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位中医药大学校长对中医教育的反思

岐伯有道 2020-09-18

本文为2014年长沙全国中医药院校长论坛上,广州中医药大学王省良校长反思中医药教育的精辟论述,今日重拾,仍发人深思。

中医药教育存在哪些问题?出路何在?以下根据采访整理。

一、理解和尊重学生毕业后转行

记者:近年来,中医执业医师的新增人数不到西医1/12。如何看待中医毕业生改行?

王省良:中医药教育发展很快,但中医在全国卫生资源中的比例还是不高。为什么这样?至少与四个因素有关。

一是办学规模

中医药院校与西医药院校相比,无论数量还是招生人数都要少,培养出来的中医自然没有西医多。

二是传统观念。

虽然中医治疗急症效果不错,但不少人认为中医是慢郎中、中药煎煮麻烦,迫于生活节奏过快,不太愿意看中医、用中药。

三是中医难学。

现在的小孩长期接触现代科学,很少接触传统文化,不容易理解中医药理论,感觉学中医比学西医难,不太愿意学中医。

四是收入不高。

中医的收入比不上西医,中医望闻问切不收费,西医检查收费贵,中药也比西药便宜,一些看重经济收入的人不愿意学中医。

坚持学中医的人都很伟大。他们充满梦想,头脑聪明,充满仁心,意志坚定,能耐寂寞,能受清贫。

部分学生毕业后改行,不是中医药特有的现象,其他专业也有。教育应该让学生成为自己。

中医院校的毕业生,全干中医,是素质教育的悲哀;多数不干中医,是中医教育的悲哀。对学生毕业后转行,我们能理解和尊重。

二、培养“原汁原味”的中医思维

记者:如何看待中医教育西医化的倾向?理想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什么样的?

王省良:现在的中医药教育,既教中医药,也教西医药,主要是希望学生掌握中、西两套医学本领,促进未来医学发展。

但是,学生同时学习中、西两套医学理论,容易搞混。

而且,西医理论比中医理论容易接受,很多人先入为主,接受西医后对中医产生怀疑。

中医药独具特色,有自己的规律,人才培养不应克隆西医药教育。

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让学生对中医充满自信,愿意“原汁原味”地使用中医,成为坚守中医理论的“铁杆中医”。

记者:中医本科教育普遍采用基础、临床、实习三段教学模式。这是否适合中医的培养特点?

王省良:现代医学基础、临床、实习的教学模式不太适合中医。中医的知识体系是一个整体,不容易分割,不好说哪些是基础知识、哪些是临床基础知识、哪些又是临床知识。这与西医不同。

西医基础与临床的界限相对比较清晰,从事基础研究和教学的人员一般不从事临床工作。

中医不同,基础课的老师不会开方看病,很难讲好中医理论。中医的命脉在临床,中医教学应该反复临床,不断强化中医思维。

记者:中医教育在课程、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王省良:教育有共性规律,也有自身规律,还有时代规律。中医教育的成绩不容忽视,在课程体系上,一是份量不够,中医药课程的课时比例偏少;二是内容重复,临床课也讲基础理论;三是体系不全,交叉地带缺乏系统介绍,相关基础课如哲学、国学等远远不够。

在教材建设上,不能越编越厚,最好能以中医经典著作为主,重回中医药教育的本质;同时突出区域特色,满足中医注重个体化医疗的特殊需要。

在教学方法上,要以激发自主学习为重点,不断深化教学方法改革,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当前,可以推进“慕课”“微课”等试点,建立教学直播录播系统等支撑,打破教学的地域、场地等限制,全程贯穿“翻转课堂”的理念。

三、院校教育需紧密结合师承教育

记者:在中医教育中,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分别处在什么地位?师承教育为何难以推进?

王省良:在中国办教育,应切合国情,符合规律,兼顾规范化和系统性。

院校教育好比“高速公路”,可以快速培养大量的标准化人才,但处理不好,培养出来的学生容易“千人一面”。

师承教育好比“闲庭信步”,有利于中医思维和个性的传承,但处理不好,培养出来的徒弟容易“挂一漏万”。

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应该紧密结合,取长补短。现在的问题,是既缺中医药的专业人才,更缺习惯中医药思维的铁杆人才,应创新师承教育,发展院校教育。

目前师承教育难以推进,原因很多,关键在创新不够。广州中医药大学在这方面进行了五十多年探索。

早在1962年,学校就把首届毕业生派给广东的名老中医做徒弟,其中十多人后来成为了广东省名中医。

1984年开始,学校又实行附属医院和临床医学院合一管理,并在附属医院为中医经典课程设立专门的病区。

实现了经典课程教学由纯理论传授向渗透实践经验、由纯经文讲解向结合经方病证、由纯传统介绍向融合科研新知的“三大转变”,被教育部专家组认定为本科教学工作特色项目。

进入本世纪,学校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又组织“名师共同带徒、弟子集体跟师”,创立“集体带、带集体,一代带二代,跨地跟名师”的师承教育模式,其中多人成为省级以上中医药学术组织的主任委员、中医药学科带头人。

近年来,学校不仅启动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攻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点工作,还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定为全国唯一的学术流派传承基地。

2013年,学校又将附属深圳中医院建成深圳临床医学院,先后招收两届120名学生,学生上午跟师门诊(查房)、下午课堂学习,实践教学时数增加1倍。

我们体会,贯彻“让学生早临床、多临床、跟名师反复临床”的理念,吸纳院校教育的先进做法,创新师承教育的传统模式,一代带一代,一批带一批,对破解中医教育的现有难题非常有利。

四、工作回归到以“育人”为中心

记者:现行的中医政策和就业市场导向对中医教育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王省良:最突出的影响,就是要强化社会服务功能,在推进区域发展中做贡献。用中医药解决世界医改难题,就是全球第一。

中医教育不能一味追求高大上、过于强调学术创新,各项工作都应回归到“育人”这个中心上来。

近年来,广州中医药大学力促育人举措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

一方面,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牵头成立中华中医药学会科研产业化分会和广东省中医药产学研联盟,与多个地级市、知名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向近百家企业选派科技顾问,与几十家校外单位联合培养博士后,及时掌握了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

另一方面,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将现实问题如医疗纠纷防范、重大传染病防控、突发卫生事件救护等纳入教学内容,成立创业学院、创业基地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提前帮助学生适应了经济社会建设的需要。

学生参加全国各类竞赛屡获大奖,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近十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当然,一些政策如果能够分类指导,效果会更好一些。例如望闻问切需要花费很多心力,刮痧拔罐等特色疗法还需要花费不少体力,但这些项目或者没有收费、或者收费甚少,收入与付出不成比例,严重影响了相关技能的创新和传承。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于“中国中医药报”。

市面上唯一一款食品级气血双补的调理品

专门调理脾肾湿寒的食品级药食同源调理品

中医院校教育,真的如此糟糕?

院校教育不符合中医发展规律,执业医师要文凭是错误的

余国俊:三年期满,皆能行道救人 - 略论张锡纯的中医教育思想

反思 | 西化中医教育,培养不出会看病的中医,最终成了“中医的掘墓人”

我是这样用中医治愈癌症的……

中医看病靠疗效,西医靠市场!

黄煌:我的中医之路及影响我的五大因素

中药"“杀人" 非'药'之过 - 美国中医反驳中药肝损害调查结果

中医不是慢郎中,速效中医急救法!

在追寻生命和生存质量的今天,让我们重新认识中医!

彭鑫中医博士【不花一分钱对癌症康复有帮助的建议】

========== END ==========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

找不到好中医?不如自己学中医!

本号菜单中, 有完整的入门系列, 视频系列. 欢迎大家学习.

学习古中医, 伤寒论经方传承

厚德载物!草木金石仅除身病,正己培德方祛心魔!

祈愿: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人无病厄,富贵康宁;长寿好德,善始善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