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房价为什么这么高?

要坚持长期主义的小方 小方小袁
2024-09-21


安居客上显示北京市最近三年二手房平均价格,每平方米均在5万以上,一套80平方米的房子就要400万。而在农村建一幢豪华别墅也不过几十万。


城市和农村房价为什么会相差如此之大?城市房价为什么会这么高?


带着疑问在网上搜索关于房地产的书籍,遇到了兰小欢这本《置身事内》。


虽说看完后仍然不知道作为一个普通人面对如此之高的房价能做些什么,但大概清楚了高房价形成的脉络,也算是为思考提供了一个方向。


整本书分两个部分,“微观机制”和“宏观现象”。


中国经济与中国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微观机制”部分解释了政府的事权划分、运作机制以及政府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宏观现象介绍了目前中国的经济现状 ,包括中美贸易战、国内国际双循环等。


微观机制是因,宏观现象是果。


开始读的时候,感觉比较吃力,但越往后读,涉及到我们正在经历的经济热点,由于身处其中,也越发觉得有意思。


整本书读完,对于认识当前我们所处的大环境有很大帮助。冷嘲热讽与躺平主义都不能帮我们认清现实,唯有“置身事内”,更加深入了解中国国情与政策才能更好的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




一切的开始要从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说起


1985—1993年,全国财政实行“大包干”,地方政府收取的税收只需交给中央一小部分,剩余的全部揣进自己口袋。


财政“大包干”的后果就是,地方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中央财政捉襟见肘,甚至连在京公务员的工资都发不出,两个占比(中央财政预算收入占全国财政预算总收入,全国财政预算总收入占GDP)逐年降低。


“手里没把米,叫鸡都不来。”兜里没钱,事就难办。中央财政收入极度缺乏,一些重要的工作,像国防安全、义务教育等等,无法开展,长此以往,必定会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改革迫在眉睫。


为改变中央财政入不敷出的情况,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对地方税最大的税种—增值税进行改革,中央拿走75%,留给地方25%,为防止地方财政急速下降,还设置了“税收返还”机制,保证改革后地方增值税和改革前一样,新增部分才和中央分。


改革后,中央财政收入大幅上升,为之后应付一系列重大冲击(1997年金融危机,2008年汶川地震)奠定了基础。这次改革也从根本上改变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模式。


2002年,继续对我国第二大税种—企业所得税进行改革,中央和地方六四分成(之前是五五分成),进一步加剧了地方财政压力。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核心任务就是经济建设,评价地方官政绩好坏、影响地方官能否升迁,最重要的指标就是经济指标。


税制改革丝毫没有减轻地方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任务,却大幅减少了可用的财政资源,导致地方政府不得不另谋出路,寻找资金来源,轰轰烈烈的“土地财政”就此登场。


1998年发生了两件大事,为“土地财政”的到来扫清了障碍,一是单位停止福利分房,逐步实现住房分配货币化。二是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开始实施,规定了农地要想转为建设用地,必须经过征地后变成国有土地,确立了政府对土地建设的垄断权力。


2001年对土地实行的“招拍挂”制度更是为“土地财政”的腾飞插上了双翼。


自此,中国房地产行业一路高歌猛进,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模式由之前的“工业化”变为“工业化与城市化”两手抓,一方面低价出售工业用地,招商引资,发展工业,吸引大量农民进城;另一方面限制商住用地的供给,从不断攀升的地价中赚取土地垄断受益。商住用地与工业用地相比,价格极高,几乎贡献了所有土地转让收入,“土地财政”实际上就是“房地产财政”。


所谓“土地财政”,不仅包括巨额的土地使用权转让收入,还包括与土地使用和开发有关的各种税收收入。其中大部分税收的税基是土地的价值而非面积,所以税收随着土地的升值而猛增。


这些税收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和土地相关的税收,主要是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其收入百分之百归地方政府。2018年,这四类税收共计15081亿元,占地方公众预算收入的15%,相当可观。


另一类税收则和房地产开发和建筑企业有关,主要是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2018年,这两种税收中归属地方的部分(增值税五成,所得税四成)占地方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9%。


若把这些税收与土地转让收入加起来算作“土地财政”的总收入,2018年“土地财政”收入相当于地方公共预算收入的89%,是名副其实的“第二财政”。


简单、暴利,是“土地财政”最大的特点,土地被国家垄断,地方政府只需要卖地就有大量的资金来源进行投资、搞经济建设。


但土地本身是没有价值的,真正有价值的是在土地之上人的生产活动。土地的资本化运作,本质是把这片土地未来产生的收益抵押到今天去借钱,进而进行下一轮的投资。


我国城市房价从二十世纪初能一路高歌猛进,得益于“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有人进入城市通过劳动创造价值来消化上涨的房价,每个人的收入都在增加,所有人都对未来充满希望。


但当如今“工业化”和“城市化”快要走到尽头,社会上弥漫着“躺平主义”,年轻人不敢生孩子,人口快要进入负增长时,高房价又能靠什么支撑呢?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小方小袁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