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数字化观察(93)| 科技创新推动金融数字化服务转型发展

王硕 莫斯琪 银行家杂志 2022-05-11



当前科技赋能金融的几个新变化 


金融科技服务金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数字新基建、产融结合、碳中和等新经济范式的创新发展,都对金融服务提出新的诉求,也是金融科技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根据《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年)》,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数字经济规模已在2019年扩张至35.8万亿元,位居世界前列,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36.2%。2021年上半年,多个发达地区纷纷将数字化转型升级列为政府工作重点,浙江在春节假期后的首个工作日,就召开全省首个数字化改革大会;广东也于4月下旬出台《数字政府改革建设2021年工作要点》。在政策的引导下,推动实体经济数字化升级已成为新趋势,而金融科技也应顺时应势,更好地助力金融服务数字化升级与发展。 


事实上,从Bank1.0到4.0,金融业务逐步被新技术变革升级、迭代与重构。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业正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金融科技投入占比逐年提升,科技人员规模不断壮大。同时,为拓展业务需要,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纷纷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在赋能内部业务的基础上,逐步开展对外科技赋能,建立数字化生态。由此可见,科技已经成为推动金融业转型发展的必选项和首选项。金融头部企业均将科技定位为核心战略,加大投入,以科技变革思路,撬动业务流程优化、管理模式转型和服务效率提升,期望行在当下、赢在未来。 


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也进一步推动了金融和科技的融合发展。疫情冲击下,科技力量对保障金融在疫情期间的业务支撑、正常营业、正常办公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金融科技的重要性得到了进一步凸显与加强。短期内,疫情更加催生了各企业对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远程办公、工作协同、业务管控工具的庞大需求,激增了消费者金融服务线上化、场景化的需求。从长远看, 疫情过后,各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将更加迫切,金融行业将迎来新的数字化发展契机,并呈现以下几个新变化。 


底层技术乘数效应显现,加速带动上层业务融合创新。从实践来看,过去银行关注推动单一技术和细分业务的融合, 比如大数据技术和风控的有机融合。而随着金融科技底层技术的不断迭代,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等底层技术的相互融合更加明显,“ABCDI”逐渐转化为“A×B×C×D×I”,底层技术创新已超越各项技术单点突破的效能,呈现乘数效应。例如,一些金融机构开始基于区块链、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融合,开展智慧供应链金融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着底层技术的融合加快,上游金融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宽,客户营销、风险管理、产品定价、运营模式等业务场景将发生重大变革,金融科技产业链将不断丰富、运转更加顺畅。 


新技术推动实体经济加速数字化转型,促进产业金融服务快速变革。伴随数字新基建的快速发展,推动实体经济数字化升级,引导产业互联网转型发展,成为继消费互联网升级后的又一新趋势。在制造业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 开启了全新工业生态、关键基础设施和新型应用模式,数字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新业态的产生,并客观加速了产业链全面数字化发展;在零售领域, 网上购物已经成为社会不可或缺的商业模式,随着技术进步,线上线下联动,无人超市、自助购物场景已成为网上购物不可或缺的有力补充。数据显示,2016~2019年,我国产业互联网市场规模以每年10%以上的增速增长,2019年,我国产业互联网整体交易规模达到48万亿元,仅2020年上半年就已达到25.3万亿元,预计2020年全年将达到54万亿元2020年全年数据还未发布,2021 年将达到60万亿元(见图1)。前几年,银行零售业务数字化转型服务快速发展,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近期,部分领先银行围绕产业客户数字化转型趋势,探索打造基于“金融+科技+产业”的产业互联网金融平台,用数字技术融入客户产业生态,并带动支付结算、存款理财、贷款等业务的综合服务和客户半径的多层级延展,这将成为科技赋能产业金融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图1 2016~2021年中国产业互联网规模统计


全面进入云时代,开始探索以“云+端+生态场景”的业务新模式。因历史原因,国内银行围绕国外核心基础的软硬件,构建起了集中式IT架构。同时,传统银行“竖井式”开发模式,造成大量单系统、紧耦合,不仅运维复杂、业务响应迟缓,而且资源利用率低下,投入居高不下。早在2016年,银监会下发的《中国银行业信息科技“十三五”发展规划监管指导意见》中就明确提出银行IT架构向云计算迁移,开放的分布式架构成为信息系统发展的方向。《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 年)》更是明确将科技赋能、安全可控作为基本原则。目前,国内银行正处于从第三代集中式向第四代上云分布式架构演进的关键时期,部分银行特别是互联网银行已经进行了很多探索,一批银行外围系统甚至核心系统也开始逐渐突破。预计未来几年,无论大行、还是中小行,都会积极探索采用云技术构建,其分布式系统架构和核心业务系统加强应用架构解耦,把各种功能组件进行微服务化改造,以便更好地利用云基础设施的弹性,以适应快速迭代、交易量高峰值等要求,提升服务效率,改善客户体验。同时,光大集团等金融机构,也在加快搭建“行业云+金融云” 的连接生态,通过“行业云+金融云”模式,形成生态连接,相互协同、相互赋能。比如零售、医药、旅游等不同行业,探索形成各类SaaS化服务,金融服务也聚合成为即插即用的一个服务模块,敏捷嵌入平台生态。最终,金融机构将与不同行业的客户互为平台,互为流量,价值共享。 


当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金融业务的精细化运作和集约化发展,提升了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和便捷性,推动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但也存在诸多挑战。 


业务和技术融合存在割裂现象,价值未能完全体现。金融科技是手段,不是目的,其必须与业务深度融合才能体现应有价值,也才能促进全面的数字化转型。然而,从实践看,与管理流程中的金融科技融合相比,很多核心业务和创新业务与技术的融合度还不够深入,线上线下一体化程度还不完善,各个业务条线之间的渠道、数据和产品整合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割裂,众多银行在业务流程和产品创新方面的应用融合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缺乏以客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数字化平台的探索建设仍需优化。传统IT系统通过内部网络和信息化技术实现自身业务流程电子化,提升工作流程效率、降低操作风险,核心系统的重点在于符合自身流程前提下的安全和稳定,以上系统开发多是站在内部视角。然而,数字化改革的重点是以客户为核心,需要快速响应和灵活拓展能力,以定制化、场景化动态适配客户金融需求, 这对于银行的流程适配、业务并发和信息安全都带来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在银行总行系统与分行特色客户平台个性化适配上的矛盾更加突出,传统IT系统与以客户为中心的数字化系统衔接与整合都需要一定时日。 


金融业务数据分割不统一,治理成本高。金融机构搭建了众多系统,但由于历史原因,普遍存在系统标准不统一、数据共享能力差、互联互通难以实现等问题,部分金融数据库的信息具有碎片化、非结构化特征,各项业务和项目运行是单独的数据集, 使得数据的整合、处理和分析存在较大困难,而信息孤岛的存在使得系统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削弱了其在数据赋能和优化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实现全面数据赋能任重道远。 


国内金融科技的软硬件设施起步较晚,运用成熟度需要评估。银行等往往使用的不是最领先的技术,而是最稳定的技术, 而受限于科技成熟度,以及理论向实践转化的问题,新技术应用速度难以满足市场需求,金融科技在行业内的应用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此外,金融科技人才匮乏,开放合作深度广度不足,银行的战略文化、制度流程和组织体系与技术创新不适配等问题,也需要认真思考。 


科技赋能金融服务转型升级的几点建议 


金融科技实质是以金融和科技深度融合为代表的,希望破解传统金融服务的两大痛点——“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高”,助力实体经济发展、促进消费提升和产业升级。面对新的发展趋势,应该做好以下几点探索:一是做好顶层设计,明确符合金融机构自身定位和形成特色的金融科技发展战略,设计阶段性的发展目标,实现从顶层设计到落地执行的整体突破。二是应做好技术预研,持续加大针对薄弱环节和研发重点集中投入,并做好综合技术运用。三是要积极吸纳优秀人才,推动人才体系建设与组织再造相结合,构建鼓励创新和支持创新的组织文化。四是在数据创新层面,要打破数据孤岛现象,做好数据治理,并构建数字化经营能力,从基础性、长期性和整体性的视角建设数据资产管理体系。五是要加快业务上云步伐,推动业务解耦和模块化、组件化建设,特别是要围绕产业客户特点,“以客户为中心”优化业务流程和制度体系,打造真正意义上的“服务—场景—开放”一体化的未来银行。六是加快业务和科技深度融合, 强化应用落地。要结合重点领域和重点方向实现精准赋能和深度融合,从渠道、营销、风控、产品、运营等层面进行整体化改造,将科技赋能融入到前台中台后台,真正赋能业务发展。 


光大科技赋能金融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光大集团由财政部和汇金公司发起设立,经过30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拥有金融全牌照和环保、旅游、健康、高科技等特色实业,具有综合金融、产融合作、香港与内地特色优势的国有大型综合金融控股集团。光大科技作为光大集团全资子公司, 在服务“建设成为以财富管理和民生服务为特色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金控集团”的光大整体战略目标指引下,助力集团实施“敏捷+科技+生态”战略转型。 


做好顶层战略规划,全盘谋划科技创新赋能集团发展。2021 年,光大科技制定了“2+3”滚动战略:第一步,支持数字光大建设,实现从线下到线上各业态的互联互通,同时把数据治理好、把客户服务好;第二步,在建设好数字光大的基础上,通过AI、大数据等技术赋能业务智能化发展,构建智慧光大体系。按照光大集团的科技创新发展新蓝图,将在2022年全面建成数字光大体系,在2025年建成智慧光大。 


注重技术与业务和管理深度融合,赋能创新发展。光大科技作为光大集团科技创新的基础平台,以金融科技为先导,聚焦管理提升与业务发展。先后完成了以数字光大“6+2+2”项目为核心的集团信息化建设,打造“金融云+实业云”体系,构建光大移动办公生态,建立集团战略“管控+”视图,助力集团数字化办公平台、全面风险管理、资金管理、审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管理驾驶舱等系统的建设,财务报销、会计核算、办公平台等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自主研发远程办公、视频会议等,为疫情期间复工复产提供大力支持。同时,积极运用新技术,支持赋能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如通过手机银行、互联网信贷、新一代财富管理、智能风控等百余个重点项目和产品,助力合作伙伴业务升级转型。 


发挥产融结合优势,助力实体产业升级与发展。光大科技发挥光大集团产融生态优势资源,在“金融+科技+产业”领域积极探索生态协同业务模式,打造具有光大特色的产融E链解决方案。以产业链核心企业为中心,抽取业务场景,建立扁平化的交易关系,将产品与业务场景融合,为制造业、运输业、服务业、金融业等展开数字化服务,在助力上下游企业改善现金流、优化融资渠道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核心企业对于产业链的数字化管理能力,目前已在大宗商品、文化教育等行业应用落地。同时,将金融产业与旅游产业结合,根据订单行为作出延展,如根据旅游出行订单推荐相关保险,实现智慧出行;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智慧养老”模式,通过智能家居、智能档案管理、费用管理等系统的结合,解决看病和养老割裂的状况,实现医养结合智慧化,打造集医疗、康复、护理、养老和金融于一体的康养综合服务。 


科技赋能六大E-SBU建设,打造数字化协同生态。光大科技通过数据港、E-SBU协同平台和云生活App建设,成功助力以财富、投行、投资为主的“大财富”生态圈和以环保、旅游、健康为主的“大民生”生态圈协同发展。同时,有效利用平台化手段和数字化要素,加速推动“交叉销售”“客户迁徙”“协同产品创新”;充分发挥科技赋能生态圈建设的重要作用,首次使全集团客户、产品得到全景整合,为协同场景孵化、用户迁徙提供了开放式场景平台,实现“一个光大、一个客户、综合产品、开放入口”,助力综合服务能力提升,有效服务于光大集团E-SBU生态圈整体数字化战略发展。 


作为集团数据承接主体,积极推进数据治理。在坚持符合监管的底线下,光大科技注重用创新的办法解决监管障碍,使数据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坚持并强化“总部+子公司”联合的数据共享治理组织机制,搭建集团级数据管理协调组织,有效应对集团多业态、多级法人管理结构对数据共享治理带来的挑战。通过建立集团数字化协同实验室,持续推动集团数据港建设,常态化推进集团数据共享法律合规项目,并结合金控集团特色场景积极探索实践,实现数据驱动下集团风险防范、协同营销、智能审计等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单位:光大科技有限公司


专栏主持人:王炜  银行数字化转型课题组负责人


专栏介绍:银行移动化、智能化、数据化在更高效地获客、活客、留客的同时,给客户带来更便捷的服务、更低廉的价格、更友好的体验。《数字化转型观察》栏目,分享数字化转型实践案例,分析衡量转型效果、探讨数字银行发展等。敬请分享精彩案例与观点。

点击链接↓ 了解更多精选文章

 数字化观察(92)| 内部审计视角下的数据治理

 数字化观察(91)| “贝塔银行”对银行经营的重构

 数字化观察(90)| 数字化转型重塑银行价值链——访平安银行首席信息官张斌

 数字化观察(89)| 商业银行大数据应用质效研究

 数字化观察(88)| 数字信贷赋能普惠金融

 数字化观察(87)| “金融科技”+“科技生态”践行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观察(86)| 机构客户生态圈建设——基于场景+金融视角

 数字化观察(85)| 产融银行供应链金融战略思考与实践——以昆仑银行为例

 数字化观察(84)| 区块链赋能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

 数字化观察(83)| 基于联盟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应用

 数字化观察(82)| 数字化下中国创业银行构想

 数字化观察(81)| 数据资产管理与运营新模式

 数字化转型(80)| 科技赋能审计数字化转型


↓↓↓点击下方图片,更多专题精选文章↓↓↓


分享、在看点赞,全都想要拥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