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雨季的红色印记
雨季的腾冲似乎比平时多出了很多惊喜,果园里杨梅紫了、蓝莓熟了、葡萄甜了;荷塘里莲花以不同的姿势争奇斗艳、引诱路人;山林里,各种野生菌奋力冲出土壤的束缚,悄悄探出了头颅……
一切都在静静的上演着,这般美好!
酷爱美食的我自然把关注点落在了吃上,从果园吃到山林,由水果转为山珍,而当下的时节,野生菌就是名副其实的山珍。
儿时的记忆里,每逢雨季来临,村子背后的山林中就时不时的冒出许多知名的、不知名的野生菌,有的能吃,有的仅供观赏。那时的我们总是成群结伴的背起小竹篮,以捡柴的名义飞窜到山林间,找寻各种能吃的野生菌。由于经验不足,我们能找到或确定能吃的野生菌也就是大红菌(有时还会误捡辣红菌,是一种不能吃但与大红菌极其相似的野生菌)、奶浆菌、刷帚菌、一窝鸡这些常见的野生菌(野生菌的名称因各地叫法不同而不同)。
但在爸妈这一辈的竹篮里,就会多出许多种我们叫不出名的野生菌。遇到这种情形,往往会出现这样一幕:一群人齐齐围到篮子周围,拿起这个或那个迫不及待的问着“这是什么,这也能吃啊?这又是什么,我也见过啊,不知道能吃啊,被我一脚踩碎了”……
到了晚上,经过白天的努力后,一桌以不同烹饪方式呈现的美味菌子宴也便如约而至。一家人围在桌子旁七嘴八舌的谈论着这一朵菌子是在哪找的,那一朵又是怎样经过千辛万苦从土里翻出来的,就这样美美的谈着吃着,往往忘了肚皮早已不能容纳哪怕再多一口的饭菜。
长大后,因各种原因离家在外的我们与家里的那一餐菌子宴也渐行渐远,但每逢这个时节,心中总少不了挂念。前两天,听说我要回家,父亲特意带病上山找了一趟菌子,由此我也便邂逅了今年的第一餐菌子宴。之后想想,这难道只是一餐简单的菌子宴吗,我所喝下的每一口汤、咀嚼的每一口野生菌不都满载父亲那伟大却不轻易言说的爱?
那日看到父亲小竹篮里的大红菌,忽然勾起了我很多的感想:前几年,山里的野生菌很多,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多,大红菌成为了热销菌种。由于价格不错,村里的人便到山上去找大红菌出售。一般情况下,未开放的小骨朵价钱要高一些,因此,很多人都舍不得把它吃掉,餐桌上看到的大多都是展开了的大红菌。
记忆中,父亲的竹篮里都是满满一篮的大红菌,如今却只有零零散散甚至千疮百孔的几朵孤寂的躺在篮底的厥叶上(为了保护菌子不被磕碎,人们通常会扯一些厥叶之类的东西隔在外层。)要说父亲,可是村里找菌子最厉害的人了,不该如此啊!之后才知近年来,由于天气、人为等各种原因,野生菌越来越少了,也就意味着今后这美味的菌子宴怕是很难再享受了,想到这,心中不免泛起一丝凉意。
细细的打量这些雨后刚捡来的大红菌,光滑湿漉的表面像是在跟我炫耀它们是如何的新鲜。是啊,这才是印象中本该有的野生菌的模样,才是腾冲关于雨季野生菌的写照,才是家的印记……
文:谢晓燕
图:综合
编辑:常梦菟
审核:赵黎敏
往期精选回顾
腾冲云烽文化传播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