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法:关于天人合一的理解
编者按:2018年9月15日—16日,第三届生命与国学高峰论坛在湖北武汉召开。来自全世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围绕“传统文化与轴心时代”的主题,为化解人类各种危机,走出时代困境探寻新出路。
内丹修炼:关于天人合一的理解
李远国
李远国教授在第三届生命与国学高峰论坛发表主题演讲
李远国,1950年生于中国成都,曾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政协委员等职。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中国道教研究。
炼精、炼气、炼神、还虚,这是道教内丹修炼的主要法诀。元代陈致虚《金丹大要》卷三说:“长生之功由于丹,丹之成由于神。故将合丹,必正身心。”《黄庭外景经》曰:“玉池清水灌灵根,审能修之可长存。”《心印经》曰:“上药三品,神与气精。圣人言修炼合丹者,炼精、气、神而已。”内丹之术,即是将人体内精、气、神三大生命要素炼而合一的方法。清代柳华阳《金仙证论》指出:“仙道炼元精为丹。凡炼丹下手之仙机,即炼肾中之元精,精满则炁自发生。复炼此发生之炁,收回补其真炁。补到炁足,生机不动,是谓丹也。则人之根窍无漏精之路,便成人仙矣。”清代名医汪昂《勿药元诠》亦说:“道家谓修炼金丹者,即调养精气神之功夫也。故曰:金丹之道,不外吾身。若修养之功夫纯熟,则精神充足而内守,心性圆明以自照,恬淡虚无,若存若亡,即是金丹成熟。”
一
内丹是道教炼养工夫的核心,是静功、动功、气功、服食等功夫的综合发展。《上洞心丹经诀》卷上谓行气、胎息为内丹之阶,“欲求神仙,当得至要,至要在宝精行气,服食大药。虽云行气,而行气有数十法,大要在还精补脑。虽云服气,而服气之法百余事,大要在胎息。虽云服药,而服药之方千余条,大要在金液还丹。”卷中有“修内丹法秘诀”,即以静坐行气着手,运精气过三关直入泥丸,“脑满之后,丹自玄膺而下,其味甘,其气香,至此则内丹成矣。”《指归集》序称:“内丹之说,不过心肾交会,精气搬运,存神闭息,吐故纳新,或专房中之术,或采日月精华,或服饵草木,或辟谷休妻,皆所以求安乐也。”据此可知,内丹包容甚广。
这里所说的“宝精”“运精”都是指炼精功夫。丹道修炼的目标是转化色身,以返老还童。因此筑基入手,即以人的性功能作为返老还童的基础。内丹修炼以“取坎填离”为核心,以调动人体性能量为丹法秘诀,以取得人的生命体验作为丹功成败的关键。
《悟真篇》云:“万卷仙经语总同,金丹只此是根宗。依他坤位生成体,种向乾家交感官。莫怪天机俱漏泄,都缘学者尽迷蒙。若人了得诗中意,立见三清太上翁。”“取坎填离”的生理效应并不神秘,实际上源于道教医学中补肾可以健脑的思想。在道教医学中,坎为肾,肾是“先天之本”。离为心,心藏神,而脑为元神之府。内丹家体验到大脑对人意识活动的关键作用,还精补脑的真义就是从调节人的性激素及内分泌入手,通过调整、增强人的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改善整个人体的生命机能和精神状态,协调人体性腺和丘脑的负反馈机制,恢复生命的活力。
道教非常重视对大脑的保护和修养,认为这是延年益寿的第一关键。无论是存神内视,还是内丹行气,最根本的目的在于维持大脑功能的最佳状态,这在丹经中叫“还精补脑”。现代科学把对这一类研究归属于心身医学。所谓心身医学就是把中枢神经、大脑、间脑、自律神经、内分泌系统综合起来,科学地探索身、心、脑之间的密切关系,促使人体机能更能适应现代化生活。
有趣的是,直到今天,能使大脑充分发挥机能的最好手段仍是内丹、静坐。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川畑爱义博士长期从事脑的机能与身体相互关系的研究,他认为瑜伽、静坐等功夫是一种自远古到现代,名称和方法一直变化发展的意识控制法,在他称之为“超觉静思”。他指出:“自古以来,超觉静思具有的重大作用,是杰出人物的精神支柱。他们端正姿势,调整呼吸,闭目安神,内视自己,控制感觉,把意识集中于一点,进入万念皆空的境界。这就是超觉静思。”并高度评价了这种方法:“超觉静思是与人类的文明同生并存,它是解答人们如何生存的钥匙,是人类控制自己最强大的武器。如果狭隘地把它仅仅看做是一种宗教行为,那似乎就太可惜了。集中精力本来是近乎不可能的事,但是,超觉静思这个最理想的精神控制法却使我们具有这种能力,从而能够最有效地使用大脑。”
现代医学初步揭示了静功健脑的秘密:第一,可以使脑电波稳定而有节律。在入静的状态下,大脑一方面很平静,另一方面同时又保持非常清醒而高度集中的意识状态。因此,对声音、振动、形象等外界刺激有敏锐的反应。但是,最重要的是这种反应极其冷静,脉博的节奏也得平静。第二,减少能量消耗。现已证实,炼功入静时,比休息和睡眠时消耗的能量竟少达20%。第三,降低血液中的乳酸浓度。乳酸盐是人体疲倦的根源,它是由于血液中氧气不足而产生的。在炼功入静中,把人从不必要的紧张状态下解放出来,毛细血管充盈,舒张,血液循环改善,从而使得血中的乳酸盐明显下降。更令人吃惊的是,即使入静结束以后,这种效果还能持续很长时间。
三宝之中,气是生命运动的动力,亦是构成人体活动的基本物质。丹经中有先天气、后天气之说。且独创一个“炁”字,以表示炼精化气时,精气合一之气。《崔公入药镜》说:“先天炁,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这里描述了炼精化炁时“得药”时的感受。所谓“先天炁”是指人生元始祖气;“后天气”是指呼吸往来之气。丹家修炼,采取先天祖炁为丹母,引后天呼吸之气归于祖气。“内外混合,结成还丹。自觉丹田火炽,畅于四肢,如痴如醉,美在其中,此所以得之者,常似醉也。”邵康节深得其中的奥妙,有《恍惚吟》曰:“恍惚阴阳初变化,氤氲天地乍回旋。中间些子好光景,安得功夫入语言。”非洞晓阴阳变化、亲自体验者,是无法领会其景象的。后来的丹家们经常用这四句话来表述“活子时”“得药”之证验。
《诸真内丹集要》载有《金丹证验》八条:一曰百日与太虚同体,以灵光为用,心定炁和而生乐。二曰心火下降,肾水上腾,百脉流通,鼻闻异香,舌生甘津,无食无睡。三曰坎离交媾,精炁逆行,开关通脉,和气流行。四曰灵光发生,隔墙见物,出现预知、预测功能。五曰大药透体,眉目生光。由此逐次深入,至六条、七条、八条,攻出精神上和肉体上诸多邪气阴精,或口语惑乱;或肠胃、口鼻、大小便有恶臭秽物排出;或排出香气脂膏等异物;或突发奇疾,头疼欲裂,身痛难忍、吐血、发出异味等;直至周身火发,炼尽阴精,丹田炁和,中宫神聚,火过清凉。而后神满炁行,渐能无食、无睡,进而无息、无脉,则入大定。再修至神炁合一,炼形换骨,神光罩体,百脉冲和,阴魔除尽,形神俱妙,方为金丹证验。以上所论,因人而异,不可刻意追求,以免出现“幻丹”。
炼炁化神为内丹修炼的第二阶段,是在炼精化炁的基础上进行的。据丹经所载,炼精化炁须满三百次“玄妙周天”“阳光三现”之后,才可以转入炼炁化神。炼精化炁为初关,将精与气合炼成为“炁”作为丹母,为三归二;炼炁化神,是炁与神合炼、使炁归入神中,则为二归一。这叫作中关,或十月关,大周天。大小周天的区别还在于,小周天是采药运转入下丹田,经过上鼎即泥丸宫,到下炉下丹田而封存;上顶曰乾鼎,下田曰坤炉。大周天则把鼎下移,以黄庭中丹田为鼎,以下丹田为炉,元气不再沿任、督二脉运转,只是氤氲二田之虚境,修持只守二田之间,不固定于一田。任其自然灵活,侍守到昏睡全无,灵光不昧,用绵密寂照之功,内敛入定之力,使神、气密切结合,相抱相融,使元神发育成长。
陈抟《指玄篇》说:“苗苗裔裔绵绵理,南北东西自合来。”“必知会合东西路,切在冲和上下田。”张伯端《悟真篇》说:“虎跃龙腾风浪粗,中间正位产玄珠。果生枝上终期熟,子在胞中岂有珠。”翁葆光注:“己之真炁,自下元气海而上涌,起如风浪,翕然凑之,如臣之朝君,似子之慕母,其相与之意可知矣。龙虎交合神室土釜之中,结成圣胎。”都是指明大周天非运气循环,而是洗心涤虑,以真气熏蒸,以月绵密寂照,冲和丹田,由有为到无为,炁的本身由微动到不动而尽化,气神合一,最后只余元神而已。究其实际,炼炁化神亦只是进一步将神气凝结,由有为过渡到无为,寂空观照,做到一切归乎自然,从而进入炼神还虚阶段。
依内丹理论,神是生命的主宰。指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感性的、理性的、直觉的思想意识活动,即大脑的功能。它是神态、知觉、思维、运动等生命活动的现象的主宰。神的兴衰,直接关系到人体生命的兴衰。神散则萎,神衰则弱,神亡则灭,所以养生特别注意养神。丹经称神为气之母,气为神之子。因此,养神还可以起到养气的作用,而养气亦可以养精。神凝气聚,气聚则精生,所以宝精养气,须以养神为先。丹家修习,教人炼心炼性,修静修定,总是从凝神气穴下手。所谓“凝神”,就是使心神专注,排出杂念,守住一窍,不散乱,不昏沉,常寂寂惺惺,修止修定而已。
二
据很多丹经记载,内丹成就者返观内视,能洞见体内各种奇妙的变化。丹家认为,这些变化就是内丹成药之证验,其中“婴儿现形”是最重要的一种证验。所谓“婴儿现形”,是指经炼精、炼炁之后,神炁凝成大药,经十月温养,丹胎成熟,脱出其胎的景象。明尹真人《性命圭旨》利集有“婴儿现形图”,其诗曰:“此时丹熟,更须慈母惜婴儿;他日云飞,方见真人朝上帝。”并指出:“前面火候已足,圣胎已圆,若果之必熟,儿之必生,弥历十月,脱出其胞。释氏以此谓之法身,又曰实相;玄门以此谓之赤子,又曰婴儿。婴儿当移胎换鼎之时,跃然而出,潜居气穴之间,又重开一混沌也。盖此穴原是神仙长胎生息之乡,赤子安身立命之处。因是熟境,顺路而归,婴儿既宴坐静室,安处道场,须藏以玄玄,守以默默,始则藉坤母黄芽以育之,继则聚天地生意以哺之。此感彼应,发迩见远,其中自呼自吸,自阖自开,自动自静,自由自在,如神仙逍遥于无何乡,似如来禅定于寂灭海。既到此大安乐处,仍须密守关元,无令外缘六尘、魔贼所侵,内结烦恼,奸臣所乱。若坐若卧,常施莹净之功;时止时行,广运修持之力。遂得六门不漏,一道常通,真体如如,永固丹基者矣。日夕如此卫护,如此保顾,如龙养珠,如母育子,不可顷刻暂忘,刹那失照。”钟离翁曰:“孩儿幼小未成人,须藉坤娘养育恩。”刘海蟾曰:“卦行火候周天毕,孕个婴儿镇下田。霹雳一声从地起,乾户擘开光万里。翻身撞出太玄关,这回方是真仙子。”在这里,婴儿成为道果圆满的一种象征。
其后,将婴儿由下丹田移居上丹田,还虚之中,“阳神出壳”,脱离苦海。从此阳神超脱,形神俱妙,分化无穷的境界。《性命圭旨》贞集曰:“若双修性命者,所出乃阳神也。阳神则有影有形,世所谓天仙是也。故曰道本无相,仙贵有形。然而出神太早,丹经之所深诃。既得其母,当返其胎,常留神于天谷,复归如婴儿,不识不知,唯深唯寂。阳光无漏,则愈扩愈大,弥远弥光,自然变化生神,生之再生,则生之而无尽;化之又化,则化之而无穷;子又生孙,百千万亿。”张紫阳曰:“一载生个儿,个个会骑鹤。”陈泥丸曰:“一载胎生一个儿,子又孙兮孙又枝。”白玉蟾曰:“一体遍多,犹朗月而影分千水;多身入一,若明镜而光寓万形。仙家谓之分身,佛氏谓之化身。”
这种绝妙的境界,在柳华阳《慧命经》中被描述为形神皆化于虚无,分念成形,阳神出现,出有入无的境界。其“化身图”曰:“分念成形窥色相,共灵显迹化虚无。出有入无承妙道,分形露体共真源。”并解释说:“当其童真之时,坚固之体,原无漏尽之名,圆陀陀,光灼灼。此时若遇真师,不用漏尽之法,只要将此圆陀陀、光灼灼之慧命,收归中宫,时时醒悟,刻刻觉照,护持十月,道胎养成佛体。即如《楞严经》所谓既游道胎,亲奉觉应,功勤炁足,自然出胎。到此法身广大,即《楞严经》所谓形成出胎,亲为佛子。”
炼神还虚,丹经称之为“上关”“九年关”。所谓“九年”,是借用禅宗祖师达摩面壁九年的故事,比喻炼神还虚阶段纯为性功。丹经中常用○来表示虚空,即一切入于虚空,一切成为圆明,归本返源,明心见性。所谓“如来妙体遍河沙,万象森罗无碍遮,会得圆通真法眼,始知三界是吾家。”也就是明确指出“上关”纯入无为,无遮无碍,万象通明,已经达到与天地合一、宇宙同体的理想境界。
对于其中的奥妙玄机,翁葆光《悟真直接说详三乘秘要》解释说:“夫神仙抱一之道,乃圣人运火功圆之时也。形化纯阳之气者,身投僻陋之隅,面壁九年,抱一以空其心,心定神化,与道冥一……神仙当此之时,堕肢体,黜聪明,离凡圣,齐物我,毋固毋必,无取无舍,心境如一,逍遥自在。故得泰定,发乎天光。九载功圆,则无为之性自圆,无形之神自妙。神妙则变化无穷,隐显莫渺。性圆则慧照十方,灵通无破,故能分身百亿,应显十方,而其至真之体,处于至静之域,阒然而未尝有作者。此其神性形命,俱与道合真矣。”
至此境界,尚需进步,“炼虚合道”,复归“无极”。《性命圭旨》贞集曰:“虚空是本体,本体是虚空,必须再加功而上上胜进,进进不已,直到水穷山尽,转身百尺竿头,至必至于不生不灭之根源,终必终于不生不灭之觉岸,于中方是极到处。此处无他,不过是返我于虚,复我于无而已。”
《清微丹诀》曰:“夫炼神者,入室端坐,神气既息,不出不入,心无二用,一念无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炁住而为息,神入而成胎,昏昏默默,杳杳冥冥,意游长空,见一景物,光如金橘,非内非外,守其物矣。如月之光,如镜之影,操之存之,初不相离,恍惚自然,大如车轮,形见其神,神见其形,形神相杂,心生踊跃,其光自散,如日月照虚空,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矣。”
明儒罗洪先在谈静坐时出现的绝妙境界时,亦有过一段精彩的描述:“当极静之时,恍然觉悟此心,中虚无物,旁通无穷,有如长空云气流行,无有止极;有如大海鱼龙变化,无有间隔。无内外可指,无动静可分,上下四方,往来古今,浑成一片,所谓无在而无不在。吾之一身乃其发窍,固非形质所能限也。”先哲们的这些绝妙体验,不正是超越时空,人天相通,获得永恒的感受吗?
太极图 陶纺轮 仰韶文化时期
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上,道教认为,人是一个小宇宙,天地是一个大宇宙,人和天地自然大同小异,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带来一种整体养生观念,其基础正是建筑在一种天人合一、个体融入自然的奇特心理境界之上。元俞琰说:“金砂之升鼎也,穿两肾,导夹脊,过心经,入髓海,冲肺腧,度肝历脾,复还守丹田。当其升时,翁然如云雾之四塞,飒然如风雨之暴至,恍惚如昼梦之初觉,涣然如沉疴之脱体;精神冥合,如夫妇之交接;骨肉融和,如澡浴之方起,是皆真景象也,非譬喻也。”“其和气周匝一身,溶溶然如山云之腾太虚,霏霏然似膏雨之遍原野,淫淫然若春水之满四泽,液液然如河冰之将欲释。往来上下,百脉通融,被于谷中,畅于四肢,拍拍满怀都是春,而其象如微醉也。”“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上极于天,下蟠于地,冥冥兮如烟岚之罩山,濛濛兮如雾气之笼水,霏霏兮如冬雪之渐凝渐聚,沉沉兮如桨水之渐汀渐清,此万身中之天地氤氲,身中之男女媾精也。”“神凝气聚,混融为一,内不觉其一身,外不知其宇宙,与道冥一,万虑俱遗,溟溟涬涬。”这些描述清楚地表明,在内丹修炼之中,真气运转,疏通万脉,犹如醍醐灌顶,春意融融,舒畅无比,从而在身心飘逸,神思恍惚之中,人们不期然感觉到人的个体与大自然融合一片,浑然一体,即与天地并生,万物为一了。
1985年10月,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用空间脑功能扫描技术,对气功师夏双全入静状态后的大脑进行扫描后,摄下的脑电波图,犹如太极图。就是人脑本身存在着两股能量流、信息流、物质流的动态平衡结构图。
这种心身合一,主客浑然的境界在内炼时出现毫不奇怪。佛教《禅秘要法经》中亦描绘了一幅非常绝妙的天人合一的情境:“观身若空,无物无我,悉亦皆空,作是思维时,以身不见身,观我不见我,观心不见心,尔时忽然见此大地山河石壁一切悉无。出定之时,如痴醉人。”释、道二家在绵延几千年的内修实践中,往往都殊途同归,出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并在这一境界中去领略宇宙与万物的奥秘。
这些描绘清楚地表明,在静定还虚的实践中,真气运转,疏通百脉,犹如醍醐灌顶,春意融融,舒畅无比,从而在身心飘逸,神思恍惚之中,人们不期然感觉到人的个体与大自然融合为一,浑然一体。对于在内炼状况下产生的这种天人合一、个体融入自然的奇特的精神境界,早就引起了东、西方学者的注意。著名的科学家卡普拉指出:”当理性的思维沉寂下来时,直觉状态就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意识,能以一种直接的方式体验到周围的一切,而无须对概念性的思维进行反思。庄子有一句话:‘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览也,万物之镜也。’对于上下四方这个环境的独特的体验是沉思的主要特点。在这种意识中,各种局部的形式消退了,融化成浑然的一体。”
1976年美国太空船在探测火星途中测得。美国宇航科学家认为:假如物质与反物质如此图中所示的情况相遇的话,它们相接触之处会爆发阵阵的辐射线,把质量转化为光子。正物质和反物质遵循着同样的对峙规律,在蜕变着宇宙的质地。太极图不仅是一个完美的镜象对称模式,亦是质量与能量转化过程中理想的对峙势阵典型。
现代科学对量子虚空零点能场和宇宙多维整合波函数的研究,证明宇宙是一个有全息记忆能力的世界,是虚无空灵的道的世界,是以“灵子场”为背景的心、物、能一元化的世界。道为宇宙之源,万物之根,它无所不在,无时不有,道和宇宙共舞。宇宙中的物质、能量、信息都是由道生化而来,它们在其虚空的终极点上结合为一,通过道教的“生化原理”由一生二生三,在漫长的宇宙进化中导致虚空复杂波函数的积累。在宇宙虚空中,不仅隐含着潜在的物质和能量,还存留着心灵记忆的信息。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奠基人费克纳认为,尽管我们的身体衰亡了,但我们心灵的痕迹仍会进入量子虚空记忆场中继续存活着。
美国系统科学家欧文·拉兹洛指出:“我们作为具有一种进化了的心灵的复杂系统,不可能没有任何痕迹地从宇宙住所中消失。我们无论做了什么,甚至想了和感觉到了什么,都会被贮存在宇宙的记忆中,正如费克纳所写的那样,它们形成了新的关系并在未来的所有时间里成长和发展。”由此可知,宇宙中基本粒子的运动、原子分子的聚合、山河大地的存在、微生物的繁衍、植物动物的生长、人类的社会活动,都需要随机涨落,并传播多维整合波函数的量子虚空零点能场支撑,并从中汲取信息和能量。这样,人类本来是宇宙进化的产物,每个人的心灵都是人类亿万年生命和心灵进化和遗传的产物。宇宙中存在一个生命和心灵遗传的世界(灵界)是不无科学根据的。
道教内炼的这些神秘经验,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肉体的经验,也就是感觉世界;另一种是属于心理的经验,也就是精神世界。肉体的感觉世界包括消灾免难、增福增寿、生活美满、事业顺利。心理的神秘经验是感应、通灵、通神以至人神合一。这样的一种经验,人在其中会感到自己与一个更高、更深或更神异的力量相接触,甚至合而为一,体验到巨大的幸福、解脱和至真。“至于这个更高深的力量是什么,则依体验者所处的文化、有过的经历而得到不同的指称和解释,比如梵、佛性、基督、上帝、酒神、缪斯、自然、道、天、元气、太极等等。这种不寻常的体验往往给体验者以极大的激发、启示、信心和灵感,由此而创造出精神上的新东西,成为艺术的、宗教的、哲学的、社会的,乃至科学的新起点。”
因此,不仅那些受过它的激发的人们,比如老子、释迦牟尼、基督及古印度《奥义书》作者、萨满教创立者、禅宗大师、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奥古斯丁等等,创造出了各种精神的业绩。而大量永恒传世的思想成果,正是神秘经验的结晶。
肯·威尔伯说:“神秘体验论或者深奥体验论并不意味着它是秘而不宣的,而是直接的体验和觉察。深奥宗教要求不迷信或者盲从任何教条,相反,它要求以自己的知觉做实验。如同所有杰出的科学,它是以直接的经验做基础,绝不是迷信或者希望。此外,它必须被公开检验或者被一群亲自做过实验的人认可,这项实验就是静修。”强调需要通过艰难过程的静修,去追寻玄之又玄的深奥。
就中国道教而言,他们崇尚玄学,重直觉,追求天人合一、人神一体的最高境界。所考虑的是对实在的直接经验,它不仅超越智力的思维,而且超越感官的知觉。用《老子》的话来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窍。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教神秘经验告诉我们,他们体验到所有的事物和事件都是基本统一体的表现。他们承认事物的个性,但同时又认识到所有的差别和对立都是相对存在于包罗万象的统一体中。
三
神秘主义的经验是一切宗教信仰的核心,普遍地存在于世界各大宗教传统中。这种神秘主义的经验,而被西方的心理学家称之高峰体验。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1908—1970),从东方的禅宗、道教和瑜伽等宗教汲取营养,仔细研究了人的动机和需要,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即人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五个层次的需要,它们依次上升,而这种上升的依据就在于人所固有的一种潜能。马斯洛相信,高峰体验是自我实现者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是使人通往神圣性的道路。
那么,什么是高峰体验呢?马斯洛认为,这是一种神秘的体验,“这种体验可能是瞬间产生的,压倒一切的敬畏情绪,也可能是转眼即逝的极度强烈的幸福感,或甚至是欣喜若狂、如痴如醉、快乐至极的感觉。”在这些短暂的时刻里,“他们觉得自己已经与世界紧紧相连融为一体”,“更重要的一点也许是,他们都声称在这类体验中感到自己窥见了终极的真理、事物的本质和生活的奥秘,仿佛遮掩知识的帷幕一下子给拉开了”,“每一个人都有过这种时候,即我们感到迫切需要某种东西,但又不知道究竟是什么,而这种朦胧模糊的未能如愿以偿的渴望则可以通过我们的这些神秘体验得到最充分的满足。产生这种体验的人像突然步入了天堂,实现了奇迹,达到了尽善尽美。”
马斯洛发现有过高峰体验的常常都是人格发展非常成熟的人。每当马斯洛做关于高峰体验和存在价值的演讲时,常常有成群结队的神职人员和宗教信徒去参加,因为马斯洛描述的高峰体验与他们所经历的宗教神秘体验有相似之处,而马斯洛却是用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来研究的,因此,教徒们从马斯洛那里获得了这种神秘体验的理论依据和科学认同。马斯洛也曾说过:“高峰体验和超越体验本身实际上也可看作宗教或精神的体验”。
这样,通过对高峰体验的研究,马斯洛发现了人性最为光辉的一面,即一种超越自我极限的神圣性和宗教性,这种宗教性不仅能够被各种教派的教徒所理解,而且能够被无神论者所理解,因此它超越各种具体宗教的界限,甚至超越了东西方的界限,如高峰体验和天人合一,人神一体,从而为各个宗教派别提供沟通、相互宽容的桥梁。
马斯洛通过高峰体验的方法描述了人性所能到达的境界,但高峰体验具有的瞬间性的特点,它只意味着人在某一时刻经历了某种“完人”的体验,这种体验有利于人在高峰体验过后更充分地发掘自身的潜能,而不是停止开发。高峰体验的特色就在于,这种体验的终极性是瞬间的,一旦过去,人将再次从现实回到潜能之中。人的潜能是无限的,高峰体验只是起到一个激励的作用,但正是由于人的潜能的无限性,自我的超越才成为可能。马斯洛说:“在自我实现者的正常感知中,在普通人中间或达到的高峰体验中,感知相对而言可以是超越自我、忘却自我、没有自我的,它能够以对象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
与超越自我相类似,还有一个超越时空的问题。马斯洛说:“在我所研究的普通的高峰体验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时空莫辨的特征。在这种时刻,人在主观上已脱离了时空。在创造的迷狂之中,诗人或艺术家全然没有意识到他周围的环境以及时间的流逝。当他如梦初醒时,他绝不可能判断到底逝去了多少时光。”
马斯洛还谈到高峰体验中的精神愉悦问题。他说:“我非常强烈地感到,有一种欢悦是属于存在价值的欢悦。”因为“处于高峰体验中的人常谈到的,他既从自身也从外部世界体验这种欢悦。”“这种欢悦具有一种遍及宇宙或超凡的随和性质,超越了各种各样的敌视恶意。它完全称得上幸福愉悦、生气勃勃、神采奕奕。这种欢悦具有一种丰富充裕、漫衍四溢的性质,它不是由匮乏性动机驱动的。它超越了支配——服从的两极分化,既以人类的渺小(虚弱)为欢乐,又以人类的伟大(力量)为欢乐。在这种意义上,它是属于存在性的。它有一种凯旋的特性,有时也许具有解脱的性质。它既是成熟的又是童真的。”
马斯洛十分强调高峰体验的可知性质,他说:高峰体验“属于人的知识范围,而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外界秘密。它们存在于这个世界中,而不是超乎这个世界之上。它们不只是神父特有的本领,而是全人类共同的感受。它们不再是宗教信仰的问题,对它们的研究完全是出于人的好奇心,出于对知识的追求。”而这正是马斯洛在高峰体验中所强调的。他说:“每一传统宗教中(不管是有神论的还是无神论的,不管是西方的还是东方的,哪怕是以其地区性的表达方式)所描述的大部或几乎全部特殊的宗教体验,都能为我们这种理论结构所吸收,并能以经验意义的方式(亦即可测验的方式)表达出来。”“如果我们从高峰体验所具有的最美好、最深刻、最普遍和最人道的意义上看,这类体验倒的确可以被看成是真正的宗教体验。因此,对这方面的研究可能产生一个最重要的结果,即把宗教拉到科学领域中来。”也就是说,人的高峰体验并不是超自然的,而是存在于人的生物性基础和族类本性之上。在人类历史上,绝大多数宗教和哲学都达到一定的神秘境界,否则就往往不是一种穷根究极的思想。所谓神秘,实质上就是常人所无法经验、认识到的,在常人生活之外之上的东西。如果不具备这一点,宗教和哲学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就大打折扣了,因为它们的意义就在于给人类一种超越常人的远景深境。对有些人来说,高峰体验一直具有较高的治疗意义;而对另一些人来说,高峰体验则由于使人产生了意义重大的顿悟、启示或宗教皈依,而使其整个人生观发生了永久性的变化。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因为高峰体验就像使我们暂时步入了天堂,而后我们又在这索然无味的人世上不时回想起那美好的时刻。马斯洛认为:那些心理健康的成功者几乎都有这种“高峰体验”,而且次数频繁。他们的成就阈值更高,更有自信心,更少抑郁等消极情绪,因而他们的心理更健康。这是因为高峰体验中高涨的情绪和美妙的感觉,可以更好地愈合心灵创伤,使人振奋向上。这里所说的“心理更健康”,并非单指“善于适应环境”,而是泛指“更有自主性、更具独立性”。
当然,宗教的修持并非高峰体验的唯一途径,这种体验也不仅仅为僧人、道士、圣徒、东方人所专有。在任何行业中的任何常人,都可能在生活中得这种神秘体验,这如同禅宗所讲的“无物特殊”。换而言之,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得到相同的刺激作用。“这些体验有神秘体验、宇宙意识、海洋体验、审美体验、创作体验、爱情体验、父母情感体验、性体验、顿悟体验等,它们全都交叉重叠,具有相当的类似性,甚至同一性。”
人类始终处于宇宙中极其有限的地位,并非宇宙的主宰。他参与宇宙的变化,万物的更新,竭力去体会、去领悟、去想象宇宙的本质和意义。《老子》告诉我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即把世界分为可见的、可名的、经验的、理性的和不可见的、不可名的、超验的、神秘的部分,前者是世界的现象和物质内容,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后者是世界的本质和精神内容,属于想象的、情感的、诗意的领域。当广阔浩瀚、无始无终的宇宙以其高度无限性呈现在人面前,神秘感、神圣性便成为人类生命体验中最基本的部分。爱因斯坦说:“我们所能有的最美好的经验是神秘的体验。它是坚守在真正艺术和真正科学发源地上的基本感情。谁要是体验不到它,他就无异于行尸走肉。”神秘感赋予人的心灵以深邃与悠远,赋予世界以神圣与庄严、伟大和奇妙,实现对自身个体、现实物质世界的超越,从而与无限广大神圣的宇宙本质融为一体。
道教内炼的终极目标,正是追求、验证人神相通的神秘体验。《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也,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于心,外观于形,远观于物。三者既悟,惟见于空。观空以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静应我,真常得性。真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从忘我、忘物、忘忘,人的自我融入神秘缥缈的天乐玉宇中,不知所之,达到“丧我”“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之境,与宇宙同化,就当是道教天人合一的精神价值。
========== END ==========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
找不到好中医?不如自己学中医!
本号菜单中, 有完整的入门系列, 视频系列. 欢迎大家学习.
学习古中医, 伤寒论经方传承
厚德载物!草木金石仅除身病,正己培德方祛心魔!
祈愿: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人无病厄,富贵康宁;长寿好德,善始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