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图志丨“中大狮”吉祥物制作全过程(视频)

中山大学

各位客官,猛戳以下视频,就可以看中山大学90周年校庆吉祥物“中大狮”的诞生过程哦!木有WiFi的小伙伴可以先看文字版哦~


专题片《中大狮:见证·传承》



中大狮:见证•传承



(策划/新闻中心、校长办公室 责任编辑/刘嘉 摄影/刘嘉、史海新、金凤 设计/秦志伟、杨磊、林辉坤 文案/刘嘉、冯丹丹)


在被钟荣光先生迁入康乐园之前,石狮已不知在广州城内阅尽多少世间繁华;而伫立于马丁堂前的百十年来,石狮又见证着岭南大学、中山大学的发展与壮大,传承着学校的精神、学人的风骨与学子的气质。而今,化身为吉祥物的它,更融入了温情与自信,成为中山大学文化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跃动与回眸,是什么吸引了它的注意?“审问狮”在设计中加入了孩童式的认识世界过程中探索的肢体语言和好奇的眼神。正因为对知识最初的好奇追求,才产生了“审问”过程中的各种奇遇,睿智而不拘泥于俗的思考方式,是伴随每位中大学子一生的可贵烙印。


与其他双目炯炯的狮子不同,“慎思狮”似休憩、似冥想,专注而忘我的表情既表现了“慎思”精神的深度,也配合了其余四只狮子姿态,使得整体布局高低错落、和谐有序。


“明辨狮”呈现坐姿,在设计过程中注重了肢体语言上的表达,以学习的场景再现了中大学子在学习过程中明辨的精神。而正是中大校训的这种“明辨”精神,影响并伴随着中大师生的每一次选择和思考,每一次进步和发展,让每位中大人终身受益。


“笃行狮”是本系列狮子中的主角,艺术地升华了马丁堂石狮的气质。由原型的蹲姿到艺术化后的站立回首,表现了中大人经过了九十年“笃行”的实干积淀,中山大学的发展正在迈向新的高度。大小狮子的目光一致望远,也正契合了中山大学办学九十年来,全体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同心协办共同致力于中大发展的可贵精神。


今年是孙中山先生创办中山大学90周年,世事轮转变迁,但学校血脉承继至今,精神气度愈发挺立。作为吉祥物,必须与中大的内在气质相契合。


以马丁堂前的石狮作为原型,这样的设计思路在主创者的脑海中逐渐成型。这座石狮是岭南大学首位华人校长钟荣光先生从广州城内觅得,移入校园安置。石狮口含飘带,脚踩一只小狮,东西向蹲姿回首,被中大人美称为“马丁堂守护神兽”。


狮子本不是中国“土著”,东汉时被进贡到中国。故在中国历史上,石狮可上溯至东汉。历代石匠或许并未见过真的狮子,所雕凿的中国石狮则脱离了动物学上的真实形象,融入了大量中国神兽的元素。同时,民间舞狮艺术也与之相伴而生。千百年来,无论是镇邪压祟,还是寄意吉祥,狮子都承载了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审美观念。


从另一个角度理解,“狮子”与“师•子”同音,用作中大吉祥物以象征师生间血浓于水的天然亲情,也是再恰当不过了。


马丁堂前石狮耳朵大而竖起,全身肌肉柔韧而富有弹性,属于石狮中典型的“南狮”,这一形象也被广泛表现在传统的舞狮表演上。主创者初期曾以岭南地区的舞狮形象作为蓝本进行线稿的初步创作。虽然借鉴了舞狮形象中夸张且富于装饰性的特点,并突出眼部、身体花纹和附属物件等元素,但因脱离马丁堂前石狮的形象而被弃用。


另一套草稿的基本形体与马丁堂石狮接近,但是头顶螺鬣部分“火”的造型略显突兀,也不能较好地还原其貌。



马丁堂前石狮耳朵大而竖起,全身肌肉柔韧而富有弹性,属于石狮中典型的“南狮”,这一形象也被广泛表现在传统的舞狮表演上。主创者初期曾以岭南地区的舞狮形象作为蓝本进行线稿的初步创作。虽然借鉴了舞狮形象中夸张且富于装饰性的特点,并突出眼部、身体花纹和附属物件等元素,但因脱离马丁堂前石狮的形象而被弃用。

另一套草稿的基本形体与马丁堂石狮接近,但是头顶螺鬣部分“火”的造型略显突兀,也不能较好地还原其貌。


虽然舞狮的形象被弃用,但是其造型如起势、跳跃等,则成为主创者后续设计狮子动作的参考。在基本形象确定后,主创者决定以五个基本动作,展现中大学子日常的学习生活状态:基本型、阅读、休憩、文体活动、毕业。


在此过程中,主创者直接考虑将十字校训糅合其中。而这五个动作经过合理的演化和解读,恰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不谋而合,学问思辨行一气呵成,张弛有度,动静相宜。被赋予校训精神的五只造型各异的狮子,构成了一组完整的“中大狮”。


如何将图稿转化为实物,又当以怎样的材质来呈现?经过多方选择,主创者决定以具有岭南特色的“石湾公仔”作为第一代“中大狮”的实现载体。


“石湾公仔”是广东佛山石湾镇艺术陶瓷工艺制品的“昵称”。石湾陶器经历了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由粗到精的发展,至唐代方有艺术陶器的出现。“石湾公仔”因造型生动传神、釉色浑厚质朴、技法灵活多变而闻名,选定这一载体来呈现中山大学吉祥物,将土坯的敦厚沉静及历火后的华彩绽放,与对学校历史的追索作了印证。


陶塑“中大狮”的第一步,是要制作母模。将平面的线稿演化为立体的陶塑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的不仅是忠于原图的严格遵守,还要通过合理想象将平面图未能展现的部分补全,更有对陶塑轮廓的精当把握。狮子身体各部分比例、毛发的分布和形状、五官等细节的刻划都需要反复揣摩,再一遍遍修改完善。


在陶塑师的手中,泥土仿佛有了灵性,聚合成一只只成活灵活现的小狮子。仅制作母模是不够的,要实现量产,还需要以母模来制范。“范”也就是模具,用来大规模制作坯体。经过处理后的母模变得坚硬,在母模上浇注特制的泥料,待其凝固后,就成为分块印刻与母模相反形状的泥范。


紧随其后的是坯体制作。将范拼接合拢并固定,将预先配制好的泥料通过预留的孔洞均匀注入范中。工人们娴熟而准确地控制着泥浆的流速,流速过快容易产生气泡,相反则容易凝结,整个过程一气呵成。为保证质量,一套泥范仅能制作50件坯体。


静置数小时,坯体则基本凝固成型。循序拆除外范,取出坯体。此时的坯体表面略不平整、部分细节不够清晰,工人们会用毛刷、砂纸、小刀等工具进行修整和打磨,同时将不易整体制坯的附件如“博学狮”的学位帽、狮子背后的校训字样等粘贴于坯体上。


此时,坯体已经成为完整的形体,经过短时间的烘干,就将进入施釉烧制的步骤。


陶塑表面最终呈现的色彩,取决于釉药。在釉色的选择上,主创团队为了与“红砖绿瓦”的中大建筑特色相匹配,特别指定了“大唐红”与有冰裂纹的绿色作为“中大狮”的颜色。


施釉的工艺会直接影响到成品最终的外观。为兼顾施釉均匀与操作简便,工人们对整体或主体的釉彩部分采用喷雾法,将釉药通过高压均匀喷洒于狮身;对小面积的釉色,则以毛刷细心涂抹。谁能想到,最终呈现“大唐红”的釉彩,烧制前竟是通体诱人的桃红呢。


完成施釉工序的坯体被错落地摆上层架,推入窑中炼制。1600摄氏度的高温,近一天一夜的烧制,我们很难想象窑内发生着怎样的奇妙反应。随着窑门的开启,耀眼的红和光亮的绿顷刻漾出。原本暗哑的素面被明艳的玻璃光泽所取代。由于绿色使用釉料的特殊性,制成品在出窑冷却时发生反应,形成不规则的冰裂纹;仔细听,还会有细碎的“叮叮”声,像是自然的奏鸣。


“中大狮”的3D效果图是在陶塑的基础上制作出来的。相较于陶塑,3D效果图的描摹刻画更加逼真,恢复了陶塑无法体现的细节部分,如“笃行狮”所衔的飘带、“博学狮”所指的灯泡、“审问狮”所见的蝴蝶等等。3D效果图最大程度地保留并充实了线稿图样所呈现的形象,为将来各种不同材质产品的制作提供了蓝本。


有了3D效果图,或许在不久后,就会有“中大狮”造型的布偶、钥匙扣等走入师生校友的生活,会有“中大狮”动画片、微信表情,多元地诠释和演绎属于所有中大人的“萌宠”。


从“守护神兽”到“中大狮”,主创者将具象符号化,转换为特征明显、线条简练的艺术形象。我们特意选取了马丁堂前石狮和3D效果图的部分细节,一一解读主创者的巧思。


石狮头上的卷毛称为“螺鬣”,由一圈圈规整的圆形涡状体构成,在古代是主人地位的象征,在数目上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马丁堂前石狮螺鬣涡形明显,成簇状集中于头顶。而“中大狮”则用一连串从头顶自耳际递减的圆形代替涡形,简化了线条,突出了轮廓;同时在圆形中嵌套小圆,以增强螺旋感。


眉毛部分一改原型中繁密的簇状,用强调轮廓的多层内旋涡状曲线来表现,像极了中国传统的“祥云”纹样。飘逸灵动的曲线在眉宇间舒展,使“中大狮”多了一份俏皮。


对于环绕在狮头下的鬃毛,主创者在保留原造型的同时,对线条加以简化,使之精致却不冗杂。两层不同形态的鬃毛被抽象为简洁的椭圆形和尖叶状,在柔与刚之间取得巧妙的平衡。


石狮用以镇宅,多面目威严、凛然不可侵。马丁堂前石狮双目圆瞪,嘴大而犬齿外露,颇为威猛。这种强烈的距离感,对吉祥物的设计来说显然是不合适的。


主创者极尽巧思,将眼珠填黑并加上高光,缩窄了嘴巴开咧的幅度,弱化了外露的犬齿,狮子立刻从凌厉变为温驯。最是那两片圆圆脸颊,像极了“婴儿肥”,让人忍不住想捏一捏。头侧的耳朵则基本保留了原型,仅对线条作了适当的处理。


脸部五官的蜕变无疑是成功的,“中大狮”已脱胎换骨,整体给人以憨态可掬、萌动逗人之感。


“中大狮”一组五只,或跳跃或俯卧、或蹲坐或站立,虽形态不一,但都透着特有的精气神。这或许要归功于在躯干和四肢上的处理。


仅“中大狮”的一条后腿,主创者就反复揣摩、多次修改。原先设计的后腿线条虽然柔美,但缺少力量感。所以,在修改时特地再略施以棱角,以凸显肌肉线条;腿部后侧适当保留上翘的毛,以增加动感。在腹部,有多达十二块均匀饱满的“腹肌”,下腹部向上收紧,彰显着健美。对于尾部的处理,以火焰纹方式展现,随狮子的动作或隐或现、或上翘或下垂,与整体形态相配合。健朗挺拔的身体,让“中大狮”散发出年轻自信的魅力。


脱胎于马丁堂前石狮、身着“中大色”、具足岭南意趣、寄寓校训精神的“中大狮”,成为中山大学90周年校庆一张出彩的名片。


岁月无声,石狮矗立校园,于静默中见证了学校的变迁,交融兼蓄,传承着一脉相通的学术理想和济世情怀。九十年,同时也是上百年,上千年。


在五只“中大狮”身上,似乎交融着古与今、中与西的气韵。从此刻开始,他们与石狮一起,守护校园,和无数中大人共同开启下一个九十年。



iSYSU,这里是中山大学

    Read more
    Added to Top Stories

    Sen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