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养老金融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不断加深,大力发展养老金融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在相关政策支持下,养老金融逐渐走上了“快车道”。养老金融包括为养老进行资产储备的养老金金融、为养老企业提供资金融通和资金支持的养老产业金融以及从老年人需求出发为老年人打造的养老金融产品。实践中,一方面,以养老理财、养老保险、养老基金、养老信托等为代表的金融产品以实现个人养老资产保值增值为目标,有效解决个人养老资金来源问题,促进养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养老金融产品与康复、护理、健康等养老服务相融合,通过链接优质养老服务进一步增强金融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有利于金融机构打造特色养老金融优势。
目前国内外养老金融产品可以大致分为保障类、融资类、投资类和财富管理类。1994年,世界银行在《防止老龄危机:保护老年人及促进增长的政策》中首次提出养老金“三支柱”模式建议并为许多国家所采用,其中第一支柱和部分第二支柱被广泛认为是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养老金融产品,即保障类养老金融产品,包括公共养老金、年金保险等。融资类养老金融产品主要是为老人提供晚年生活支出保障,通过保险或抵押贷款等手段,将老人年轻时期积累的资金或老人所持有的不动产等资产,转化为老年时期的可用流动资金。投资类养老金融产品主要是以养老生活为目标,提供资产保值增值的各类金融途径,包括基金、理财、信托等。财富管理类养老金融产品主要是养老金个人账户,提供不依赖于雇主、可以减免税务负担、具有多样性投资选择的养老财务管理服务。此外,为了使金融产品能够进一步直接支持养老服务的发展,国内外均构建了不同模式的长期护理保险体系,并在打通金融产品与养老服务方面进行了多样化的探索。
国外养老金融发展情况
养老金融产品现状
国外的养老金融产品发展早,相对较为成熟。保障类金融产品以公共养老金为代表,主要由政府提供,如美国基于税收制度的老年保障、遗嘱保障和残障保险(OASDI计划),日本的共济年金、厚生年金和国民年金,荷兰的国家基础养老金即储蓄基金(AOW)等,主要是为了减少老年贫困,属于覆盖广、水平低的金融保障产品。近年来,受到全球老龄化加深、经济下行压力加剧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发达国家一方面延迟养老金领取时间以降低政府支出压力,另一方面逐步推进养老金私有化改革,以提高储蓄率、加速资本积累。
融资类养老金融产品主要以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为主,目前美国的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市场最为成熟,以市场化为主导,具有房产价值转换抵押贷款、住房持有者贷款和财务自由贷款三种不同产品,新加坡和日本的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也具有一定规模,但更偏向于政府主导模式。近年来出于对市场风险、长寿风险、道德风险等方面的考虑,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发展日趋谨慎,反向抵押贷款采用利率可变的比例有所增加,各国政府不断增强支持以应对寿命延长对贷款机构的潜在亏损压力,并进一步强化金融工具和养老服务的联动性,以整合形成更大规模的资产资源,提升投资收益。
投资类养老金融产品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养老金融领域,如养老目标日期基金、不动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ESG投资、多元化增长基金等,产品品类极为丰富。其中,REITs由于具有高流动性和高风险性受到大量投资者的推崇。截至2021年1月,美国REITs相关产品已超过220项,市场价格总额超过12500亿美元。国外的投资类养老金融产品较为注重权益投资,并且由于资本市场效率较高,市场超额收益难以获取,因此在养老投资中被动型的指数化产品占比较高。此外,为解决参与人惰性及选择困难等问题,美国还设置了默认投资机制,当企业员工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对养老账户作出投资品种选择时,养老计划的受托人有权代表参与员工进行投资。
财富管理类养老金融产品以个人账户为代表,美国、英国和日本分别建立了个人退休账户IRA、个人储蓄账户ISA和个人储蓄账户NISA,个人账户一般同时具备储蓄与投资功能。个人账户包括“账户制”和“产品制”两种,其中“账户制”依托于保险、银行等金融机构发行的养老保险产品,由个人自主购买,国家给予税收或财政优惠,近年来增长较快。发达国家持续完善税收优惠政策,采用EET、TEE、TET等综合税收优惠方式,也促进了个人账户的发展。
金融产品与养老服务的融合现状
长期护理保险(以下简称“长护险”)方面,美国、日本、德国、新加坡分别建立了市场主导模式、社保模式、双轨运行模式以及公私合营模式的长护险体系。从各国长护险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虽然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在长护险的市场化方面进行了很多探索,但由于长护险具有“基础保障”属性,政府主导模式仍将是长护险的主流模式。虽然国外长护险发展较早,但是其缴费人群转为接受服务群体大约需要30—40年的时间,前期很多长护险产品的测算假设与实际具有很大偏差,相关金融机构在长护险的精算和收费上不断趋于谨慎。
国外在商业保险与健康养老服务融合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联合健康的“保险+健康管理”模式,健康保险业务承担前端获客作用,为健康管理产业链上的相关子公司提供稳定的客户来源,而健康服务业务则承担后端健康、医疗、护理等职责,既可增强保险业务的服务能力,提高客户的服务黏性,也加强医疗行为监控,管理医疗费用,有效降低赔付成本。
国外养老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综上可发现,国外养老金融对养老服务的支持体现在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在成熟的金融体系下持续丰富养老金融品类,通过综合创新基金、信托等工具,为居民提供不同资金需求、不同风险配置、不同时间跨度的各类产品,给予老年人较为稳定的财富和资金流,以帮助他们支付各种养老服务费用;二是促进保险类产品与养老服务的协同,主要是在长护险方面,通过保险手段解决融资、支付等问题,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商业力量的引入,通过建立精准、细致的老年能力评估体系,利用保险针对性满足不同老年人的护理需求。
虽然国外的养老金融较为成熟,但总体发展上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精准针对老年人的产品不多。国外金融体系发展早、成熟早,针对个人的金融产品较为丰富且得到广泛认可,一般性的投资、财富管理类产品大多面向具有收入的劳动力人口,真正匹配老年人需求、精准针对老年人个人的产品较少。二是养老金融产品受经济放缓等多重因素影响呈现收益下行的趋势。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金融市场收益整体走弱,全球最大且投资最为稳健的日本政府养老金投资基金GPIF持续两个季度亏损,2022年二季度亏损达3.75万亿日元;美国最大公共雇员养老基金CalPERS(加州公共雇员养老基金)2022财年亏损6.1%,系2009年以来的最大亏损,市场上其他养老金融产品的收益率也出现下滑,在一定程度上对养老服务的支撑性有所减弱。三是与养老服务的融合性不够。除长护险外,其他金融产品嵌入的养老服务不多,较难满足老年人多元化、个性化养老需求。
国内养老金融发展情况
养老金融产品现状
保障类养老金融产品主要包括我国的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我国基本养老保险长期一支独大,2021年末,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0.29亿人,全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6.58万亿元。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于2018年7月建立实施了基金中央调剂制度,适度均衡了省际之间养老保险基金负担,2018—2021年共跨省调剂资金6000多亿元,于2022年1月正式实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建立比基本养老保险较晚,近年来发展迅速,2021年全国企业年金规模约2.6万亿元,职业年金规模约1.8万亿元,与基本养老保险相比规模仍然有限。
融资类养老金融产品以多种保险产品为代表,如养老年金保险、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养老专项储蓄等,其中商业养老保险是主流产品。2021年3月,银保监会出台了《关于开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针对新产业、新业态从业人员和各种灵活就业人员推出养老保险产品。截至2022年6月末,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累计投保已达到19.6万件,其中新经济、新业态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投保2.96万件,具有较高的市场认可度。
投资类养老金融产品近年来发展较快,是最具创新力的养老金融领域,其中养老目标基金、养老理财、养老信托等都是目前政策鼓励的发展方向。从市场上看,目标风险基金赋予个人根据自身风险敞口来选择适合资产配置的权利,成为养老目标基金发展的主流。养老理财受到政策支持和市场认可,各家理财公司着力通过产品期限、投资组合、风险偏好等方面的差异化设计,满足“已老”和“未老”两个具有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随着养老产品、医疗、旅游、看护等崛起成为老年群体新的消费增长点,养老消费信托发展也正在加速,以迎合养老需求的多元化趋势。
另外,我国也积极推进财富管理类养老金产品的发展,于2022年7月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2〕7号),提出通过个人养老金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建立个人养老金账户,缴费完全由参加人个人承担,实行完全积累。
金融产品与养老服务融合现状
长护险方面,我国从2016年开始试点,并于2020年将长护险明确设计成独立险种。截至2022年3月底,长护险制度试点覆盖49个城市1.45亿人,累计有172万人受益,并且长护险的覆盖范围还在不断扩大。此外,部分保险公司推出了商业护理保险,如中信保诚在2021年底推出“诚护未来”护理保险产品,配套康护管家服务,可以与政府主导的长护险项目进行绑定合作,打造“护理险产品+养老中心+康复护理”的销售模式,目前仍在持续探索之中。
近年来,商业养老保险也在不断增强与养老机构权益的结合。泰康、国寿、太平、人保等多家保险机构都依托旗下的CCRC养老社区,将保险产品与养老机构的入住权、体验权、高端服务等进行结合,目前市场认可度高,发展较为迅速,在运营上形成了多种模式。
以泰康为代表的“寿险年金险+养老入住资格”模式是目前市场上最为普遍的模式,主要由旗下拥有养老机构的保险公司推出,该模式将养老项目入住权作为“自主优先选择权”或“增值权益”赋予年金保险产品,并针对老年用户售卖。以中国平安为代表的“健康险产品+健康管理中心+慢病康复”模式,在健康险产品服务中加入防病、识病、控病、治病的一系列服务。2021年10月28日,中国平安首批高端健康管理中心在北京、深圳两地同步挂牌成立,打造医疗健康生态圈,推动“险医协同”战略,将健康险从单一营销竞争转向配套服务竞争。“专项医疗险+互联网平台+专科医疗”模式,主要为中小保险公司突破渠道限制、寻求创新而设计。例如,通过商保PBM平台把药企、药房、商保公司各方都引入其中,提供购药药房规划、药房直付服务、PAP申请指导、门诊绿色通道等服务。“专项医疗险+互联网平台+专科医疗”模式一般服务于高端用户,主打会员管理和定制化服务,产品不多,受众面较窄。
国内养老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养老金融对养老服务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利用政策支持快速发展养老第三支柱,养老金融产品体系日益丰富。国家政策明确支持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税收递延养老保险、养老储蓄、养老目标基金、养老信托等产品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二是扩大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各金融机构在政府主导下积极参与长护险试点,推动体系不断成熟。在资金筹集上形成了单一筹资和多元筹资的不同方式,在筹资标准上也探索了比例缴费和定额筹资的不同形式,长护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且取得较好效果,全国落地可期。三是一些保险公司通过构建自有CCRC养老社区、推出医养服务等实现保险与养老权益的融合。如“寿险年金险+养老入住资格”“健康险产品+健康管理中心+慢病康复”等模式,在保险与医、康、养、护的服务融合方面进行了较多探索。
目前我国养老金融与养老服务的融合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第三支柱发展时间短,规模不大。虽然国家大力支持,但目前第三支柱的社会认知范围还不广,总体规模增速缓慢,对养老市场的消费支持较弱,由于我国未富先老的情况突出,支付能力不足也变相削弱了养老服务质量提升的动力。二是目前部分养老金融产品创新性不足,对养老需求的针对性不强,各个金融机构针对老龄化趋势相继推出了各种金融产品,大多数产品都是在原低风险产品基础上变形而来,对养老需求的针对性不大,没有重视老年人对产品更高安全性、更好流动性等需求。三是除保险产品外,其他金融产品与养老服务的融合探索较少,目前保险公司在与养老服务的融合发展方面探索较多,已形成了几种较为稳定的产品模式和经营模式,但其他金融机构对于老龄化机遇的应对仍大多停留在金融产品本身的完善上,在与养老服务的融合方面探索少,也未能形成较为完善的经营模式。
综合国内外发展情况来看,国外的金融产业较为健全,在支持养老方面主要还是通过纯金融产品的创新为主,与国内相比养老金融产品不但数量多,而且产品涉及的金融工具多样,能够较为充分地调动社会财富,在全球整体老龄化持续加深的趋势下,长期发展性较好。与国外相比,国内在金融与养老服务的融合上发展更快,尤其是近年来保险公司以保险为基础推动生态圈建设,融入医、康、养、护等多种服务,更适合我国老年人群总量大、失能失智比例高的社会现状。目前国内几乎所有的主流保险公司都推出了与养老服务相融合的产品,并且还在不断创新服务模式,逐渐形成了发展特色。
金融集团养老金融发展方向
养老是关系千家万户、国泰民安的社会事业,也是连接千万用户、各种服务的行业蓝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满足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众多方面需求、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需要我们下大气力来应对。”从需求出发,养老金融与养老服务融合是市场的必然选择,未来的关键在于如何进一步创新养老金融产品以精准满足养老需求,以及如何进一步做好金融与服务的链接以提供更多有效的养老服务。
通过建立养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构建金融与服务融合新模式
从供给角度来看,由于养老服务是典型的综合性服务,与医疗、护理、康复、餐饮、旅游、教育、文娱等服务业都有重叠,这些相关服务形态差别较大、运营逻辑不一,分别研究金融产品与不同服务之间的合作方式和融合模式成本高、耗费大、时间长,较为可行的方式是搭建整合各项服务信息的中介平台,通过中介平台推动金融产品与养老服务从基本合作到深度融合逐步发展。从需求角度来看,我国老龄化程度高且老年群体大,养老不仅是老年人的需求,更是中、青年需要提前考虑的问题。金融集团广泛的金融服务积累了大量用户,这些用户具有较好的财富储备和支付能力,其自身及家庭都有丰富的养老需求。目前养老服务便利化、一站化的主流需求不断加强,集团金融用户也存在一体化获取金融、养老综合服务的需求。
基于养老市场的服务一体化和金融与养老服务不断深入融合的发展趋势,金融机构应考虑构建“养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该平台主要面向金融用户,针对养老储备有效增长、养老服务一站式获取两大核心需求,通过整合金融机构产品、养老企业服务,以平台数据化、信息化、智能化帮助金融机构与养老企业逐步深化金融与服务融合程度,构建养老金融综合解决方案,以金融用户较强的购买力为支撑,扩大养老金融产品市场表现,以品质化养老金融产品为亮点,吸引更优质的客户加入,培育形成养老金融生态,建立金融领域的差异化、特色化竞争新优势。
构建养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应采用从产品合作到产品融合的“两步走”方式,并充分发挥在信息系统构建、金融服务、养老服务方面的优势。
一是发挥金融集团内部优势,优先做好内部整合。随着养老产业的进一步成熟,各项养老服务运营将居于产业链下游,而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将成为服务运营商获取用户、开展销售的重要来源,成为产业链上游,也成为养老产业中最易盈利的部分。平台建设初期应面向集团金融用户,在金融方面整合集团内部各类金融产品,在养老服务方面适度整合优质养老服务,以不排他的简单产品合作方式为集团金融用户提供扩大化的养老服务权益选择权,构建集团内部自主可控的各类养老金融产品,更好地服务集团个人金融用户和企业金融用户,在养老产业链上游形成领先优势。
二是在功能成熟后可向集团外部整合延伸,推动养老金融产品持续优化升级。养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后期可适度向外部用户、外部产品进行扩展,通过支持金融产品与养老服务双向定制和深度合作,有效打通相关金融机构、相关实业企业资产增长、资金支付、服务供给的边界,推出养老金融综合解决方案,更好地满足社会各界的养老需求。另外,养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还可以考虑进一步进行价值扩展,如工信部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中提出的构建区域健康养老大数据中心,平台可通过开放部分数据与各地中心进行交互,在支持国家战略落地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分析挖掘更多数据,发挥并实现数据要素价值。
三是在搭建平台过程中充分发挥金融行业信息系统优势。市场上类似的养老信息平台只着重于以列表形式整合相关服务信息,系统较为简单且产品功能单一。金融集团应充分发挥金融系统数据处理精度高、服务需求响应快、用户信息保密性强、系统功能拓展性好等特性,将集团系统内金融服务与系统外养老服务进行整合,并在运行中不断丰富各类产品服务,共同注入平台,形成面向市场用户的养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平台可为养老用户提供资金安全性高、服务综合性好、金融与服务融合顺畅的养老金融服务,在定位上与市场上各类纯金融产品平台或纯养老服务平台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针对老年人的认知特征和需求特点强化金融产品研发,优化配套金融服务
目前养老金融发展如火如荼。一方面,国家层面的支持不断发力,国家政策近两年高度重视并支持养老理财、养老基金、养老信托、养老储蓄等金融产品发展,通过多种金融工具的协同作用不断完善民间养老储备;另一方面,老龄化已经成为社会热点问题,更多的中青年开始提前为老年生活进行财富规划,对长期性、稳定性金融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金融集团应抓住目前的政策窗口和市场机遇,积极培育养老金融市场。
一是建立不同特征群体的养老金融需求模型。通过开展养老金融需求专项调研,充分掌握青年、中年和老年不同人群在收益风险、资金流动方面的偏好程度和分布特征,从居住地域、从事职业、家庭背景、健康状况、文化程度等维度进行分析,建立养老金融需求模型,为相关金融产品研发构建坚实基础。
二是基于金融专业优势开发针对性产品。不但要通过旗下保险、理财、信托、基金等金融机构研发养老金融产品,更要充分结合各金融工具的不同特点,并建立各金融板块的合作研发机制,构建养老金融综合服务产品包与服务包,充分发挥金融全牌照优势,培育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金融服务拳头产品与品牌。
三是基于平台网络扩大当前成熟养老金融产品的市场销售。通过养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借助各机构已有的线上线下渠道,进一步完善金融产品对集团用户的覆盖面,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扩大已有产品的市场表现,增强各板块协同营销与整体客户吸引能力。
四是基于平台数据提升金融板块与养老板块的协同效果。基于平台运营中产生的销售数据、金融收益数据、理赔数据等数据资产,通过分析养老服务与金融产品的协同特性,如护理服务对降低保险理赔率的影响度、康养服务权益对用户选择金融产品的影响度等,从集团整体运营角度综合分析研判养老金融与养老服务的协同最优点,形成综合解决方案,提升产品的竞争优势,赢得良好的市场口碑,在助力国家积极应对老龄化挑战的同时,打造金融集团竞争新优势。
课题组成员包括徐金麟、李洋、杜春越、海兰,其中徐金麟系中国光大集团战略规划部总经理
责任编辑:杨生恒
ysh1917@163.com
文章刊发于《银行家》杂志2022年第10期「资产管理」栏目
分享、在看与点赞,全都想要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