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史海钩沉」孜孜不倦的耕耘者——龚几道小传

No.

15



回望历史,照鉴未来。“史海钩沉”栏目,陆续登载由王琦、胡晓梅、李启坤编著的《记忆——沈阳农业大学建校初期部分人物小传》中的人和事,带领大家重温学校厚重的历史,感受前辈先贤们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以及真诚质朴的爱校情怀,不断凝聚砥砺奋进的不竭动力。


本期为大家讲述的是我国著名作物遗传育种学教授、农艺教授——龚几道教授的故事。

龚几道

  (1912.10.10--2007.10.27)

作物遗传育种学教授、农艺学教授




孜孜不倦的耕耘者

龚几道小传


龚几道,字修如,曾用名畿道,仲仁,江苏海门人。中共党员。我国著名作物遗传育种学教授。193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农学院农艺系。毕业后,先后任职于浙江省立棉业改良场、湖北棉业试验总场、四川省农业技术改进所;1940年起,任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讲师、副教授,复旦大学农学院副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复旦大学农学院、沈阳农学院副教授、教授;1979年后,任上海农学院教授。


走上农业教育新岗位

全国解放不久,国家对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复旦大学农学院的农艺、园艺、农业化学三系迁往沈阳,与东北农学院部分系组组建成立沈阳农学院。1952年9月17日,龚几道和师生们一起搭乘专列由上海驶往东北重镇一一沈阳。据记载:三系师生员工及其家属,携带有关图书、仪器、设备告别大上海,飞渡长江、黄河、华北大平原,19日越出山海关,20日清晨抵达沈阳。从此,在沈阳东郊、天柱山下、浑河之滨建立了新的农学院,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能够以实际行动参加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大家激动不已,在开赴东北的列车上,群情激昂,热情洋溢,高唱爱国歌曲,畅谈生活理想。

师生们从江南水乡来到东北大地,困难接踵而至,气候寒冷,饮食差异,水土不服;语言交流也受到方言的影响,据说,龚几道给当地新生第一次讲完课,他问大家听懂了没有,回答是,只听懂一句“同学们”。此时建立一所白手起家的大学谈何容易。由于校舍尚未完工,教师先暂宿市区旅馆,而学生们临时安顿在一座硕大的旧仓库里,数百人吃喝都在这里,场面很是壮观。不久,随着部分教学楼和宿舍落成,大家陆续安定下来,工作、生活条件也逐步完善了。

东北有著名的大平原,土地肥沃,历来是我国重要的粮仓,在这里从事农业教育和科研工作大有可为。沈阳农学院第一任院长张克威,是著名畜牧业专家,副院长邓叔群、钟俊麟也都在林学、园艺专业领域颇深造诣。当时沈农的农学系有教授4人、副教授2人,龚几道为副教授。据其档案记载,1952年时复旦大学已决定将龚几道提升为教授,因院系调整而拖延;后于1954年沈阳农学院将其提升为教授,领衔作物遗传育种专业。

1965年,龚几道在沈农试验田中

广泛开展学术研究活动


1956 年,龚几道在苏联莫斯科

季米利亚捷夫农学院进修

1957年9月到1959年3月,沈阳农学院选派龚几道赴苏联莫斯科季米利亚捷夫农学院进修。该校是苏联久负盛名的农业院校,龚几道听课遗传学、选种及良种繁育学,参加选种学实验;还用一个学期前往苏联科学院遗传研究所随细胞学教授厄林果尔博士学习细胞生理学。在苏期间,龚几道前往十余座城市的农业科学、教学研究机构参观考察,收获颇丰,极大地提高了他的专业水平和学术视野。

进修回国后,龚几道被任命为沈农农学系副主任。他正年富力强,也进入了教学、科研工作的收获期。在教学上,除了原已开设的遗传学、育种学之外,还承担麦类作物栽培学、小麦育种、植物胚胎及受精生物学等课程,并开始招收研究生,开设高级研究课程。

龚几道的课堂教学讲授日臻完善,他体会到,要将艰深的理论知识传授给青年学生,一要严格,二要因势利导,三要切合实际。他的严格教学是多年来形成的传统,不仅对学生要求严格,自己也很自律,绝不马虎。每次上课,他都提前进入教室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和问题;课后学生交上来的作业和考卷,他都亲自批改,甚至连错别字也要改正过来。他十分关心学生学习状况,任课班级每一位同学的姓名都能叫出来,随时掌握他们的学习程度,根据不同程度予以帮助。在承担麦类作物栽培学课程时,因自己已多年未教这门课了,便专门深入麦类产区作调研,以增加课程的实践性;在讲授植物胚胎及受精生物学时,他认为教材引用材料与农作物联系不够密切,又专门搜集了适用材料充实教学。这些做法都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在沈农期间,龚几道培养的学生数以千计,不少人成为我国农业科技、农业教育、科技管理等方面的栋梁之材。

1964 年,龚几道(后排左六)出席

全国劳模会时辽宁劳模队合影

除了课堂教学,龚几道还十分重视教材编写,每开设新课前认真备课、更新教材,常常要开夜车到半夜时分。到1966年,他已编写专著及教材7部,约93万字。他还注重教学仪器设备的添置管理和应用。尤其是进修回国后,他经常介绍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的作用及使用方法,亲自动手,帮教年轻教师学习新仪器的操作方法,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仪器使用能力。

选育和推广“分枝大红穗”高粱新品种

龚几道对于农业生产贡献最大的一项科学研究是“分枝大红”高粱的选育与推广。当时,辽宁地区主要农作物之一是高粱,但大多高粱品种品质差、产量低,作为群众的口粮更是口感粗糙、营养成分低。

1955年,沈阳北郊八家子村民李贵在自己种植的高粱地中发现一株生长异常高大的植株,他把它保存完好送到了沈阳农学院。由于这是一个自然杂交的样本,照常规是没有多大价值的。但是,龚几道和他的试验小组观察发现,这株高粱分蘖、穗大、红壳红粒,还是把它列为试验材料,定名为“大红穗”。

1965年,龚几道在沈阳农学院职工二舍

“1956年试验结果,在这个大红穗的后代中,分离现象显著。有早熟的,晚熟的;有高株的,也有矮株的;有紧穗,还有散穗;有黑壳、黄壳、紫壳和红壳等。籽粒颜色也各不相同,白、黄、红都有。有分蘖的。也有不分蘖的。经过几年的选择和培育,终于在1960年选出了一部分家系,比较稳定,而且在小区产比中表现产量突出。分枝大红穗就是其中的一个家系,原来的代号是大红穗9-5,历年的产量总是比对照品种‘八棵杈’高出15% ~25%,品质比其他家系好,抗倒伏的能力也很强。因此,就决定从1961年开始试种。”

试验小组在辽西、辽南等地连续数年进行品种试验,经反复摸索,总结出一套完整的育种、栽培技术,1964年辽宁省种植2万亩,1965年又推广至80万亩,邻近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古等省区也大面积种植,总面积达百万余亩,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与好评。在刚刚经历严重自然灾害之后,辽宁农业提出要打“翻身仗”,人们多么盼望有一种既高产又好吃的新品种啊。这时,分枝大红穗培育成功,在北方地区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

分枝大红穗高粱有适应性强、产量高、抗黑穗病、抗倒伏、籽粒品质好等优点,也显现出生长期长、比较晚熟,芽子短、保苗困难,易受玉米螟危害等弱点。龚几道和他的助手们在近十年的培育和推广过程中,历尽艰辛、倾注心血,克服重重困难,敢于向传统模式挑战,敢于打破常规终于获得成功。

1965年,龚几道在电影

《分枝大红穗高粱》的摄制现场

龚几道还把大量精力投入新品种的推广工作。他和助手们走家串户,前往一个一个试种点手把手地向农民传授种植技术。早春时节,地里还结着冰凌,他已经和农民一道深入田间,规划适合种植的地块。春播以后,工作更加繁忙,各地遇到问题,打来告急的电报、电话,龚几道立即赶往农村。

1965年,分枝大红穗的种植面积由2万亩一下子增加到100万亩,这样的推广速度在国内外都很少见,要冒很大的风险,试验小组人人都捏着一把汗。这时,辽宁省委、省政府十分关心分枝大红穗的推广工作,要求农村各级政府都要做好推广工作的宣传指导和技术保障。当年,《辽宁日报》先后发表 4 篇由龚几道撰写的不同阶段田间管理的指导文章:《怎样把百万亩分枝大红穗高粱种好》《分枝大红穗高粱的苗期管理》《分枝大红穗还有管头》《分枝大红穗高粱要适时收割、注意选种》,及时宣讲栽培技术和农事操作要领。除此之外,龚几道和助手们马不停蹄地从一个县到另一个县,对生产做具体指导。据统计,这年他一共跑了20个县,51个公社,参加技术推广专题会议做报告30余次,听众达8000余人。同时,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彩色科教电影《分枝大红穗高粱》也在各地上映。

青春无悔奋斗的一生

农业科学是一门应用学科,与农业生产实际结合得非常紧密,农业科学家只有深入生产实际才能真正把握事物的规律,解决生产问题。

1961年,学校党委号召教师下乡蹲点,每个教授负责一个县,龚几道响应号召,自告奋勇前往全省最贫困的一个县——康平县,那里交通不便,土地瘠薄,农业生产低下,农民生活困难。龚几道蹲点半年,吃住在农民家中,走遍了全县十多个公社,对农业的基本状况做了全面考察,编写《康平农作物品种志》,为当地的农业发展提出许多有益建议。此后,不论工作忙闲,不论顺境逆境,只要工作需要,农民需要,他一定会及时出现在农业生产的第一线。1978年回到上海工作后,他已是年近70高龄,但是,为了进行蚕豆的科研项目,在学校农场、在乡村田间,经常可以看到他那年迈的身影。有时为了研究观察作物生长形态,他冒着炎炎烈日,戴顶草帽在田里一蹲就是半天,浑身大汗淋漓。

龚几道治学严谨、求实创新的实践与成就得到党和人民的肯定,多次获得政府授予的各种奖励。1956年出席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1960年出席全国文化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大会,两次都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四次被授予沈阳市劳动模范称号,1965年被授予沈阳市毛主席著作学习积极分子称号,1966年被评为沈阳市“五好标兵”等。龚几道在沈阳农学院期间,于1961年、1965年两次当选沈阳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次被选为中共沈农党委委员,一次任院务委员会委员。龚几道在上海农学院期间,先后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任、职称评审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点击关注,了解沈农最新动态

推荐阅读:

「史海钩沉」穿越时空的静夜细声——谭其猛小传

校长陈启军讲授主题教育专题党课

7月1日起实施!一图读懂新修订定的《反间谍法》

稳步提升!沈农BIOCHAR期刊最新影响因子达12.7!

本文节选自《记忆》

作者:龚诞申

图片来自档案馆

编辑:王蕾 安桂淼

党委宣传部新闻宣传中心 制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