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红楼梦》中的茶文化

中读app 贝书单 2021-09-19

《红楼梦》中多次写到过饮茶,但最集中的描写还是要数第41回的“栊翠庵茶品梅花雪”。这一段描写,不仅写出了古代茶文化的精髓,而且表现出了更深刻的审美与哲学意蕴。

这一段中,关于饮茶的描写,让人印象十分深刻的是辨水能力

贾宝玉品茶栊翠庵
(清)孙温绘,《梦影红楼:旅顺博物馆藏全本红楼梦》,上海古籍出版社

辨水能力之重要

小说中写妙玉给贾母等人泡茶,用的是“旧年蠲的雨水”,这是妙玉自己说出来的,贾母等人当然是吃不出这个水的味道的。接下来,妙玉悄悄带着黛玉和宝钗去旁边的耳房内喝“梯己茶”,宝玉也跟了来。妙玉亲自烧滚了水,给他们另泡了一壶茶。“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浮无比,赏赞不绝。”这时:

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黛玉知他天性怪僻,不好多话,亦不好多坐,吃完茶,便约着宝钗走了出来。(第四十一回栊翠庵品梅花雪怡红院劫遇母蝗虫)

林黛玉也没吃出妙玉特意给她另泡的茶水的味道来,遭到了妙玉的嘲笑。这以极其高明的衬托手法写出了妙玉喝茶用水有多么地讲究,她还能辨别出雨水与雪水的不同味道来,味觉十分敏锐,这就令人感到无比地惊异,甚至感到颇有些不可思议了。但是,这一段情节却并非作者的夸张虚构,而是有着古代茶文化的真实历史作为其依据的。

电视剧《红楼梦》(1987)剧照

从唐代陆羽开始,一直到明清饮茶者,都首重用水。他们都把水按优劣分出等次,据说陆羽把他所知天下的水分成二十等,第一等是庐山康王谷的水,第二等是无锡惠山寺的泉水,最末的第二十等是雪水。清代袁枚《随园食单》则说:欲治好茶,先藏好水。水求中泠(即扬子江中南零水)、惠泉。人家中何能置驿而办?然天泉水、雪水,力能藏之。清代道光、咸丰年间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也说:雨雪之水,皆名天泉,其质最清,其味最淡,杭人呼曰淡水,瀹茗最良。

从前人的论述来看,雨水和雪水似乎并非泡茶用水之最上等,但很显然,妙玉推崇雪水,是取其洁净和味淡,这正体现出妙玉过人的洁癖和与众不同的品味。

给水定等级的前提,是要能精细地区分出不同的水的味道,古人对此有很多带有神秘色彩的记载:如易牙(春秋时齐桓公的厨师)能分出齐国淄、渑二水水味之差别;茶圣陆羽在扬州驿遇到一位朋友,朋友请他烹茶,特意派人去取扬子江中南零水,取水人在船上不慎倾覆其半,以岸边水补足之,竟被陆羽察觉。中唐李德裕令亲友在镇江取金山下扬子江中泠水,此人醉酒遗忘,醒时已至建业石头城下,遂取该处水,李饮之,觉其绐己也。

陆羽《茶经》

《警世通言》中“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一篇中提到:王安石命苏轼帮他取长江三峡中峡水泡茶,苏轼经过三峡时困倦睡去,醒来已到下峡,遂取下峡之水。王安石泡茶时发觉。苏轼大惊,王安石解释说:上峡水性太急,下峡太缓。惟中峡缓急相半。用来烹茶,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之间。今见茶色半晌方见,故知是下峡。这个故事可能是根据李德裕故事虚构出来的。明人张岱《陶庵梦忆》卷三“闵老子茶”则记载了他自己精于辨水的故事,说他在南京著名茶叟闵汶水处饮茶,能辨出他所用水之味道:

余问:“水何水?”曰:“惠泉。”余又曰:“莫绐余!惠泉走千里,水劳而圭角不动,何也?”汶水曰:“不复敢隐。其取惠水,必淘井,静夜候新泉至,旋汲之。山石磊磊藉瓮底,舟非风则勿行,故水之生磊,即寻常惠水,犹逊一头地,况他水耶!”又吐舌曰:“奇,奇!”


闵汶水用特殊方式汲取并贮存了著名的无锡惠泉水,用船运至南京,这水的味道就跟通常的惠泉水有了不同,而这一点不同,竟然被张岱给品出来了,这真是相当神奇的一种能力了,怪不得连闵汶水都要连连称“奇”了。

所以,妙玉能分别出雨水跟雪水的细微差别,足见其味觉的灵敏与茶道上的精深造诣了。

 扫描二维码,收听完整内容👇


本文节选自:中读APP《永远的红楼梦》

点击阅读原文,收听完整内容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