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释迦摩尼遇上达尔文

AmyDL 贝书单 2021-09-19


心理学家研究的心灵是一个不可测的深渊,无法用直观检验它,但它又是人类渴望接近的终极奥义。自西方现代心理学诞生之始,便有学者凭借强烈的个人直觉,试图跳出实证主义科学方法的束缚,将眼光投向古老东方的种种宗教或神秘主义,以期获得诠释心灵的灵感。

 

早在1932年,新精神分析学家卡尔·荣格便开讲“瑜伽心理学”;他提出的人格原型中,“阴影”代表的破坏力与生成力让人很容易联想到印度教的湿婆神。秉持人本主义的埃里希·佛洛姆也曾与日本现代禅学大师铃木大拙合著《禅与心理分析》。1970年代,美国医学专家乔-卡巴·金将脱胎于南传佛教修行法门的正念冥想引入美国,用于治疗焦虑症和抑郁症,目前已成为最受认可的有效疗法之一。


《禅与心理分析》书封
 
2013年,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进化心理学家罗伯特·赖特开始练习这种西方化的冥想。借由这一契机,他的学术眼光也指向东方,尝试从佛陀关于人性、心灵、心智的教诲中汲取资源,并开设了网课《佛教与现代心理学》。2017年,赖特在授课内容的基础上,整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自己冥想练习的体验,写成了《洞见》一书。
 
《洞见》的英文原名为《为什么佛学是真的》),副标题为“关于冥想和觉醒的科学与哲学”),更好地反应了本书的主旨。赖特强调他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证据,为“西方式”的佛学中的核心理念做进一步的实证而非注解。

 进化心理学从达尔文的进化论着手,运用进化生物学的知识及原则去探索心智的设计、结构和运作。其基本观点是,假设人类心智是自然选择的设计成果,是一组处理信息的机器,为了我们的狩猎-采集的祖先应对各种事物而产生。我们的各种机能,比如听、说、恐惧、审美都由神经生理学层面的反应来调节。

 
心智似乎完完全全是以物质为基础的,这种假说如何与佛学的洞见兼容呢?赖特当然明白佛法精密深奥,佛典浩如烟海,在一本畅销书中讨论“般若”“涅槃”的究竟真实义并非其目的,也非其所能。赖特搭建了比较简洁的论证框架,并且尽力不触碰佛学中形而上及宗教精神的部分。他非常谨慎地引用英译巴利文佛典如《大念处经》、《无我相经》等,对原始佛教中的核心理念做了简单的、浅层次的意义的提取,虽然这颇有些“六经注我”的意味。

例如,赖特说,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的心智会自动地不断整合记忆、想法、认知甚至他人的看法,将其认同为“自我(Self)”。这个“自我“是我们内心宇宙的绝对主宰。这个认同的构建是自然选择设计的机制,但”自我“ 并非一成不变,也非可控。实验表明,人类的左脑其实在一刻不停地编造关于“自我”的故事,而我们对此毫无察觉。我们有意识的“自我”会相信关于自己深层次动机的不真实的故事;有意识的“自我”也会过度估计“自己“对行为的影响。更有甚者,根据心灵模块性假说,我们的心智进化出了几个功能单元模块,轮岗工作,根本不存在一个主宰。
 
赖特发现,2000多年前,释迦摩尼也提出了类似的见解——“诸法无我”。“我”是由无恒定的色(形质)、受(感觉)、想(观念)、行(行动)、识(意识)聚合而成的,所以并没有一个“我”。比如释迦摩尼在《无我相经》中讲到:如果你认为身体是“我”,那“我”为何控制不了身体的病痛?依照此义,赖特得出结论——进化心理学假说可以证实佛学的理论。但其实加以深究的话,赖特进化心理学上的“无我”解释的脑神经生理机能层面自我意识与潜意识的运作,并不是佛法中“身心皆幻,自性本空“的那个”无我“。

 
赖特还逐一证明了“诸行无常“,”诸漏皆苦“,“涅槃寂静”的正确性。赖特认为,释迦摩尼洞察到了人类普遍的困境:身而为人,我们对外界的瞬息万变的环境与事件无从把握,然而心智这套信息加工机器又不受控制地对各种外部的刺激做出反应,对内不断编织“自我”,继而产生了种种思绪。我们沉溺于这些连绵不断的思绪中,对过去懊恼的追忆,对未来焦灼的期待,在爱欲中沉浮,一切“贪、嗔、痴”的情绪造成了“苦”, 即一种无休无止的不圆满。我们缺乏正见,认识不到如瀑流的心念一经产生,便已消失,过去无法占有,未来尚未到来。唯一真实存在的时刻是“当下”,但却被生生忽略。
 
现代人普遍面临着抑郁、焦虑、压力、麻木等情绪障碍,赖特指出,都是因为我们倾向于紧紧抓住这些“幻觉”或“错觉”不放,这些纷纷扰扰的感觉在争夺我们的注意力,故而让我们体验不到生命的真实。
 
怎样才能达到“涅槃寂静”,摆脱烦恼障碍?赖特建议你尝试正念自控。如果说人类心智机器经过了自然选择的编程,但输出的信息是扭曲的,那么正念控制就相当于一种“反向编程”,去消除扭曲。通过有步骤的正念自控练习,你可以培养注意力、扩大觉知、感受静谧。你可以在练习中客观地、不加判断地观察自己心念的生灭(“观”),和自己的心念保持一定的距离,认识到心念的幻觉本质。精进之后,你在日常生活中的意识便会有种新的态度:你对任何刺激的反应变弱了。你也可以在练习中将心念汇聚一处(“止”),在高度集中的精神里不起妄念,你能“感觉”到肢体仿佛不存在或者消融了,这种体验将带你超越关于“我”及“我与外界”的认知,慢慢生成正念。

《为什么佛学是真的》书封
 
赖特教授在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给出了论证并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至于他用达尔文理论的诠释佛法有多少说服力,完全取决于你是否接受进化心理学。进化心理学最为人所诟病的便是它只有假设,无法验证, 亦无法证伪;先有结论,再找符合结论的实验案例。用进化心理学解释某些具体的案例是合理的,但仍存在大量反例。《洞见》也无法摆脱此类争议。
 
其次,《洞见》一层层地探究了潜意识、意识、感觉、情绪与行为之间的交互机制,却似乎缺失了其中很重要的一环:人格。作者似乎过于强调情绪是一切心智运作的幕后主宰;对于天生前额叶功能缺陷的反社会人格儿童又该出如何解读呢?更加矛盾的是,进化心理学一直无法撇清其天然的“基因决定论“倾向。
 
至于赖特推崇的正念控制,其实与乔-卡巴·金推的正念冥想并无任何本质不同,赖特真诚地分享了自己的修行体会,也为其矫正情绪障碍、增益身心健康的效能提供了充分的理由。但是,所谓西方式的“自然“佛学本身就极其简化,算不上真正的“哲学”, 充斥着矛盾和混乱,所以赖特用进化心理学诠释简化版的佛学,难免经不起深度的推敲。当然,这值得一试;毕竟,一头是“心即机器”,另一头是“即心即佛”。即便存在如此巨大的鸿沟,未来心理学、哲学和宗教能否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也未可知。

作者简介:AmyDL,小贝书评写作训练营第一期学员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