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帝给你黑色的眼睛,是让你得白内障的么

2018-01-10 端木赐香 端木赐香

点击上面蓝色的“端木赐香”,关注我的大号


问题:为什么很多人黑林则徐,说没有林则徐就没有战争?

这话问的,透着怪。

哪里有人黑过林则徐?相反,太红了,红得发紫,现在才有人想着还原吧。

严格来讲也不是还原,而是,林则徐本人的形象,在中国历史上,经历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大清王朝;第二个阶段,民国时期;第三个阶段,红中时代。前两个阶段还好,都是有好有坏,有褒有贬,就是第三个阶段,全国山河一片红。

N年前,我就想写一本书了:《红与黑:林则徐评传》,或者《红与黑:林则徐的正面与侧面》,提纲目录甚至导言都写毕了。但是由于其他历史人物不排除,比如袁世凯、慈禧太后,甚至许广平、萧红、吕碧城、曹诚英这些人物,都加塞到了林则徐前面,导致这个写作任务愣是由短期计划变成了长期计划。

现在既然有人问,我还是先叨咕一下,林则徐形象,从大清,经民国,再到红中的演变吧。

(这是兄弟当年在《新京报》做专栏时,美工给整的插图)

【大清阶段:对林则徐的评价有好有坏】

好评方面,以好基友魏源为代表,在《道光洋艘征抚记》里幻想,如果大清官员全是林则徐就好了:“必沿海守臣皆林公而后可,必当轴秉钧皆林公而后可”。这脑洞开的有些大,也不想想,即使大清官员全是林则徐他娘一个人生的,那也只有一个林则徐呀,下面的至少是林二徐,林三徐,林N徐吧!

魏源之外,金安清的《林文忠公传》则初步体现了现在的我们耳熟能详的某种伟光正范式:首先是清官,走到那里那里亮,那里人民得解放:“一时贤名满天下,至儿童走卒,妇人女子,皆以公所莅为荣,辄曰:‘林公来,我生矣。’”其次是神明:“二十年来洋人记载,于中国大臣皆直斥其名,惟公则尊之曰‘林文忠’,无敢慢之者。使全局坚任公,张国威而靖外患,又岂不可必哉?且使公延数日之命,则粤匪已如鸟兽散,何至蹂躏至十七省?”

这人话里话外,至少有三处不靠谱:其一,洋鬼子二十年来都是直呼中国大臣之名的,到林则徐这里就不敢了,尊称林文忠。唬谁哩?阎王爷都没有这么吓人吧?其二,如果全局任林公,那么中国的外患就不会有了。其三,如果林则徐多活几天,则中国的内患——太平天国也早散了。

负责任地告诉大家,以后但凡见了这种写作范式,你就可以给作者划个大叉了——人品可能不咋地。果不其然,连林则徐都发现金安清人品不好。林则徐发配伊犁后,金安清发动送饭党捐款,准备贿赂穆彰阿给林则徐赎罪,让林则徐给拦住了,但人情与人名他记下来了——官场上混,这套是基本功。待做了陕甘总督后,首先要回报的就是金安清,招之幕前,想重用,却发现他“轻浮狡诈,不可用,以重礼遣之归,报前日后意而已”。一句话,给你一个大红包,快些走吧;两句话,文品见人品,谄媚至极者,鲜不为大奸慝!

坏评方面。清政府始终认为战争是由林则徐办理不当引起的。不只是道光,三十年后当李鸿章在台湾问题上与日本谈判取强硬态度时,总理衙门大臣文祥竟骂“李鸿章要做第二个林则徐!”可见林则徐在政府这边,铁定是战争的引起者了。

清朝的时人笔记中,干脆把林则徐称作国家致乱的第一祸首!“赘漫野叟”的《庚申夷氛纪略》这样说:“初作难者,以林则徐为首,而成之者裕谦也,甚之者僧格林沁也”;“林则徐……于国家毫无裨益,若论肇开夷衅一节,古人重首祸,是其罪浮于裕与僧也”;“参其肉其足食乎?”一句话,吃了你的肉扒了你的皮都不解恨。

【民国阶段:对林则徐的评价依然是有褒有贬】

陈恭禄的《中国近代史》(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林则徐……身长不满六尺,而英光四射,声如洪钟,警敏精核,顾其早入仕途,虽在交通便易之城,而亦不知外国之情况……共历二十三日,全数始尽销毁,逐日皆有文武官员监视,外人之来观者,详记其事,深赞钦差大臣之坦然无私。自吾观之,于腐败官吏中,而林则徐竟能不顾一切,毅然禁烟,虽其计划归于失败,而其心中,则为人民除去大害,可得昭示天下,故民族之光也!其失败之主因,多由于对外知识之浅陋,以为英国毫不足畏,欲以武力恫吓解决,乃不辨明有罪无罪,一律围困之于商馆,使其饿而缴鸦片。”

作者对林则徐的人品表示佩服,但却判定了他对外无知与蛮干的缺陷。

蒋廷黼的《中国近代史》(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中国士大夫阶级(知识阶级和官僚阶级)最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的精神。无论在哪个时代,总有少数人看事较远较清,但是他们怕清议的指摘,默而不言,林则徐就是个好例子。林则徐实在有两个,一个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则徐,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前一个林则徐是主剿的。……真的林则徐是慢慢觉悟了的。他到了广东以后,他就知道中国军器不如西洋,……林虽有这种觉悟,他怕清议的指摘,不敢公开的提倡。……换句话说,真的林则徐,他不要别人知道。难怪他后来虽又做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他总不肯公开提倡改革。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林文忠无疑的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他尚以为自己的名誉比国事重要,别人更不必说了。士大夫阶级既不服输,他们当然不主张改革。主张抚夷的琦善、耆英诸人虽把中外强弱的悬殊看清楚了,而且公开的宣传了,但是士大夫阶级不信他们。” 

蒋廷黼认为琦善、耆英已达到了知己知彼的高度,但没人听他们的;林则徐也一定程度的知己知彼了,但顾及清议与名誉,只在私人书信里说及,要求朋友不要外传。一句话,朝廷的安危,不如他自己的形象重要。我发现,如今的公共事件中,有些知识人还是这样。怕掉粉,或者影响打赏,说话都搞成了媚众。

(这个应该也是新京报美工给整的配图。胖墩墩的。真美好)

【红中阶段:全国山河一片红】

第一亮点是范文澜的《中国近代史•上册》。我能找到手的,是他1947年初版,1955年第九版的版本。可能是民国学界的遗留,虽然这个时候的历史学者都转向了马列史学,但范氏著作中稀罕地保留了民国认识:“林则徐的才能在当时虽然是第一流,但闭关时代的封建知识限制了他,使他对于中国以外的世界,尤其是资本主义的世界,茫然无知。他起初和一般士人一样,抱着‘天朝声威’可以‘慑服夷人’,‘茶叶大黄,外夷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绝市闭关,尔各国生计从此休矣’一类自高自大不识时务的旧见解。”

看见了没?“自高自大不识时务”这样的黑评都有。但是,变化就在这里出现了,后面就是新社会新说法了:“林则徐是少数进步人士的代表者。这种进步性主要表现在依靠人民的力量,坚决抵抗外国侵略。在他的言行中,丝毫不曾畏惧英国的船坚炮利,他极畏惧的却是掌握着政权的腐烂势力。事实也是林则徐在军事上不败于英军,而在政治上败于道光帝的荒谬指导和投降派的阴谋破坏”。有关虎门销烟,是这样定性的:“这一伟大行动,是以林则徐为代表,第一次向世界表示中国人纯洁的道德心和反抗侵略的坚决性,一洗多少年来被贪污卑劣的官吏所给予中国的耻辱。”

其一出现了人民的伟大身影,人民万岁;其二有了进步与落后之别;其三有了昏君;其四有了阶级斗争——投降派!

范文澜之后的书,民国风味统统消失,全是新社会新调料了:

林增平的《中国近代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对虎门销烟评价:“这一伟大行动,第一次向全世界表示了中国人民纯洁的道德心和反抗侵略的坚决性,一洗百余年来被贪污卑劣的官吏所给予中国的耻辱。”——也不知他跟范文澜谁抄谁的,反正以后大家都是这个模板。除此之外,他还有林则徐依靠人民,相信民心啥的。

《高中中国近代史教学参考书》(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年版):“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人物,他虽然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员,但是他的行动,他的思想已经突破了他本阶级的限制,符合当时广大人民的利益。”“林则徐所领导的这一坚决的、彻底的、爱国保民的运动,具有广大的群众基础,他得到人民的热烈支持。”

《中国近代历史故事》(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经过林则徐努力整顿,腐败的清军都成了能打仗的部队,广大人民群众,也已经组织起来,军民团结一致,反抗侵略的情绪十分高涨”;“老百姓都行动起来了”。

庄葳的《林则徐的故事》(少年儿童出版社1981年版):做地方官时,林则徐人称“林青天;在广东禁烟,林则徐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胜利;抵抗英国侵略者,他能相信与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虽然晚年镇压过人民起义,但是他一生中的主要事业,却是禁鸦片,抵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

来新夏教授的《林则徐年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给林则徐定位:坚决维护民族利益的爱国者和中国近代史上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

杨国桢教授的《林则徐传》(人民出版社1981年初版,1995年修订版)给林则徐的定位:杰出的政治家与民族英雄。

陈振江的《简明中国近代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虎门销烟的壮举,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态,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振奋了民族精神,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中国近代史简明教材》(山东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正义行动,是中国人民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奴役和欺压的一个伟大胜利。它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与纯洁的道德心,它伸张了正义,大长了民气,谱写了中国人民百年来反对外国侵略的第一页光辉篇章。虎门销烟又是林则徐厉行禁烟运动的重大胜利,充分表现出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陈旭麓主编的《中国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它沉重地打击了英国侵略者的气焰,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和反对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的决心,标志着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伟大起点。它也表现了林则徐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精神。”

……

上述诸多版本,也有时代性问题,毕竟从五十年代,一直延伸到了九十年代,所以小风儿也有风向略变的时候。比如有些就保持了阶级斗争的思路,不忘提示林则徐乃地主阶级阵营中的一员,但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是重点,所以林则徐的历史形象基本上定型为如下范式:群众路线、民族尊严、反帝爱国、沉重打击、伟大胜利、坚强意志……

历史叙事不外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内容陈述与价值导向。大清、民国、红中,三个阶段,三种特色。前两个阶段,不外是黑中有红,红中带黑的,但是第三个阶段,风味全变。如果把三个阶段的历史话语比喻成三碗不同的凉皮,你说你愿意吃哪碗捏?

不是人家黑不黑,而是,你天天喝假茅台,给你口真的,你却以为喝上了假的。

最后送大家一口真茅台。但凡看见有人评价林则徐依靠人民、发动群众啥的,我就想问他们,你们到底看过林则徐的奏折不?——林则徐在广东招募水勇,但在奏折中对他们的评价乃是:“当防夷吃紧之时,恐其辈被他们勾作汉奸,或为盘运鸦片,利之所在,不免争趋。仍惟收而用之,在官多一水勇,即在洋少一匪徒。”这些水勇,不外是当地的渔船蛋户,但林则徐根本不认为他们是什么好东西,在另外一个折子中,他跟皇上交待,渔船蛋户们都和夷船做买卖,形同汉奸,咱也没啥好法,再三考虑,只有“以奸治奸,以毒攻毒”了:从他们中雇用一些人,让他们半夜乘汉奸船户睡得正香时放火,烧一船,即给一船之赏。若能延烧住夷船则加倍重赏——确实是群众路线,简直是发动群众斗群众嘛。

被誉为林则徐第二的另一个钦差大臣裕谦,谈到这个问题比林则徐更直白,说这些水勇都是匪类,广东人称“烂崽”,用他们去攻打夷人,可“收以毒攻毒之效,即间有伤亡,也不足惜。既不致有损天威,并可为地方除害”。

一句话,死了更好,一箭双雕!

最滑稽的是现在的人民群众,看了现代的历史作品,就瞪着雪亮的双眼皮的大眼睛,忽闪忽闪的,咋老有人黑林则徐呀。

亲,上帝给你黑色的眼睛,是让你得白内障的么?

【端木赐香系头条问答签约作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