治法是难经里的泻南补北法,要求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比方肝木特别旺盛,应该金去克木,但是金太弱,克不了它,所以它才旺,比如长了肿瘤。你直接补北方肾水,就可以生东方的肝木,这时它已经旺到极限了,不会再旺了,更不会增加肿瘤的程度。水旺之后就去克南方心火了,然后母去救子,就是木给能量去生火,这就泻了木气。
同时补水可以强金,子能令母实,然后肺金又去克肝木,这一下就使肝木变弱了。如果你先去实脾力量太小,一般的病这样还可以。如果是肿瘤等特别厉害的病,你就攻不动它,只能不影响吃饭和胃气,人只能保住命。但你想攻肿瘤,用补水这一个动作就解决了,好多方面都动起来了,这是古人用的比较厉害的方法。
【提问】肾阳虚不能温脾,以致脾阳不振,宜采用益火补土法,是吗?
【回答】1. 益火补土法:是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治法,又称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适用于肾阳衰微而致脾阳不振证。按五行生克次序来说,心属火,脾属土,火不生土应当是心火不生脾土,而益火补土应当是温心阳而暖脾土。但自命门学说兴起以来,多认为命门之火具有温煦脾土的作用。因此,目前临床上多将“益火补土”法用于肾阳(命门之火)衰微而致脾失健运之证,而少指心火与脾阳的关系。
2. 泻南补北法即泻心火滋肾水,又称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该证表现为腰膝酸痛,心烦失眠,遗精等。因心主火,火属南方;肾主水,水属北方,故称本法为泻南补北,这是水不制火时的治法。
中医讲的阴阳五行比较抽象,其实是中医养生、了解人的生理、诊疗疾病的原则。一般人不太好了解,笼统地讲所有看得见的都是形而下的阴,看不见的才是阳气。比如我的手是阴,它有多大力量,他不出手时你不知道,一个练过功的人一拳下去能把人打死,力量是和一般人不一样的。孔子路过一个地方,听到一个妇女在哭,他就能从她的哭声中听到三种悲哀。这种分辨力也是一种阳气,精气特别旺盛的人分辨力就特别强。
阳气是代表了人的功能,而物质能转化成阳气,它们两个是互化的。阳能生阴,阴能生阳,阳气有它的物质基础,它能摄取到物质的东西。所以中医说的五脏是说的藏象,指的是那个脏腑一系列的阳气的功能,并不单纯指的那个器官。比如心主血脉、神智,开窍于舌,摸摸你的手脚热证明你的心脏功能强。
所以中西医认识的观点就不一样,西医的化验比如抽血、照X光,恰恰是咱们中医阴的东西,中医注重的是阳气的能量。这就造成治病的方法的不一样,西医从物质着手,实在不行了给你换个物质器官,给你安支架,换人工关节。中医是想怎样把你自己脏腑的阳气功能给激发起来,把身体里产生的垃圾排泄出去,所以治疗始终在考虑人的阴阳平衡。
在中医认为阴阳能相交,阳气能进入到阴气里面,能把阴气化掉,把精神转化成物质,物质转化成精神,人就没病。内经里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就不会产生阴积和阴实。如果阳气不足,道路不通就会产生水液代谢不行的水肿,以及淤血、痰液等阴积,最后阴气凝聚厉害了就成阴实的肿瘤了。所以阳行阴就不会积,我们不管养生还是治病,首先要把阳气的道路打通,把阳气提起来,这样才能把病治好。(J注:吴茱萸汤是一个很好的去阴实的方子,如何选择去实与攻坚的药物:桂枝与麻黄之去表实:辛甘发散之药,能去气分之实症,因为清阳发肌表,实四肢。大黄与芒硝之去里实:是味厚之药,能去肠胃中之实症,因为浊阴走五脏。寒无浮、热无沉:石膏色白为阳、性寒为沉,附子色白为阳、性热不沉。咸味与阳性药的互动:可以软坚、消除肿瘤,如生附、牡蛎、石硫磺。阳气足则无阴实与积水之患。能入血脏之活血化瘀药物:可去血中实症,如茜草、炙鳖甲等。活血可以去五脏积聚。气为阳血为阴:气实血清为正常。)
咱们研究伤寒论的经方派和温病派不同的地方在于,温病派看谁都阴虚,就去给人补阴。人在某个阶段阴阳不平衡了会阴虚,但他们只看到阴虚,没有看到阳虚这一面。如果是阴积再去补阴就会造成阴积更厉害,阳气更衰。因为你补阴就需要阳气把它化开,就会消耗阳气。所以在没有病的情况下,滋阴补阳还显不出来,他们温病派说是阴中求阳。经方派说阳生阴自回,有了阳气才能保证阴气不流失。食物等阴性的东西才能在人体里运化,人体才能受用,否则阳气太弱你就克化和消化不了它。
人在重病的时候就吉凶立显,一副药下去就知道有没有效。如果越补阴越不想吃饭,碍胃就会伤胃气。补阳药吃下去,就会使病在三阴经的重病号,在半夜饿得起来找东西吃,这个人就算是救回来了。如果在三阳经的病人中午就饿了那也是有了胃气了,这就是在关键时候的区别。
但是温病派不是一无是处,这种思路在各类传染病比如麻疹比较适合,这时的高烧使人的阴液就特别亏了,血管就收缩。阴液受损血液就流不过去,发疹的时侯就发不出来,就会淤积到里面。所以就必须加上凉血养阴的药,让河道不再干枯,使麻疹等毒素通过皮肤发出来,如果这时候再补阳就是反其道的火上浇油了。
黄元御非常明白这一点,他在麻疹这一篇完全用的都是滋阴药,大部分都偏凉。凉能滋阴,热能补阳,平性的较少。经方派的葛根汤就能治麻疹,经方派的叶天士等人都是伤寒大家,他们把伤寒研究透了以后,又把温病这一套提上来。他们就转去攻温病一类的病了,但是这套东西只适合于传染病,不适合脏腑杂病。他们用上生地、麦冬等凉药,再加上荆芥能把血液里的毒素透到表上的药,但都是来源于张仲景的葛根汤、白虎汤等治温病的方子。(J注:要注意温病与瘟疫是两种不同的病,温病一般是阳明病,不会传染,“温”不等于“瘟疫”的“瘟”,很多的争论是混淆了这两个字)
到了阳明症的急下存阴的时候,必须把大肠里的燥热的燥屎马上泻下来。温病的时候有一份阴液就有一份生机,这就需要辩证的看,不能单纯补阳或补阴,要有正确的思路。高热使血管里已经没血了,大汗出,脉洪大的阳亢的状态,滋阴药一下去就救回来了。青龙汤偏于寒凉但不滋阴,张仲景滋阴用白芍、党参,最多用生地和熟地,就在也不用太多的这一类的药。不用温病派的方法也可以达到滋阴的目的,只要在调理人的功能后加上几味药就可以把阴液补上来了。黄芩汤里有黄芩、白芍就是治麻疹的方子,用黄芩把少阳的相火泻掉,然后用白芍把阴液补上来,而且没有副作用。
咱们把五脏的基本功能说一下,脾主运化,中医说的脾经不是指的西医说解剖的脾脏,西医认为脾脏可以切掉。中医的脾经还包括这一五行里面的所有功能,以及胰腺和小肠运化的部分功能,中医偏重它阳的功能的方面,西医不相信脾为后天之本的说法。中医认为人吃了五谷的五味,就产生了五种营养,脾把这些营养送达各脏腑,红色归心、白色入肺、黑色入肾、青色入肝,黄色入脾胃。化就是现在说的胰腺的功能,能分泌脂肪酶、蛋白酶等各种酶,这些酶能把这些食物分解让人体利用。
中医几千年前就知道这些道理,运化这个词用得非常准确。近代有人用西医的理论把脾主运化论证了一番,得了诺贝尔奖,所以有人说你把《黄帝内经》里面随便一句话论证一下都能得诺贝尔奖。几千年前就把这些理论说出来了,但是你不能从科学角度正视它,就觉得它不科学。一旦论证清了就觉得古人太有智慧了,现在好多人就是吃得太多、太好,又不常运动,脾胃运化不动导致阴积或阴实。脾主四肢肌肉,你四肢身体不运动,造成脾的阳气受到影响,脾就没有那么大的力量去运化。
脾如果按照正常的功能去把食物气化成精微物质,再交给肝脏。如果脾寒造成脾的功能差了,吃得太多又来不及消化,就会把加工不太充分的半成品交给了肝脏。这些东西都是垃圾,肝脏又不能用,时间长了就形成脂肪肝。如果代谢不走还没地方放,就积存到肚子上了,形成了一个个的大肚子。脾运化食物需要脾阳,各种肉类需要更大的热量才能化开,如果脾寒没有热量,吃点生冷油腻的马上就拉肚子。
没加工好不能用就赶紧排泄出去,不排泄出去就是阴积,腹泻是人体的一个正常反应。如果你用止泻药不让它吐泄就麻烦了,泻完了它就痛快了,不泻他就特别难受。所以说吐、泻、咳嗽、吐痰都是人体自我保护的正常反应,不要随便去制止它。你怕他脱水可以给他补点水,喝点米汤。人体内不能有垃圾,人体要虚灵、空灵,正常人每天饮食循环利用后,代谢的糟粕要排泄掉。
不能有阴积,否则就会出问题。很多女同志运动不足,一周一次大便,有人是练出来了,她觉得公厕太脏不去。大肠都成巨型肠了,蠕动能力特别不强,存很多垃圾排不出来,这都不应该。人体应该象天空一样,是阳气在周流运行,不要有堵塞的地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四肢肌肉上出了问题,象肌肉萎缩、肌无力都从脾上找原因。
脾主升清阳,老腹泻的人脾阳就虚了,不象西医说的肠炎那样拉的特别臭。它是没有臭味,吃了东西马上就得泻掉。只要加强他脾阳的功能,生发起来就能把这些食物利用了,否则吃一些生冷、油腻、寒凉的食物就运化不动。脾开窍于唇,嘴唇的状况反映了脾的功能,嘴唇淡白贫血了,说明脾生血不足,脾胃功能差了。
脾主统血,它能使人体的血液好好在血管里走,不让它乱跑。脾阳能把每天用过的费血收集起来送到肝脏,夜卧血归于肝,肝脏到晚上去净化一天的血液。把垃圾排掉,分解、转化成品质更好的血液送到心脏,供第二天全身使用。所以说肝脏是血海,人睡觉的时候它是工作最忙的时候。所以人不能老熬夜,尤其是女人。女人是以血为用,男人是以气为用。血液在女人一生中是最主要的,熬夜最容易伤肝血,血的品质就不好。
脾主思,在精神层面上久思伤脾,人要是有问题想不开就不爱吃饭。考虑问题太多就会影响脾胃的功能,情志伤人特别厉害,喜怒忧思悲恐惊直接伤五脏。人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的生命,如果你告诉他得了癌症了,他被吓着了恐就伤肾。他的肾阳和心阳就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这二脏的阳气就下去了,这就是恐的力量,真能要人的命。很多得癌症的人都是吓死的,并不是癌症致死他的。你不告诉他不知道没事,你一告诉他半年就完了。
所以中医治病不主张告诉病人病情,能把你治好、能吃喝就行了,你知道了也没用。就是你把它检查出来了,现代医学也没有办法。你说早检查、早治疗、早好,我们一个经贸学院的师兄说,他们单位每年通过检查得死好几个人,每年免费检查两次,检查出来不到半年就死了,这都是情志引起的。中医能通过号伏骨脉知道人体的肿瘤情况,就是脉特别沉,摸到骨边还是没劲。往往是有了阴实。但是仅限于医生知道就行了,不要告诉本人。治病可以用提阳气的药,如果有痰液加上化痰的药。肿瘤要生长一定要有它的物质基础,它是阴性的喜欢寒水,所以要把它的水液代谢出去。还往往伴随着水肿,你要把水肿去掉,把这个阴实打开。
附錄1
医人多言,肺肝癌最难治,盖因肺朝百脉,血循丰富,容易扩散,肝藏血,主疏泄,风气行于周身。人卧血归于脏,动则濡润全身,肝生癌也易转移。其实,正是因为血循丰富,只要措施得当,中药治疗与人体的抗癌机制更容易起作用。而泻南补北,实为二脏之重要治法。
盖肺癌多本虚而受火,泻南则火不克金,补北则子能令母实,五脏之气更相平之。而肝癌多实,木火相扇则病进,最为堪忧。补北令金实以制木,泻南泻心火也,实则泻其子。肝木平则不相克脾土,五脏生克制化更相平之,癌可从容治疗之矣。临症遇肺虚肝实之癌,此法非常有效。当然也要结合其他治法,总之,要使五脏之气平。一点体会,欢迎拍砖。
“泻南补北”法最早见于《难经·七十五难》,曰:“经言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何谓也?然:金木水火土,当更相平。东方木也,西方金也。木欲实,金当平之;火欲实,水当平之;土欲实,木当平之;金欲实,火当平之;水欲实,土当平之。东方肝也,则知肝实;西方肺也,则知肺虚。泻南方火,补北方水。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胜火。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故泻火补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经曰:不能治其虚,何问其余,此之谓也”。根据五行相生相克关系,原文指出对肝实肺虚之证,用泻南方心火补北方肾水的方法治疗。但后代医家对肝实肺虚之证采用泻南补北法治疗的机理存在众多争议。
附录2:
补母泻子法《六十四难》根据《灵枢·本输》及阴阳刚柔相济的原理,以五腧穴配属五行:阴经为井木、荥火、输土、经金、合水;阳经为井金、荥水、输木、经火、合土。配十天干则肺属辛金、大肠属庚金;肾属癸水,膀胱属壬水;肝属乙木,胆属甲木;心、心包属丁火,小肠、三焦属丙火;脾属巳土、胃属戊土。按照五行相生关系,每条经各有一个“母穴”和一个“子穴”。“母能令子虚,子能令母实”,所以《六十九难》提出了“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补泻法。如肺属金,肺虚可补其母穴——输(土)穴太渊;肺实可泻其子穴——合(水)穴尺泽。《七十九难》也举例作了说明:“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假令心病,泻手心主俞,是谓迎而夺之者也;补手心主井,是谓随而济之者也。”泻可取心包(火)经的输(土)穴大陵,补可取心包(火)经的井(木)穴中冲。
补母泻子法除用本经穴位外,也可应用相关经脉上的穴位。如肺虚可用脾(土)经穴位,或补脾经输(土)穴太白;肺实可用肾(水)经穴位,或泻肾经合(水)穴阴谷。《针灸大成·南丰李氏补泻》:“凡针逆而迎夺,即泻其子也,如心之热病,必泻于脾胃之分。针顺而随济,即补其母也,如心之虚病,必补于肝胆之分。”即指心(火)之热病可泻脾、胃(土)经的穴位,心之虚病可补肝、胆(木)经的穴位。
泻南补北法《难经·七十五难》根据五行生克关系,指出对肝实肺虚之证,要用泻心火,补肾水的方法治疗。说是:“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东方属木代表肝,西方属金代表肺,南方属火代表心,北方属水代表肾。东方实,西方虚,即肝(木)实、肺(金)虚,是一种“木实侮金”的反克表现。补北(肾)泻南(心)就是益水制火,即补肾泻心。火(心)为木(肝)之子,泻火能抑木,可夺肝(母)之实,又能减少其克金(肺)之力。水(肾)为金(肺)之子,补水可以制火(心),使火不能刑金,又能济金以资肺(母)之虚,使金实得以制木。泻南补北法可以说是对“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一说的补充。
如果按照补母泻子法,肝实肺虚,法当泻心火补脾土,而这里为什么不补脾土而补肾水。清代叶霖《难经正义》中说:“夫五行之道,其所畏者,畏所克耳。今火大旺,水大亏,火何畏乎?惟其无畏,泽愈旺而莫能制,苟非滋水以求胜之,孰能胜也。……虽泻火补水并言,然其要又在补水耳。……今补水而泻火,火退则木气削,又金不受克而制木,东方不实矣,金气得平,又土不受克而生金,西方不虚矣。若以虚则补母言之,肺虚则当补脾,岂知肝气正盛,克土之深,虽每日补脾,安能敌其正盛之势哉?纵使土能生金,金受火克,亦所得不偿失矣,此所以不补土而补水也。或疑木旺补水,恐水生木,或木愈旺,故闻独泻火不补水论,忻然而从之?殊不知木已旺矣,何待生乎。况水之虚,虽峻补不能复其本气,安有余力生木哉,若能生木,则能生火矣。……泻火补水,使金得平木,正所谓能治其虚。不补土,不补金,乃泻火补水,使金自平,此法之巧而妙者。”
泻井刺荥法实热证需泻井穴时,《难经》中指出可以根据“实者泻其子”的原则,改以荥穴来代替。《七十三难》:“诸井者,肌肉浅薄,气少不足使之,刺之奈何?然:诸井者木也;荥者火也,火者木之子。当刺井者,以荥泻之。”因为井穴在手足指(趾)端,此处皮肉浅薄,而气藏于皮肉之内,则气较为微小,不便使用针刺手法,所以说气少不足使也。如胃经实证当泻其井穴厉兑,可改用其荥穴内庭。元代汪机《针灸问对》说:“此说为泻井者言也,若当补井,则必补其合。”因此有“泻井须泻荥,补井当补合”之说。
========== END ==========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
找不到好中医?不如自己学中医!
本号菜单中, 有完整的入门系列, 视频系列. 欢迎大家学习.
学习古中医, 伤寒论经方传承
厚德载物!草木金石仅除身病,正己培德方祛心魔!
祈愿: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人无病厄,富贵康宁;长寿好德,善始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