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学日:当农民工喜欢上德国哲学
今天是世界哲学日,谷雨-腾讯新闻发了一篇报道,说31岁的农民工陈直自学英语四个月,翻译了理查德·波尔特的《海德格尔导论》,最近他在读John Richardson的《海德格尔》原著。他常说,哲学是他的passion,是commitment(激情与使命)。哲学能提供给他很多词汇来描述自己的人生,海德格尔对技术的批判,他在打工刚开始的时候会想这些。
《海德格尔导论》书封
华师大教授刘擎转发了这条新闻,说“打工人的哲学探索历程。由衷敬佩!”
郁振华教授在《论哲学修养》一文中说,哲学曾经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的艺术,一种存在方式”。但是现在哲学成了单纯的理论话语,哲学思考成了哲学家的职业:他们推理、论证,但不传道;他们懂哲学,但不按哲学生活。倒是打工人想按哲学生活。
陈直说:“读一些中译版的哲学书感到很吃力,因为哲学术语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往往会变得生硬,那时第一次意识到自己需要读原版的书,所以开始学英语。”
我查了一下,Richard Polt的《海德格尔导论》是康奈尔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还有2004年Routledge版。Polt也是《存在与时间》、《形而上学导论》的英译者之一。
《形而上学导论》书封
你来看看能不能翻译出来,全书第一句,The great danger in discussing a philosopher is that we will summarize the thinker’s views without conveying the passion and wonder of the original thinking. As Heidegger puts it: The widespread sterility of academic philosophy course is ……caused by the attempt to instruct the student with the well-known broad brushstrokes.
第三段的开头出现了ambition一词。波尔特的导论最后一章是后期海德格尔,谈到海德格尔的《关于技术问题:作为可操控的资源的存在》。“对存在的技术进路包含着一种对存在本身的理解。技术揭示的存在是我们可以使用的资源,它们呈现为一个巨大的加油站。如果检视一下当今的语言,会看到海德格尔说的很对。自然的事物总是被称为自然资源,人是人力资源,书籍和艺术品成了信息资源,写作成了文字处理。”波尔特的阐述确实生动、明快。
德国学者萨弗兰斯基在《海德格尔传》中说,在海德格尔看来,技术的干预使自然变成了一种存货,为了防止这些存货有一天从人的头顶坍塌下来,人们必须精确计算、周密规划,进行存货安全保险工作。技术自身追求更多的技术。技术的结果只有通过技术手段来驾驭。技术使生活遗忘了与世界的另外一种交往邂逅的方式,一个人面对一棵鲜花盛开的树,只有用一种没有科学监护的、没有实用功利的眼光,才有可能真正体验到鲜花盛开这一事件。
《海德格尔传》书封
有人告知了我陈直的豆瓣账号,zengzhi,他贴了一些译文,“因为我对于意义的领会(我的存在是什么意思)是与我的在世界中存在的背景不可分离的,如果没有重新获得我的在世界中存在以及与他人共在的意义,我就不能重新获得它。我不能疏远我的世界的情况下而与我自身在家。”陈直不如劝其他哲学爱好者也去学英语,中译文总是有些令人退缩。
另外五本关于海德格尔的二手著作:
1《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作者张汝伦
《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书封
海德格尔“对技术的反思,应该被看作是克服形而上学的开始,而不是通常意义的技术批判。他对技术的思考旨在揭示我们与技术的本质关系。现代技术是挑战、安排、操纵、控制和整理自然。它所谓的去蔽,就是把自然中被遮蔽的能量开发出来,加以改变,把改变的东西贮藏起来,再加以分配,被分配的东西又重新转换。开发、改变、贮藏、分配、转换永远没个完……技术不是人可以随心所欲加以控制的手段。相反,倒是人自己被技术这种去蔽安置了。”
2《海德格尔》,作者乔治·斯坦纳
《海德格尔》书封
Fontana出版社七十年代开始推出现代大师丛书,这是其中的一本,其他大师还有加缪、奥威尔、维特根斯坦、乔伊斯、贝克特、爱因斯坦、卡夫卡、韦伯、萨特、尼采等。
斯坦纳从小在德语、英语和法语三种语言环境中长大。刘铮说:“读英美书评人谈斯坦纳的文章,有两个形容词最常见,一个是polymath,一个是erudite,意思相近,都是“博学”。文学是他的本行自不待言,哲学、神学、史学、人类学、语言学……他都不陌生。他写的《海德格尔》小册子,尽管重点放在了《存在与时间》上头,对晚期海德格尔视而不见,但文本解析之透辟,在哲学圈里还真难找到匹敌者。”
3《牛津通识读本·海德格尔》,作者迈克尔·英伍德
《牛津通识读本·海德格尔》书封
陈嘉映在序言中说,迈克尔·英伍德的这本《海德格尔》比较大胆地表述自己的理解,用不同的语汇、不同的例子来重述海德格尔的思想。他对海德格尔思想的整体理解是可信的,他让这些思想对普通读者变得较为浅易,却并不曾让这些思想变得俗陋。
英伍德写道:“海德格尔是(有可能除了维特根斯坦之外)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他是把空洞的措辞伪装成深邃言语的大师。他又是一个不可救药的德国乡巴佬,还一度是一个轻信别人又妄自尊大的纳粹分子。”
4《分道而行》,作者迈克尔·弗里德曼
《分道而行》书封
1929年,卡尔纳普、卡西尓和海德格尔在瑞士达沃斯的相遇对理解分析哲学传统与大陆哲学传统的分裂有着特殊的重要性。这三位哲学家以不同方式由共同的新康德主义遗产发展。卡尔纳普代表的是以科学为导向的研究方法,海德格尔代表的是一种完全相反的方向。1930年,卡尔纳普撰文,批评海德格尔写的形而上学的伪句子。但在达沃斯,海德格尔赢得了年轻学生的支持,海德格尔对传统理性主义的反叛在整个欧洲大陆会大获成功。
“海德格尔的社会和政治轨迹几乎就是卡西尓的翻版(mirror image)”,我觉得张卜天在这里翻译错了,镜像不是翻版,而是相反的图像。卡西尓出生在一个犹太家庭,是共和主义的代表,曾为魏玛共和国辩护,曾做了一年的汉堡大学校长,后来流亡到美国,在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任教。海德格尔出生于一个小镇的中产阶级下层家庭,并不支持魏玛共和国,支持纳粹。
5 《魔术师时代》,作者沃尔夫拉姆·艾伦伯格
《魔术师时代》书封
作者写了四位德国哲学家在同时期做出的成就,其中本雅明是都市浪子,在欧洲各大城市的妓院、赌场、咖啡馆里流连忘返,所以容易缺钱;维特根斯坦住在乡下,一心求安静;海德格尔住在黑森林的小木屋里;卡西尔过的是标准的资产阶级生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