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北大,去学中医!
按:当年《放弃北大 去学中医》的“窦豆”同学,现在学得怎么样了?在“
2018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公示(第一批)”中,序号第57便是窦豆。看来她的精彩才刚刚开始,8年前媒体的报道只是一个序曲。
本篇综合整理了当年的报道内容,以及北京四大名医之一萧龙友先生嫡孙女、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首席专家,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肖承悰的文章《从不去北大想学中医的窦豆同学说起》。
■ 来源 | 京华时报
▲2010年北师大二附中读高三的窦豆
高考总分636,高出北大文科提档线4分——这是今年北师大二附中高三女生窦豆的高考成绩,凭着这样的成绩,她完全有可能进入北大深造,而她却在早早地高考志愿里选择了北京中医药大学,获得了该校中医学实验班保送资格。
这已经不是窦豆第一次放弃北大了。去年底,学校准备推荐品学兼优的窦豆参加北大自主招生,却被她婉言谢绝。老师和同学们不解,窦豆的回答却很简单:“因为北大没有我喜欢的专业。”在北大开学的前一天,窦豆成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一名新生。
放弃北大,学习中医。这个决定对于18岁的窦豆而言,并不是个艰难的选择。“我从初中起就决定要学中医了,北大虽好,但没有中医系,我要学中医就不能去北大。”说这话时,窦豆的语气淡定而谦和。
窦豆今年毕业于北师大二附中,全校文科年级综合排名第28,按已往经验,这个成绩上北大、清华没问题。去年底,学校开始自主招生推荐选拔,窦豆被列入学校的考虑范围,校方在部分优秀的高中生中进行了愿望咨询。当班主任姜涛老师把这一消息告诉窦豆时,却被窦豆婉言谢绝。
“为什么?”姜老师很不解。窦豆说:“因为我想学中医,要考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校找到窦豆妈妈做工作,并派校长助理、班主任轮番找她谈话,都没有改变窦豆的决定。
窦豆早已笃定了自己的理想,因为她一直记得在北师大当教授的姥爷说的一句话:大学没有好差之分,但专业有好差之分,想学什么就选那个专业最好的大学。“学中医当然是北京中医药大学最好,我一定要去那儿!”
在确定自己的理想前,窦豆也曾经历过一段游移、摇摆的时期。小时候,窦豆被送去学过长笛、钢琴,但都没有坚持下来。曾经想过学说相声,但又觉得这个爱好不太适合女孩。小学四年级时,窦豆开始跟着爸爸学做饭,并从此爱上了烹饪。直到现在,窦豆能做红烧肉、炸大虾等拿手大菜,据说她做的“它似蜜”跟鸿宾楼做得一样好吃。
“我最早的理想就是开饭馆”窦豆说,“像麦当劳那样把饭店开遍全世界。就像汉堡能传播美国文化一样,开中餐连锁店也同样能把中国文化传播出去。”这样的想法还没有完全坚定下来,一件事让窦豆对理想又了新认识。
小时候,窦豆身体不是很好,经常肚子疼,姥爷用自学的针灸按摩缓解了她的疼痛。“中医太神奇了,不用打针吃药,就能把病痛消除。”从那时起,窦豆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把中医当做业余爱好。”窦豆的这个决定得到了家里人的一致支持。为鼓励她,姥爷给她买了第一本医书《家庭常用按摩穴位图解》。小学六年级时,她又自学完了《一百天学中医基础》。这套老年大学使用的中医教材,给了窦豆最初的中医知识启蒙,也让她对中医有了一次全面的了解。她甚至想到,在自己开饭馆计划中加入药膳,用食疗来传播中华文化。
进入初中,窦豆接触到的中医理论书籍越来越多。那时,社会上关于中医是“伪科学”的言论甚嚣尘上,这让深爱中医的窦豆十分愤慨。“我觉得应该担负起振兴中医的责任。”窦豆说,中医之所以发展困难,就是缺乏人才,应该有更多年轻人投入到这项事业中。
初二那年暑假,窦豆突然“觉悟了”,不再想开饭馆,而是立下志向报考北京中医药大学,将来当一名中医大夫,为复兴中医药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从初三开始,窦豆每周固定一天去北京师范大学校医院中医科孙晓春副主任医师处学习,她还在孙大夫的指导下自学大学教材。
除了临证抄方外,她还在孙晓春的指导下自学大学教材,目前已学完《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医诊断学》三本教材,同时在中药房学习认药。
“十大功劳是什么?”记者想考考她。“有根、茎入药的功劳木,还有功劳叶,功劳叶尖尖的,像这样”,她伸出三根手指比划着,一脸的稚气。
2009年,经孙晓春介绍,窦豆来到北京护国寺中医院跟随李澍苍学习。年届八旬的李澍苍是中医妇科专家,求诊病人众多。哪里有空接待一个毫无资历的小姑娘?
“第一次去见李爷爷,他根本不理我,我就悄悄坐在一边,埋头抄写,把他说的话全记下来。其实来之前我就想好了,就算把我轰出去,我也会再来。我就先擦擦桌子、叫叫号、倒倒茶水,慢慢学呗。”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接触,现在,周围的医生护士开始喊他们“爷孙俩”了。遇到患者询问“这个小姑娘是您的徒弟吧?” 李澍苍开始笑着点头。
最初,窦豆负责给病人叫号,记录李澍苍与患者的对话,慢慢地,按李澍苍的要求背完《濒湖脉学》七言诀后,窦豆也给病人号脉,主要记录李澍苍口述的诊断和处方,是个像模像样的“小大夫”了。
“给我摸个脉吧。”记者伸出手臂说。窦豆调整了一下呼吸,娴熟地将手指搭在记者手腕,侧着头、静静地调整着手指的姿势,摸完右手又摸左手,看看舌苔。
“脉沉,有寒相。肝脉有点弦,平时容易发脾气吗?你自己摸摸看,立起来的,像琴弦一样,有张力。”
“摸脉时遇到判断和病人自述不一致怎么办?”记者问道。“李爷爷说了,遇到这种情况要分析是不是该舍脉从证” 。
“最开始学的时候,手指没有感觉,孙阿姨、李爷爷也不直接说我不对,他们摸完把脉象告诉我,我再去摸,去体会,时间长了,手指就有感觉了。病人的脉不像书上写的那么简单,都不太典型,除了读书还需要更多临床锻练。”谈起学脉诊的体会,窦豆娓娓道来,超出年龄的沉稳。
几年的中医积淀让窦豆也开始尝试将自己的所学运用到实践中。进入高中后,身边戴眼镜的同学越来越多,窦豆发现,目前学生使用的几套眼保健操,年龄层的针对性较弱,且主要用于预防近视的发生,但针对高中生眼睛保健办法的研究一直不充分。能不能结合中医按摩、养生理论,设计出一套专门针对15至18岁已近视的高中生的护眼办法呢?
窦豆的这个想法得到了同学胡颖怡、刘晨曦的支持,他们在北京8所中学发放了600多份问卷,调查高中生的眼睛保健状况,查阅了大量中医以及现代医学方面的文献资料,并到多所医院征求眼科、中医科专家的意见,经过半年的调研,终于设计出一套通过眼保健操、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点、线、面护眼法”。
为了验证这套护眼法的效果,窦豆和伙伴们在学校抽取115名同学做样本,分三组进行实验,2个月的实验结束,使用全套新护眼法的那组同学,视力没有出现明显下降。
2009年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评选中,窦豆和同学的这项发明获得了一等奖。
在班上,同学们都知道窦豆爱好中医,平时有事没事也爱找她号个脉。对同学们的要求,窦豆向来来者不拒,但她从不会轻易下诊断,因为她知道,自己离独立诊病还差得很远。
但有一次,窦豆“破了例”。临近高考前一个月,班主任姜老师因为工作强度太大经常失眠、胃口不好,同学们都发现姜老师精神状态不好,嚷嚷着要他去医院看看,姜老师开玩笑让窦豆给号个脉。窦豆有模有样地把脉、看舌象、问病情,初步判断姜老师有甲亢的症状。
当时,姜老师并没在意,就当陪着学生们起个哄就算了。没想到那天的小测试中,向来考试严谨、认真的窦豆提前半小时交了卷。半小时后,窦豆气喘吁吁地从外面跑来,将一张诊断建议递到姜老师面前。
原来,窦豆不放心老师的病情,跑到北师大医院找“师傅”帮忙。通过窦豆描述的症状,孙大夫分析出姜老师身体可能出现的问题:甲亢和胃溃疡。窦豆把这些分析都记下来,督促姜老师去医院检查身体,并表示一定要见到姜老师的体检单才“罢休”。
“当时觉得挺感动的。”姜老师说,作为一名老师,能被学生关心和照顾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第二天,姜老师果然按照窦豆的要求去医院做了体检,结果显示,姜老师的检查数据已接近甲亢的临界值。这件事也让姜老师对窦豆的中医学习水平刮目相看。
“说实话,我也挺佩服窦豆。”姜老师说,窦豆放弃北大选择学中医,这在常人看来难以理解的行为,恰恰体现出她坚毅和果敢的品质。如今,社会上评价孩子成功的标准就是考上北大清华,而忽略对真正人生价值的思考。窦豆敢于挑战传统观念,坚持自己理想的行为正是对这种偏见的抨击。“一个人能为梦想执著地努力,这种精神难能可贵。”
对于未来的设想,窦豆描述了两幅画面:
“在城市的某家医院,有一间窗明几净的诊室,患者排着队候诊。排到的患者坐下说,上礼拜那药吃完就见好了,痰也少了、便也通了。然后我就摸摸脉、改改方,把他们都治好了。
我还想去安静的乡村,就在乡村卫生所摆个桌子,附近的村民特别信任我,无论大病、小病都来找我。等我到了孙阿姨那样的年龄,就带两个小徒弟,把本领传给他们。”
学中医变得更有爱心■ 对 话
记者:放弃北大学中医真的没有一点后悔么?
窦豆:没有,我初二的时候就坚定这个理想了。
记者:可毕竟北大学生这样身份还是很耀眼的。家里人怎么想?
窦豆:(笑)我妈曾经也说过这样的话。她说:“人都是有虚荣心的,窦豆,你要考个北大、人大,我们脸上多有面子啊。”我能理解这种想法,可是,我去北大学什么呢?我不同意,姥爷也很支持我。我们家特别民主,妈妈说只要我快乐就好,我的决定他们都支持。
窦豆和妈妈
记者:上了大学有什么打算?
窦豆:我上的是中医学(5年制)实验班,这个班里的很多同学都来自中医世家,竞争一定很激烈,想要在班里名列前茅就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我要尽己所能打好基础,积累专业知识,争取将来保研。我对针灸很感兴趣,希望有时间学习一些针灸推拿的课程。另外,还要在学校多做社会工作。
记者:学中医对你意味着什么?
窦豆:在学习方面,我变得比以前更稳重了,学习更踏实,我的“背功”就是背药方练出来的。在做人方面,想做一个好大夫必须要特别有爱心,对待病人更要有耐心。能够帮助到别人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本文来源“京华时报”2010年9月,记者/张灵,摄影/张斌
肖承悰,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首席专家,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四大名医之一萧龙友先生嫡孙女,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肖教授看到《不去北大,想学中医》的窦豆同学的报道后,有感而发写了这篇文章,勉励后学。
从不去北大想学中医的窦豆同学说起
大医之道励后学
我从事中医临床、教学40多年,虽然欣慰地看到中医药的教学、科研与临床实践不断取得新的成绩,但是中医药优秀人才,特别是中青年优秀人才匮乏的问题,一直是我心中的隐忧。
究其原因,我想如何从体制、机制上吸引优秀青年从事中医事业是其中关键,同时,如何让青年人学习中医、信任中医、热爱中医也非常重要。
近日,看到《中国中医药报》的报道,北京某重点中学一名叫窦豆的同学放弃保送北京大学的机会而选择了北京中医药大学,欣喜之余,细读了报道,才知道这位同学选择中医,还和我的祖父——京城四大名医之首的萧龙友先生有着很大的关系。
据窦豆介绍,她一直和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姥爷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的教授,平生热爱哲学和中医学,姥爷给了她有关中医最早的启蒙。
窦豆的姥爷四岁时曾生过一场大病,最先在四大名医之一的汪逢春处问诊,迟迟没有起效,汪逢春劝他改投他门,一时间京城没医院收治他,最后在萧龙友处才转危为安。
她说:“没有中医前辈治好姥爷,我们全家人都不知道在哪呢,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成为像萧龙友老爷爷那样的人。”(而我的父亲萧璋教授是著名的语言学家,也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创始人之一,这使我与窦豆更添了一份缘分。)
看到有这样的年轻人怀着对中医的热爱,对我祖父的崇敬之情,投身中医事业,让我感慨万千、充满希望,不禁想为这样的后学写几句鼓励之语,以祖父萧龙友先生的言行、经历,与所有有志于成为大医的中医后学共勉。
首先对中医要有信心、有热爱、有志向。
中医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经世济用之学。千百年来,中医救人无数,博大精深的理论、确切甚至是神奇的疗效,是中医经久而不衰的根本原因。
近代以来,西医引进,由于理论体系不同,很多人以西方医学之观点看待中医,屡屡菲薄中医,当下还有人提出“废医存药”之类的主张。
实际上这样的观点,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有关中西医的争论中就已经有了,了无新意。但受这样的思想影响,中医屡受非难,就连有些中医院校的学生也对中医信心不足。
萧龙友先生自学中医,后弃官从医,抱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信念,终成一代名医,被传为佳话,靠的是对中医的信心、热爱和孜孜不倦的学习与实践。他弃官从医之时,正是中华文化风雨飘摇之际,中医倍受歧视甚至被提议废除之时。他义无反顾,以传承和弘扬中医为己任,不仅以精妙的医术得到社会各界的盛誉,并开启中医受邀进入西医院会诊之先河;更与孔伯华先生一起,自筹资金发起成立“北平国医学院”,培养中医人才。
当下,中国文化之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医之地位与影响已非昔日可比,后学者更应当以前辈为楷模,树立传承、弘扬中医的志向。我想成大医者必有大爱,这份大爱中要包括对中华文化、中医事业由衷的热爱。
其次,要深研理论、勤于实践,全面提高自身的修养,厚积薄发,不可急于求成。
中医理论博大精深,中医典籍浩如烟海,要学好中医,就要沉潜其中,反复体会、实践。
萧龙友先生成为一代名医,绝非偶然。他童年时代因母亲长年有病,便留心医药,遍览古医典籍,后入仕途,虽在官场,却数十年从未间断学习、实践,反复阅读钻研《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等经典,深刻领会其精神,用以指导临床实践,每验必效,从而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他不仅诊断高明,而且注重修身养性,医德高尚,诊疗时从不虚词,能治者则治,不能治者绝不延揽,诊病不问贫富贵贱,皆详尽问诊、尽心施治。
他还有深厚的国学功底,精通文史,有高深的文化修养,其书法、诗文亦被时人推崇。古人讲“功夫在诗外”,这些文化的积累、修养的积淀,对他领悟经典、融会贯通、提高医术,都有辅助之功。
所以我常讲,论传统文化的浸润程度和中医理论的造诣,祖父一代所达到的高度是我们所难于企及的。他的经历说明,要成为大医并无捷径,抱着一夜成名、包治百病的想法不可能窥见中医殿堂之奥,只有不仅从中医理论与实践上潜心研究,矢志不渝,并不断提高文化上、心性上的个人修养,才可能达到大医的高度。
此外,要破除门户之见,博采众长,师古而不泥古。
中医经典如《黄帝内经》等至今仍是每一名中医的必读书,但中医并不是食古不化的医学,其生命力在于一代一代的名医大家,对经典的不断诠释、解读和创造性的应用。
要成为大医,必要体察时代之变迁,博采各家之所长。萧龙友先生信任中医,但并不排斥西医,研习中医经典的同时,也阅读了大量当时刚刚翻译的西医著作。
在所撰写的《整理中国医学意见书》中,他说:“医药为救人而设,本无中西医之分,研此道者,不可为古人愚,不可为今人欺,或道或术,当求其本以定,一是不可舍己芸人,亦不可非人是我”;“医无中西,同一救人,不过方法不同耳”。
这些话,今日听来仍发人深省。建国后,他致力于中医教育事业,率先提案设立中医药高等学校,并对中医教育期许甚高。他认为“现在中医学院的教学,必须打破门户之见,加强理论实际相联,进一步发扬中医学,以供世界同用,因而成为世界的新医学”。
今日,中医药高等教育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较之当年“师带徒”的模式,在学习的系统性、全面性方面都有较为明显的优势。这是祖父当年难以具备的条件。西医的发展曾经给中医带来生存的危机,但是中医用临床效果和理论创新回应了挑战。
我以为中医是宏观医学,强调辨证论治,西医是微观医学,重视辨病论治,两者各有所长。西医侧重微观检测,现代医疗检测技术不断进步,检测项目日渐深入,可以弥补中医微观方面研究的不足,亦可为中医所用。
在新的时代,要成为一名大医更需要博采中西医之长,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中医的传统与优势。我是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五九级的学生。新的学年已经开始了,窦豆同学也已进入我的母校,成为我的学友。我衷心希望像窦豆同学这样的中医后学们,珍惜现在的条件,好好学习,日后成为一名真正的中医,如萧龙友先生所期许的那样,使中医成为世界的医学,开创出中医事业的新局面。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9月6日
吃对有多么重要,很多名老中医都有自己坚持的食疗,所以健康长寿!
李宁先:真的,我都想找一个中医不能治的病!15年来还真没找到哪一个病中医不能治!(全文)
化学家李宁先:我61岁开始自学中医自救,是因为被治得死去活来
德国西医兼中医专家:西医大部分是伪科学,中医大多是精密科学!
一家三代名医,为什么不准家人孩子吃冷饮丨中医肾病学宗师邹云翔家训
真正的传统中医用学英语百分之一的时间就可以学会‖家家皆可有良医(刘希彦)
几百例癌症中医体检,发现2个惊人的共同点!这些西药一直在伤阳气!
中医的神奇疗效使我从不相信中医,到痴迷中医(西医高材生自述)
德国老人:希望中国不要培养假中医,人类不能缺少中医(一条被高频转发的信息)
为什么现在台湾人基本不相信西医,每个人都在看中医?(薛仁明)
倪海厦:为什么西医有上百种不同名称的癌症,治疗时却永远只有三种武器 - 三素一汤(推荐)
========== END ==========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
找不到好中医?不如自己学中医!
本号菜单中, 有完整的入门系列, 视频系列. 欢迎大家学习.
学习古中医, 伤寒论经方传承
厚德载物!草木金石仅除身病,正己培德方祛心魔!
祈愿: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人无病厄,富贵康宁;长寿好德,善始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