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证·智造 | 助力建设“绿水青山门头沟”——北京市门头沟区总体城市设计
厚知健行,内圣外强,是中建设计研究院不变的精神内涵。我们以知为本,以人才与团队的汇集、知识与智力的提升、产品与技术的创新,构建坚如磐石的核心竞争力;我们致知于行,将智力、知识与技术,转化为优质的产品与服务,用智慧创造价值,拓展幸福空间。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建设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重要指示批示,认真落实中建集团党组有关工作要求,砥砺奋进、改革创新,创造了一项又一项设计精品,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突出展示中建设计研究院智慧成果,中建设计公众号开设“建证·智造”专栏,为您深度解构设计之美。
本期“建证·智造”,助力全面建设“绿水青山门头沟”,为首都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绿色转型奠定坚实基础,贡献智慧力量。
北京市门头沟区总体城市设计
一、项目简介
1.区位:门头沟区位于北京城区正西,西与河北省涞水、涿鹿为邻,是北京市西部的门户地区,同时也是城市西部综合服务区。门头沟距天安门仅21公里,通勤时间30分钟。作为长安街的西延线终点,代表了北京的首都形象,体现了城市与国家尊严的互动关系。
2.规模:全区范围1447.95平方公里,新城范围87平方公里。
3.编制时间:2017年。
4.项目概况:门头沟区总体城市设计作为北京新总规专题之一,对首都生态涵养区城市山水格局及城市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规划从“人的感知体验路径”为出发点,以宏观统筹的视野,对生态涵养区进行整体塑造与管控,改善环境品质、明确城市特色、提升城市竞争力。在宏观层面,规划着眼山区重点新城,在门头沟全区构建宏观层面管控体系,主要包括山水格局、路径廊道构建、旅游体系、城镇空间管控等方面。在微观层面,对门头沟新城范围加强城市整体结构的构建,打造城市特色感知系统,打造特色城市空间。
城乡特色分析
整体鸟瞰图
二、规划背景
城市发展带动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近5年城市建设关注点逐步从城市开发向城市环境品质、精细管控等方面转变。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对加强城市设计工作,全面开展城市设计做出重要决策部署。北京作为试点城市,正积极践行《城市设计管理办法》和《城市设计技术管理基本规定》,按照要求开展相关工作。
门头沟作为首都生态涵养区,同时也是长安街的西延线终点,代表了北京的首都形象,体现了城市与国家尊严的互动关系。目前门头沟在快速发展阶段,需要有针对性的解决开发强度过大,未体现浅山区特色;风貌不统一,虽城市风貌治理初见成效,但仍有少量建筑风貌不和谐;缺少山水互动,城市、山水缺乏联系,不足以体现显山露水的规划意图等城市问题。
本次规划作为北京新总规的专题之一,旨在通过总体城市设计,进一步保护门头沟城市自然山水格局,优化城市总体格局,塑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特色风貌,确保城市总体规划刚性要求有效落实。
研究背景—内部提升需求
三、规划思路
应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多次提及的规划人本导向,规划中利用门头沟现存众多的线性设计要素,从“人的感知体验路径”出发,以宏观统筹的视野,对门头沟进行整体塑造与管控,改善环境品质、明确城市特色、提升城市竞争力。
规划思路
四、全域统筹
门头沟区作为首都长安街通向自然的重要节点,在首都得地位具有唯一性。因此门头沟城区的空间特色也决定了北京长安街西延长线的空间特色。
1.构建总体景观格局
规划以从涵养山水格局、弘扬历史文化、促进旅游发展、统筹城乡风貌四个角度出发,统筹构建“山环水绕育门城,水脉串珠谷连村”的总体景观格局。
全区景观格局规划图
地区区位分析图
2.划定风貌管控分区
基于现状城、镇、村空间布局特征及山水环境特色,构建风貌管控分区。分别包括:
(1)新城风貌区——打造独具特色、山水花园的城市风貌;构建联通西山与永定河的城市通廊,形成独具特色的山水花园城市;
(2)浅山风貌区——营造环境优美、紧凑精致的城镇风貌;衔接山区与城区,充分尊重山形地势,严格控制建设高度与体量,塑造错落有致、富有韵律的天际线,展现山城的魅力;
(3)河谷风貌区——延续依山傍水、小巧灵动的镇村风貌;构建慢行网络,形成开放连通、尺度宜人的镇村环境;
(4)远山风貌区——保持顺应山势、灵活多变的镇村风貌;山势较高、地势较陡的山地区域,镇村掩映在群山当中,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①延续风貌分区,形成基于“见山”的高度管控分区。
②严格控制建筑高度,防止山体周围建筑尺度失衡,建筑高度不得突破山脊线构成的自然天际线,避免建筑物对于山体的遮挡。
③充分结合门头沟镇村建设情况,落实全市相关要求,延续四个风貌分区,形成全域五级基准高度管控。
全区风貌分区规划图
全区风貌分区规划图
3.强化视觉引导
强化视觉引导,构建全区景观眺望系统,展现城市格局,控制第五立面,保护山峰、山脊线,提升山体绿化。通过GIS视域分析,进行线性观景廊道内的可视区域分析,同时结合行政区划,将全区山体划为近山、远山两个区域。
近山区范围内涵盖109个村庄,山体植被覆盖率达到90%,重点考虑植物四季色彩变化,做到季季有景;远山区强调山体绿化覆盖率,山体植被覆盖率达到80%,丰富“望山”景观层次。
视觉引导分析图
看山水景观眺望示意图
ArcGIS景观廊道视域分析图
五、新城城市设计管控
1.结构塑骨
新城城市设计以打造首都独具特色的“优雅精致·山水花园”,构建首都最具生态特色的和谐宜居滨水山城为规划目标,重点打造山水相融的山水空间格局,确定山水指状穿插的空间结构。
明确“一山、一水、三楔、三片、多廊”的新城风貌格局,构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新城空间结构。
规划以西山突显山体环抱的山城格局,以永定河作为城市活动与景观塑造的主要脉络,以九龙山、葡山、鹰山生态绿楔构成新城组团式空间格局的重要空间限定要素。结合现状特色,形成“北部历史片区、中部老城片区、南部新城片区”三大新城风貌分区。依托道路、水系、绿地,划定九条山水通廊,注重保护山体水系,控制开发强度,提升廊道生态价值及景观价值。
新城景观格局规划图
依据城市形态特征和景观分布,选取三类眺望节点,构建看城市、看山水、看风景的城市眺望系统。结合不同的观景内容,构建与地标节点的视线廊道,禁止干扰视廊的建设行为,强化背景建设控制;
以视线水平30度视角范围为视廊控制区。分类管控视廊控制区内前景区域与背景区域建筑高度。
严格控制视线范围内天际线与山脊线协调,保证山体可见性、连续性。构建顺应山脊,高低错落,适度排布的新城天际线。
通过视线通廊全要素合理管控,形成“时而显山、时而映山”的城市景致。
视域控制现状问题:视线范围西山山体显露不足,部分高层建筑体量过大,破坏山脊线连续性;高层建筑高度过于均等,缺乏韵律感,未能与山体相呼应,没有考虑整体天际线以及建筑尺度控制等。
规划严格控制永定楼周边建设高度,突出视线廊道;适当减小建筑体量,突显山水格局,丰富天际线;控制滨河绿地建设,避免新建建筑影响山水风貌。控制整体天际线与山脊线协调,保证山体可见性、连续性。整体天际线不宜超过山体的2/3,标志性建筑可适当突破,天际线应顺应山脊线走向,高低错落,适度布置高层建筑。营造城市门户、观景点,构建看城市、看山水、看风景的城市眺望系统。
新城眺望景观效果图
新城景观眺望系统规划图
景观眺望系统分类管控
2.水绿映城
规划基于门头沟独特的山水格局,依托山水通廊,完善山水廊道构建,形成“廊道+绿道+公园”景观绿地系统。廊道两侧严格控制开发强度,提升生态景观价值,打造魅力北京后花园。
构筑山水绿廊,划定控制区域——围绕水系、绿地将山水通廊分为滨水山水通廊、交通山水通廊、景观山水通廊三类,并以各廊道两侧70-200米不等区域为控制区域;
形成视线通廊,控制开发强度——梳理山峰制高点,严格确保景观廊道范围内绿化空间不受侵占,保证标志节点或山体视线无遮挡,建筑形态风貌统一,色彩与山水格局相协调;
提升廊道生态价值及景观价值——景观廊道可构建多层次绿化景观,绿化高度不高于周边标志节点,形成多样化层次分明的视觉效果,植物色彩无大的色相偏差,塑造独特景观风貌。
门头沟新城公共空间使用情况调查示意图
新城绿地景观系统规划图
3.街道兴城
(1)综合服务类
指新城中以机动车为主体,交通、商业及生活功能并重,且串联各大重要片区、组团的道路,是城市重要的活动空间,人群活动最集中的场所。包括:大峪南路-双峪路、长安街西延线、新桥大街-三石路、滨河路及其南延;应充分满足人的公共活动需求,有序组织各类交通流线,适度分离机动车通行空间与人行道、非机动车道,鼓励营造公共空间节点;
(2)交通主导类
指以机动车为主体、交通功能先导的道路,生活功能次之,商业功能较弱的道路,具有车流量大、人流量相对较少的特点。一般包括城市主干道、城市次干道:门头沟路、滨水公园景观大道、西北环线、石龙路、莲石湖西路等;应优先保障交通效率,同时需为行人、非机动车提供有效的通行空间,适度考虑沿线城市功能组织;
(3)生活服务类
指以行人和非机动车为主体、生活功能优先的的道路,行人及非机动车流量大。一般包括城市次干道、城市支路和特色步行街等,设计中需特别注重街道设施布局、人性化尺度、两侧界面设计和人行道设计等。应优先考虑人的出行、休憩与交往需求,适度降低机动车通行速度,营造安全舒适的步行与骑行环境。
新城街道空间系统规划图
六、实施管控思路
门头沟总体城市设计专题基于现状资源及生态涵养区保护程度,从人的体验感受角度出发,从规划管理实施角度出发,为对门头沟区进行分级分类管控引导思路。
首先,划分三级重点地区,依据不同级别和地域特点,分别提出管控要求。
此外,从城乡风貌现状问题出发,基于城市管理角度将城市设计要素分为全域、镇村管控要素与新城管控要素两大部分,并梳理管控要素优先级,将管控要素分为关键基调引导、重点形象把控、环境品质提升三个层级,形成金字塔引导结构。
重点地区分级规划图
引导要素模式图
视觉: 马小媛
编辑: 刘 璐 张书远
审核: 刘 辉 张文锦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
更多精彩阅读↘
中建设计研究院举行2023年新员工入职见面会
抓改革 | 中建设计研究院召开改革发展推进会
喜报 | 中建设计研究院获得6项中国建筑奖项
中建设计研究院党委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学习研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案例及“浦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