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你不是一个俗人

2016-12-22 武小康 法制博览

在那个时代,有两个人是很难读懂的,王安石是一个,他一生的宿敌司马光是另一个。

关于司马光,尤其是他儿时的事迹,使他成为体现我们这个民族核心价值观的资格最久的道德模范。一个孩子掉进水缸里,司马光如果也跟着爬上去,掉进去,那么他就是另一个很笨的孩子;如果他像其他孩子那样作鸟兽散,或者找家长、衙役来妥善处理,那么缸里群众情绪基本不能稳定,司马光仍然不会脱颖而出。

一个孩子掉进水缸里,另一个孩子没有远离,而是寻来一块大石头,铿锵举起,势能变作动能,果敢砸下去……以上这组稍带蒙太奇特征的动作组合,拯救了一个孩子的生命,更决定了另一个孩子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中的历史地位。

其实就在我接受义务教育的时候,曾对这位道德榜样的事迹产生了严重的质疑:能承受满缸水压强的缸质地应该相当坚固,一个七岁的孩子究竟是如何举起那块巨大而坚硬的石头摧毁另一种坚硬的呢?这也决定了我在课堂上的历史地位,一个肆意质疑历史和道德传承的好事者。

我并没有像方舟子那样,从当事者的身高和笔迹开始管窥蠡测,而是从那块神奇的石头开始下手的。司马光祖籍山西夏县,却出生在河南信阳的光山县。经考证,司马光砸缸时其父司马池仍为光山县令,而光山县至今盛产密度坚硬的铁矿石。当我沉浸在推理成功的喜悦中时,却又遗憾地发现司马光似乎一生枯瘦……

和徐渭(徐文长)、一休宗纯(一休哥)儿时一样,有些人在童年确有超乎常人的胆识和智慧,他们都不是庸常的俗人。和这两位神童不一样的,他们在成年后都不同程度的疯癫掉了,而司马光却完好如初。

说他完好如初也不对,他只不过是精神还算正常,但是从此不再敢打破什么东西了,甚至在那些必要的改革面前也投鼠忌器,他几乎成了保守主义的代名词。

作为两个当朝顶级文臣,司马光和王安石,一个保守,一个激进,水火不容。相比王安石大刀阔斧的全方位革故立新,司马光主张通过伦理纲常的约束在原有制度内进行整顿和微调,他说:“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大坏而更改,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无,臣恐风雨之不庇也。”他反对改革,更质疑王安石的能力,这也坚定了他顽固采取抱残守缺的态度,一口咬定“祖宗之法不可变也”。

这其实更让人同情王安石,同情那个没蘸醋就吃下螃蟹的人,那个鼓足勇气走在时代前面的人。而此时,司马光的面目不过是一个封建地主阶级的既得利益维护者和代言人,是为一种狭义的鄙俗。

司马的姓氏自殷商以来,一直是官阶身份的象征,即便先人受到宫刑,也不影响后人统一中国。我能肤浅地猜到司马光固守传统,是出于这个显赫姓氏或者身后集团的既得利益,需要一个代言人出来表示坚固地守成。“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晴”(《客中初夏》),你看,司马光对他那尊贵的姓氏以及后面的利益集团,有如葵花面对太阳一般忠诚。

曾经有人做过一个大胆的假设,如果司马光不反对变法,而是与王安石成为同志并肩战斗推行新法,那么北宋政权就可能因此衰而复振,就可能没有“靖康之变”,没有“泥马渡康王”,没有入主中原的蒙古人,女真人只能继续蜷缩在吉林边陲万山丛中仍视为蛮夷……中华民族的进程就可能避免过于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提速近千年。

历史常常事与愿违,司马光就是执拗地挡在了王安石阔步前进的路上。这也提醒后人时刻注意,能有勇气挡在你前方的往往不是螳臂。

宋神宗曾经认定司马光方直而迂阔,苏轼也有同感,而且时常在与司马交流后,倍感抑郁。一次两人议事时,司马光寸步不让,苏轼气急败坏,说:“相公此论,故为鳖厮踢。”司马光不明白“鳖厮踢”什么意思,说:“鳖怎么能厮踢(脚踢)?”苏东坡答:“所以说你是鳖厮踢。”

司马光无子嗣,却不影响夫妻感情。裴夫人为夫娶妾,怕夫顾忌,及时借口出门。司马光见妾一人,便问:“夫人出去了,你怎么还在这里?”司马夫妇谈话也极有情趣。一年元宵节,夫人想去看灯,司马光说:“家里也点灯,何必出去看?”夫人说:“不止看灯,也看人。”司马光一笑,说:“看人?怪了,难道我是鬼吗!”司马光与妻厮守,一生清贫。妻子去世后,他典地葬妻,孤守独乐园,并写下一首小诗,贴在梁上,其中“暂来还似客,归去不成家”(《道山清话》),表其对亡妻一往情深,颇令世人动容。“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西江月》)是谁松挽云鬓,薄施粉黛,舞动身躯风情万种?见了不如不见,有情不如无情,好一份多情却被无情恼的落寞。有眷恋,也有伤感,都为这情意绵绵,风月无边。政治家不失才子的情趣,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司马光无子,立族人之子司马康为嗣。司马康成年后朝廷欲重用,突患腹泻而死。司马康有子司马植,长大后其贤德不亚于其父。正当大家感到欣慰,司马温公后继有人之时,不幸不期而至,司马植暴病而亡。司马植无子。自此,司马光后嗣中绝,听来让人无尽唏嘘。

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据说历史上能够做到三不朽只有两个半,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半个)。不论德和言,司马光七岁立功,从此便不再是一个庸常的俗人。

可邻缸而居的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迎来人生的大考呢?

(摘自《燕赵都市报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