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工艺|百年腾冲油纸伞,中国式的浪漫与柔情

2017-10-14 腾冲旅游微官网




很多人对油纸伞的第一认识,是从戴望舒的《雨巷》中知道的。戴望舒笔下的油纸伞,和丁香姑娘一样,带着幽怨、惆怅又迷茫的气质,以至于在当下的影视及摄影作品中,伴着油纸伞出现的多是水乡、小巷,还有身着旗袍的姑娘,油纸伞成了文艺、浪漫的标签。


▲她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默默踟躇着,冷漠、凄清,又惆怅。——《雨巷》


▲荥阳纸伞工艺精湛,色彩鲜艳。


云南腾冲固东镇荥阳村是中国著名的油纸伞之乡,制作纸伞的历史已近300年。荥阳纸伞的制作工艺极为精湛,花型美观,色彩鲜艳,油色光亮,产品一度远销滇西各地甚至邻邦缅甸。


             

▲《白蛇传》里,一把油纸伞让许仙与白娘子结下姻缘。


撑开一把油纸伞,许多美丽的传说浮现在眼前。《白蛇传》中,许仙与白娘子在西湖断桥以伞为媒,同伞风雨,结下千古奇缘;《天仙配》中董永以油纸伞为信物,痴情寻找七仙女,留下千年的爱情颂歌;乃至宁采臣和聂小倩,一把轻曼油纸伞都在暗自扮演着月老,牵系着姻缘……因此,油纸伞也被戏谑为“撩妹神器”。


▲中国传统婚礼上,新娘出嫁下轿时,喜娘会用红色油纸伞遮着新娘以作避邪。


在中国传统婚礼上,油纸伞还是不可或缺的物品。“油纸”与“有子”谐音,有“早生贵子”之意,“伞”字的繁体字是“傘”,字中由多个人字组成,以伞送女出嫁,取其“多子多孙”的吉意。


        

腾冲荥阳村,是一个仅有100多户人家的古老村落。油纸伞的制作工艺从中原传入至今,已延续了近三百年的历史,传承了十余代人。村里人过去几乎家家都做伞,制作的油纸伞工艺精细,轻巧耐用,盛名远扬。


▲郑映海老人12岁开始做伞,已经做了70多年。


90岁的郑映海老人是荥阳纸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小时候,家里十五六个人都在一起做伞,村子周边是每隔七天赶一次集……”老人回忆,每次赶集前,家里人都是加班加点赶制油纸伞。力争在七天之内做出100把小伞和五六把半径达四五尺的大伞来。到了赶集日,大家便把油纸伞装到马垛子上,驮着到腾冲城里叫卖。


▲郑映海老人以会做直径3米的巨星纸伞著称。


保山、瑞丽,甚至来自缅甸密支那的客人,都会来村里或赶集时的腾冲县城,购买荥阳村的油纸伞。郑映海记得,家里伞生意最好的时候是上个世纪40年代,从保山来了一批商人,向他家订了3600把伞,家里人为赶工期,天天熬夜到凌晨两三点。最终,对方牵了16匹马来,每匹马驮200把伞,才把大批的伞运走。




今天的制作油纸伞技术,和三个世纪前几乎没有任何差别。荥阳村的油纸伞用料多取自地方。撑骨、长骨、伞把用的是当地的苦竹,材料较好,在太阳暴晒的情况下不容易破裂;伞兜子、伞头、套把用的是当地的杉树;油纸则是买自界头,40元一刀,一刀有100张,每8张纸做一把大伞,每7张纸做一把小伞。


▲郑映海正在制作油纸伞的伞骨。



▲郑映海在伞骨上打出一个个均匀规范的孔。


▲尽管已经上了年纪,郑映海却能够稳稳地在油纸伞上设计出独特的图案。


在经过砍树、锯木、钻孔、上线、开齿、上撑骨、穿兜子、穿长骨、穿腰线、穿正线、裱纸、放伞头、画图案、上油、套把等复杂的环节之后,一把油纸伞基本做成。郑映海老人说,如果把做油纸伞的每一道工序都细细划分的话,最起码有一百道工序。描绘上色后,油纸伞才真正被赋予灵魂。


  


随着生产经济的发展,工业产品渐渐取代了传统工艺,如今荥阳村仅剩五六个艺人在制作油纸伞,其中三人已经年逾古稀。当地人把这门手艺叫做“老人活路”, 因为手工制作油纸伞耗时长、价格低、劳动强度低,年轻人每天打工的收入远高于此。只有干不动农活的老人,只有老人闲着无事,做几把来卖卖,现在儿孙都不大乐意接手。尽管荥阳纸伞的制作技艺已经被列入“腾冲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手工艺的水准的维持和香火传承,依旧脆弱艰难。


▲在腾冲辉煌了两个多世纪的油纸伞,退出了日用品的舞台。


在尼龙钢架伞的时代,荥阳纸伞成了中国传统手艺时代的“历史产品”,退出了日用品的舞台。然而,“青石雨巷,尼龙伞下”,不是人们想象中的浪漫美景。


转自——净土腾冲

编辑:常梦菟

审核:赵黎敏


投稿邮箱:tclywgw@163.com

电话:15087537965



往期精选回顾

腾冲市2017年国庆中秋假日旅游市场平稳有序

遇见腾冲,触摸历史

甄美·六巢——吾心安处即是家

腾冲五合梯田:你将秋天染成了画



腾冲云烽文化传播技术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