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g05061pien7&width=500&height=375&auto=0▲徐悲鸿最爱的纸
老祖宗到底是怎么让它流传千年的?
千百年前
活字印刷、造纸术、火药、指南针
四大发明
整个古代没有能与之匹敌的发明
蔡伦改造古纸
承载天地万象
记载中华五千年历史风华
千百年后
工业化印刷、电子时代冲击之下
古纸技术是否已落伍时代?
而在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高黎贡山脚下
有一个被油菜花包围
拥有400多年历史的
古法造纸技艺的小村庄
龙占先
是当地手工造纸“非遗”传承人
六岁起就开始学习造纸
只读过几年小学的他酷爱文学
自学诗词歌赋
写得一手好字
没事时会对着田野赋诗一首
拉拉二胡
这些都不算,他觉得自己的不同
在于他对造纸的情感
“可能村里其他人只把造纸
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
可是我认为这是文化。”
短短一句话
或许承载着龙占先这一生的使命
龙上寨因为地处腾冲
“腾纸”由此得名
抗战期间
大批内地习用宣纸的书画名家避祸西南
使用腾冲手工纸创作
给予高度评价
并誉为“腾宣”、与腾药、腾编
并称腾越三绝
上世纪90年代以来
受工业纸的冲击
腾纸的买卖日渐艰难
“还是像以前做古老的纸已经不适应了
我们这个原料比较贵
人工价也比较高
单价不提高做下来就会亏本
亏本人家就不做了
而且也无法生活”
如何打开古纸的销路
拯救村子里以制造古纸为生村民?
因为被公认为最了解市场
村民们便将希望都寄托到了
做过供销社社员的龙占先身上
在不少人眼里里
龙占先一直是个
敢想敢做、想法超前的人
为了让腾纸打开销路
他只身一人在云南四处奔走
寻找商机
08年昆明世博园
大力宣传云南西双版纳茶叶
他冥思苦想
灵机一动想到龙家寨的古纸
几十年不坏、透气
茶叶包裹其中也不会霉变的特征
非常适合茶商包茶
有了想法
但怎么和茶商们取得联系?
这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最后我就把电话包在茶纸里
他们用纸的人
看到联系方式就与我们联系”
等待的时间总是最难熬
他接到电话那一刻
欣喜得不敢相信是真的
这个效率有点慢的主意
好像打开了古纸的出路
但龙占先并未被眼前的收获满足
在与大理的茶叶商家签订合约时
闲谈中打听到他们将纸卖到了昆明
他又奋不顾身直接跑到去昆明卖纸
中国衡量纸的好坏
其实是以接近绢帛的
丝滑和柔顺作为标准的
相对于工业纸的硬挺
柔润的古纸其实更接近
东方的审美和使用需求
如今
国内不止龙上寨在制作古纸
但很多都已沦为表演性的技艺
龙上寨流传着一句话
叫做“纸寿千年”
沿用古法造出的纸张
寿命比工业纸长出10倍以上
为了做出理想中的腾纸
龙占先独自琢磨改良造纸术
制作腾纸的原料
是一种叫做“滇结香”的植物皮
只在云南生长
清明前后
村户会上山砍构
砍下的树枝
剥去外皮,剔除树干
夹在中间的那一层是做纸最好的原料
春天
老人小孩齐聚在河边
一起踹构皮
老人把小孩踹过的构皮
又重新踹一次
踹到构皮出清水……
像上面来的清水一样
大人小孩
在接近零度的河水里双手揉搓
双脚踩踏
反复数遍以去除杂质
然而这还只是造纸的开始
接着就是考验造纸人技术的煮构环节
温度过低煮不到位
温度过高则会破坏纤维
哪怕是老手也需要时刻紧盯
随时增减柴火
经过一整天的高温蒸煮
纤维的紧实状态松懈下来
就可以捡构打浆了
为了保证纤维的纯净
煮好的构皮纤维
还需要经过一轮手工挑拣
村里的阿婆一天
也只能完成5斤左右的量
1440下的捶打
需要两个人密切配合
跟着一上一下捶打的节奏
将构皮中的果胶和杂质分离出来
三桠皮的纤维经过千万遍的捶打
呈现出如同绸缎般的丝光质感
捶打后
纤维失去了果胶的黏合
相互独立
将其倒入清水快速搅拌
直到混合均匀
高黎贡山下的构皮纤维坚韧细腻
做出的腾纸遇墨不晕染
这是龙上寨出好纸的天然基础
而在百年古法之中改进工艺提高效率
则是龙占先积极探索的方向
用竹帘抄起浮游的纤维
使它们交织成纸张的雏形
这个过程叫抄纸
抄纸人需要在一推一拽之间
保持快速与均匀
这一步最为考验功力
稍不注意,纤维便会纠结成团
传统就是女人抄,要掌握纸的厚薄
造纸的每一道工序都是在水里面做
如果你不细心,原料跟水走了
100斤构皮造500斤纸
这边走一点
那边流失一点
300 张都造不到
抄好的纸堆叠起来
需要将多余的水分榨出
传统做法是用笨重的木块和大石
龙占先则从修车的千斤顶得到启发
把这一工具带到榨纸工序中
大大节省了时间和力气
纸张的干燥工序称为背纸
龙占先用蒸汽取代了柴火烘烤
这一改动,提高了成品率
也让背出的纸张更加平整光滑
从蒸汽板上揭下的纸张光滑如丝
宣告了一张腾纸的最后成型
与此同时
龙占先又是个带点
理想主义的”文艺老年”
他知道,古纸不会死
但它需要新的面貌
一次偶然的机会
龙占先去安徽考察
看到了当地的花纸
萌生了用自己家乡的油菜花做纸的念头
油菜花的花瓣柔软
放在纸张当中不影响质感
成为了当地具有代表性的纸样
北京的书画家们
也不断给他反馈意见
他在听取书画界专业人士的诉求
在原有工艺中加入
一种败马草(学名紫茎泽兰)
这样做出来的纸既保留了绵软柔韧的优点
又表现出不同颗粒状
凸起类似雪花点点的质感
深受北京和上海书画界人士的喜爱
2005年
从事古纸研究的学者龙文来当地考察
他发现
只在日本和纸中出现的造纸原料
原来一直在这个小村庄默默传承着
这是第一次
龙上寨的腾纸在学术界有了自己的地位
一个边陲村庄的挣扎
终于吸引到了千里之外的关注
当年的古纸考察员龙文回到了龙上寨
与他同行的
还有一群关注村落文化的年轻力量
他们联手龙占先和村民
建起了古纸博物馆
在这栋现代化建筑里
腾纸不再孤军奋战
这个博物馆所在地原本是
村里仅有的一块公共坡地
被称为宗祠坡
特殊时期祠堂被破坏
时任村支书的龙占先拍了板
龙占先说:
“最开始只是想建一个
普通的木质平房”
后来设计师华黎免费负责设计
而负责建设的都是
当地盖过自己房子的村里人
而龙占先本人
则负责建筑材料的采购和现场统筹
为了建博物馆把之前卖纸的钱都用光了
尽管如此
但看到古纸博物馆建成
所有的辛苦与金钱也不值一提了
博物馆由六个形状各异的
展厅和中心庭院组成整体像是微缩村庄
每个建筑单体都延续了
当地村落房屋的特点
使博物馆与村落融在一起
形成一个村落博物馆
每个参观者都可以去
各家观看造纸工艺
因为在这里
每家都是自然的高黎贡纸生产作坊
在优美的田园风景与功能性
展厅之间自由转换
让参观者深刻体会到
造纸、环境、建筑之间的紧密关系
造纸曾经是文明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发明
今天,我们正在见证
这种载体慢慢走向衰亡
身处闭塞的小山村
龙占先仍然希望与时代同步
他坚信,不论时代如何
古纸仍然能适应人们常用的需求
“古法造纸不是凭热情就能过去做的
古法造纸是他们的生活
他们需要古法造纸来养活他们”
从坚守古法到不断寻求改变
为的是让腾纸重回市场
让龙占先在意的
始终都不是手艺的传承问题
而是拥有这门手艺的人
能否靠着这门手艺更好的生活
《了不起的匠人》第二季第六集
腾纸大神的求生路
5月23日优酷播出
▼
香囊又名香袋
是古代汉族妇女
创造的一种民间工艺品
穿越千年
古纸与香囊相结合散发出新的活力
长按扫描二维码购买
端午好礼:古纸香囊
▼
▼点击“阅读原文”,更多惊喜与你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