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时评|徐思源 :从“找妈妈”看教育怪象
我们无法立即改变现状,但可以从每天的事情做起,不忘教育的“初心”,不被社会舆论、家长投诉所绑架,遵循教育的德操,为孩子做“立人”的教育,这也应该是教育者的坚守。
最近,一幅名为“小蝌蚪找妈妈”的漫画爆红网络,被称为“中国式妈妈”的真实写照。有人贴了一张《小蝌蚪找妈妈外传》的手绘图,引发了网友大量的改作跟帖,版本繁多,各种家长们的自嘲、慰藉五花八门,比“作业写完了吗”更厉害的坑娃手段不一而足。这些自嘲搞笑之中,能感觉到家长们内心的苦恼、纠结、焦虑。
家长的焦虑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引发了广泛的关注。焦虑从何而来?焦虑的背后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问题?原因可谓复杂,问题多多而且都是大问题。大略说来,家长的焦虑来自日益激烈的竞争。谁也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在竞争中落败,甚至“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乎,孩子的周末时间,就被各种补习填满,家长忙着送孩子补习, 甚至各种学前班也门庭若市。
其实,妈妈们并不想那么凶神恶煞,家长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摆脱应试的桎梏,有一个快乐成长的童年,也明白不能只看学业成绩,明白应试教育是戕害孩子的。可是面临孩子学业竞争,却自觉不自觉地站到了应试的一面,对孩子百般施压,一面骂着应试“害人”,一面做着“害人”之事。
有人说,家长的焦虑来自学校和老师。确实,一些教师利用各种网络平台给家长布置各种“作业”,把学校老师该做的事强加给家长,让许多家长不胜其烦。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这是很不正常,极不应该的。但不少家长却从了解孩子学业出发,对这样的“沟通”乐此不疲,甚至有人以维护权益为名,借助各种手段对学校的课程、教学等横加指责,提出无理要求。
这些实在是当下教育的怪象。竞争导致各种恶补,加上一些营利机构借机诱导忽悠,为补习风推波助澜,使竞争更趋白热、恶性。父母爱儿心切,关注学业却导致给孩子施加各种压力,以致害儿。沟通交流本为好事,却变异为教师对家长的不合理要求和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绑架,以致家长焦虑、学校无奈、教师无措。
正如上文所言,造成如此怪象背后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教育者恐怕不能因为问题复杂而不作为,在无奈之中无措。我始终信奉“能做一点就做一点”,我们无法立即改变现状,但可以从每天的事情做起,不忘教育的“初心”,不被社会舆论、家长投诉所绑架,遵循教育的德操,为孩子做“立人”的教育,这也应该是教育者的坚守。也呼吁家长们保持清醒,不做短视者,要为孩子的终身发展考虑,去做出各种选择。
网上流传的一句话,对我们学校、教师和家长都是一种警示:“你剪断了我的翅膀,却怪我不会飞翔。”
版权声明
文章与图片来源于《基础教育课程》独家稿件,转载需注明出处。
《基础教育课程》杂志是教育部主管、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办的课程教学专业期刊。本刊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主旨,解读新政策、推广新成果、宣传好经验,为基础教育管理者、研究者及实践者提供权威专业服务。
杂志上期聚焦:课程、教学、教材、评价,下期关注:学校、学科、教师、资源及教育随笔等。欢迎订阅、投稿(不收取任何版面费及编辑费)。
投稿邮箱:kecheng@ncct.gov.cn
订阅电话:010-58556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