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构建四维评价体系 助推教育质量提升
请点击上方的“基础教育课程”关注我们。
教育质量评价是教育质量工作的重要导向,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以完善区域教育评价机制来提升区域教育质量,是当前国内外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从2013年开始,温州市教育局在正确教育质量观引领下,构建指标体系,健全评价主体,改进评价技术,重视结果运用,整体推进区域教育质量评价改革,取得了积极的实践成效。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构建四维评价指标体系
教育质量评价的灵魂是正确的质量观,要从学生立场出发,以学生全面、个性化发展为主线,建立全面、全程、全员的教育质量观,扭转唯分数论的片面质量观,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温州结合教育发展的特点和需要,按照《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浙江省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系统架构了由学生品德发展、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幸福等4个维度18项指标的四维评价指标体系(图1)。
我们不仅关注对学生学业水平的评价,也关注对学生品德发展、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幸福感的评价。期望温州中小学教育质量“四维评价”能像经济发展强调的“绿色GDP”一样高效低负,富有生机。
二、健全评价主体,发挥不同的职责功能
(一)建立与培育第三方评估机构
2013年5月,温州率先建立了浙江省首家地市级教育评估机构——温州市教育评估院。以教育行政部门直属事业单位的第三方身份开展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评价与学校评估工作,负责拟定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实施基础教育评价与监测工作;对全市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办学方向、办学质量、办学效益进行评估等。
(二)建立市、县、校三级管理网络
1.加强县(市、区)评价专业机构和队伍的建设
将“ 教育评价队伍建设” 列入对各县(市、区)教育科学和谐发展业绩考核指标之中,各县(市、区)成立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领导小组,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室)内设相应的专业评估机构,并配置至少1名教育质量评价专职人员。同时,着力开展相关培训,截至2016年底,全市举办了8期专题培训班,400多名分管局长、教研室主任、分管主任、专职评价员、中小学骨干校长、评价改革试点校校长受训。通过专家引领、结对帮扶、专题培训、实践操作等办法不断提升评价队伍的专业化素养。
2. 进一步明晰市、县、校三级管理职责
市、县、校三级在评价管理中的角色和职责各不相同。当前教育评价中的很多问题也出在市、县、校三级角色混淆、职责边界不分上。为此,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市、县、校三级的管理职责。具体如表1:
(三)培育学校教育评价改革试点项目
市、县、校三级管理网络的落地,关键在学校;质量评价服务教育教学的终端也在学校。从2015年开始,我们确定了36所学校为温州市首批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试点学校,2017年3月又确定52所学校为第二批市级教育评价改革试点校,试点内容涵盖学生学业增值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教师评价、数据分析及应用等领域。
在试点学校的培育方面,我们主要从反馈诊断、专业引领和政策倾斜三个方面给予扶持和帮助(图2)。
反馈诊断主要通 过结合省、市各类质量监测结果对学校开展诊断分析,帮助学校发现教育教学质量的薄弱环节,开展有针对性的改进行动。专业引领主要通过与重庆教育评估院合作,聘请专家对试点项目的开展进行持续跟踪、全程把脉,采用理论培训、技术指导等途径对试点项目的实施进行及时反馈与指导。政策倾斜主要是在培训学习、活动交流、课题论文等方面予以倾斜。
三、改进测评技术,确保教育质量评价科学开展
工具开发的科学性、数据挖掘的系统性和报告撰写的规范性是我们改进教育评价技术的三个重点。
(一)研发综合项目测评工具
对学生的测评,由以往以学科知识为主,转向以综合素质评价为主。测评工具不再仅是学科试卷,还包括相应的问卷、访谈表。由市教育评估院牵头开发学科测评试卷,请市教研院中小学相关的教研员担任学科命题组长,聘任全市各学科的优秀命题教师进行封闭式命题。
问卷开发则由市教育评估院承担。这几年问卷测评内容都是基于当前教育热点问题和近几年浙江省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项目中温州出现的典型问题所设计。问卷的开发前后持续几个月,一方面借鉴参考国内外大型教育质量评价项目中所用问卷的形式,另一方面也结合温州实际情况和相应年段学生身心特点。问卷开发的过程,经过了多次的访谈、试测和讨论修改,还广泛征求县(市、区)评价员、学校校长、教务主任和班主任的意见。
为保证测评工具的科学性,我们采取了如下开发流程(图3)。
在测评工具的研制过程中,我们注重多次的试测和访谈,开发了各类现场记录表,并基于试测结果与访谈情况,对工具进行反复修改与讨论,直至最后定稿。
(二)关注评价对象的增值性
2015年温州启动了四维增值评价项目,以“学习增值”为评价导向,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水平的起点因素,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进步幅度。增值评价的研究包括以下内容:1.设计增值评价指标(包括品德发展、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幸福感等四个方面);2.开发增值评价模型;3.构建增值评价数据库追踪系统;4.探索区域增值评价项目。目前以小学六年级综合测评数据为研究起点,收集学生三年之后的中考数据及相关问卷数据,探索初中阶段学习质量增值评价。
(三)加强数据采集与分析研究
我们认为,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价值在于从教育质量监测庞杂的大数据中,发现数据背后的稳定规律和潜在问题。如何开展数据挖掘,是教育评价工作的核心技术。为此,我们将数据挖掘梳理为以下五个层次,具体的挖掘信息和功能如下(图4)。
■案例1 温州市学生学业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温州针对2013年、2014年浙江省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项目的数据进行后续挖掘分析,基本思路是:从宏观层面了解温州中小学学业质量总体状况及学业成绩的校间差异;从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四个角度分析相关的因素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情况(图5)。
通过以上五个层次的梳理,我们对数据挖掘工作有了更为清晰的定位和认识,数据挖掘工作得以“步步为营”,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科学解读数据,规范撰写分析报告
在现场测试和数据分析挖掘后,我们基于市、县具体实际,从客观立场出发,撰写数据分析报告。为确保报告中的现状分析客观、问题诊断聚焦、行动改进有针对性,我们形成了报告撰写基本流程(图6)。
针对县(市、区)评价员大部分是刚刚上岗、业务水平不高的现状,我们重点从数据解读、报告撰写等方面加强评价员的专业能力提升。每年举办县(市、区)评价员报告撰写能力专题培训,通过“模板示范、技术讲解、实践操作、过程指导、限期完成”的模式提升评价员数据分析报告的撰写能力。取得了很好的培训成效。
三年多来,我们撰写了近20份市级质量监测分析报告和上百份县级质量监测分析报告。
四、重视结果运用,助推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向纵深发展
(一)逐层召开各类分析反馈会议
为提高市、县对教育质量监测数据使用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使数据分析反馈内容更具体详实、更接地气。这几年,我们采取了“三步走”的数据反馈新模式,对各类监测结果的反馈形式进行了较大变革(图7)。
第一阶段基础数据反馈,以项目为单位按时段将基础数据反馈到各县(市、区),确保数据使用的时效性。
第二阶段内部反馈,召开由市教育局领导、处室(单位)负责人、直属单位相关人员参加的质量分析反馈专题会议,让所有的教育行政领导与相关的教科研人员都能通过大数据实证分析了解市、县总体情况及存在的典型问题,为行政决策、教研改进提供依据。
第三阶段区县反馈,分两条线:一条是关于教育综合质量的反馈,以县域为单位“送评价分析反馈到基层”,参加对象有各县(市、区)教育行政人员、教科研员、学区干部、学校校长、教务主任等;另一条线是关于学科质量的反馈,主要由市学科教研员负责,参加对象为区县学科教研员、学科教师等。
(二)重视基于监测结果的调研、整改工作
当前各地各校对教育质量的分析往往局限于针对测试结果的现状分析,难以从整体的、联系的、动态的系统角度研究教育质量问题,缺乏基于现状的问题聚焦及基于问题的原因分析,从而导致教育教学改革行动的重复与低效、割裂与冲突。
因此,我们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系统思路,构建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数据驱动教育教育改进的行动路径,即基于数据寻找“真问题”—拓宽思路开展“真研究”—综合判断实施“真改进”,强调回到“教育现场”,基于数据对“教育现场”开展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和诊断分析,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教育质量的现状,系统分析影响教育质量的原因,有针对性地、高效能地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1.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近两年来,我们撰写形成各类市级教育监测报告近20份,这些监测报告所提出的问题与建议,为行政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市政府和市教育局因此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提高温州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若干意见的通知》《温州市教育局关于开展“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的实施意见》《温州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监测结果有效应用的若干意见》和《温州市教育局关于印发温州市中小学教育质量增值评价实施指导意见的通知》。也将“加强教育质量监测数据的运用改进功能”纳入到2016年、2017年县(市、区)教育质量评价工作考核办法之中。
2.提高教学研究的针对性
深入的数据分析,有利于教研人员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结合调研成果,更深入了解各地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学中的优势和不足,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改进的策略,及时对课程、教学、和教研政策进行调整。
■案例2 2016年小学六年级质量监测英语教学落后区县的调研
2015年6月,温州市以抽样的形式,开展了小学六年级教育质量综合测评。测试结果显示两个教育人口大县,区县6和区县9,英语成绩居于全市后位,和全市平均有较大的差距;结合学生问卷,发现这两个区县的英语教师在师生关系、教学常规的落实上表现相对较弱(所有数据已化为全市平均分为80的标准分,详见表2)。
为此,我们专门就区县6和区县9的英语教师队伍、英语教学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发现如下共同的问题:
区县内部学校差异大。两个区县教育人口基数庞大,但学校分布广,农村小学及教学点多。学校办学条件相对较差,教学常规落实相对薄弱,家庭教育氛围也相对较弱。
师资配置不足,专职教师缺口大。英语专职教师配置不足,尤其是农村学校,教师代课、兼课现象普遍。英语教师专业素养的不足,直接影响英语课堂教学与教学质量。
教师工作量大,专业成长有影响。英语教师兼课、跨段教学普遍,教师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工作量大,影响教师专业成长。另外,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人数少,学科组教研氛围不浓。
在调研基础上,两个区县专门就英语教师队伍的培养从师资配置、教研培训、学校管理等方面制定了相关改进措施。
(三)加强学校质量管理能力的提升
学校是教育评价改革工作落实的主阵地,在经验基础上结合数据研究有利于学校和教师更全面深入了解学生学习与生活,理解教育过程与方法,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促进“ 低负担、高效益”教学质量管理机制的形成。近两年, 我们通过培育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学校的方式,帮助学校加强教育评价的诊断与改进功能,开展基于数据驱动的教育教学改进行动。如温州市第八中学开展的《基于数据的教师绩效评价》、温州市第十四中学开展的《基于心理测量的初中生学情分析与学业质量跟踪帮扶的实践研究》、温州市龙湾外国语学校开展的《基于学业质量检测数据打造学本课堂》、泰顺实验中学开展的《以数据为起点,建构智慧教育》等。
在区域教育质量评价改革与探索的道路上,温州迈出了一小步。先行先试出新知,愿挂着露珠的温州经验能为同行带去新的启迪和助力。
(赵桂芳,浙江省温州市教育评估院院长。)
版权声明
文章与图片来源于《基础教育课程》2017年第6期(上),转载需注明出处。
《基础教育课程》杂志是教育部主管、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办的课程教学专业期刊。本刊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主旨,解读新政策、推广新成果、宣传好经验,为基础教育管理者、研究者及实践者提供权威专业服务。
杂志上期聚焦:课程、教学、教材、评价,下期关注:学校、学科、教师、资源及教育随笔等。欢迎订阅、投稿(不收取任何版面费及编辑费)。
投稿邮箱:kecheng@ncct.gov.cn
订阅电话:010-58556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