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别把贫穷当荣耀

2017-02-24 成品 法制博览

《人民日报》原副总编梁衡退休后,笔耕不辍。作为一名党内培养多年的高级领导干部,相信对政坛乃至整个社会各类现象的了解都比我们普通人多许多纬度,也更有感触。他曾写了一篇《享受岂能是头衔?》的文章,让人受益良多。

在文章中,他说:常见报刊上或会议上介绍某人时,或在名片上印头衔时称: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甚至追悼会上也不忘加这一条。

这个“津贴”施行于20多年前,那时知识分子待遇一般,生活拮据,于是为一部分精英人才发津贴,有重视知识、重视人才之意,后延续下来。

不想这倒使一些人用来做了终身夸耀的资本。动不动就说“我享受国务院津贴”(类似提法还有“享受正部级医疗待遇”之类)。

事情虽小,却关乎价值导向和社会风气。

津贴是什么?就是生活补助。

正常情况下,一个有自尊心的人很少要人补助,如果真拿了别人或政府给的补助也会心怀忐忑,低调处事,加倍工作。

现在反过来了,把“津贴”挂在嘴边,印之名片,显于报章,足见其浅。

关键是媒体也无知,跟着捧。

在现实生活中,就在我们身边,我也经常碰到过某某标榜自己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因而要求政府应该这样那样,单位应该对他如此这般,提工资首先考虑,分配住房优先照顾,甚至到了退休年龄了还赖着不走,如有人对他不敬,他就会搬出他的法宝:我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

梁衡先生还提到一件事。记得前些年,有大学教授写了一书稿,投之某出版社,数月无回音,便写信去催问。

内容只一句话:某日寄去某稿,不知下文如何。

下面的落款倒有20多个头衔,包括“享受津贴”,占了大半页纸。

那个编辑也有水平,先用大半页纸照抄了这20多个头衔,再呼某某先生,正文也只有一句话:“水平不够,恕不能用。”

想来这编辑回信的当时,内心一定荡起强烈的厌恶与轻蔑,他指的水平当不只是文稿的水平。

无独有偶。网上曾经有一篇文章,说的是有某县领导争取到“贫困县”后到处炫耀,甚至在政府网站上发布“特大喜讯”。还不时强调:这是“国家级”的贫困县!

脱贫,的确是一个相对沉重的话题。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发展之路崎岖不平,跌宕起伏,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处在贫困线以下。不可否认,有些地方的贫困问题有历史的原因、客观的原因,但也有不少地方存在主观的原因。但是,一些地方存在“等靠要”的观望心态、依赖心理和功利思想。在一些人看来,要改变这一现状,向上级伸手是一个短平快的方法。因此,一些地方热衷于评贫困县,有些地方不愿意摘掉贫困县的帽子。

这不禁使我们想起“文革”时期。那时候,贫穷是一件体面的事,贫下中农是最红的成分,那时的人热衷于一句口号: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

一晃几十年过去,余毒仍未清。

眼下,“贫困县炫耀”或许已成为过去,应该不会再有人不知廉耻、不顾影响地自我庆祝了,但思想上的贫困依然没有消除。“贫困县式炫耀”仍然存在。党的扶贫政策,是奋发向上的动力,而不是“养懒人”的温床。因此,真正的扶贫、脱贫,依然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要靠大家努力。

对待荣誉,我们应该向居里夫人看齐,应该有一种良好的心态。居里夫人是唯一得过两次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但她从不拿这个奖说事,还把金质奖章送给小女儿,在地上踢着玩。

更何况,以上所举的这些例子,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值得炫耀的事,跟荣誉搭不上边,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郭旺启摘自《河池日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