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杨之恋》:一部现代剧激活碗碗腔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1957年5月11日,毛泽东书写了这首气贯长虹、凄美感人的《蝶恋花》词,其中饱含着对杨开慧同志深沉的爱和怀念。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杨开慧被列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重要英雄模范人物。在此背景下,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推出了大型碗碗腔现代剧《骄杨之恋》。
提升改版后的《骄杨之恋》近期亮相第九届中国秦腔艺术节,并获评“特别推荐剧目”。《骄杨之恋》以大气与婉约并重的舞美效果、充满诗性的唱词,充分彰显了以杨开慧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坚守理想信念的崇高品格,传递出共产党人面临生死抉择时坚强的信仰力量。
突破:让人难忘的杨开慧
“让理想与爱同在,心相印共赴未来,一切世俗抛大海,我要勇敢做一个真纯真爱真女孩……”《骄杨之恋》自2021年7月首演以来,受到广大观众和专家的好评。
作为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的碗碗腔现代剧,《骄杨之恋》通过红色主题、诗意表达、新颖的舞台呈现,拓展了红色题材创作演出的新思路。云南省剧协主席、云南艺术学院原院长吴卫民表示,这部戏中的杨开慧形象在生死之变、虚实之思、进退之难、取舍之间实现了升华。
《骄杨之恋》以诗意的宏大叙事,展现了革命先烈杨开慧“用生命拥抱死亡,用死亡礼赞生命”的心路历程,通过她从认识自我、寻求自我、实现自我,到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壮丽人生,艺术地再现了杨开慧的人生轨迹。“《骄杨之恋》在红色题材的人物画廊里增加了一个让人忘不掉的杨开慧的形象,激情饱满,充满诗意。”陕西省艺术研究院院长丁科民说。
“写杨开慧的追求和成长,《骄杨之恋》选取了一个特殊的视角,写她跟亲人、爱人、祖国、民族、信念、大地等的关系,深入开掘了杨开慧的情感世界、精神世界,是这个作品非常独特的品格。”文艺评论家胡安忍说。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李梅表示,杨开慧烈士只走过短短29个春秋,《骄杨之恋》仅仅选取了她生命中最后10年的几个时间点,从五四运动的自我觉醒到被捕入狱选择牺牲,这些点正是杨开慧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从小我到大我不断成长、成熟的关键点。
呈现:用戏曲之美感染观众
“饰演杨开慧的李梅不仅有疾风暴雨般的唱,还运用了一连串的程式动作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挣扎。”一位戏迷在评价演员的表演时表示,揪链子、翻身、鱼跃、搓步、跪步……最后无力地扑倒在台阶上,表现出面对被折磨的儿子,作为母亲,自己想救又救不得的挣扎与凄绝。
现代戏最难的是化用戏曲的程式动作为现代人的日常生活,而且不失戏曲的韵味,否则就可能掉入话剧加唱的窠臼。对此,《骄杨之恋》注重从戏曲之美中发掘表现力,并转变成对观众强烈的感染力。剧中,李梅生动地诠释了杨开慧的各个侧面:面对孩子,她是柔情似水的母亲;遥对丈夫,她是忠贞不渝的爱人;面对敌人,她是不屈不挠的战士。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马也表示,所有的演员都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角色。无论是导演、表演还是灯光舞美设计都非常讲究,艺术家们在用心用情用力进行艺术创作。
“《骄杨之恋》把‘思想的人性样态’转为‘活动的人物形态’来进行表达。这既需要在古典戏曲的宝藏中不断挖掘,又需要借助现代的舞美、舞蹈、声、光、电等手段统筹协调。全剧多次使用现代舞,既是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外化,又是创作主体对人物的诗意阐发,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陕西广播电视台导演、戏剧评论家张西萍说。
“查明哲导演是话剧导演,但他很尊重戏曲。这个戏运用了大量戏曲手段、技法,充分发挥了戏曲的特长:虚拟性,程式化,写意化,时空自由,演员唱念做等技能,全剧戏曲的审美特性相当突出。”国家一级编剧李宝群这样评价。
“这部戏的音乐首先要创作出一个让人喜爱的女性主题,当人们从心理上认同她、接受她、爱她,她的革命事迹便可随之光大。为此,我提出《骄杨之恋》的音乐应当在戏曲音乐传统的框架下进行唯美的表达。”《骄杨之恋》音乐总监、国家一级作曲程大兆表示,“唯美”是中心,是基本原则,是所有手段要实现的目的。
期盼:一部戏激活一个剧种
“碗碗腔虽然是一个小众剧种,但是通过《骄杨之恋》使我感受到这个小众剧种的雄浑博大、厚重又充满激情的主题表达。”国家一级编剧、甘肃省文联副主席曹锐表示,该剧让碗碗腔与时代共舞,并为碗碗腔的赓续攀登夯实了根基。
“将《骄杨之恋》用碗碗腔来排演,最初是李梅的想法,我一听就很赞成。”查明哲表示,一是碗碗腔委婉细腻,更适合情感戏,比秦腔更适合表达杨开慧这样一位女性;二是碗碗腔是一个小剧种,如果利用这样一部原创大戏,使得剧种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传播,让这一小剧种重新、真正地回到观众的视野里,对碗碗腔的发展很有裨益。
“经过音乐团队的精心打造,碗碗腔在委婉缠绵的特质上,又增添了大气舒展的魅力,完全可以表现更多的题材。”张西萍说。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艺术总监、本剧的主演之一边肖表示,《骄杨之恋》选用陕西地方特色戏曲碗碗腔作为载体,运用了当代新颖的作曲手法和配器,让小剧种呈现气势恢宏的效果。在通过凄美的故事和唯美的舞台传承红色基因的同时,更好激励后辈在先烈精神的指引下奋勇前行。
“《骄杨之恋》自亮相舞台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得到广大观众和业内朋友的肯定。”李梅表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将不断吸收专家意见,持续提升艺术品质,让该剧再上新台阶,从而更好地用杨开慧成长和蜕变的故事、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大无畏的精神去感染更多的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