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脉穴位一览表,难得好文,不可不读!
督脉是人体14条经脉之一,属于奇经八脉,有着“阳脉之海”的称号。督脉起于长强穴、止于龈交穴,单28穴,督脉俞穴,具有补中益气、回阳救逆、宁心安神、调理脾胃、调经止带、通经活络等功用。但每个穴位各自的功能主治是怎样的?具体这28个穴位该如何取穴、如何施治,又能分治哪些疾病呢?且看正文!
一、长强(《灵枢·经脉》)
【别名】阴郄(《针灸甲乙经》);蹶骨(《针灸大成》);穷骨,骨骶(《类经图翼》)。
【部位】在脊骶端。(《针灸甲乙经》)
【取法】在尾骨尖端与肛门之中点,俯卧取穴。
【主治】胃痛、泄泻、便秘、痢疾、脱肛、便血、痔疮、癫狂、癫痫、半身不遂、腰脊强痛、惊风瘈疭。
【治法】针1~2寸。
【附注】
1.长强为督脉、足少阴经交会穴。
2.本穴为督脉络穴。
二、腰俞(《针灸甲乙经》)
【别名】背解,腰户,髓空(《针灸甲乙经》);腰柱(《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髓孔(《针灸大成》)。
【部位】在第二十一椎节下间。(《针灸甲乙经》)
【取法】在第四骶椎下,骶管裂孔中,俯卧取穴。
【主治】月经不调、经闭、带下、腰脊强痛、痔疾、脱肛、下肢痿痹、狂证。
【治法】针0.5~1.0寸。
三、腰阳关(《针灸甲乙经》)
【部位】在十六椎节下间,伏而取之(《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在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俯卧取穴。
【主治】月经不调、遗精、阳痿、腰骶痛、下肢痿痹。
【治法】针0.5~1.0寸。
四、命门(《针灸甲乙经》)
【别名】属累。(《针灸甲乙经》)
【部位】存第十四椎下间。(《针灸甲乙经》)
【取法】在第二腰棘突下凹陷中,俯卧取穴。
【主治】月经不调、带下、腰痛、脊强、阳痿、遗精、泄泻、遗尿、脱肛、头痛、腹痛、耳鸣、疟疾、癫痫、肠风下血、小便频数。
【治法】针0.5~1.0寸,寒湿腰痛可配合大面积灸。
五、悬枢(《针灸甲乙经》)
【部位】在第十三椎节下间。(《针灸甲乙经》)
【取法】在第一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俯卧取穴。
【主治】腹痛、腹泻、脾胃虚弱、食少、完谷不化、老年便秘、腰脊疼痛、屈伸不利、痢疾。
【治法】针0.5~1.0寸。督脉从悬枢开始,上至风府诸穴均不宜深刺。
六、脊中(《针灸甲乙经》)
【别名】神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脊俞(《针灸大成》)。
【部位】在第十一椎节下间。(《针灸甲乙经》)
【取法】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俯卧取穴。
【主治】泄泻、痢疾、黄疸、痔疮、便血、脱肛、癫痫、便秘、腹满不能食、腰脊疼、痿证。
【治法】针0.5~1.0寸。
七、中枢(《医宗金鉴》)
【部位】在第十椎节下间。(《医宗金鉴》)
【取法】在第十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俯卧取穴。
【主治】腰痛、脊强、俯仰不利、腹满、胃痛、食欲不佳。
【治法】针0.5~1.0寸。
八、筋缩(《针灸甲乙经》)【部位】在第九椎节下间。(《针灸甲乙经》)
【取法】在第九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俯卧取穴。
【主治】癫痫、发狂、胃痛、脊强、腰背痛、癔病、瘈疭、惊风。
【治法】针0.5~1.0寸,灸3~5分钟。
九、至阳(《针灸甲乙经》)
【部位】在第七节椎下间。(《针灸甲乙经》)
【取法】在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约与肩胛下角相平,俯卧取穴。
【主治】咳嗽、气喘、黄疸、背心痛、脊强、四肢重痛、胃脘痛、胁痛、少气难言。
【治法】针0.5~1.0寸。
十、灵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部位】在第六椎节下间。(《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取法】在第六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俯伏取穴。
【主治】咳嗽、气喘、疔疮、胸背痛、项强、胃痛、心悸、失眠。
【治法】针0.5~1.0寸。
十一、神道(《针灸甲乙经》)
【部位】在第五椎节下间。(《针灸甲乙经》)
【取法】在第五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俯伏取穴。
【主治】咳嗽、气喘、健忘、惊悸、疟疾、胸胁痛、脊背强痛、头痛。
【治法】针0.5~1.0寸。
十二、身柱(《针灸甲乙经》)
【别名】百劳。(《类经图翼》)
【部位】在第三椎节下间。(《针灸甲乙经》)
【取法】在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俯伏取穴。
【主治】疟疾、热病、头痛、气喘、癫痫、惊风、癫狂、疔疮、腰痛、胸背痛、瘈疭。
【治法】针0.5~1.0寸。实证可刺血拔罐。
十三、陶道(《针灸甲乙经》)
【部位】在大椎节下间。(《针灸甲乙经》)
【取法】在第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俯伏取穴。
【主治】疟疾、热病、咳嗽、癫痫、头痛、落枕、心烦、目眩、目不明、胸背痛。
【治法】针0.5~1.0寸,灸5~10分钟。
十四、大椎(《素问·骨空论》)
【别名】百劳。(《类经图翼》)
【部位】在第一椎陷者中。(《针灸甲乙经》)
【取法】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俯伏取穴。简便取法:在两肩峰连线的中点取穴。
【主治】热病、疟疾、感冒、骨蒸潮热、咳嗽、气喘、癫痫、癫狂、呃逆、呕吐、聋哑、喉痹、惊风、角弓反张、鼻衄、落枕、头痛、胸胁疼痛、盗汗、自汗。
【治法】针0.5~1.0寸,灸10~15分钟,实证刺血拔罐。
【附注】本穴为手足三阳与督脉之会。(《针灸甲乙经》)
十五、哑门(《素问·气穴论》)
【别名】舌厌,舌横(《针灸甲乙经》);喑门(《备急千金要方》)。
【部位】在后发际宛宛中。(《针灸甲乙经》)
【取法】在后发际正中直上5分,俯伏取穴。
【主治】癫狂、癫痫、聋哑、暴喑、中风舌强不语、头痛、项强、角弓反张、鼻衄、感冒、瘈疭、痉、落枕。
【治法】针0.5~1.0寸,采用俯伏位,向结喉方向刺。
【附注】哑门为督脉、阳维脉之交会穴。(《针灸甲乙经》)
十六、风府(《灵枢·本输》)
【别名】舌本(《针灸甲乙经》);鬼穴(《备急千金要方》)。
【部位】在项上入发际1寸,大筋内宛宛中。(《针灸甲乙经》)
【取法】以前发际至后发际作一尺二寸做标准,风府在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俯伏位取穴。
【主治】头痛、项强、半身不遂、眩晕、癫狂、中风不语、咽喉疼痛、感冒、气喘、暴喑、不能言、落枕。
【治法】针3~5分,向结喉方向进针,不能斜向上刺。
【附注】本穴为督脉、阳维脉交会穴。(《针灸甲乙经》)
十七、脑户(《针灸甲乙经》)
【别名】匝风,会额(《针灸甲乙经》);会颅(《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部位】从风府上行1寸5分。(《医宗金鉴》)
【取法】在头部正中线上,风府上1寸5分。当枕骨粗隆上缘取穴。
【主治】癫痫、头晕、喑不能言、目赤目痛、头肿头痛、颈项强痛、瘈疭。
【治法】沿皮针5~8分。
【附注】本穴为督脉,足太阳之会。(《针灸甲乙经》)
十八、强间(《针灸甲乙经》)
【别名】大羽。(《针灸甲乙经》)
【部位】从脑户上行1寸5分,强间穴也。(《医宗金鉴》)
【取法】在头部正中线上,当风府与百会弧线之中点取穴。
【主治】癫狂痫、眩晕、呕吐、头痛、口。
【治法】沿皮针5~8分。
十九、后顶(《针灸甲乙经》)
【别名】交冲。(《针灸甲乙经》)
【部位】在百会后1寸5分,枕骨上。(《针灸甲乙经》)
【取法】在头部正中线上,百会后1寸5分取穴。
【主治】癫狂、癫痫、头痛、眩晕、瘈疭。
【治法】沿皮针5~8分。
二十、百会(《针灸甲乙经》)
【别名】三阳五会(《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颠上,天满(《针灸大成》)。
【部位】从后顶上行1寸5分,直两耳尖顶陷中,百会穴也。(《医宗金鉴》)。
【取法】在头正中线后发际直上7寸取穴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取穴。
【主治】癫狂、癫痫、癔病、中风、中暑、眩晕、暴喑、耳鸣、耳聋、感冒、脱肛、阴挺腰痛、不省人事、虚脱、鼻衄、遗尿、疟疾、失音不语、呕吐、呃逆、风丹、头风、健忘、失眠、尸厥、惊风、痢疾、角弓反张。
【治法】针0.5~1.0寸。可透四种聪,灸10分钟。
【附注】本穴为督脉、足太阳经交会穴。(《针灸甲乙经》)
二十一、前顶(《针灸甲乙经》)
【部位】从百会前行1寸5分,前顶穴也。(《医宗金鉴》)
【取法】在头正中线上,百会前1寸5分处取穴。
【主治】癫痫、头痛、眩晕、目不明、鼻渊、头面红肿、惊风。
【治法】沿皮针5~8分,灸5分钟。小儿囟门未合者禁针。
二十二、囟会(《针灸甲乙经》)
【部位】从前顶前行1寸5分,囟会穴也。(《医宗金鉴》)
【取法】在头正中线上,百会前3寸取穴。
【主治】头痛、目眩、眩晕、小儿惊风、癫痫、鼻渊、鼻衄、鼻塞、不闻香臭、清涕。
【治法】沿皮针5~8分。小儿囟门未合者禁针。
二十三、上星(《针灸甲乙经》)
【部位】入发际1寸陷者中,可容豆。(《针灸甲乙经》)
【取法】头正中线上,前发际入发1寸,百会前4寸取穴。
【主治】鼻衄、目痛、清涕、鼻塞、不闻香臭、痎疟、头皮肿、中风、热病无汗。
【治法】向后沿皮针5~8分,小儿囟门未合者禁针。
二十四、神庭(《针灸甲乙经》)
【部位】在发际直鼻。
【取法】在头部正中线,前发际入发5分取穴。
【主治】癫痫、惊悸、失眠、眩晕、鼻塞、清涕、鼻衄、鼻渊、流泪、头痛、前额痛。
【治法】向上沿皮刺5~8分,小儿囟门未合者禁针。
【附注】本穴为督脉,足太阴阳明之会。(《针灸甲乙经》)
【别名】面王。(《针灸甲乙经》)
【部位】在鼻柱上端。(《针灸甲乙经》)
【取法】在鼻尖端中央取穴。
【主治】昏厥、尸厥、不省人事、鼻塞、鼻衄、鼻渊、酒渣鼻、气喘。
【治法】直刺1~2分。
二十六、水沟(《针灸甲乙经》)
【别名】水沟(《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鬼客厅,卒死(《备急千金要方》)。
【部位】在鼻柱下水沟。(《针灸甲乙经》)
【取法】在水沟沟上1/3与中1/3交点处取穴。
【主治】中风不省人事、惊风抽搐、癫痫发作、昏厥、虚脱、癫狂、口眼斜、牙关紧闭、牙痛、面肿、面痛、中暑、消渴、晕车、感冒、鼻塞、不闻香臭、清涕、暴喑、前头痛、鼻孔生疮、衄血、水肿、头面肿、痿证。
【治法】斜向上针3~5分,亦可采用指针,不宜灸。
【附注】根据临床报道,水沟有回阳固脱,醒脑开窍的作用,为全身强壮穴之一。
二十七、兑端(《针灸甲乙经》)
【部位】在唇上端。(《针灸甲乙经》)
【取法】上唇尖端,水沟沟下端赤白肉际取穴。
【主治】口舌生疮、牙痛、口臭、癫痫、口、唇动、衄血、口噤、鼻塞清涕、消渴。
【治法】针2~3分。
二十八、龈交(《针灸甲乙经》)
【部位】在唇内齿上龈缝中。(《针灸甲乙经》)
【取法】在上唇系带与齿龈相结合处仰卧取穴。
【主治】口舌生疮、牙龈肿痛、癫狂、鼻渊、鼻塞不利、鼻中息肉、鼻衄、口僻、鼻孔生疮、目痛、目不明、目翳。
【治法】针3分或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附注】本穴为任督二脉之会。(《素问·王注》)
========== END ==========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
找不到好中医?不如自己学中医!
本号菜单中, 有完整的入门系列, 视频系列. 欢迎大家学习.
学习古中医, 伤寒论经方传承
厚德载物!草木金石仅除身病,正己培德方祛心魔!
祈愿: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人无病厄,富贵康宁;长寿好德,善始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