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中医科班出身,道路依然曲折
大学殇
说起学中医,我一路跌跌撞撞,一不小心就走进了中医的世界。也许这就是缘分,这就是命运。
第一年高考年少轻狂,乱填自愿,失利,落榜。
第二年复读,父亲生病,说填这个好,中西医结合七年制,可以学西医又可以学中医。这就填了广州的中医大,当年这个专业在贵州招生,也就招一个人。
填这个自愿的时候,我落泪了。因为不是我想考的大学,不是想读的专业,不是想去的地方。
复读的孩子伤不起,我不能不向现实妥协。
后来就考上,来了广州。
因为专业的原因,联合办学培养。
上大学,一入学,没有去本校报道,我便随整个班级到广州一所比较有名的西医院校学习西医,是纯西医。
这所西医院校之前是部队院校,几年前改制转归地方。我们去的时候,几乎还保留部队院校军事化的管理。例如,没有辅导员,但是设有一个大队长,没有班长,但有一个中队长。每天早上要出早操之类。
这所学校有很多牛人,就连学生公寓也很出名。全国高校中,这所学校是第一所允许男女混住的。就一栋学生公寓宿舍。因为这栋公寓太大了,23层,好几千人住里面,一般一个班住一层,围绕一个小天景。男女生可以随意互相串门。
两年的学习时间,内容课程包括:大学公共基础课程以及西医基础课,这两年的时间纯西医学习。
虽说我读的是中医专业,但从一上大学的两年时间里,中医跟我半毛钱关系没有。不是因为自己身体生病,大学最初的两年里,我是没有机会接触到一丝点中医的。
凉茶结
学习西医的这期间,我接触到的中医,基本是跟生活息息相关的。
刚到广州来来读书,由于水土不服,广州也太热了。
要知道在贵州老家那边,没说四季如春,但也四季分明,夏天最高温度也就30几度,也只是在大中午最热的时候,早晚还是比较凉快的。
广州太热了,初到广州,秋老虎当道,宿舍没有空调。
一个个夜里,冲凉洗澡,不知道要搞多少次才熬到天亮。
饭堂的菜太清淡了,一点味道都没有,别说吃惯了辣椒,连盐都很轻。
真是吃不下,睡不着。
九月还没过,我就瘦5斤。
更痛苦的是由于气候炎热和睡不好,我的咽喉长期反复肿痛。
听本地的同学说,这是上火的表现,可以吃凉茶,把火去掉就好了。
于是根据同学的推荐,去一个叫王振龙的凉茶铺买了瓶黑乎乎的凉茶,还记得名字叫癍痧。在我们那根本没有凉茶这种东西,凉茶铺也是广东特色吧。
一口下去,几乎呕出来,特别苦,从小到大没怎么喝过中药,刚开始那几口真是难以下咽。
这哪是茶啊?分明是中药嘛!
日子久了才知道,这凉茶就是中药,由于岭南湿热,这里的先民根据生活经验,总结了用凉茶来清热祛暑、祛湿。
长期在这样酷暑炎热、湿气又重的环境下劳作,没有这凉茶还真不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环境养出一方饮食。
凉茶的经验后来被总结扩大应用,又发明了很多新的配方,许多身体不适,喝对症的凉茶可以解决问题了。
后来王老吉把这个凉茶推向了全中国,开取了凉茶神话,再后来是加多宝。
其实,'凉茶'在粤语里面就是中药汤剂的代称。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中医”。
诶,一喝了那个凉茶,那晚睡觉好多了,第二天咽喉痛好了一大半。
初来广东,奇怪啦,喝白水都上火。
由于这样的体验,后来省事,直接去药店买那种可以冲服的凉茶,什么夏桑菊啦、溪黄草之类等。
刚开始很有效,我就直接不喝白水了,因为喝白水都会上火喉咙痛,直接用这样的凉茶替代白开水。
再后来。。。再后来就没有用了。
并且副作用也起来了。
发现一喝这些凉茶就胃胀,经常拉肚子,并且咽喉痛并不会再缓解。
喝上凉茶一段时间后,脾胃变得越来越差,本来就没什么胃口,现在吃一点东西还胃胀胀的。
咽喉又经常肿痛,自己去买消炎药和牛黄解毒片、黄连上清片等来吃,一吃就拉肚子。
最后不行了,咽喉依然经常肿痛,讲话都沙哑了,早上起来干得厉害,感觉嗓子里面结痂了一样。
慢性咽喉炎
没办法,最后跑去旁边的附属医院看病。
挂了一个教授级别的号,排了一早上的队。
好不容易排到,走进诊室,那个戴眼镜的教授叫我张开口,伸一个小铁勺一样的东西进入咽喉看了看。
问我有什么不舒服,我说经常咽喉痛,早上刷牙想呕。
他说这个是慢性咽喉炎。
我说,可以治疗好吗,都快半年了这个症状。
他说,先治疗再说,要是加重你过来喷喉、还有可以用激光治疗。
我再想问,可以彻底治疗好吗医生?他没回答,哗啦啦开了张处方,说好了,去拿药吧。
把我赶出诊室,整个过程,从头到尾不到两分钟。
我去交费,现金不够,幸好带了银行卡,排队交了费,刷了我423块钱。
去药房拿药,又排队排了半个小时。
拿回来才发现他开了一堆药,什么头孢,清热散解丸、清热利咽口服液等一共五种药。
那时候也相信那位教授,毕竟这个医院是广州数一数二的西医院,全国百佳医院,人家又是教授权威。
乖乖的,吃了药,坚持吃了两个星期,药还没吃完。但是咽喉痛一点都没缓解,反而是拉肚子,胃口越来越差,胃胀更厉害了。
到第三个星期,剩下的药没再吃,后来也不知道扔哪里去了。
不知道是适应了,还是不吃那些西药药和凉茶了,咽喉痛的频率反而少了。
因为吃了凉茶和消炎药,咽喉痛没有一点好转。索性我就不吃了,因为吃了还肚子不舒服,还浪费钱。
没几个星期,诶~!我发现咽喉痛好像有缓解的迹象。
再后来,咽喉时不时还会痛,但我坚持每天早上起来锻炼跑步,没再喝那些凉茶。
咽喉偶尔会痛,不去理会它,没过几天自己可以缓解。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了中医和西医的经历。
从那次看病后,我就对西医没什么好感了,花了我400多大洋,差不多一个月的生活费,病一点都没治好。
关键是那个医生,那个教授也没跟我说这个病是治不好的。
还开了那么多药给我,怪不得我问他,可不可以根治的时候,他吞吞吐吐的敷衍我。
看不好,直接告诉我啊,要知道我只是个穷学生。
从那个时候,心里有一个声音告诉自己一定要学好医学,至少自己会少受点罪,少花冤枉钱。
一次上医学伦理课,说到医患关系。
老师问“你们为什么要学医?
我毫不犹豫站起来,气愤愤的说:因为我不信医生,我才学医。
那个老师一脸疑惑:“你那么不信任医生为什么还选医学呢?
我冷冷的补了一句:”就是因为不信医生,不愿意轻易把自己身体交给他们才要学医。“
虽然当初报大学添自愿的时候没那么想,但此刻的我真是这样想的。
那个老师一下子语塞了,我想他是对我的回答无语了吧。
刮痧
刚开始到广州读书,水土不服。那时候除了胃肠不好之外,身体长期有一个状态,经常头身困重,怎么睡都睡不够,一闭上眼睛就是各种梦。
而且阴天或者下雨天会加重,有时候身体一出现这样的情况,第二天就会下雨,比天气预报还准。
根据以往的经验,出现这样的症状,家里人会用刮痧的方法。在老家农村,只要小孩身体有不舒服,就会抓来刮痧。
无论是感冒发烧还是食积没胃口,长辈用古铜钱做成的刮痧器,在后背上涂点茶树油,刮出红红的痧来,就好了。
我小时候也经常被抓去刮痧,可以说刮痧是小朋友们的童年阴影。但是一刮完,自己去会跑去找吃的。
刚进大学那个时候,大家没学过中医,同学也不会刮痧。
我就去超市买了把瓷的汤匙,沾水,在阳台上,对着镜子在后背刮痧。
虽然很费力,许多地方都刮不到,但是刮了总比没刮好。
有时候严重没胃口,又恶心,就用手在脖子揪痧,揪出一条条红色的痧来,整个脖子都说。
同学们看到都很好奇,用怪怪的眼光看着我,怀好意的会关心的问:你脖子怎么啦?
我开玩笑的说”被鬼抓的“,我只能在心里苦笑,那种苦他们是不知道的。
如法炮制,在后来的学习生活中,感冒发烧啦,湿困啦,腹泻拉肚子啦。这些病症一在自己身上出现,就赶紧给自己刮痧。
去药店买些中成药,就这样挺过去了。
误打误撞,穷人家的孩子,不信医生,自己给自己调理,挺过来了,也算跟中医有了一次次的亲密接触。
再后来,我发现刮痧再吃点藿香正气丸会好得更快。
学西医的两年,西医学了没怎么用着,倒是误打误撞,跟中医有了亲密的接触。
现在想起来,那时候真的好辛苦,要是懂中医就好了,要是懂一点经络穴位、懂一点汤药方剂,自己就不用受那么多苦了。
可惜那个时候不懂,对中医没有任何概念。只是误打误撞,跟中医擦出一点点星星之火。
再后来自己给自己调理,用艾灸、中药、中成药把自己慢性咽喉炎调理好了,这是后来学了中医之后的事了。
父病寻医
学西医的学校曾经是军医大,部队院校基础,西医水平当然是杠杠的。许多专家教授都很厉害,但是我去附属医院看耳鼻喉科看病,起码没有给我正确的指导,更别说治疗好我的慢性咽炎。
这是我学医以来的一个心结,心里有一个过不去的结。
也许大一点的三甲医院都是这样吧,排三个小时的队,两分钟看病,再等半个小时拿药。反正,要看病,没个半天回不来。不花上几百块钱也别想走。
许多教授级别的号被黄牛炒成天价,现在可以网上,电话预约抢号,但是在若干年前只能排队,为看一个病凌晨三四点钟就得去排队。
不是我刻意诋毁西医排斥西医,只是我没有享受到西医带来的福利。看病的成本太高,病不起,看不起病,没看好病。
高中复读那段时间父亲的身体就出现问题了。父亲是小学教师,据他描述,站着上课不到10分钟就感觉很累了,直想坐下。每天早上头晕眼花,很厉害都不能正常授课了。
高考完,陪他去老家最大的三甲医院看病,反复做遍各种检查,仍然查不出原因来,治疗更谈不上。
在我上大学后的那一年里,父亲病情加重,他多次去住院,从镇上的医院开始,到市里三甲再到省级医院。甚至,连报子上那些广告的医院都去试了,还去过周边省的一些大医院看过,病急乱求医也是很无奈的选择。
几经折腾,但是查不出原因,治疗也只是暂时性。钱倒是花了很多,人也越折腾,病情越来越重。
回想起来父亲那时候的症状有头晕眼花,怕冷,四肢凉,失眠,体力下降。尤其是眼花厉害,严重时候都不能工作了。西医下的诊断有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神经官能症!
治疗就是用那些通血管的药,吊瓶子,治去治来,头晕没好,手脚冰凉越来越厉害,胃口越来越差。在中医看来,他最后一点阳气慢慢被耗掉了,胃气也弱了!
现在想起来,这些症状是完全可以中医治疗的,典型的脾肾阳虚。哪怕用艾灸熏一熏都可以改善。基本的中成药附子理中丸,金匮肾气丸这类的都可以啊!
父亲病重的那两年,我刚好在学西医,根据我那时候所学到的知识还有咨询上课的老师,因为检查结果没事,老师也给不了什么建议。也没找到什么好的治疗方法。
但是那时候,对于中医我什么都不懂!家里人也没想着去看中医,因为太相信西医了,也没有看中医的习惯!更没有看中医的意识!在内地差不多都这样,只有被西医院判死刑的才想着去看看中医。
我上大二那年,四月的一天早上上课,突然接到家人电话,说父亲突然去世了。是在上课的时候突然倒下了的。
当时我就蒙了,傻了,脑子一片空白。内心始终不相信这是真的,只记得那段时间,我已经不是我了,精神恍惚,失魂落魄。
内疚、悔恨,一度抑郁,这个伤痛估计会伴随着我的一生。
那块伤疤会永远留在我内心深处,这也是我学中医以及坚持中医的动力所在。
从小就要强,初中大冬天天没亮,可以五点钟起来,一个人跑去教室点着蜡烛看书。高中补习依然绷紧着那根神经。因为很小的时候,就有一个梦,对自己说要努力读书,要跳出大山。
那时候还用毛泽东当年的诗句“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需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来勉励自己。
从初中就开始出来读书,一心想远走高飞。细细算算在家呆的日子,和父母亲人呆一起也就只有十二年。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年轻时候总是太任性,以为只要有雄心,就可以征服天下。
现在想来,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一个家,家里有父母亲人。但是现在后悔已经晚了。父亲不在,家里的主心骨没有了。
人走茶凉,家庭落寞。
最怕的就是逢年过节,别人家总是那么热闹!不过还好我还有爷爷、奶奶。
亲病而不知医是不孝啊!因为心里的那个结,去图书馆查阅,父亲的病到底是什么病?翻阅西医内外科以及专科书,没有丝毫线索。
最后,在中医类的书中找到一些结论和治疗方法。虽然看不懂那些专业术语,但根据父亲的症状表现,书上是有对应的解决方案的。
从那个时候我才开始逐渐去了解中医,因为之前,我跟大多数人一样对中医没有任何概念,最多知道民间有草医,电视上看过针灸。
一次翻看杂志,具体哪一本已经忘记了。有一篇文章详细介绍了国医大师邓铁涛,还有一篇是讲李可的。
那位邓铁涛大师那么厉害,但他说李可是当代中医的脊梁。我想那李可一定是一位很厉害的中医大家。
顺着这条线索,后来翻看了火神大家一个个惊心动魄医按故事。虽然那个时候不知道附子是什么,据说是有毒的大热的中药,一般医生不敢用。
吴佩衡、祝味菊、范中林等,这些火神派大家每每排除众异,用大剂量附子让病危患者起死回生。
看到这些医案,就像在武侠片,在紧急关头,一个武功高手突然跳出来,三两下,扭转乾坤。
冲着那些医家敢用毒药治疗危重症的病患,每每能起死回生。
他们那么有胆力魄力,医术水平那么高,这样的医案故事,看得我心血澎湃,头脑发热,心想着要是我能做到那样就好了!
跟着火神派的思路,李可的书看不懂,但那个时候全面熟读了郑钦安医学三书。翻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像发现武林秘籍一样,反复的看,虽然很多都看不懂,但很虔诚的研究那本书。
那个时候快期末考试了,大家都在备考,我却躲在图书馆里研究这本书,就像无名小子在山洞里偷偷练习武功秘籍一样,如痴如醉。
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子,一心想练成绝世武功,那时候,对于中医我大致有了一个方向,起码知道中医能治病,能治大病,有一些很厉害的中医大家,我也要成为那样厉害的医生。
许多朋友都知道二羊很喜欢中医,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脑残中医粉,但却不知道我为什么喜欢上中医......
中西or西医,你站那边
在西医院两年,全部时间学习西医。西医基础是学了一些,但是对于中医我就停留在与概念上,中医和西医有什么区别?
跟大多数人一样,我对中医和西医的认识,仅仅停留于:
西医快,中医慢,
西医治疗急性病,中医治疗慢性病。
因为差不多是托管在西医院校学习,
上西医课程的老师自然是纯西医。他们时不时就会揶揄中医,言语之中经常流露出对于中医的不屑与贬低。
而这不只是极个别老师,可以说许多个西医老师都这样的态度。
谁叫他们姓西,我们信中呢,而我们还要寄生篱下,我们这个专业也经常被他们贬低。
那个时候,可以说是,我们一边学习西医,一边接受各种打击。
被西医老师打击,被现实环境所打击。
后来闹得最火的就是张功耀的废除中医的网络签名,闹的整个网络沸沸扬扬。他也因此出名。
同学们,个个都垂头丧气,对于前程和未来忧心忡忡。还没开始学中医,就想着以后转行了,要么改归西要么卖仪器!
再后来的方舟子,与其说他是打假斗士,还不如说是无赖,专门诋毁中医。尽管科学不等同真理,但是好像他们一伙赢了。
一方面是他无底线的无赖做法,另一方面却是不争气的中医。
中医的理论的确是弱项,中医的命根在临床。
但现代的中医只能靠这薄薄的理论纸皮装点门面,命根丢哪去了都不知道,当然斗不过他。无论理论还是实际都没半点自信。
越是有争议就越能红,能火。网络上、电视上,经常能见到他批判中医。如果不是被封杀,现在还能看到他丑恶的嘴脸。
初学中医的朋友最喜欢跳中西医之争这个大坑。就好像乡下老头,热衷于争论国家、国际政一样,抄碎了蛋疼的心。
我想说,精力那么好,时间那么充裕,多学点东西再来说。
在这样一种环境下,我们专业许多同学,还没学中医,但对中医早已没有了信心。除了像我这样,被生活逼去学中医,去用中医的。
对中医虽然没太多信心,但内心有一种信仰,可以说是一种盲目的信仰,但我有信仰在。
我们的专业叫中西医结合,当初高考添志愿,父亲说这个专业好,可以学西医也可以学中医。那个时候父亲已经被病魔折磨得憔悴了。所以,我也只能顺着命运选了这个专业。
但后来上了学才知道,学校是很坑的,我们的专业其实叫中医学(中西医结合方向)。打的是擦边球,跟西医沾上关系了就好像更高一等,因为大家根本都看不起中医学这个专业。尤其是纯中医。
由于专业原因,一开始是被西医洗脑的,所以大部分同学都接受了先入为主的西医。对于中医,整个专业140多人,称得上喜欢中医的屈指可数,觉大多数人后来都改信西了。
至少跟着姓西的这个干爹,可以给予你足够好的生活条件。人都是趋利性的,这是本性。
后来我们专业毕业的,只可以考中医医师资格证,连中西医的资格证都不能考。想来学校在专业名那里加了一个“西”字,可以看出学校有点像“伪军”,向皇军靠拢的意思。
现实好处是为了可以更好招生吧,我想。
起码能沾上西医的一点点光,要知道全国数一数二的中医大,但是在广东省内也只是个垫底才会填报的学校。
结果,毫无悬念,毕业后,这个专业大半部分同学跟西走了,他们去了中医院用西医比较多的科室。诸如妇科、耳鼻喉科、骨科、外科......。
这些科室都是术科,手术多,西为主,经济效益也十分可观。
极个别像我这样的另类才选择纯中医,谁叫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中医脑残粉呢,信中医成脑残,信中医日子过得很穷逼。
信中医得健康。
在医院工作,即便你是中医科医师,也会经常开西药。而我选择偏传统疗法,针灸为依托的岗位,你总不能再想着用西药吧。
梁山好汉都是逼出来的。只有把拐杖扔掉,残缺的肢体才能得以康复。
人走的路都是自己选择的,选择纯中医,尽管生活不富裕,但精神起码还够饱满。至少我能在上下班的地铁上看看黄帝内经,跟中医群里面的中医粉门分享讨论中医。
生活一半多都活在中医的世界里,这样的人估计连女朋友都找不到。
沉醉在自己的中医梦里,一直梦下去!
对于西医大夫,绝大多数中医大夫过得都很清贫。一方面,这帮中医疯子比较清高,对医术的痴迷远远大过赚钱。
另外,中医很难赚钱。中医的成本很低,虽然现在中药被炒得很贵,但还是西医开得多,而且对于动不动就成千上百的检查费以及天价药费来说。
中医真是太便宜了,便宜到笑。
如果干预得好,几服中药,几颗针就可以解决问题。平常的感冒,我自己吃买三包,吃两包差不都好了,第三包可吃可不吃。一开始鼻塞流清鼻涕,刮痧,下三颗针就此好了,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说回我学中医。
两年的西医期学习结束,对西医基础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很多课程还考得不错,但对于西医,我却没有任何兴趣。
西医为现代文明、现代科技进步的产物,许多治疗手段也很高明,但我没有太多感觉。
物以类聚,气场不相投就聚不到一起。
小时候,听爷爷给我算命,说我这样的命,在古代不是算命卜卦的术士就是治病的郎中。命带天医星,也许这就是我的命吧。
结束西医学习,回到中医大本校,可以放开的学中医。那年暑假,我略有些小兴奋。还记得,一搬到大学城校区那天,邀上几个同学,兴冲冲的跑去药王山逛了一圈。
哇,好多都是认识的野草啊。这不是折耳根吗?书名鱼腥草。这不是薄荷?这不是车前草?……当然,好多药没见过,连名字都没听说过的。例如,王不留行,徐长卿等等,好多奇怪的中药名。
但是,这样的小兴奋持续不久,现实又给我泼了一盆盆冷水。
中医大可以学中医,可以学现代化的中医,但是,我想到了一个词“然并卵……”
中医的元神丢了?
第一次亲密接触
学完西医,暑假搬回了中医大,搬到了大学城校区。
学习硬件倒是挺好的,在大学城十所高校中,中医大的学生宿舍条件是最好的,有电梯,空调,大阳台,饭堂经济实惠等等。
听说这得益于政策的支持,因为广东保留了中医文化底蕴,政策支持大力发展中医药大省。
学校内还是有些中医药特色。两座药山,药山上种了课本上一部分的药材还有一些岭南草药。广东省中医药博物馆也设在学校图书馆旁边,博物馆里有许多货真价实的文物,图片、文物从源头展示了中医药的发展。
还有一个中药标本室,里面陈列精美的实物标本和图片,药材几乎涵盖了课本里面的所有中药。
刚刚接触到中医,一切都是新的,从零开始,我是深深被中医的文化吸引了。还有药山上的许多药材我们老家乡下经常能见着,很情切。
只是老家人不会用,像夏枯草、淡竹叶、石菖蒲、石苇、路路通等等,山野田园多的很,只是在老家乡下,没人会用都是不值钱的野草。
寻回中医的元神
但是新鲜感一过,发现中医的启蒙学习其实是很枯燥的,无趣的。这我又不得不吐槽一下给我们上中医基础课的老师。
中医给我的第一盆冷水是基础课老师上课的方式,不知道是不是中医偏传统原因还是咋的,那些老师都很无趣。中医在我的眼里应该是很好玩的,趣味性很强的。但是,许多课上我都情不自禁的睡了。
为什么睡了呢?他们统一的上课方式就是念读课件ppt,读完一节,下一门课的老师继续读ppt,那个时候我是真的醉了,睡了。
稍微有一点点好玩的是,上中药的老师会带来中药标本,同学们可以传着看看、闻一闻气味。
那时只有两门课让同学们提起精神来,中医基础理论和方剂学。我说说这两门课的老师。
中医基础理论老师叫潘毅,这个老师喜欢研究易经,讲中医基础理论时,经常穿插讲一点易经的基础知识。传说他比较喜欢读书,学校老师组团去香港玩,一群人都逛商场购物去了,只有这个老师去书城淘书。
他把自己多年研究,易经以及中医基础理论的梳理,写了一本书《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
这本书从易经的思维方式展开,以象思维,术思维,阴阳思维逐步展开,系统完整的把中医基础理论整理了一遍。
其实,现代的我们缺乏的不是中医基础理论,缺乏的是古文化的素养,缺乏我们老祖宗的思维方式。也就是在易经框架下思维方式,世界观。
在古代,儒生学中医很快的,所谓“秀才学医,笼中抓鸡”,轻而易举,你看人家曹雪芹不就是一个读书人,他的红楼梦里的医案写得很专业,都可以拿来当医案教学的,现代的教授专家都望尘莫及。
文化大革*以后,传统文化断层。中医的基础也就没有了,要教中医,还得从老祖宗的这条思维方法教起。所以,教得好累,没基础怎么能建起高楼大厦。
中医的元神在哪里?
现今常见露出水面的医学知识是否就是中医学的全部?
中医人为什么常觉得现今的中医有所变味?
中医最本底、最原味的精神印记--医学知识下的“深海下的海床”,在现今的学医者、为医者心中还烙下多少?
这些,实际都归结到中医的“元神”上!
然而中医的“元神”在哪?
潘毅老师答道:在中华文化中!在中国人-中医人应有的思维方式中!
在中医大,开始学中医有这样一位启蒙老师,二羊觉得很幸运。起码让我知道中医的方向在哪里,方向对,路途有点曲折,但最终还是可以到达目的地。少有许多冤枉路。
在后来二样翻看许多书中,他们讲的都是一回事。
从郑钦安的《医理阐释》到黄元御的《四圣心源》,他们讲的都是一气周流,阴阳五行的演化。
而从易经里演化出来的世界观,被批判成迷信,被现代化唾弃,学中医的学子用现代化思维去理解古人的中医,自然不能理解,勉强翻译出来完全变味了。
所以二羊说,现在学中医都是现代化的中医,被阉割过的中医。
其实,同时我们是有一门经典课的,黄帝内经选读,就是精选一些内经原文来上课。
你想研究经典的老师中医应该很厉害吧。但是,不!起码我们学校的不是!
上内经课的老师基本也是照本宣科,基本是在翻译,怎么理解,老师也不是很清楚,他自己也讲不清楚。
有一次上到五行相关条文,按内经总结酸入肝,辛入金,同时又有条文说酸性收敛,辛味发散。
我觉得有矛盾,问了那个上内经课老师一个问题:“酸性收敛,为什么不把酸味归入金,金的性质不就是收敛吗?而辛味发散,木性发散,为什么不把辛归入木呢?”
临床到底怎么应用?其实那个老师根本就不临床。
那个老师自然难回答上来,说回去查查文献,后来就没有后来了。
其实对于内经内容的理解,上课的老师也没有太多体会,上课基本是读课件,走过场罢了。
二羊之前说的被泼冷水就是这一点,全国数一数二的中医大学,教经典的老师就这水平,你想这个中医的教学水平又能高到哪去呢?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在课堂上不能找到我想要的,就只能泡图书馆,自己去找答案。在大学城一年,图书馆里值得读的中医书几乎翻了一遍。后面有机会我细细数来,那些年我曾度过的中医书。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如果说遇到一个好的中医基础启蒙老师是二羊的幸运,那第二个幸运,是在刚学中医不久,二羊有幸见识了实战中医的精彩。
那时候上方剂课,一个姓黎的年前老师给我们上,他经常“吹水”,说他师父吕英是如何如何厉害,怎么怎么用附子治病的,还举了很多例子他按师父思路治好了许多哮喘。
吕英是李可老的徒弟,在南方名气比较大。
在那个老师的推荐下,暑假,我和几个同学跑去吕英老师那跟诊。
因为只学了半个学期的中医,基础课只上了一半,那个时候跟诊基本说是看热闹,根本看不出个所以然来,更何况吕英老师用药跟书上根本不一样。
她自创许多方子例如生生不息汤(熟附子、干姜、炙甘草、山萸肉),按比例最小2、5、7、5或者3、6、9、6,治疗元气不足阳虚小儿哮喘等效果很好,大人用这个量可以四两拨千斤。
药量不一定都要很大,关键看病情,比例很重要,这个药量是按易经的河图洛书数术原理来配的!
那时候,吕英老师还不算很出名,在天河妇幼保健院上班,主要看儿科和妇科为主。后来,被南方医院请过去成立了李可老中医学术传承基地,挂号费被黄牛炒的上了天,这个是后话了。
刚学中医去跟诊,仅限于感性认识,原来中医可以开那么大量药的,原来毒药可以这么用的!原来药物的配伍用量都很严谨。
那个时候算是开了眼界,课本说细辛的用量3到5克,吕英老师经常用120克,黄芪经常是250起底。
我们同学都很惊讶,问她不怕中毒吗?她说你们回去试就知道了,后来按她的要求,每一位去跟诊的学生都要按她方法,亲自试药。
附子从10克开始,慢慢加,吃到250克没任何感觉的都有,细辛我试过最大量80克,就舌头很麻,稍微有头晕,没有其它不适。
许多药都要自己试吃,黄芪,山茱萸等等她常用的药几乎都要试过。这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对我以后的中医路影响很大。
也是去那跟诊之后,我养成了一个习惯,任何方法,中药最好自己都一一试过,试过就有感觉了。
课本的,药典的规定是人为的,一厢情愿的,其实都是死的,道听途说的更要去验证。自己去试了才发觉,哦,原来是这样的。
后来,才知道这种方法其实是一种内证的方法,自己去感悟,去体会。在自己体内去验证。包括中医经典说的,去验证了才能成自己的。
为何说老中医厉害,因为经验丰富,中医讲究实践性,临床复杂多变,如果自己没有体会不会灵活变通,方药在手中也是死的。
即便给你威力巨大的原子弹,你不会使用也是白搭。
现实中,许多大家争论的问题,其实不是中医本身的问题,是使用者的问题。例如,中医见效慢,中药有肾毒性,中医太玄等。
想起个事来,端午节,我们村有一家人请来访的邻居吃粽子,那个邻居一不小心把自己给噎死了,这个是真实案例来的。
你说该谁来负责?是端午节的问题吗?还是粽子的问题?是那家人的错吗,不该给他吃粽子?这么多人吃,偏偏那个邻居就噎死了!
最后,大家多认为“这都是命啊”,怪他命不好。这不就玄乎了嘛?
这就跟大家看中医的态度逻辑一样。出了事,是中医的问题?是中药的问题?还是……
大家可以去思考。
一个老师让我知道中医路的方向,一个老师教会了我怎么走,所谓“学而时习之”。这个‘习’是实践的意思,中医就是这样,会不亦乐乎!
士精神
那一年,还有一个老师不得不提,她是教医古文的,因学校领导学术造假,她实名举报,最后被提早退休。
还记的她的最后一趟课,她说,这也许是我最后一次给学生上课,眼神流露哀伤和无奈。她说“士可杀不可辱,但现如今的学者,古代士的精神完全没有了,学术造假十分常见,”
她选择斗争,和现实斗争,因为一辈子研究古文,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早已潜移默化的可在骨子里了,她是一位柔弱的女子,但是脊梁骨比那些所谓的男人,领导挺得还要硬直。
最后,当然没有好结果。她被提前退休,另一个当事人远走他乡。
这个事一度在学校里闹得沸沸扬扬,后来还上了凤凰卫视,一个叫“人间冷暖”的节目。主持人陈晓楠采访了她,那个老师叫赖文,我见过最有古代‘士精神’的老师。
中医路上有期望也有失望,有失落也有收获。
每到教师节,都要感谢这些好老师。感谢,他们用言语更用行动引导着我们这些中医学子。
所谓言传身教,古代儒生遗风有在他们身体体现,中医的灵魂尚未完全丢失,中医的文化还有在传承。
中医偶像
武林中有门派大侠,娱乐界有明星大腕,中医界则名医大家。
这些中医大家就黑暗中的星星,指引我们前行,学习中医的捷径找好好老师模仿,这些中医大家的示范显得格外重要。
中医大家成为我们初学者模仿学习的对象,对于初学中医的朋友门来说,有一本书肯定是要看的,就是名老中医之路,最早那个版本的。
这本书里所列的老中医,是共和国最后一批受过私塾传统教育的中医,他们有深厚的国学基础,一位位大家讲授他们学习中医的经历,分享他们学中医的方法。
更多的是,他们对中医的精神,鼓舞一代代后辈学子。
二羊是一个比较叛逆的人,在最开始学中医的时候,我就不怎么老实。对于教材课本,我觉得实在是无趣,我喜欢阅读课外关于中医的东西。
二羊刚学中医不久,一次偶尔逛天涯中医论坛,看到一篇连载贴,一个叫罗大伦的,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讲述古代中医的传记故事。这篇贴活泼的文字,以及故事里面的人物深深的吸引着我。
这篇帖子很火,后来还被出版社找到出版了,整合出了两本中医科普书《古代的中医-七大名医传》、《神医是这样看病的》。
这个网名叫罗大伦的作者,实名罗大中,当时是北中医中医诊断学的硕士研究生。后来,读博,最后他还上了央视的百家讲坛,《大国医》系列系列节目就是以这篇帖为蓝本讲的。
现在他又出了好基本书,如《阴阳一调白病消》、《中医祖传的那点东西》等,二羊虽然不喜欢乱市面上七八糟的养生书。但这位罗博士的书还是值得一看的,比较适合中医业余爱好者和初学者。
可能是为了迎合市场,出版社给书定了一个我认为很俗的名字。但内容还是不错,正统但比较活泼,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又不至于旁门左道。
很好玩,对于刚刚接触到中医的我·追着这篇连载贴看,几乎每一段都没放过。特别是那些医家的事迹很鼓舞人。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讲清代名医黄元御。
他说,一次他在地摊淘到一本黄元御医学全书,发现这个医家讲的中医跟课本完全不一样,什么脾胃为中轴,左肝右金为轮,脏腑分甲乙丙丁等。
仿佛淘到一本中医的武林秘籍,葵花宝典。这本书买回去之后被同学们争相传阅,拿去复印,视为珍宝。
我在《二羊简介》那篇文章中也提到过黄元御,他是我最崇拜和佩服的医家之一。黄元御是名门之后,从小接受良好教育。本来是要考科举功名的,用现在的话说“根正苗红”,不出意外,考一个国家公务员完全没问题。
黄同学虽然是“官二代”但他比较桀骜,不因为自己家底厚,有后台就就坐享其成。他觉得一切都要靠自己,所以他学习特别刻苦。在那个时代,都是点着桐油灯看书的,这位黄同学经常点灯熬夜看书。结果患上眼病。
现代人条件更好,大学里面的学习条件更是没得说的,但是现在的年轻人都在干做什么呢?丰富的夜生活、熬夜通宵打游戏。
就冲着黄同学刻苦学习的劲,二羊都佩服。
刚开始,黄元御并不在意,眼睛不仅越来越痛,连看书都模糊了。这才想着去看医生,谁知道遇到都是庸医,“说这点小病没问题”,那个医生给了他吃了清肝明目,去火的药。相当于现在的抗生素青霉素这类的消炎药,结果,病没好反而加重了。最后他的那只眼睛被庸医治瞎了。
身体残疾,不能再考公务员,他痛恨庸医,不为良相但为良医,他被迫学中医。他学中医之后,发现自己的眼病根本就不应该滥用抗生素,所以他很痛恨乱用清热解毒的中药。
他读中医的方式是以一种苦行僧苦修的方式读的,找来中医的经典,从源头开始研究。他很倔,根本不相信唐朝以后的中医,要学就学正统的中医,他只相信中医经典。只相信四圣,所以后来他的书都是命名为“四圣心源”。
就一本伤寒论就研究了十年。他选择与世隔绝,闭关苦读的方式。研究了伤寒论十年之后,他还感叹,这本书怎么这么难啊?!
黄元御只是对自己要求很高,不到炉火纯青、完全的融会贯通,他都不会说懂伤寒论。不像现在的中医,稍微学一点就谓天下无病可医,有的还装高深,招摇撞骗。
他医术怎么样呢?
没有太多医案记录,但御医治疗不好的病,被民间中医黄元御治疗好了。乾隆帝还留他做御医,只是他不善于混迹官场,木秀于林,风必吹之,黄元御这么牛的人在太医院里面呆着,叫那帮贪生怕死的庸医情何以堪。所以他遭到太医同事们的排挤,领导给他穿小鞋子,同事们都孤立他。
没干一年,他就请示回家了,乾隆帝下江南的时候还请他去看病,要求带他入宫,他都拒绝了。
每每读到黄元御的故事二羊都很有感触,他是二羊的偶像,建议大家可以去了解一下这位黄元御。罗大伦文(黄元御,不该被遗忘的神医)。
是机缘,由罗大伦知道了黄元御。他的事迹,他书中的文字、思想都深深的吸引着我。
二羊的中医理论基础是在看完了黄元御的《四圣心源》才系统建立起来的。尽管后来有李可老大力推荐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横空出世。最多也只是《四圣心源》的通俗版本而已。
初学者可以把这两本书凑一起,参照来看,可以快速、系统完整的了解中医的基础理论。
教科书“中医基础理论”就如同解剖室的尸体标本,是死的,支离破碎的。当你了解到一套系统完整有生命的中医基础理论后,你会惊叹会喜欢上中医的。
中医是很活泼的,是系统的、完整的,有生命的。就像一个灵动的生命。
黄元御,把人体气机运行的整张图都画出来了,脏腑经络、气血阴阳、是一个有的组成,并且运行像一个圆一样。一起周流、如环无端。
看不太懂古文的朋友可以参看《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前面那几个章节,以及李玉宾《破解中医治疗密码-临证辨象》。熟读/玩味。
中医基础理论的体系就完整的刻在自己脑子里了,由此入门,可以较快的掌握具有传统思维的中医。学好了,以后读中医的书,就相对来容易很多了。
但是黄的优势在理论,至于临床还得看回伤寒论。这个是后来我才有的体会。
在中医这条路上,有许多多多的名家,更有许多的动人故事。这些名家和故事汇在一起,你会看到中医的灵魂在传承。
古有“汉代有医圣.张仲景,因族人病死几百,遂学医著《伤寒杂病论》;
宋有儿科大家-钱乙因母亲被庸医误治,孤苦的童年激发他发誓终身免费行医,接触儿童病患,成儿科泰斗。
清代名医黄元御,因自己眼疾被庸医治瞎,遂自学医术,博通医易,继四圣之绝学,发扬古中医。
清代妇科名医傅青主,年轻时因爱妻患病,无医能救,病故。遂发誓终身未娶、精研妇科医术,成为一代名医圣手。《傅青主女科》也成为中医妇科不得不看的经典。
从名老中医之路,到古代的黄元御,徐灵胎,陈修园,再到后世的陆渊雷、恽铁樵、接着现代的李可、倪海厦等人。
这些大家如同黑暗中最亮的星,在黑夜中,我们在中医这条路上摸索前行,看到他们的光亮,心中遍就有了方向。
有一个朋友好奇的问我,你怎么就知道那么多医家,你是记住这些的?有什么技巧吗?
不用记啊,因为喜欢,经常去读他们的书,读关于他们的故事事迹自然知道的。
就如同你去问那些追星族一样,怎么对娱乐明星就那么如数家珍呢?
这是因为喜欢;
只是因为我喜欢中医而已。
本文摘自二羊的微信公众号“养阳医斋” ,作者:中医二羊
漫谈伤肾精、致不孕不育的种种误区(含邪淫、手淫的危害) | 任之堂余峰
等待中医的重生 - 一个中医爱好者离经叛道的感悟(全) | 南飞
一位癌症晚期患者的自述:我终于找到治愈癌症的方法!(深度好文)
由病及医,学中医没达到一定的境界,你真地要相信遇到的中医 | 爱新觉罗·恒伟
子宫癌、子宫颈癌、乳癌与红斑性狼疮是如何发生的呢? | 彭奕俊
裤者,库也 “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 - 不被寒伤的关键在于“固密”
陈金柱老师讲妇科问题,痛经,肿瘤、囊肿、肌瘤、子宫切除[荐]
倪海厦:几乎所有的癌症都与心脏病有关!治不好心脏病的医师是绝对治不好癌症的
体质,其是就是一种病理状态 - 辨证体质,指导方证 | 崔德强
中医妙解疼、痛、痒、酸、胀、麻、疲、乏、饥、饿、劳、累、聪、明之病症
马兜铃致癌?这个锅中医不背,西药一直是药品不良反应的重灾区!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小郎中学医记) - 每个人都可以读懂的中医-1-引子
胡紫薇:中医是不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骗局?家父的回答让我意外(不薄西而爱中)
倪海厦才是真正的药神,用经方治愈无数白血病患者(附小儿白血病辨证治疗方)
黄帝内经:不懂何为"精气",病难断,命难长!(说透阴阳玄机)
梁冬:我曾认为大部分中医都是或有或无的骗子,现在我为什么学中医
怎样才能远离癌症?(李可老中医、李辛、吴清忠、林杰、刘力红、刘希彦)
吃对有多么重要,很多名老中医都有自己坚持的食疗,所以健康长寿!
李宁先:真的,我都想找一个中医不能治的病!15年来还真没找到哪一个病中医不能治!(全文)
化学家李宁先:我61岁开始自学中医自救,是因为被治得死去活来
德国西医兼中医专家:西医大部分是伪科学,中医大多是精密科学!
一家三代名医,为什么不准家人孩子吃冷饮丨中医肾病学宗师邹云翔家训
真正的传统中医用学英语百分之一的时间就可以学会‖家家皆可有良医(刘希彦)
几百例癌症中医体检,发现2个惊人的共同点!这些西药一直在伤阳气!
中医的神奇疗效使我从不相信中医,到痴迷中医(西医高材生自述)
德国老人:希望中国不要培养假中医,人类不能缺少中医(一条被高频转发的信息)
为什么现在台湾人基本不相信西医,每个人都在看中医?(薛仁明)
倪海厦:为什么西医有上百种不同名称的癌症,治疗时却永远只有三种武器 - 三素一汤(推荐)
她出身书香门第,19岁嫁富商,生8女5男,40岁守寡,培养13位博士,成为传奇母亲!
农村小土方治疗肝硬化腹水,效果很神奇(真的是土方,连药物都“土”)
以为梦想是留学美利坚走向人生巅峰,直到发现了中医......
【亲子】马丁《父与子的战争》,让无数人泪崩!少年不懂父母恩,懂时已是中年人。
为什么说孔子是一个伟大的企业家(来自一位企业老总最真心声)郭继承老师
监控视频下最真实的一幕:醒醒吧,“你弱你有理”已经行不通了!
看了就明白:为什么有些病需要忏悔、念佛才能治愈(患癌症只能活一个月,靠念佛神奇痊愈)
蔡礼旭老师:当孩子懂得分担家务,他才能体会到做事的辛劳,惜劳才会知道感恩!
========== END ==========
随 喜 打 赏
长按上方赞赏码支持我们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广告是系统随机配发,我们无法详细控制、选择。请您切勿购买任何动物制品、肉食。不要买渔猎、捕鸟的器具,拒绝杀生。不要玩杀人游戏,杀人游戏与实际杀人果报基本相同;不要看色情文章,万恶淫为首,邪淫是轮回和灾祸的根本。因果报应,如影随形。切记!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
找不到好中医?不如自己学中医!
本号菜单中, 有完整的入门系列, 视频系列. 欢迎大家学习.
学习古中医, 伤寒论经方传承
厚德载物!草木金石仅除身病,正己培德方祛心魔!
祈愿: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人无病厄,富贵康宁;长寿好德,善始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