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九十周年馆庆系列文集|和顺,四代人一场持久的爱恋

杨晓东 腾冲文旅 2022-07-24



值和顺图书馆90周年庆典之际,为展现先贤们文化启智的远见卓识和海外侨胞革故鼎新的前卫意识,我们历经半年时间向国内学者、海外侨胞、本地乡贤征集文稿,出版了《侨乡文化记忆——云南腾冲和顺图书馆建馆九十周年纪念集》。在书籍的编辑过程中,我们对部分稿件做了适当的删节,有的则是由作者本人进行了修改。由于时间仓促,难免有不周全之处,诚望大家批评、指正。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本纪念文集凝聚了众多编纂人员的心血,从编辑到出版都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和热心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和顺图书馆馆长   寸宇



和顺,四代人一场持久的爱恋

杨晓东



一座乡村美不美,不仅要看她的建筑,更要看她的“内涵”。而一座乡村拥有什么样的读书人,什么样的图书馆(室),无疑透露着这座乡村的品位。


就是这么一座甜静风雅的乡村,联系着我的家族,展开了一场百年持久的爱恋。


1909年,彭继志调任永昌知府,他由丽江南下,带了《丽江白话报》的主编赵式铭一同到保山,创办《永昌白话报》,每月一期装订成册,发行于军、政、商、学各界,是保山报纸的鼻祖。当时英国驻腾越领事娄斯(C.Archibald W.Rose),正在为英国远征片马收集情报,局势危机。赵式铭在《永昌白话报》发刊词中阐明:英国有随时准备入侵云南的企图,呼吁同胞们觉醒,把富国强兵的措施意义付诸实施。


赵式铭在保山办报期间,收到老师赵藩的来信,告知他有空去腾越走走,那是一片山水钟灵的土地,他还认识一位在日本留学办《云南》杂志的经理,叫李根源。《云南》杂志出刊经费紧缺,1907年赵藩通过重庆祥号代汇至沪,转寄日本同乡会,济《云南》杂志之用。李根源就是腾越本地人。赵式铭从此与腾越结缘,随后认识了李根源,一同在腾越旅行,即兴赋诗,留存于《永昌府文征》百首。赵式铭在游和顺图书馆期间也是衔觞赋诗,享受着指尖扫过书背的愉悦,欣赏线装书的封面装帧,在书香弥漫的图书馆,完成了一趟美妙、惬意的书香之旅。这一切,都令其回味。


赵式铭后来去昆明参加创办《云南日报》,1939年,任云南通志馆馆长,与周钟岳编纂《新纂云南通志》。后人称道赵藩最得意的学生有: 赵式铭、周钟岳、李根源三杰。


赵式铭就是我的大妈赵玲的亲祖父。1944年 10 月,腾冲光复后,急需恢复学校,招聘教师,为战后重建培养人才,我的祖父杨象曾就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受聘腾冲乡校,由大理剑川来到腾冲教书。农忙假期时,他游历腾冲的秀美山水,名胜古迹,人文社会。和顺图书馆一度令他赞赏不已,他时常在窗前,随手取下一本书,悠闲地坐着,享受阅读的快乐。他认为一座乡村的图书馆,之所以吸引人,除了图书馆本身以外,也离不开图书馆里的书男书女们,他十分羡慕他们能够在书的陪伴下快乐地劳作、生活。


1950 年初,杨象曾告老还乡,他的大儿子杨苏又来到腾冲,任中共腾冲县委第二书记。


杨苏原是中共云南地下党、滇西北工委委员,边纵第七支队团政委。临解放前夕,他潜伏在龙陵象达晓东中学,与匡沛兴负责组织地下武装,配合西进部队解放龙陵。1949年12 月,云南和平解放,杨苏负责接受龙陵政权, 担任中共龙陵县工委书记。当时腾冲县情特殊,要团结好侨领,地方文化名人,边疆少数民族土司,急需一位文化水平较高、统战工作经验丰富的领导去协助工作。杨苏被中共保山地委调往腾冲。


杨苏在腾冲工作期间,晚饭后都有散步的习惯,一次他走进国殇墓园,发现有农家小孩在里面放猪。他回县委后给办公室负责人交待,国殇墓园是抗日英灵的栖址,不是放牛放猪的场所,要想办法保护好国殇墓园。


杨苏从小受赵式铭、杨象曾的家教,是个典型的书迷。后来在鹤庆师范,昆明建民中学求学时,也是出名的国文学霸。当他下乡来到和顺图书馆,被眼前的书籍深深吸引。和顺图书馆的守望者向他介绍时,他没有那么一点陌生感,只当是故友重逢,又像是故地重游。和顺人那一点首的微笑,给了他宾至如归的感觉。因为这种微笑,不是训练出来的头牌动作, 而是一种读书人发自内心的问候。


离开和顺的归途中,他在思索着一个问题:腾冲几经战乱,为何和顺图书馆还依旧保存完好?


杨苏在腾冲工作2年后,调任德宏州委宣传部长,深入芒市三台山少数民族村寨体验生活,写出了小说《没有织完的筒裙》,发表在《人民文学》,受到冰心、矛盾、玛拉心夫等前辈的关注,走入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出版有电影文学剧本《景颇姑娘》(八一电影厂拍摄)、《周保钟传》、《艾思奇传》、《青春颂歌》、《藏民飞骑》、《傈僳人家》,其中长篇小说《省委大院》是他70 岁高龄后的力作。获中国民族文学骏马奖, 是中国著名的少数民族作家之一。


杨苏是我父亲的亲大哥,我的大伯后来与赵式铭的孙女赵玲结婚。俩老今年已 92 岁,现在昆明安享晚年。


万里无云的腾冲、和顺,到我这一代还是持久地爱恋着。因书,我一直在复制着自己的图书馆,不停地买书、阅读。时间一长,家里四壁已是书墙,近三万册杂书,另有一套 2003 年购于上海古迹书局的精装《四库全书》,共1500 册,当时购买三十万元,存于九隆名居千里楼客厅。2012 年全家移民新西兰,心里总牵挂着这套书的存放。保山当地院校、图书馆, 也找人示意,期待收藏。我整整思考了 3 年。



2016 年乡党李德云先生告知保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寸时庆先生,我愿捐出《四库全书》给和顺图书馆,请寸宇馆长带人来保山家中整理装箱, 运回和顺图书馆收藏。


事后,有朋友问我:为何选择和顺图书馆?我顺答:我是华侨,捐给侨乡不是也挺合适吗?


我的家族与山那边的读书人、图书馆的情缘已是百年四代,为什么文脉不断,缠绵缱倦。我站在和顺风雨亭边,想着过往的岁月, 一座乡村她有自己的方向,她的方向就是全村的人流走向,和顺乡村民的人流走向是图书馆,最终就是历史的走向。



附作者:

杨晓东,白族,新西兰华侨,腾冲和顺荣誉居民,保山市侨联副主席,云南省侨联常委,知名作家,著有《保山美食风情》,《保山香料风情》,《腾越往事》,《天堂鸟》,《天那边的路》,《腾越的领事们》等。






来       源: 腾冲市和顺图书馆

文       字:杨晓东

责任编辑:周应庆

审       核:马忠华


tclywb@sina.com

投稿邮箱

采稿预约电话:0875——5139281


猜 你 喜 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