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史上第一智囊死得窝囊

2014-12-03 二说

猛戳题目下方二说,一键关注


崔浩是谁?

古往今来,聪明人很多,但称得上智囊的不多,张良、诸葛亮、王猛几位而已,而真正当得起史上第一智囊称号的是北魏的崔浩。
智囊已经是很高的赞美,崔浩号称第一智囊有何能耐?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的另一个版本出自老三篇,“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是从天下掉下来的吗?”意思都是一个,实践出真知!
崔浩不信这个邪,他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生,只迷信书本,偏偏还很有效。

当时北魏准备进攻北方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凉,但是多年战乱之后,没人了解北凉重镇姑臧和首都统万的情况,于是曾经12次出使北凉的尚书李顺成了权威。李顺爱书,有才,但操守很差,受了北凉的贿赂,一口咬定姑臧方圆百里寸草不生,而揭破他谎言的居然是一次也没去过姑臧的崔浩。崔浩的依据是《汉书•地理志》,那里面说凉州畜产丰富,崔浩由此推理,第一:没有水草,哪来牲畜?第二:谁说凉州寸草不生,一定别有用心。李顺马上哑口无言。
后来,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亲征北凉,看到统万城外水草丰茂,牛羊遍地,对崔浩大为佩服,北魏大军粮草充足,士气高涨,统万坚城一鼓而克。身在帷幄,天下尽在掌中,什么叫智囊?这就是智囊!

聪明反被聪明误!

崔浩是聪明人,但也有聪明人的通病,一是太过张扬,二是树敌太多。
崔浩杂学很多,诸子百家,无一不通,尤其偏好道家,走的是张良的路子,他的仕途很顺,在道武、明元、太武三朝都受重视,是名符其实的三朝元老。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而崔浩似乎天生就让人嫉妒,据说他的面貌姣好如妇人,说白了就是奶油小生,北魏的鲜卑人肤色白晳,但也比不过他;崔浩的IQ极高,幼时就有神童之称,成年之后更是有如半仙;清河崔氏一向是高门大族,家世清贵,可以比肩江南的王、谢,崔浩自己位高权重,深受皇帝敬重。这样一个人物,想不让人嫉妒都难。
当然,崔浩的人缘并不太好,恃才傲物,再加上快人快语的性格,往往一开口就把别人批得体无完肤,无地自容,这是聪明人的通病。
几十年里,崔浩依仗皇帝宠信,把能得罪的人全得罪完了,其中有些得罪了也无妨,还有一些是绝对不能得罪的,这其中包括手握大权的鲜卑贵戚。
崔浩第一次得罪这些勋贵是在刘裕灭亡后秦这件事上。
公元四一六年,东晋的太尉刘裕在灭了南燕之后,矛头直指割据关中的后秦,刘裕是北府名将,打仗很有一套,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后秦这回八成要挂。刘裕的主力兵分五路,由河南西行入陕,他最怕的是北魏切断粮道,因此外交上作了努力,要修好于北魏,这是文的一手,当然军事上也作了准备。
北魏的态度很矛盾,很多人既不信刘裕能灭了后秦,又想跟这个北府兵名将较量一下,明元帝拓跋嗣也倾向这个意见,所以派了司徒长孙嵩带领10万人马驻扎黄河北岸,表面上隔岸观火,其实是趁火打劫。
在拓跋嗣看来,后秦在潼关驻有重兵,刘裕只靠水军很难攻破,加上晋军的粮草全靠水运,一旦后援不继,岂不全军覆没?北魏正好坐收渔利。这是一般人的逻辑,崔浩却不这么看,他洋洋洒洒地说了一通道理,把拓跋嗣驳得体无完肤,一向长于记事的《资治通鉴》全文记载了这段话,确实精彩。
崔浩的话大致有三层意思,首先是一个判断:刘裕一定消灭后秦,为什么呢?后秦主少国疑,内乱不断,刘裕兵精将勇,没有不胜的道理。
其次,对刘裕的才能作了评价,白手起家,扫平群雄,比后燕的开国皇帝慕容垂还厉害,但此人不是忠臣,立功回去一定篡夺晋室的江山。
对拓跋嗣趁火打劫的想法,崔浩也作了分析,长孙嵩是行政人才,决非刘裕的对手,不如放刘裕西行入关,后秦灭亡,刘裕没时间巩固,一定便宜了夏国的赫连勃勃,这人残暴害民,毫无信义,我们那时再收拾他,易如反掌。
后来的历史完全印证了崔半仙的推理,据说拓跋嗣也很高兴,还赏了美酒和精盐给他,其实这都是表面文章,从长远看崔浩已经闯了大祸。
首先,吹嘘刘裕犯了大忌,刘裕北伐,目标虽是后秦,但北方各少数民族政权都有唇亡齿寒之感,北凉的沮渠蒙逊甚至杀了一个汉人小官,只因为那人面露欣喜之色。崔浩不了解这种心理状态,说什么刘裕兵精将勇,鲜卑人听起来肯定挂味。
再者,崔浩认为刘裕强于慕容垂,原因居然是刘裕不靠祖上的余荫,殊不如拓跋嗣也是皇子出身,岂不与慕容垂一样,成了只靠出身的无能之辈。
最后,崔浩说长孙嵩是行政人才,没有疆场决胜的能力,这也是得罪人的,长孙嵩比崔浩的资格还老,南征北战,都有功劳,道武帝拓跋珪的时候已经做到司徒,受封南平公爵,在北魏是炙手可热的人物。崔浩以前只得罪过太史令一类的小官,这是第一次开罪于亲贵,虽然仗着皇帝撑腰,长孙嵩无可奈何,但祸根算是种下了。

酒糟鼻子惹祸

崔浩喜好神仙之术,当然与佛教为敌,佛教徒最痛心的“三武之祸”,其中一武就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而他之所以灭佛,全是崔浩鼓动的结果。即便是南北朝最著名的道士之一寇谦之也认为杀僧太多,有违天和,但崔浩根本不听。
那是北魏最强盛的时代,公元四二七年,把割据关中的夏国打残,公元四二九年,大败北方劲敌柔然,公元四三一年,击溃了南方刘宋政权的第一次北伐。
大概也是在这个时候,崔浩忽发奇想,以为天下太平,到了偃武修文的时候,开始动手整顿宗谱源流和贵族血统,这让他成为众矢之的、孤家寡人。
两晋南北朝,高门大姓把持着整个官僚体系,不问才能,只凭出身,因此一个人的家世成了左右仕途的关键,但如何分辨血统,却是个相当复杂的工作,需要专业技能,崔浩是大族出身,又是这方面的专家,所以铁了心要做这事。
可想而知,费力不讨好。唐朝贞观年间,高士廉编撰《氏族志》,把山东崔氏列为第一,而把李氏皇族排在次席,惹得唐太宗大怒。五代后唐时,宰相郭崇韬原是寒微出身,也狠抓这项工作,结果身首异处。
以崔浩的聪明,当然知道风险的存在,只不过是拿皇帝当护身符,而他固执己见另有一层不得已的深意。北魏以武立国,刀把子握在鲜卑人手里,汉族知识分子不受重视,崔浩八成想借着整顿谱系的机会,提升汉人的政治地位。
这当然是崔浩的一厢情愿,鲜卑人正在汉化不假,但这不等于他们会让出权力与汉人分享,崔浩这一招不但失败,而且露出了揽权的狐狸尾巴。
崔浩一向在皇帝面前恭敬谨慎,可他骨子里跟其他汉人一样,轻视鲜卑人,反而把那些传统的汉人世家奉若神明,他这么想想就算了,糟糕的是还说了出来。
当时,北漂的南方贵族王慧龙要娶崔浩的侄女,王氏是江南大族,名满天下,但正因为如此,骗财骗色的冒牌货也很多,崔浩是谱系专家,知道王家人有个遗传基因,世代都是酒糟鼻子,他一看到王慧龙的大鼻子,马上大喊“的确是王氏子弟,真正的贵种”。
崔浩攀亲家,没人管闲事,但他当众大喊贵种,这就犯忌了,因为在北魏,除了鲜卑贵族,没人有资格当贵种?早就怀恨在心的长孙嵩马上告了一状,太武帝拓跋焘大怒,把崔浩叫来臭骂一顿,吓得他脱下帽子叩头认错,才算逃过一劫。
很明显,这时的崔浩已经不自觉得成了汉人知识分子的代言人,也成了鲜卑贵族必须铲除的绊脚石。这是一般人的看法,而太武帝拓跋焘看的更为长远,北魏实现长治久安暂时离不开汉人的合作,东晋灭亡以后,很多不愿屈从刘宋政权的世家大族和知识分子逃到北方,争取这些人的支持对北魏有很大的政治意义,因此尽管来自鲜卑贵族的压力越来越大,只要崔浩不是走得太远,拓跋焘还是有用得着他的地方。
危机的真正爆发源于崔浩得罪了太子,太子是皇位继承人,地位尊贵,任何智力正常的人都不会去得罪太子,但很多聪明人反而会干蠢事。
当年商鞅为了变法不惜得罪当时还是太子的秦惠文王,结果变法成功,最后还是难逃一死。崔浩也一样,我们不知道他是不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反正他压根儿没把太子放在眼里。
某次,拓跨焘带兵南征,留太子拓跋晃监国,崔浩辅佐,崔浩居然抓住机会一次就推荐了数十名汉族文人当州郡长官,拓跋晃相当客气的提醒他:原来的地方长官在任既久,朝廷还没有奖励,现在突然提拔一些毫无经验的白丁,取而代之,恐怕不妥,不如让他们先在地方上实习一下,熟悉政务,将来也能顺利接班。
这话洞察世情,而且在理,更护住了崔浩的面子,没想到崔浩还是大摇其头,他坚持自己的意见,这些人居然如期赴任,史书没有记载太子的反映,但可想而知。
世上没有傻瓜,只有把别人当傻瓜的聪明人,这事是个分水岭,此前的崔浩是智者,此后则只剩刚愎,难怪当时的另一位智囊高允冷冰冰的说,崔浩难免一死。

史笔之诛

秉笔直书,是治史者的责任,这大概只是一个理想,事实上根本做不到,司马迁被下了蚕室,蔡邕死在王允手里,说真话从来都是危险的。
北魏打了多年的仗,不知哪根儿神经搭错,突然想起要修史,而且拓跋焘还特别交待,一定要“务从实录”,换句话说,就是要本着尊重历史的态度,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这事鲜卑人不能胜任,当然交给了崔浩,由他跟太子拓跋晃的老师高允共同主持,崔浩的职务是监秘书事,算是总负责,他也由此走上了不归路。
修史是一件浩繁的文化工程,崔浩的差使多,挂名是主编,实际负责的却是高允,高允的职位是领著作郎,手下有一个创作集体,但那些文人看出修史是进身之阶,纷纷大拍崔浩的马屁,其中闵湛、郗标是个中能手,二人知道崔浩闲暇无事时,注解了《易经》、《论语》等书,马上写了个奏章,宣称崔浩的注疏完全超越了前人,原来的各家注疏应该明令作废,刻印崔浩的新作,同时,应该让崔浩继续完成《礼传》的注疏,这才是学术界的福音。
这个马屁传到崔浩耳中自然大为受用,他马上也举荐闵湛、郗标二人文笔优秀,学术扎实,把他们拉进了国史编辑部,二人得了便宜卖乖,继续大拍马屁,竟然建议崔浩把修好的国史刊刻到石碑上,立于首都闹市街头,如此招遥,前无古人,没想到崔浩居然一口答应,高允听说之后对另一位著作郎宗钦说,崔浩即将大祸临头,我们恐怕也跑不了。
看到这里,各位大概也有点奇怪,这崔浩一副小人得志的样子,谈何聪明啊?其实,崔浩走到这一步,皇帝也是有责任的。
拓跋焘对崔浩言听计从,曾经说:我是个急脾气,有时没有过采纳你的建议,事后都觉得后悔,你是三代老臣,智谋无双,以后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他还特别把崔浩介绍给各少数民族部落的酋长:你们别看这人文弱,但他胸中自有甲兵,我每次出战,都要靠他临机决策,是第一号功臣。
拓跋焘甚至对群臣说:以后军国大计,要先跟崔浩商量,才可实施。他每次到崔浩家里,都是轻车简从,无所顾忌,崔浩直入寝宫,也是毫无阻碍。
皇帝如此宠信,崔浩当然有恃无恐,修史是大事,崔浩自问非己莫属,又有皇帝的支持,所以希望办得漂亮,于是,在天坛东三里处,专门建造了一个展示《国书》和《五经注》的碑林,方圆一百三十步,用工三百万才告完成。
《五经注》比较专业,除了做学问的,几乎无人问津,大家最感兴趣的还是《国书》,那年月天下大乱,北魏的来历压根儿没几个人说得清楚,而崔浩和编辑们遵照拓跋焘的意思,完全秉笔直书,不加修饰,特别是北魏早期的历史,基本上是原汁原味,石碑立在首都最热闹的大街之旁,当然引得路人议论纷纷。
北魏是鲜卑人建立的国家,这个民族早期保留着很多原始风俗,比如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的祖父什翼健,曾经将儿媳收入帐中,并将孙子拓跋珪收为子,翁媳结婚后又生了秦王拓跋觚,拓跋珪自己也曾经娶过老姨。
这在当时稀松平常,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在丈夫呼韩邪单于死后,就曾经嫁给儿子复株累若鞮单于(当然不是王昭君所生),并没有引起什么非议,但这些事情在汉人或是逐渐汉化的鲜卑贵族看来,毕竟是丢脸的,崔浩写写就算了,还要放在大庭广众之中,让人指指点点,未免过分。
于是,鲜卑贵族一批一批的去找拓跋焘告状,众口一词,崔浩假借修史之名,暴露国恶,是别有用心,惹得拔跋焘大怒,掀起一场血海风波。

第一智囊被尿浇死

这起国史案的来龙去脉很清晰,但处理却很蹊跷。崔浩和高允同为主编,前者只是挂名,后者才是实际执行人,但高允人缘好,加上是太子的老师,占了便宜。
太子拓跋晃为高允做保,说他小心谨慎,错误全是崔浩造成,因此拓跋焘召见高允时,有意开脱,只问:国书是不是全由崔浩一人所写?谁知高允老实,给了台阶也不下,答说《太祖记》一篇是著作郎邓渊所写,其余都是自己和崔浩的手笔,崔浩兼的差使多,要说内容,实际还是他写得比崔浩多。拓跋焘大怒:原来你才是主谋,还想活命吗?
太子拓跋晃眼看情况不对,再次帮腔,说高允是因为害怕胡言乱语,没想到高允自己不认帐,仍然坚持是国书主要是自己所写。人生艰难唯一死,拓跋焘看他迂直,倒很欣赏,居然免了他的死罪,作为对直臣的一种鼓励。
崔浩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据说拓跋焘让他和高允当庭对质,崔浩心神惶惑,张口结舌,不能回话,高允则侃侃而谈,条理分明,结果当然不言自明。
不过这事最大的疑点也就在这里,崔浩何许人也,怎么可能在生死关头一言不发?史书说他“惶惑不能对”,更无可能,修史一案,是非曲直,明白无误,崔浩惑于小人之言,刻石于道,当然有欠考虑,但以他的才智,想法自圆其说,并不困难。
有人猜测,崔浩的口舌被人动过手脚,以致不能开口,这有可能,因为写得最多的高允平安无事,刀光剑影却始终罩着崔浩不放,不能不让人起疑。
更有意思的是,原是国史案主角的高允摇身一变成了审判官,拓跋焘让他负责起草处理此案的诏书,要把崔浩和下属一百二十八人全部诛灭五族。高允拖着不写,还说崔浩罪不至死,把拓跋焘气得半死,要不是太子求情,他又要杀高允。
公元四五○年,最后的判决结果还是出来了,崔浩及其同宗者一律族灭,清河崔氏算是连根拔了,连带跟他联姻的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也都一扫而光,至于猛拍崔浩马屁的那些著郎当然讨不了便宜,一个不剩,全被处死。
最倒霉的是宗钦,高允跟他说过修史一事,早晚大祸临头,他偏偏不信,跟其他人大拍崔浩马屁,结果上了刑场,才由衷叹息:高允真是圣人啊!
有人以为高允是忠厚长者,其实他比崔浩更高明的就在于,他揣摩透了皇帝的心思,拓跋焘性情刚猛,果于诛杀,但也重人情,最忌讳的并不是臣下犯错,而是故意欺瞒。辽东公翟黑子是他的宠臣,平时敛财不少,被人告发,翟黑子向高允求救,高允劝他实话实说,承认错误,可惜翟黑子不听,反而巧言狡辩,惹得拓跋焘兴起,当庭把他诛杀。
《国书》主要是高允执笔,这是赖不掉的事实,崔浩顶多负个领导责任,但鲜卑贵族要借这件事搞掉的并不是高允,所以高允假装迂直(或者真的迂直),全盘把责任承担下来,反倒显示了高风亮节,加上太子相助,自然平安无事。
七月五日,是行刑的日子,崔浩被押往城南,路上押解的卫士数十人不知什么原因,也不知是谁的授意,居然轮流往他身上撒尿,据说崔浩当时嗷嗷直叫,行人闻之侧目,就连魏书都说,北魏处死高级官员,从来没有过像崔浩这样的。
崔浩之死,意味着北方世族的政治势力遭受了严重挫折,鲜卑贵族表面上取胜,但自剪羽翼,也是受害者,拓跋焘不久更大为后悔,自己叹息说:崔司徒可惜。
从今天的眼光看,崔浩是聪明,但他有中国文人的两个致命缺点,一是瞧不起人,所以人缘不好,失道寡助也是注定的;二是轻信皇帝的许诺,伴君如伴虎,崔浩却坚信有皇帝的信任就能消灾免祸,他死得可怜,但并不可惜。


关于·《二说》

❶ 回到顶部,点“二说”马上订阅(推荐)

❷ 搜索号码:chongershuo或搜公众号“二说”

➌ 联系电邮:rmb1923@vip.163.com

二说!扯扯闲篇,聊聊科技,侃侃历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