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发展新质生产力,长治“上大分”!

新闻热线:0355-2113499       广告热线:17836304567







  长治市是全国首批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近年来,长治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抢抓与北京对口合作机遇,突出新型工业化和制造业振兴升级主攻方向,加快推进示范区建设。


  着力向“新”转,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围绕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在产业升级、科技创新、项目建设等方面下功夫、求突破。以产业升级为主攻方向,设立产业转型发展基金,一体推进政、产、学、研、金、介、用提质增效、提档升级,加快构建一流产业生态。传统产业以提升先进产能为目标,瞄准高端前沿,加大科技投入,推动产品升级、成本下降、节能降耗。煤炭行业已经建成22座绿色开采煤矿、17座智能化矿井和215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煤炭、焦化行业先进产能分别达到93%、94%以上。新兴产业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出台了支持LED、医药、汽车等产业配套政策措施,大力培育半导体光电、光伏、现代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布局信创、低空经济、氢能等未来产业。前三季度,全市高技术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1%、汽车制造业增长12.6%、医药行业增长12.4%。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长治市围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制定了支持科技重点项目的七条措施,单个科技项目最高补助达1000万元,实施了30项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项目。与国内150多所高校达成1000多项合作成果,大力发展实验室经济,高标准打造“中国人才夏宫”,加快建设“晋创谷·长治”,努力成为创新企业和人才的聚集地。以项目建设为基本支撑,将2024年确定为全市“项目建设年”,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工业投资、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58.6%、14.3%、18%。


  着力向“长”转,不断延伸产业链条。近年来,长治市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重点打造10条产业链,确立23家“链主”企业和36家“链核”企业,不断补链、延链、建链、强链,推动“一企带一链,一链成一片”的链式集群发展。其中,“链主”企业高科华烨集团在LED封装和显示屏生产规模上位居全国前三,显示间距在国内率先突破至0.6毫米,可以把上万个芯片固定在0.05平方米的模块上,是目前LED显示行业公认的最有前景的新型显示技术之一。


  着力向“绿”转,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长治市打造绿色产业,制定了高于欧盟标准的大气和水污染物排放管控要求,对焦化、钢铁、建材等八大重点行业企业开展深度治理,切实减少污染排放。发展绿色能源,从潞城仁和独立储能项目投运,到屯留建成国内首座电网级飞轮储能调频电站,再到襄垣“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的加快实施,正在建设现代化能源供应体系,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新能源产业投资完成57.5亿元,增长48.8%。建设绿色交通,推进清洁运输,市区范围内公交、出租、环卫、渣土运输等车辆已全部更换为新能源汽车,工业企业厂内运输及非道路移动机械逐步更新为新能源车辆,全市新能源重卡已达到3000多辆。开展低碳试点,扎实推进全国气候投融资试点,绿色贷款余额达到200多亿元,成功入选全国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全国首批碳达峰园区试点和近零碳排放试点。


  着力向“智”转,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围绕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治理数字化、数据价值化,聚焦数字经济发展,成立了数字经济协会,加快建设算力智算中心、智能产业园,还入选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不断拓展和开放数字应用场景。聚焦信创产业发展,抢抓计算机、软件、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发展机遇,以龙芯中科为龙头引进培育10多家信创企业,初步形成了从国产化芯片、硬盘、主板生产到系统集成、软件适配、整机制造的产业集群。前三季度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产值达到102亿元。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长治市坚持民生优先,每年财政支出的八成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统筹推进,成功入选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国家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示范试点项目,就业、教育、医疗、托育等民生事业都取得明显成效。全市上下坚持久久为功,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每年在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垃圾污水处理、饮水安全、文化惠民等方面,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民生实事,在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不断取得新成效。



做好“水”文章兴水润民生





  长治市境内河、湖、泉水系纵横交错,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6倍,是华北地区相对富水区。其中,浊漳河是长治市境内最大的河流,干支流近800里,流域面积近1万平方公里,占到全市国土面积的71.9%,是长治市真正意义上的母亲河。


好生态引来水鸟“安家”


  守护浊漳河安澜健康,做好治水兴水大文章,是长治市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长治市深入推进“八百里浊漳·美丽的画廊”母亲河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坚持规划引领。编制了现代水网建设规划,今年7月被水利部确定为第二批市级水网先导区。制定了《八百里浊漳水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规划》,出台了《全面实施八百里浊漳河流域生态修复治理工作方案》,提出6方面30项具体任务。坚持项目带动。围绕八百里浊漳水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共谋划项目197个,总投资198亿元。今年重点实施了80个项目,已完成投资27.5亿元,其中12个项目已完工。着眼于提高粮食单产,规划了上党50万亩大型灌区等一系列水利设施,项目已列入《全国农田灌溉总体规划》,建成后将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0.2万亩、增加粮食产量0.7亿斤。坚持试点先行。今年4月,绛河入选全国2024年度幸福河湖建设试点,获得国家补助资金7000万元,成为海河流域和山西省首批国家幸福河湖建设试点。坚持以奖促治。安排2000万元市级财政资金,专项用于奖励河湖生态修复治理工作进展快、效果好的县区。



以“双减”撬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长治市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坚定不移地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旨在以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赋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致力于优化办学条件,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市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长治市有幸成为全国首批12个“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之一,同时,也是全国9个“双减”试点城市之一。


课堂教学呈现新气象


  在基础教育方面,长治市坚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近3年来,全市新建、改建和扩建了46所学校,新增学位17280个。实施了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十大行动。值得一提的是,长治市的基础教育改革经验还入选为全国二十个“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案例”之一。


  在职业教育方面,长治市通过深化职教改革,构建了高职与中职相衔接,普教、职教、成教相沟通的职业教育发展体系。通过优化整合资源,建设了职教园区,全市职业学校达标率提升到87%,驻长治市的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还入选了国家“双高计划”。通过推动产教融合,全市各级各类职业学校近年来向社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超过10万人。


  在高等教育方面,坚持内涵式发展道路,努力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启动了长治学院、长治医学院等高校的新校区建设,并从政策、制度、人才和基础设施等多个方面,全力支持驻市高校的改革发展。长治市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战略,推动高校建设特色优势学科专业,建设高水平科研中心和实验室,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京长携手共绘对口合作多彩画卷





  北京、山西和长治高度重视京长对口合作,北京市、山西省政府主要领导开展专题座谈,分管领导多次带队互访,长治市领导多次赴京对接。长治市12个县区与北京12个区建立结对合作关系,互派挂职干部26名,联合举办对口合作活动160余场次,签订合作协议160余个。


智能生产线让生产更高效


  长治市始终秉持“对口合作不是对口支援”的理念,围绕将长治市打造为“革命老区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的奋斗目标,坚持“互惠互促”的原则,聚焦传承弘扬红色文化、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完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绿色低碳发展、共同建设产业合作平台载体五大重点领域,努力打造“四个+”模式。一是打造“北京企业+长治资源”模式。发挥长治市矿产、能源、文旅、康养等资源优势,吸引北京市各类企业投入资金556亿元,共同谋划实施140个合作项目,目前已落地开工87个,完成投资近百亿元。二是打造“北京研发+长治转化”模式。联合成立京长对口合作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已集聚20余位资深院士、20余所高校90余名专家教授,开展科技创新联合攻关。已引进北京64项科技成果在长治市转化,技术合同交易额1.03亿元。三是打造“北京市场+长治产品”模式。组织开展长治特色产品进京系列活动,共建农产品供京基地近万亩。2022年以来向北京销售农副产品24.6亿元,带动3万户农民户均增收4000元。四是打造“北京总部+长治基地”模式。双方已有4个开发区签订共建协议。长治市与北京8所高校、3家企业共建对口合作基地14个,累计投资30亿元。中关村信息谷在山西布局的第一个科创园区——长治·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正在加快建设。同时,长治市积极对接北京优质资源,两地已有20家医疗卫生机构、41所院校建立结对合作关系。



海绵城市建设让城市“会呼吸”“有韧性”





  自2021年,长治市入选国家首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以来,经过3年多的努力,海绵城市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城市防洪标准超过50年一遇,黑臭水体全面消除,海绵城市建设让长治这座城市“会呼吸”“有韧性”。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创新工作机制,形成全域推进格局。建立了“领导组+海绵办+海绵科+海绵中心”四级管理体系,实现市县联动,统筹推进。健全海绵城市建设监督管理机制,出台了《长治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通过立法形式对海绵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维护等进行规范。值得一提的是,长治市海绵城市建设“统筹推进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入选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可复制政策机制清单,在全国推广。


  严格建设标准,打造一流精品工程。围绕生态修复、防洪排涝、水环境治理等六大方面,长治市实施了102个海绵示范项目,为保障工程质量,制定了30余项规章制度、10个标准规范,实现了项目从立项、设计、施工、验收、运营等各环节全生命周期管控。以漳泽湖为例,通过系统化生态修复治理,漳泽湖水质不断提升,植物从217种增加到502种,168种鸟类栖息于此。漳泽湖东岸生态修复与保护综合治理工程入围中国“全域海绵”典范项目案例。


  坚持系统治理,推广海绵城市示范。立足主城区东山-中城-西水自然格局,开展“东山涵养、中城调养、西水培养”统筹治理,实施“西水东调”、壁头河河道治理等工程,畅通环城水系统,优化城市水生态,对主城区的社区、公园、停车场等进行海绵化改造,完成20多条市政道路雨污分流改造,建成滨湖大道等海绵化道路,形成一个个城市“海绵细胞”,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对雨水具有吸收和释放功能,稳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效应有缓解。同时,大力推动海绵产业发展,将海绵城市建设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目前已培育8家海绵企业,通过科技创新,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



“太行一号”旅游公路谱写“交旅”融合新篇章





  近年来,长治市以建设交通强市为抓手,聚焦打造文旅康养融合“五大品牌”,结合红色太行、山水太行、峡谷太行、古韵太行、休闲太行五大特色,一盘棋推进、一体化规划建设太行一号旅游公路1286公里,目前已全线贯通。通过完善路网、盘活资源、创优服务,长治市实现“蓝图变实景”“通道变游道”“流量变留量”“乘客变游客”的转变,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多彩旅游路串起一路好风景


  着力绘出生态交通“新画卷”。以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建设为契机,围绕全省“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保护发展规划,共建成环浊漳河旅游公路260公里,有效赋能沿线发展,打造了“河湖安澜、生态优美、环境宜居、资源高效、文化厚植、水富民丰”的八百里浊漳河美丽画廊。


  精心打造交旅融合“风景线”。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沟通连接起全市16处A级以上景区、3处自然保护区、10处省级风景名胜区、3处国家级森林公园、3处国家级地质公园、1处国家级湿地公园,以及全市百余个大小景点、农家乐、古村落、古建等,同时围绕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全方位规划布局了一大批旅游项目,基本形成了“红色记忆文化、峡谷山水旅游、古色遗风体验、滨湖休闲度假、绿色太岳生态”五大特色旅游圈,为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生态文化旅居目的地奠定良好基础。


  奋力打通乡村振兴“快车道”。太行一号旅游公路连接全市12个县区,通达90%的脱贫村庄,覆盖90%的特色农产品产区,全市乡镇通三级路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双车道达到100%。长治市以太行一号旅游公路为基础,全面提升城乡客运一体化水平,沿线党参、小米、花椒等特色产业因路而活、因路而兴,“交通+旅游”“交通+农业”“交通+产业”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为革命老区铺设出一条发展快车道。


编辑|贾霄星   审校|牛丽丽

责编|王青平   来源长治日报

原题目|长治以新质生产力激活高质量发展强动能


丁小强任长治市委委员、常委、书记


绝美!“飞起来”看雪后滨湖→


刘向前,任长治市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黄河新闻网长治频道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