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辛:为什么现在病越来越多,越来越不好治,可以从这里找原因
法天则地,宝命全形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些《黄帝内经》里面的原文,来印证前面我讲的内容不是自己发明的,而是来自经典文献,是几千年无数医生和智者实践过的,到了今天,现代人能不能有机会与古代的智者同游共感呢?
如果阅读可以扩展我们的意识与生命的维度、深度与广度,何乐而不为呢?
《黄帝内经》分成两个部分:《素问》与《灵枢》,书名的解释有很多,“素”有纯粹、直白、本来的意思。“素问”这两个字,可以理解为关于生命本源的纯粹的问与答。“枢”有枢纽,转折、关键的意思,“灵枢”可以理解为关于心灵与精神世界的要义。
在《素问》第十四篇《汤液醪醴论》有一段很有意思。汤液和醪醴,是用稻米五谷制成,是两种剂型。清稀液薄的叫汤液,稠浊甘甜的叫醪醴。“醪”就是“醪糟”的“醪”,“醴”是美酒的意思,特别甘甜的泉水也叫作“醴”,美酒与甘泉自古到今都是良药啊。
“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他问,当一个人形体破败了,气血也耗干了,治疗就很难见效,这是为什么啊?
“岐伯曰:神不使也。”病人的神气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医生也没有办法调动了。
黄帝接着问,什么是神不使呢?岐伯回答: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驰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这段大家慢慢玩味,为什么现在病越来越多,越来越不好治,可以从这里找原因。
还有一段,《素问》第二十五篇《宝命全形论》,这都是我大学时反复看反复背的,觉得美的不得了。宝命全形,把命当作珍宝,保全形体的健康,和前面的“神完气足”可以配成一对。
这里是关于关于针灸的五个基本原则。
“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治神,神的静定专一是非常重要的;要知道养身的方法;要熟悉药物的四气五味等作用。
“四曰制砭石小大,”砭石就是古代用来调理气血、揉按穴位、放血用的石制器材,现代用的刮痧板,就是这一类的,材料使用的更广泛。
“五曰知府藏血气之诊。”这是脏腑气血的诊断。
这又是关于医生的“内在训练”,身心作为精密的调节治疗媒介,其训练与调试是成为“上工”、“中工”的基础,是“本、体”,治疗用的药物、器材与诊断,是“用”。
每个时代的人都认为自己这个时代是末世,末法时代,几千年前写《黄帝内经》的人,如果到了现代,不知作何感想。《素问》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以上古之世对生命的态度,描述了当时的人:“以妄为常,以酒为浆”。
下面一段就很有意思了,还是《宝命全形论》一章,说“今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末世的刺法是虚者实之,满者泄之,这是所有医生都知道的。但他提出了更高境界的针灸,“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
这象不象金庸小说里的顶级高手?临敌的时候,浑然忘我,但对方一举一动,他能够如影随形,随应而动。针艾、按摩,当治疗者浑然忘我的时候,就能会体会到这么一个东西。在《太极拳全书》里也有类似的文字,过去的武林前辈也有这样的描述:“出手打人不是自己要动手,是给对方的动静形势给勾出来的”。
所以,学中医和学传统中国武术,有一个共同的好处,能让你实地触摸到中国文化里面的一些看起来很玄很虚的东西。这些是无法用文字和思维领会的,如法练习,你能触摸到。
等触摸到了,你会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个文化传统的文明程度、成熟程度,对生命的了知程度,真是太深刻了。所以我常说,不是因为我们是中国人,又有五千年历史,就必须要弘扬传统文化,如果是被迫弘扬,那太累了,是因为这个东西真的好,但这个得自己来尝。
大学的时候,我的一个好朋友是练武术的,一个很有神气的人,我们见最后一面的时候,是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操场上,冬天,下了厚厚的雪。他是练意拳的,王芗斋先生的意拳,也会打八卦掌。他跟我讲意拳前辈“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感觉,这就是以我知彼。
然后他就在雪地上打八卦掌给我看,好美。
无以形先,可玩往来
我们接着讲《宝命全形论》,岐伯讲了针灸里“法天则地,随应而动”的高境界后,君臣间的针灸问道又继续了。
“帝曰:愿闻其道。
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
这段话前面针灸部分解释过,还是在讲“治神”,后面的“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又讲到了针刺之际,忘掉脉象、症状,与患者内外合一,不被形象变化所牵引,玩味神气的往来。
“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至其当发,间不容瞚。
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
这两段话,很像武林秘籍,“至其当发,间不容瞚”,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显然不是按照常规的治疗方案,像插秧一样,一根接一根的把针插进去。
而是像两位武林高手的对决。是神气互感状态下的直觉反应,不容一丝半分的思索和杂念。
只有在神静定的状态,才可能观察到当下的变化,这些变化无法用语言来传递,因为是身心与神气的精微感受,只能用“冥冥”、“乌乌”、“稷稷”,因为它无形无象,“莫知其形,不知其谁”。这些变化的背后,是“势”的消长,“伏如横弩”,讲的是其势盛强,犹如张开的弓弩;“起如发机”,描绘的是其势爆发外泄的那一刻。
下一段,“帝曰:何如而虚?何如而实?岐伯曰: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
“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是高度专注而敏锐的精神状态,才可能知道“经气已至”,也才可能“慎守勿失”,这是上工的状态。
“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在《灵枢·九针十二原》里面有类似的一句话,叫作“迎之随之,以意和之”,在这个水平的医生,补泻是心念的作用。
这个好理解,针只是传递和接通神气的工具,比如一个桃子,就像坊间俗话,“我要恶心你一下,就给你个桃子;我要让你高兴一下,也给你个桃子”,完全在于你的心意。
一开始岐伯说的“针者,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说的是病人,如果他的神已经散了,志意也没办法调整安定,即使用对了方法,但还是好不了。对医生来说也是这样,如果医生自己的精神状态是散漫的,甚至意识不到自己脑袋里有很多杂念,精神是浑浊的,那怎么用针?
一个医生,可以拿到医师证,甚至做到教授,但如果他自己“精神不进,志意不治”,可能就辜负了自己,也对不起病人。
哪怕你是个磨豆腐的,或者扫地的,做什么没有关系,不管做什么,训练“聚精会神”,也许能由此入道,入不了道,或许能成为某一行的高手。
来源:《经典中医启蒙》李辛的空间
========== END ==========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
找不到好中医?不如自己学中医!
本号菜单中, 有完整的入门系列, 视频系列. 欢迎大家学习.
学习古中医, 伤寒论经方传承
对经方有兴趣者, 可加QQ群618557934
厚德载物!草木金石仅除身病,正己培德方祛心魔!
祈愿: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人无病厄,富贵康宁;长寿好德,善始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