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与警界战友榷:对《人民的名义》不必反应过度

2017-04-06 千钧客 千钧客


丁海峰饰演赵东来

赵东来是公安局局长。为了保护正义的尊严,抱着坚决整治恶势力的决心,在与检察部门的合作中从最初的质疑到之后的通力配合,展现出现代执法机构的反腐决心。


很久没有影视作品能够像《人民的名义》这样受到关注和追捧了,剧中几十位老戏骨飙戏,将剧情演绎的跌宕起伏、直抓人心,刚开播几天收视率、点击率已占据各大排行榜首位,有关热评更是在各媒介平台形成“刷屏”之势。这种热议证明了该剧在浮躁的电视剧市场可谓激荡清流,反应的是人民群众对腐败现象的痛恨,对党中央强力反腐工作的支持。

令人诧异的是,这部在社会上口碑极佳的反腐剧,在警察群体舆论中发生了微妙变化。一些警察自媒体认为剧情中对公安厅长祁同伟、分局长程度的形象塑造损害警察形象,更有少数警察认为影视剧出品人是检察机关,有故意贬损、抹黑警察的嫌疑。于是各种调侃、嘲讽甚至攻击的言论随之而来,《不要以人民的名义抹黑警察》《踩在警察肩膀上的宣传是耍流氓》等莫名其妙的警察自媒体文章热传,一股不满、愤恨的情绪在警察群体中酝酿升温。

 “反腐自黑”的谬论并非新鲜论调,这一论调认为,揪出大批蛀虫、曝出大批案情会抹黑党的形象、影响人民对党的信任。这样的逻辑看似有理,却经不起推敲。普通人都难免生疮患疾,何况一个拥有超过8000万党员的政党?讳疾忌医,藏着捂着,养痈成患,那才会酿成更大危害。反腐决不是“自黑”,而是自省、自新、自强。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重拳打虎拍蝇,一大批腐败官员落入法网,这种勇于“自揭家丑”非但没有损害党的事业,反而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更加坚定的支持和赞誉。

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又必然高于生活。《人民的名义》虚构的是汉东省的反腐斗争,剧情展现的是在省、市党委坚强领导和支持下,反腐斗争取得了艰难的胜利。剧中检察反贪部门象征的是国家权力,而不再是具体狭义的部门。作为一部反腐剧,必然涉及到腐败对象,如果每个行业都持一颗忌讳的玻璃心,反腐宣传将无法持续。况且,剧中还塑造了代表警界正气的公安局长赵东来,与反贪部门配合扳倒了藏匿在省委的“大老虎”。那些认为是检察机关故意贬损警察形象的言论,未免过度敏感,甚至有些狭隘。

回到现实,警界腐败问题不可回避。警察作为公权部门人数最多的群体,同时也是近年来腐败问题相当突出的领域。周永康、李东生、赵黎平、秦玉海、张越、周本顺、武长顺等一批有公安背景的高级领导干部相继落马,市、县级公安局长锒铛入狱时有报道,这些腐败问题对党的事业和警界形象造成了巨大损害,人民群众深恶痛绝。警察群体应有直面批评的勇气和刮骨疗毒的决心,而非成为说不得、写不得、演不得的“特殊群体”。《人民的名义》中涉警情节或许有夸张之处,但也并非都是空穴来风。过渡的“护短”,并不利于警界反腐和警察权威的树立。

此次警察怼《人民的名义》并不意外,这与警察自媒体无序发展也有一定关系。这几年一批警察大V、警察自媒体兴起,在维护警察权益、对冲涉警负面舆论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不可否认也出现了过于强调“本位主义”“一味护短”的情绪化现象。新华社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些警察自媒体在涉警舆情中一味护短,误导群众。只要涉及警察问题,一些警察自媒体便以维护民警权益为名强势发声,甚至制造片面、短视、狭隘的声音,极易在警队内部形成悲观、失望、悲愤等消极情绪。在山西王某某案、北京雷某案、山东于某案中,这种异常现象充分显现。警察自媒体不能成为脱离群众的圈子文化。

2014年香港电影《反贪风暴》上映,这部电影在揭露警界腐败问题上比《人民的名义》尺度更大、更露骨,但香港警察并没有因此而愤怒,相反他们将其作为廉政教育警示片,时刻警醒自己坚守清廉,不要误入歧途。警察自觉捍卫职业荣誉本无可厚非,但发力点需要找准,面对《人民的名义》这样一部极具民意的正能量反腐剧,反应过度容易引起误读,甚至让人反感。警察权威是在担当中形成的,这种担当既包括执法为民,也包括直视自身问题。在此诚恳建议警界战友们,不妨格局大些,换个角度理性对待文学作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