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九十周年馆庆系列文集|杨发熹:咸新社的创建及其历史功绩

杨发熹 腾冲文旅 2022-07-24


值和顺图书馆90周年庆典之际,为展现先贤们文化启智的远见卓识和海外侨胞革故鼎新的前卫意识,我们历经半年时间向国内学者、海外侨胞、本地乡贤征集文稿,出版了《侨乡文化记忆——云南腾冲和顺图书馆建馆九十周年纪念集》。在书籍的编辑过程中,我们对部分稿件做了适当的删节,有的则是由作者本人进行了修改。由于时间仓促,难免有不周全之处,诚望大家批评、指正。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本纪念文集凝聚了众多编纂人员的心血,从编辑到出版都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和热心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和顺图书馆馆长   寸宇



咸新社的创建及其历史功绩

◎ 杨发熹


寸树声 ( 一排左一)、寸嗣徽、张德和等参加和顺“咸新社”成立十三周年(1918 年春)合影


在过去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古代中国长期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而蒸汽机的发明引发了欧洲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使资产阶级创造了最多最大的生产力。但在东方的满洲贵族不仅正忙于照搬腐朽的封建政治经济制度,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就在欧洲有识人士热衷于向欧洲搬回中国的科学技术和精神文明时,爱新觉罗皇族却忙着大兴“文字狱”,从文人学士的身躯上搬下许许多多能够思考的头颅。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被僵死的封建专制所窒息,文明在中国停滞了,在西方却风动浪涌。中国的落后注定了挨打的命运!因为资本主义本身并不是文质彬彬的君子。


自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强盗先从我国的海疆打开了侵略的大门,而 90 年后的卢沟桥事变,则是在我们的心脏里动手。在中国屈辱的百年历史中,几乎所有帝国主义国家不分大小都打过我们,其中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在近代共有 5 次,没有一次不是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从《南京条约》开始,帝国主义与历届政府订立的不平等条约,多达一千多个。主权沦丧,领土被分割,辛亥革命前的巨额赔款高达 19.53 亿银元,使得中国社会动乱,民不聊生,灾难无穷。急剧变革中国社会、以救亡图存的革命运动,如排山倒海的惊涛骇浪,激荡着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和顺人民去海外发展的历史悠久,人数众多,经济文化发达,能洞察天下风云,对推动社会前进的每一次变革,不但极其敏感,而且善于主动地去迎接和参与。康梁的戊戌变法虽然由于不敢触动封建制度而失败了,但和顺人民学习新知识、研究新学问,变革社会、使之前进的斗争却方兴未艾。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光绪癸卯科举人、丁未科会考贡士张砺(1883-1959)先生(原名德洋、字盈川,号虚谷,又号洞一山人、洞一子),深感变革图强为当务之急,应从乡村革新变法入手,而推向县、省、全国去,方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正道。便与乡中父老绅耆计议,将全乡七、八处庙宇的香租田粮收集起来为基金,统一筹办乡间的公益事业,使文教经济向前发展,而得到大家的赞许支持。他首先将力所能及的中天寺、三元宫的香租和文会会务租谷等三处的田粮文约纸契汇集到手,每年得租谷共计二千余箩,于是成立“咸新社”。


这是和顺人民于清末最早在边地创建的革新社会的社团组织,也是腾冲新潮的先声。对此,腾冲五属联合中学校学监李景山先生门生寸时桢,于民国十六年夏四月晦日在其顿首敬撰的景山先生《行述》中写道:“清末停科举,改学校,全国维新风声殆遍,独腾冲地居边徼,黑暗异常。乙巳(1905年),盈川先生首倡咸新社,推先生为社长。入社者百余人,每来复日聚乡人士于社而谈论国事乡事,谋所以兴革之课,文艺每周一文六记,轮环批阅,一时文风丕变,思想一新。”如李仁杰先生于乙巳(1905) 年所写《启慈氏咸新社讲草》,文中愤慨“中国之弱,至今日而极矣;外洋之侮,至今日而极矣!忽焉而割台湾、割辽东……忽焉而割九龙、割广州湾”,指斥“武帝之不尽用其才,而且杀戮随之”,呼吁“变革”、“变法”;提出“为滇省谋者须注重矿务实业”,“收回滇缅铁路等铁路权”,“救国先宜破格用人才”。真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全乡充满着新的前进气象。


 对创立咸新社的史料,还有尹梓鉴先生《和顺图书馆成立之始末》中有记述:“甲辰,余设教仰江,识闽教员陈绍宗君(名祖荣,廪生)于福州公校。彼以新教法授课,心善之。乙巳春旋梓,尝与张君虚谷、春樵贤昆玉谈,并示其课式,亦以为良。乃相约乡人士,组织咸新社,改良风俗,提倡教育。每午后曾聚文昌宫东楼演讲。余以衣食计,冬复走缅。翌年,张氏清河学堂始从事新教授;未几普遍腾冲,此为新学之滥觞。咸新社同人并捐资购书,欲使裨益于后学,则图书馆之倡办,实胚于此。”

 

 当时,咸新社以汉景殿为社址,即今日和顺图书馆所在地,购置了大量新知识、新科学图籍,包括有赫胥黎著、严复译的《天演论》,邹容的《革命军》,以及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世钟》等书。组织社员阅读、研究,在社内讨论国事、乡事,并常于午后在文宫东讲堂演讲,谋求兴废改革的举措。从种种意义上不能不说咸新社是和顺图书馆的前奏,而且咸新社最认真严肃而又最切合实际的读书风气是后人无法比拟的。所以,寸仲猷先生在《图书馆的前车——咸新社》中说:“咸新社成立于二十余年前,顾名思义,该社实为吾乡新社团组织的先锋。成立之初,广购图书以资乡人之阅览,又于每星期日演讲一次,作新文化之宣传,固吾腾新潮流之第一声也。”


民国十三年三月和顺青年会成立大会摄于咸新社公所


咸新社对发展教育曾有设想规划,不但要办新学,设高小,今后还要办中学、办大学、选派留学生外出学习。盈川先生曾从广东购来时新步枪数十支、拉簧(扩胸器)二十套,皮球若干个,作为体育训练之用,先在清河义学堂试用。所以寸时桢先生在《行述》中又说:“丙午(1906年),盈川先生倡新学于清河,不五月,先生毅然从之,更不数年,而乡高小成立。”景山先生为和顺两等小学校长。他以嵌名(嵌字)的修辞手法和并头格的方式,将“高、小”二字分别嵌于上、下联的句首,写出“高必自卑,合德智体而并育;小能见大,通天地人者为儒”的联语,作为校训:要登上高处, 必须从低处起步,把德、智、体结合起来全面发展,缺一不可;从细枝末节可以窥视整体全局,只有通晓天文地理、古今往来者才可称学者,成为通才。


高小成立后,华侨领袖、商界巨擎、咸新社的支持者、革新社会的推动者寸尊福出资在家中办女学,后又迁于寸氏宗祠,命名为明德女子学校。这是腾冲有史以来的第一所女校。校长由景山先生兼任,李仁杰、寸时桢、尹曰培等为老师。接着开展解放妇女的天足运动, 先由女校的学生扯去裹脚布,不再缠足受苦, 为推动全乡的天足运动做出了示范。而对这一切,景山先生都是以极大的反封建勇气,带头先把自己的女儿、侄女送进学校,并对她们首先扯去裹脚布,实行天足的。


 根据乡中亲友生平履历推算,乡高小的成立早为 1906 年,迟为 1907 年,女学的创办早为 1907 年迟为 1908 年。和顺两等小学堂成立后,1912 年,赵藩从昆来腾,校长景山先生请伊为“和顺两等小学堂”题书校牌大匾,并请赐书自己撰写的校训联语为校门楹联,成为教育方针。

 

在建设家乡经济方面,一是倡办工业,成立和顺公司。从日本购来半自动织布、织毛巾的机器20 余台,生产“公司布”、“和顺毛巾”,效高、质佳。后又添织袜子,缩衣的机器,开办指导妇女手织毛线技术,刺绣花卉鸟兽等技巧的工艺班,以增加家庭收入。二是发展农业,成立水利处,由张成勋负责组织开挖分别从巷脚和下庄通往魁阁脚的水沟三条灌溉农田,惟下庄至魁阁脚的沟道,因地段漏水未成功,又于和顺坝大盈江下游架设水车一二十部来解决灌溉问题。咸新社还劝导乡人农户种小春种豆麦,增加粮食收入,山上要护林造林、种植松杉香果等树,解决柴荒问题。

 

在维持社会治安方面,创办了“团练局”,有干员25 人,都穿制服,委任局长,第一任局长姓尹,第二任局长寸品龙。团练局每天都要按时操练、站岗,维持秩序,各村巷均设小岗房一间,做日夜站岗之用。


数年之后,由于人心不齐,自私狭隘作怪,土神庙、三官殿、元龙阁、观音寺、关庙等庙宇的香租未按原议交齐统一使用,经费入不敷出,团练局的工资亦不能得到保障,加上不良之徒的阴私破坏,日益严重的困局无法再苦撑下去,咸新社改革社会的活动便逐步停顿下来。

 

过去的中国农村之所以贫穷落后,是因为任何公共事业,都必须自筹经费来兴办,无能筹资兴办地方事业,则长期落后贫穷。当时咸新社筹资除收集香租田粮外,还有其他一些门路,也是荆棘遍地,实为不易。如过去的小团坡是荒凉的坟地,曾由寸尊福以寸姓出面将空地作为地基出售,以筹学校经费,而遭到尹姓族人的抵制。但学校经费不解决不行,便遭到河西、明朗、和顺、北练等各地尹姓族人尹乃宪 、尹乃汤等的联名诉讼:“今寸姓寸尊福等,冷灰复燃,明谋不获,遂串众劣绅张德洋等数人,将敝族小团坡祖茔送入和顺公众,作为学堂经费,明以学堂为名,实存自私自利之心……禀请师长批示……”于民国元年年初把诉状递到带队西上,专事解决腾越辛亥起义后诸多问题的李根源手上。经过两次反复,李根源批示:“仰候札饬腾冲府暨自治公所,选派公正员绅,前往该练同该处绅耆及尹姓族人,勘明小团坡山地,所有尹姓坟冢,每冢四面均留隙地二丈,在四至栽立界桩,以杜侵占践踏,桩外隙地,即会同变价,分作三成,以一成给尹姓作为该族办学之费;以一成给和顺作为该乡小学经费;以一成提归府城自治公所,作为地方学务经费。如此划分剖析,庶可以免争执,而断葛藤。民国元年三月三十日知会”于此可知咸新社的改革,每一步都要迎难而上。


尽管如此,和顺两等小学堂、清河义学堂、和顺明德女子学校都能坚持巩固下来。新学、女校的创办和解放妇女的天足运动,不仅在腾冲是开先河之举,而且在全国也是与当时经济、文化、交通比较发达的京、津、沪、穗、汉、渝等大城市首先在全国创办新学女校,开展天足运动一样,大体是同步进行的, 已确实了不起。

 

对和顺两等小学堂学生进入腾冲五属联合中学深造者,景山先生都要求他们毕业后先回乡为桑梓服务,教书二、三年后,再从事其他工作。绝大多数学生都能遵行。这对尊师重教、培养人才作用很大。他们中有李清园、寸晓帆、李文龙、张月洲、刘荫堂、赵国桢、李耀北、寸佩玖、李泽春、李沛春、李襄臣、刘子仪、李鸿春等,而张德和、寸仲猷、寸树声、张德仁等则是大理云南省第二中学毕业后,最先回乡教书的。教育上的变革,加之景山先生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是本乡教育界的泰斗,能抓住教学中的要害,坚持向学生讲授中国古代经典诗文,并让学生读诵,为地方造就了一大批德才兼备、功底深厚的人才,为和顺崇新会的创建、发展,准备了综合素质较高且源源不断的人才队伍。非但如此,还能在民国初年为和顺乃至城关培养出了最早的一批女知识分子。如谢兰芳、尹清英、寸时英、寸时经、张毓兰、李鸣春、李和春、李淑贞、寸含琴、张艳琴、张桂香,还有县城来和顺寄读的刘绍云、杜荫蕃等。这也是腾冲有史以来的第一代女学生和第一代女知识分子。

 

咸新社改良社会,建设家乡的理论宣传和社会实践,已在和顺人民心中扎下了根子,两等小学堂和女校又培养出了一批批人才,有一部分还到外地深造,如寸树声、张德辉、李致卿、李曰塽、李曰基、张毓兰等则出国到日本留学。继续革故鼎新,使家乡达于现代社会化之域,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咸新社和和顺两等小学堂为和顺崇新会的创建做下了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并留下了丰富的经验教训,使崇新会继往开来,创造了家乡的辉煌。崇新会最为世人瞩目的成果在文化教育上,一是创办书报社,又改组为图书馆,二是创办了益群中学。所以,认真说来,和顺图书馆馆史应该从 1905 年创立咸新社算起,而咸新社所不同于和顺图书馆的,它还是一个对社会全面实行改革的组织。


咸新社遗留藏书——《九通》


现在,能对咸新社研究起参考作用的文字资料不多,故对其革新活动不可能有全面了解。而原来购备的大量书籍,由于管理不善, 大多已散失,成为和顺图书馆的前车之鉴,只剩大部头的典籍《九通》一部,全书 2323 卷,996册。是研究我国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的典籍。现在还继续珍藏于和顺图书馆里,装满一大书厨。另一件文物是几经劫难的“咸新社”匾额,在云开日出后的今天,也已悬挂于图书馆内,能与读者、游人见面,供大家瞻仰。这件文物的字体笔意融王、赵而参以钱字,在秀丽中透出雄劲的风骨来,堪称文物珍品。这块匾额的书写还有一个动人的小故事。一日,咸新社社员聚集社内,作为学生的张盈川先生,本来也是书法家,但他要恭请老师、社长题书“咸新社”额留念。当时社内却无大毛笔书写大字,景山先生便找来一块碎布,折叠之后,蘸墨书就。今日观之,百看不厌,字字遒劲有力,而又不露锋芒。


过去对咸新社的史事,难免有些茫然以致于误传,但从仅有的史料可知:创建咸新社的首倡者为张盈川德洋先生,他也是咸新社的主将 ; 而咸新社的社长则是在和顺德高望重的本乡教育界泰斗李景山先生。咸新社既是读书、研讨学问的地方,也是革故鼎新、推动社会前进的组织;它既是和顺图书馆的胚胎,也是腾越边地新潮流的第一声。咸新社的社员百多人都在家乡,活动范围也仅在乡境之内,不像 20 年后创建的崇新会有会员上千人,遍布乡内外、域内外,总会设于缅京曼德勒,聘请李景山先生为和顺崇新会名誉会长;具体执行改革社会,建设家乡的决议。崇新会是咸新社的继往开来者,从会员到领导成员,几乎全是和顺两等小学堂和明德女子学堂的学子。咸新社和和顺两等小学堂为崇新会的创建,培养了人才,确立了不断革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

《和顺崇新会周年特刊》、《和顺乡》、《和顺图书馆十周年纪念刊》、《腾越日报》、《腾冲和顺张氏族谱》等。





来       源: 腾冲市和顺图书馆

文       字:杨发熹

图       片:和顺图书馆

责任编辑:周应庆

审       核:马忠华


tclywb@sina.com

投稿邮箱

采稿预约电话:0875——5139281


猜 你 喜 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