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病毒的两本新书
10月12日,《纽约时报》有一篇报道,预测人类与新冠病毒之战的走向,说随着完全脆弱的宿主数量减少,病毒传播速度减慢,病毒变异的机会就会减少,而且随着病毒对人类的适应性增强,进化速度也可能放缓。但没想到现在又出现了新的超级变种。北京海淀报告1例阳性,上海新增2例本土确诊,内蒙古满洲里新增确诊病例11例,日本封国……
1·奥密克戎为什么可怕?
之前出现的阿尔法(Alpha)变异毒株,其传染性比最初的病毒高50%,然后是德尔塔(Delta)变异毒株,其传染性又比阿尔法病毒高大约50%。现在的奥密克戎(Omicron)让专家尤为担忧,因为它与目前疫苗所针对的最初版本的新冠病毒截然不同,它有一长串基因上的改变——总共多达50个。其中,32个发生在病毒的刺突蛋白上,这正是疫苗攻击的目标。估计它能更有效地侵入人体细胞。
2·为什么接种了两针疫苗还会感染?
BBC一篇文章说,疫苗不能提供百分之百的保护,也不能保证接种后不会感染、传播病毒。接种疫苗后之所以仍有可能感染并传播新冠病毒,主要因为评估疫苗效力主要通过观察接种后是否出现症状而不是有没有感染来衡量,而无症状感染是新冠病毒的一大特征。
3·病毒为什么会变异?
每一次新冠病毒感染人体,都是病毒不断复制自己的结果,每次复制就要复制自己的基因组,在复制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微小的错误,出现变异。
病毒在适应过程中有多种技巧来让自己更容易传播。例如:更有效地侵入人体细胞;更深地潜入人体细胞内的预警机制;在空中存活更长时间;增加患者呼吸、咳嗽释放的病毒含量。病毒变异会涉及演化意义上的进退取舍 —— 一方面的进步可能是以另一方面的退步为代价。比如,病毒在与疫苗抗衡的过程中可能会牺牲部分传播能力。
4·病毒很强吗?
在《看不见的敌人:病毒的自然史》一书中,英国病毒学家多萝西·克劳福德讲述了各种病毒的历史,同时介绍了关于病毒的一些基础知识。
《看不见的敌人:病毒的自然史》书封
病毒颗粒是完全惰性的,无法实现自我传播,因此病毒要在外面的世界存活下来全凭运气。
在健康的宿主当中,感染通常不会有生命危险,但并不是说它总是完全无害。一些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会偶尔再激活,让人感到不舒服。其他病毒如EB病毒,会引发肿瘤。”
病毒和细菌的区别:如果一个病毒相当于一个人那么高,一个中等大小的细菌就有自由女神像那么高。300万个细菌可以并排坐在一个针尖上。普通光学显微镜能观察细菌,但是最小的病毒是细菌的五百分之一,要用可以放大10万倍的电子显微镜来观察。
病毒只有3到400个基因,人类有大约三万个。病毒入侵生物,霸占它们的细胞,在一两天内,就有成千上万的新病毒出现。
许多病毒在细胞外只能存活一两天,如果找不到下一个宿主,就会死亡。为了长久地活下去,病毒脱离上一个宿主之后,必须迅速锁定并入侵下一个宿主。
引发新的感染的这些病毒并不是新的。它们通常已经存在了数百万年,能感染动物,并与这些宿主共同进化,直到它们对这些宿主相对无害为止。只有当它们出于某种原因,跨越了物种间的屏障,问题才会出现。“凡是我们居住的地方,我们都会扰乱其自然生态系统,并对周围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带来长期连锁反应。病毒会迅速利用这种不平衡,结果往往是引发新的人类疾病。”
5·我们与微生物的共生
译林还出了一本《流行病的故事》,作者是美国科普作家索尼娅·沙阿,这本书基本上是横向叙述,讲到了关于病毒的各个侧面、话题,如传染病与城市化的关系、在疫情之中寻找替罪羊的行为、抵制疫苗的行为。
《流行病的故事》书封
没有发生大流行的时代是幸运的,“就算没有运河、飞机、贫民窟和农场,病原体及其宿主也会一直被锁定在一个无穷无尽的流行循环中。流行病压根就不是历史的反常状态。”
“通过社会接触传播的病原体一般来说肯定更为温和,但拥挤的人群会让这些病原体变成杀手。”19世纪中叶,尽管城市的食物更多,工作机会更多,但在城市居住的儿童的夭折率是乡村地区的两倍。最矮的学生往往来自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
20世纪80年代,政府要求儿童在入学前必须接种一系列疫苗时,民众发起来抵抗行动,演员珍妮·麦卡锡、金·凯瑞等名流反对疫苗接种计划。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