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透过地理看历史(3)

要坚持长期主义的小方 小方小袁
2024-09-21


一个不知道在他出生前发生了什么事的人,在生活中就像是一个无知的孩童。日光之下,并无新事,读史可以明智。历史和地理是息息相关的,不同的地理地形,会发生不一样的历史故事。“地理决定论”认为人类的一切发展现状都能从地理上找到原因。

这本书就是从地理的视角介绍中国历史,作者清晰的逻辑,丰富的历史知识,精练的语言以及精美的图画,让本书非常值得一读。地理相对历史而言,它的变化极小,而中国的地形很独特,不管几千年的历史如何风云变幻,争斗的目标都是围绕几个大的地理单元。如果仅就几个核心地区而言,它们刚好呈“井”字分布。若搞清楚了这几个核心地理单元的地形特点,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在头脑里就自然而然地明朗了。下面是我做的一些读书笔记,比较凌乱,要想了解得更系统、更全面,还是建议读原文。





5、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行省制度

元朝时蒙古人统治中国,蒙古人天生会打仗,深知地理对战争的重要性。所以元朝统治者在设置行省制度时,故意将一些重要的地理单元打散,以形成互相牵制的局势。例如,汉中在秦岭以南,气候条件和巴蜀更相似,历来都是属于巴蜀的。但统治者硬生生地将汉中划到陕西省,意思是如果你四川要造反,必定要笼络汉中,但汉中又属于陕西,根本不会听四川省的,反而会监视你。不得不说蒙古人在打仗方面真的是天才级别的。同样的情况还有皖南和皖北、苏南和苏北。我们今天行政区划就是沿用元朝时的行省制度。


河北

河北的地理位置在太行山以东,燕山以南,黄河以北,是古燕国、赵国所在的地方,所以河北也称燕赵之地。


金台夕照

燕国就是现在的北京,历史上一直离中原腹地太远,直到战国末期才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燕国的强大得益于燕昭王的“金台纳贤”就是高筑一个台子,用重金招揽天下有识之士,其中就有一个叫乐毅的投奔而来。这个方法就像现在一些城市的人才引进政策,如果你是博士或硕士来我们城市工作,就给你一定程度的买房优惠。当年燕昭王设台子的地方就是现在北京的金台夕照地铁站,金台夕照曾经也是燕京八景之一,现在除了一个名字什么都没留下。


易水

燕国和赵国的分界线就是易水。当年荆轲刺秦王时,赵国已经被秦国占了,太子丹送荆轲到易水算是送到头了。高渐离那流传千古的诗写的也是这个地方,“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豫让

在荆轲刺秦王之前,晋国也出现了一个有名的刺客,叫豫让,他行刺的目标是赵国开创者赵襄子。晋国重用外族之人,形成了六卿专权的局面。后来有两家逐渐衰落,经过一番争斗后,只剩四家,智伯最强,经常欺负赵、魏、韩三家。在赵襄子的鼓动下,赵、魏、韩三家联合起来把智伯一家灭了。赵襄子对智伯恨之入骨,把他的头盖骨制成酒杯用来饮酒。豫让是智伯的家臣,智伯对其有知遇之恩。智伯死后,豫让一心想为其报仇,改名换姓混入赵家,不料却被赵襄子发现。赵襄子念其是个重义之人,就把他放了。豫让仍不死心,第二次他又是毁容,又是吞炭,把嗓子都烧哑了,连她老婆都认不出来。在一座桥上准备行刺,没想到又被发现了。豫让求赵襄子脱一件衣服给他,刺了几剑,算是报了仇,然后自己自杀了,留下“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绝唱。


北京

蒙古人定都北京,改变了整个中国的经济格局。中国的政治中心本来在中原的洛阳、开封一带,元朝定都北京后,弃用了隋朝时修建的大运河,截弯取直,直接从江南修到了北京。这一举动使得洛阳、开封失去了中心的地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就集中在北京和南京这两京之间,整个重心东移。


臭老九

蒙古人入主中原后,搞种族歧视,把全国人民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第三等是北方汉人,第四等是南方汉人。又按照职业分成十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读书人是第九等,比妓女还要低一等,这就是“臭老九”一词的来历。


6、中原逐鹿,谁主沉浮



炎黄子孙

远古时期,中原一带有成千上万个部落。其中有三个带头大哥,分别是位于黄土高原的轩辕氏,首领是黄帝;位于关中地区的神农氏,首领是炎帝;以及位于山东丘陵地带的九黎部落,首领是蚩尤。炎帝部落最早进入渭河平原,占据了最好的土地,成为了天下共主。但随着人口的不断发展,关中逐渐显得资源不足,炎帝部落开始谋求向外发展,瞄上了东边的华北平原。与此同时,北方的黄帝也对这一块肥沃的平原动心已久。双方在争夺土地的过程中经常发生矛盾,最终,在阪泉一战黄帝打败炎帝,成为天下共主。但黄帝并没有对炎帝赶尽杀绝,而是与之结成同盟,这就是华夏族的雏形,我们也因此称之为炎黄子孙。


黎民百姓

黄帝打败炎帝后,占主导地位的黄帝部落沿着崤函古道进入华北平原。炎帝部落只能另辟蹊径,他们向北进入山西,沿着汾河一路到了大同,再沿着桑干河顺流而下,试图由此进入华北平原,但遭到东方九黎部落的阻击。九黎部落此刻也在从山东向华北平原扩散,面对新的天下共主黄帝不敢轻举妄动,对于日益衰落的炎帝部落,蚩尤果断出击。双方在逐鹿开战,炎帝战败,向黄帝寻求援助,黄帝立即挥师北上,截断了蚩尤后路。炎黄夹击,九黎打败,蚩尤战死。


经此一战,九黎部落大部分融入了华夏族,这就是“黎民”一词的来历;黄帝和炎帝原本手下就有很多氏族,称为“百姓”,“黎民百姓”就是这么来的。


中原

黄帝统一中原后,帝位通过禅让制的方式往下传,传到禹后,他把帝位直接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开启了世袭制的先河。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夏朝,夏朝频繁迁都,但主要还是在河南一带。夏朝传了四百多年,被商取代。商朝定都于亳(今商丘),后来又迁到朝歌(今河南淇县)。商朝传了五百多年,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周朝建都镐京(西安),同时在洛阳建了副都。西周末年,平王东迁,首都在洛阳,这就是东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诸侯争霸的主战场就在中原。汉朝定都长安,东汉迁都洛阳。隋朝统一全国,修建了大运河,洛阳是南北运河的中心。从此洛阳和开封逐渐取代了长安的地位,成为了政治中心。宋朝时最为鼎盛,洛阳称西京,开封称东京。直到元朝定都北京,运河改道,绕开了中原,洛阳和开封一下子就落寞了。


龙门石窟

洛阳平原南边有两座大山,西边的山是熊耳山,东边是嵩山,在熊耳山和嵩山的连接处,有一个非常狭窄的小缺口,叫龙门,龙门石窟就在这里。


7、巴山蜀水,天府之国



巴山蜀水

在很早的时候,重庆这个地方有个巴国,成都这个地方有个蜀国。而且重庆多山,成都多水,所以我们把四川盆地称为巴山蜀水。


少不入川

四川盆地这个地方生活好,气候适宜,吃得好,美女又多,年轻人到了这里,很容易没有斗志,所以叫少不入川。


都江堰

成都的西边,从都江堰往西,海拔从几百米一下子上升到几千米,大多数河流发源于此,以岷江为代表,水流从几千米高的青藏高原奔腾而下,地势陡降,流速减缓,泥沙沉积,堵塞河道,水势漫过河堤,经常给成都平原上的百姓造成灾难。秦昭王时期,任李冰为蜀郡太守,带着二儿子在此修建都江堰,彻底治理了水患,使成都平原成为真正的天府之国。蜀地百姓对李冰父子感恩戴德,修庙供奉。在都江堰附近的二王庙里,李冰二儿子已经是三只眼的神仙了。据说二郎神的原型就是他,二郎神的全称是“灌江口二郎显圣真君”,都江堰以前就叫灌县,二郎就是李冰二儿子。


汉族

汉中在秦岭以南,关中和巴蜀之间。在春秋之前,汉中属于褒国,褒国是褒姒的故乡。汉中的得名源于汉水,从汉中顺汉水而下,可以直达襄阳。刘邦和项羽推翻了秦帝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中王,简称汉王。刘邦开始很不高兴,觉得汉王的名号不够霸气。张良给他解释,说汉指的是银河,吉祥啊。刘邦一听。大喜,就接受了汉王这个称号,后来统一全国,仍以汉为国号。汉武帝开疆拓土,东征西伐,无论是北边的匈奴,还是南方的百越,都称这支华夏来的队伍为汉人。从此以后,汉人就替代了华夏,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称号。所以汉族名称由来的顺序是“汉水——汉中——汉朝——汉人——汉族”。


四川

汉朝的时候,在郡、县的基础上又设立了州。汉朝设州,唐朝设道,宋朝设路,元朝设行省,明清简称省,其实都是一个意思。宋朝的时候,四川这里分为益州路(成都)、梓州路(三台)、利州路(广元)、夔州路(奉节),合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


大渡河从青藏高原流下,在乐山汇入岷江,岷江在宜宾汇入长江。长江从宜宾开始,上游称为金沙江。毛泽东诗词“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描写的就是这一带长征路上的事。金沙江沿宜宾向下游,就是重庆。重庆处于嘉陵江和长江的交汇处,嘉陵江古称渝江,所以重庆简称“渝”。


茱萸

四川人爱吃辣椒,但其实辣椒是15世纪末哥伦布在美洲发现的,后来带回欧洲,明末才传入中国。在这以前,中国人的辛辣香料是茱萸,就是那个“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茱萸。我们在唐诗里经常发现茱萸这个词,那是中国人本土的辣椒。美洲辣椒进来后,迅速取代了茱萸的地位,茱萸从此就在我们的餐桌上彻底消失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小方小袁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