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地理看历史(1)
1、三国古战场 荆州在哪里
赤壁之战
荆州
有一个耳熟能详的歇后语叫“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刘备借了荆州为什么不想还?有人统计过,《三国演义》一共一百二十回,其中有七十多回提到了荆州,足以可见荆州的重要性,也可以从侧面看出刘备为什么不愿意将荆州拱手让人了。
荆州的得名,源自从襄阳到江陵(今天的荆州)一条大道西侧的荆山。三国时期最重要的战争“赤壁之战”就发生在荆州。整个荆州地区就像一个大口袋,襄阳是这个口袋的出入口。中间是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东西两边沿长江各有一个小出口,西边是三峡,东边是沿九江一带的河谷。其他的地方,全都被大山包裹得严严实实,进出极其艰难。平原地区产粮,有粮就可以养兵。所谓“湖广熟,天下足”(清朝时的湖广包括湖北和湖南,其实说的就是荆州)。所以荆州这个地方既可以产粮养兵,又好防守,可谓得天独厚。从整个中国地形来看,控制了荆州,就能越过长江天险,顺江而下控制江东,进而控制整个中国。
襄阳
襄阳是荆州的北入口,左边的大巴山脉(武当山、神龙架、荆山、巫山)是连绵不绝的山谷,右边是桐柏山和大别山。大别山绵延千里,东西走向,正好把中原和两淮挡在外边。襄阳又是个天然的军事要冲,处在武当山和桐柏山之间,这个口子不大,只要守住了襄阳就守住了整个荆州。襄阳城位于汉水边上,交通便利,隔河相望的是樊城,二城成犄角之势,互相照应。了解了襄阳特殊的地理位置,我们就理解了诸葛亮为什么在隆中(襄阳城西十千米)躬耕等着别人三顾茅庐。在襄阳种地,他就是卧龙,随便找个地方种地,那就是真的农民了。
夺取襄阳,占领荆州,控制全国
春秋时期,楚国的核心地盘就大致相当于三国时的荆州。楚国的首都在郢城,也就是三国时的江陵,现在的荆州。楚国先是同西边的巴人作战,控制了长江三峡。东面控制了合肥一带的江淮地区。北边控制了襄阳——当时还没襄阳这个城市,在樊城这个位置有个邓国,楚国灭了邓国,据为己有,就以此为据点,北可以问鼎中原,南可以守住自己的门户,可以说得心应手,进退自如。整个春秋时期其实就是楚国和中原诸侯争霸的斗争,先是和齐国争,后来和晋国争。
秦国攻打楚国,主要就是从襄阳进兵。秦国在灭六国之前,先占据了汉中和巴蜀,成为了一个超级大国,然后兵分两路攻入郢都,一路出武关从邓县(原邓国)南下,一路从巴蜀沿长江三峡东进,迫使楚国迁都到淮河边上的寿春。其实这个时候就注定了楚国的命运,也注定了六国的命运。因为楚国再强,没有荆州,单靠江东和两淮是撑不住的。秦国有了荆州,吞并江东和两淮是迟早的事。
南宋时期蒙古人攻打襄阳,足足打了几十年,最后一战打了六年。我们知道,蒙古人骁勇善战,横扫欧亚大陆所向披靡,在一座城池耗费六年的时间是绝无仅有的,这也可以从侧面说明襄阳的重要性。蒙古人夺取了襄阳,就能征服南方。南宋丢了襄阳,就丢了整个中国。说到蒙古人攻打襄阳,我们最熟悉的可能就是金庸先生的《神雕侠侣》里郭靖抗蒙的故事。
道、路、省
皇帝一个人管全国那么多郡、县管不过来,就派几个人去地方看管这些郡县,这几个就人叫做刺史,刺史看管的一片土地叫做州。后来唐朝时的道、宋朝时的路、元明清时的省,都是沿这个规律变化的。我们今天的省,就是从元朝开始的,当时叫行省,全称是行中书省,因为中央有个中书省,行中书省就是代理中央到地方行使权力,最后行省慢慢发展,就变成地方政府了。清朝时的一省之长叫巡抚,就是巡查安抚地方的意思。
四川省名字的由来就是因为宋朝时在四川这个地方设了四个“路”,又叫川峡四路,简称四川。千万不要以为是因为四川省内有四条河。江西的名字并非因为它在长江的西边。唐朝的时候,江西属于江南道,后来又划分出一个江南西道,故简称江西。
夷陵
夷陵就是现在的宜昌。夷陵的名字源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水至此则夷,山至此则陵”。万里长江经过三峡后到了这里,水变得平缓了,山变得像丘陵了,再往前就是江汉平原。故此地称为“夷陵”。《三国演义》里说诸葛亮在这里布了八阵图,能抵十万精兵,其实主要还是地形的作用。“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说的是从夷陵(宜昌)到江陵(荆州)的这一段水路。
古代的帝王死后要找一块风水宝地下葬,这些风水宝地一般位于平原与山地的交界处,也就是丘陵地带。因为这种地方从科学的角度讲都处于坡地,排水快,不容易积水,棺椁不容易腐烂。帝王埋葬后,还要把土回填,成山陵状,本意也是为了排水,于是也叫陵。慢慢地,“陵”好像成了帝王陵墓的专用词。
江左、江东
从九江这里开始,长江拐了个弯,进入扬州地带,俗称吴头楚尾。从九江一直到南京,长江几乎是呈南北走向,长江的东边就称为江东。对于中原政权来说,又在长江的左边,所以又称为江左。江东和江左指的是一个地方。
夏口
夏口,属江夏郡,就是现在武汉这个地方。夏口是汉水与长江的交汇点,汉水从遥远的汉中出发,经过襄阳,最后在这里汇入长江。
鄂州
鄂州因春秋时期的一个鄂国而得名,鄂国原本是商朝的诸侯国,位于山西,后被周朝灭国,迁都到现在的鄂州。鄂州地区有一句方言叫“不服周”,意思是“不服气”,就是春秋时期流传下来的。鄂州连接着东吴的柴桑(九江),是东吴派兵进入荆州的必经之地。孙权称帝时,曾把这里做首都,改名为武昌,但东吴人很不喜欢这里,觉得离他们的大本营(姑苏)太远,所以后来又把首都迁回了建业(南京)。等到孙皓称帝时,为了控制荆州,想把首都再迁回鄂州,吴国的士大夫就作了一首诗,诗中有云:“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意思是宁愿在南京喝水,也不愿去鄂州吃鱼,所以武昌鱼其实不是产自现在的武昌,而是鄂州。后来毛泽东来到武汉也作了首诗:“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武昌鱼从此名声大震。一直到现在,正宗的武昌鱼都是产自鄂州附近的梁子湖,而不是武昌。
2、关中大地,王者之气
关中
关中是指渭河下游,宝鸡到咸阳 、西安,以及渭南这一带。这是一个盆地,号称八百里秦川,东临黄河,其他三面都是高山险阻。关中的得名是因为在过去进出秦川只有四个险要的关口:西面的散关、东面的函谷关、北面的萧关和南面的武关。
汉中
汉中是关中南边一个小盆地,紧邻巴蜀。从关中到汉中要穿越秦岭,所以这里山高水险,极其难走,古代根本没办法修路,多用栈道。曲折的古道大致有四条,从西往东依次是: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和子午道。
陈仓道
陈仓道在散关往南,韩信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这里。项羽摆鸿门宴想杀刘邦,最终还是心慈手软没下手。项羽后来自称西楚霸王,故意封刘邦为汉中王,让秦国的三个降将守关中,监视刘邦。刘邦为了表示自己无意争王,在前往汉中后就把从关中到汉中的栈道都烧了。等后来刘邦攒够了实力,要与项羽一较高下的时候,韩信就让樊哙、灌婴等人率兵从祁山道佯攻陇西,自己则带兵从陈仓道进入了关中。
褒斜道
褒斜道也叫斜谷,因为汉中是是商朝褒国(烽火戏诸侯的那位褒姒的出生地)的所在地,这里还有条褒水,褒水连接斜水的古道,所以也叫褒斜道。从褒斜道出去,就是关中的五丈原,诸葛亮就是死在这里,其实这里已经离长安不远了。
子午道
子午道,或者叫子午谷,正对着长安。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时候,魏延曾建议直接出子午谷,不用绕道祁山。
诸葛亮六处祁山
祁山在陈仓的西面,现陇南市的礼县。一出祁山(228年),蜀军占领了陇西的天水、南安、安定。但由于马谡不听诸葛亮的劝告,丢失了街亭,赵云也出师不利,最后诸葛亮不得不退回汉中。街亭是陇右和关中的连接口,街亭丢失,就相当于陇右的东大门敞开,陇右也保不住了,所以不得不挥泪斩马谡。二出祁山,同年冬,陆逊在石亭打败曹休之后,诸葛亮趁机走陈仓道,出散关,包围陈仓,结果打了二十多天没打下来,魏军的援军又已赶到,蜀军不得已又退回汉中。三出祁山(229年),诸葛亮进攻武都、阴平,打败魏国援军,占了这两郡,留了些军队把守,自己率部回师。第二年,魏军从子午、斜谷主动进攻汉中,诸葛亮派兵防守,由于天降大雨,子午、斜谷道路不通,魏军无功而返。四出祁山(231年),蜀军包围祁山,魏军统帅司马懿迎战。司马懿深知蜀军远道而来,粮草不足,故意凭险固守,根本不应战。恰巧这个时候,刘禅听信谗言,说诸葛亮要称帝,于是下令诸葛亮退兵,加上蜀军粮草也快用完了,诸葛亮只好班师回朝。五出祁山(234年),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到达眉县,在渭水南岸五丈原扎营。五丈原离长安只有一百多千米,算是深入关中腹地了,这是诸葛亮比较冒险的一次行动。司马懿同上次一样,仍然想通过蜀军的粮草问题,拖垮蜀军。但这次诸葛亮也有准备,在渭水分兵屯田,做长期作战准备。诸葛亮在这次出兵前曾与孙权约定同时攻魏,结果吴军攻魏失败,撤回江东,蜀军只好单方面与魏军周旋。到了八月,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情日益严重,不久就与世长辞。诸葛亮死后,姜维等遵照他的遗嘱,秘不发丧,全军退入斜谷。诸葛亮出师北伐实际只有五次,至于第六次其实是第三次魏军反攻的那一次,不是主动出击。后人为了叙说方便,就说成是“六处祁山”。
萧关
四关之中最北边的萧关,在六盘山东麓。六盘山也叫陇山,它的西面是陇西,也叫陇右,也就是兰州、天水一带。“得陇望蜀”说的就是这里。六盘山往东三百千米就是延安。红军四渡赤水后,穿过云贵高原,过大雪山,一路人迹罕至,过了六盘山才看到生的希望。所以当年毛泽东在六盘山豪迈地写下一首《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商、周
商朝在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这里常年受黄河改道泛滥之苦,所以商朝总是在 不停的迁都,最后迁到了朝歌。中原一马平川,无险可守。而周朝发源于关中平原,有关中作为后盾,实力非凡。经过牧野一战,周人大获全胜,纣王自杀身亡。
秦国强大的两大根本要素
郑国渠和商鞅变法。郑国渠的修建本来是韩国为了消耗秦国国力,派了一个叫郑国的人去给秦国兴修水利,结果最后让八百里秦川更加富有。商鞅变法改分封制为郡县制,大大提高了国家国力。
分封制
分封制也叫封建制,就是封土建国的意思,周朝建立之初,把天下的土地分给诸侯,诸侯在在自己的土地上建国。诸侯在自己的国家完全自治,拥有自己的军队、自己的法令,周王不干涉诸侯国的内政。同样的,诸侯国的国君自己留一块土地,剩下的土地就分给卿大夫,卿大夫的土地叫家。卿大夫再往下就是士,士是最低一级的贵族,只有贵族身份而没有自己的土地,只好自己“学好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叫修身。古代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本意指的是这四个等级贵族的职责。
郡县制
郡县的长官直接由国家任命,郡县的税收上交国库。郡县制的结果就是集权,全国权力集于国君一身。
推恩令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废除嫡长子继承制,改为诸子平分。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斗争,一直持续到汉朝。在汉朝成立之初,搞了个折中的半分封制半郡县制的国家。这种斗争,最终以汉武帝的推恩令结束,分封制彻底结束,中国成了一个中央集权国家。
楚楚动人
在楚怀王时代,楚国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不但吸收了华夏文明,而且青出于蓝。楚国的衣服、楚国的舞蹈、楚国的音乐,还有楚王好的细腰,都是中原诸国追捧的时髦东西。楚成了美好的代名词,楚楚动人用来形容人的美好。
以上就是关于“荆楚大地”和“关中平原”的内容,后面还有“富庶江南、山西好风光”等章节,我会继续记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