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博雅学堂:学习诗词格律,感受诗意人生
<受访同学>
博雅学院本科2016级:李尔清、谷天一、蔡臻郅、陈璟桁、张鉴涵、张芝安、王予立;
本科2015级:李明真、罗文雨;
本科2014级:曾威;
研究生:张江毅、谢声远
▲《诗词格律》课程授课教师陈慧(执帽者)与博雅学院的同学们在一起
以点带面,注重点评
陈慧老师的《诗词格律》属于博雅学院本科一年级的课程。陈慧老师以点带面的讲解方式,让同学们印象深刻,也让他们感受到了与高中时大不一样的诗词世界。
据课程助教张江毅同学介绍,《诗词格律》课程内容可概括为两大部分:一是诗词的历史,即文学史范畴;另一部分则聚焦于诗词创作。在诗词历史的讲解部分,陈慧老师多带着同学们探索诗歌的渊源。围绕诗人,以点带面,通过讲解每个时代有代表性的诗人和流派,陈慧老师同时也为学生构建起了条理连贯、点面结合的诗史和词史。尽管课程已经结束,但大一、大二上过该课的同学,不少依然对课程内容十分熟悉,如数家珍。张芝安同学回忆道:“老师会讲解作者的家族背景,譬如讲杜甫,就会讲到杜甫的祖父、先祖等人,讲家族渊源。老师注重诗歌的背景,诗人的经历。让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读诗词不应当只关注于诗词本身,还要知人论世、寻根溯源。”
课程改变了学生们对于诗词的认识。张鉴涵同学对此感触良多:“当初面试博雅学院时,我说到我喜欢陶渊明,但后来上了这个课之后,我明白了自己对于陶渊明的喜爱,还停留在一个比较肤浅的层面上。”在读诗词时,他也开始变得更加“专业”:“现在读杜甫,同时会看《杜诗详注》《杜诗镜铨》等书。以前我们只是简单鉴赏,现在还要看版本、要考证。”不少同学也坦言,陈慧老师的课程,改变了他们高中时对于诗词的看法,几乎每一节课对让他们印象深刻,让他们获益匪浅。
讲解不同内容,陈慧老师的讲解方式也随之变化,颇具匠心。以讲解李商隐的作品为例。据同学们介绍,在讲解李商隐时,陈慧老师就布置大家课前先去读李商隐的“无题”系列诗作,在课堂上作报告。不同诗派、不同风格的诗,陈老师会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总体进度是按照体裁安排,从五律到七律到七绝再到词。
▲同学们结课后写给陈老师的信,其中集录了他们的一些诗句
课上的自愿创作和点评环节是课程的特色部分。助教张江毅同学回忆起了他的所观察到的同学们的表现:“课上创作,确实有一定难度,我观察到同学们还是有点捉襟见肘。但写完之后,在老师的鼓励下,大家都会很积极地上台展示自己的现场习作,这点我觉得很好。”为了更好地鼓励学生在现场创作,陈慧老师还会运用“诗钟(古代文人一种限时吟诗的文字游戏)”等方式鼓励大家创作,如有一次,陈慧老师在课上要求大家模仿古代写洞庭湖的诗句,来描写中大的园东湖,鼓励大家以熟悉对象入诗,激发大家的创作热情。
得益于小班教学的模式,课程学生大概三十多人,无论是课上的即兴创作还是课下的习作作业,陈慧老师都一一认真指导、评阅。蔡臻郅同学回忆道:“老师对每一位学生的作业,都尽量做到课上点评。老师也希望我们的题材能够做到多样化。鼓励‘我手写我心’。”
对于学生习作,陈老师不仅自己点评,也组织学生之间在课堂上相互点评。点评背后,学生感受到了更多思考的快乐。通过点评他人的习作,同学们会主动思考诗词与个人状态、际遇之间的关系。据李尔清同学回忆,班上有一位男生平时给人感觉很温柔,却写出了“善哉海河清”,希望国泰民安;写出了“天地不悲生死客,古今还宿去来人”,通过时间和空间表达给人一种苍茫感,让人佩服!感觉作品与他自身给人的感觉不太一样。
创作与点评,让同学们寻找真正的自我,思考自己是如何被塑造,以及应该如何塑造自我等深奥的命题。另外,相互点评,也让同学们增进了相互之间的了解。
来源生活,厚积薄发
创作与点评环节,是《诗词格律》课程的独特之处之一,也是让同学们印象最为深刻的环节。有时灵感闪现,下笔即成,但更多是绞尽脑汁,但无论怎样,同学们都认为这样的一种训练,对他们来说,大有裨益。
有些同学在上课前,就已经听说了创作环节。当记者问到,会因为创作之难而感到胆怯、焦虑吗?同学们则认为,本来就抱着探索诗词世界的心态来上课,希望通过课程有所收获,上课前,对于课程,更多是期待。而跟着颇具亲和力的陈慧老师一起领略诗词之美,对他们而言,本身便是一种是享受。
“在题材方面,陈慧老师布置过登楼、怀古等题材,有时灵感来了,可以写得很快。也有同学写过情诗。”蔡臻郅同学回忆道,她身旁的谷天一同学笑着指了着写“情诗”的陈璟桁同学,陈同学接过话向记者解释并讲出自己的见解:“其实我那一首并不算情诗,用的是《红楼梦》中的典故。写诗不一定要写自己真实的事,文学作品也是人的情感的延伸,如果你能被它打动,写出来的诗也同样能动人。”
除了老师所布置的题材,同学们自己挖掘的题材也是多种多样。有的同学集中围绕思乡题材进行创作,甚至一口气写了七首,形成一整个系列,不仅抒发了自己想家的心情,有的更设想自己已经是七八十岁,写那时候思乡的心情。也有同学关注闲愁方面题材,另外,演奏乐器、珠江、月亮、园东湖的荷花等日常生活中的所见事物、所做之事,也都成为了同学们创作的题材。有的同学还大开“脑洞”,以苏格拉底、“双十一”甚至是电视剧为题材来写诗。而陈老师也鼓励大家题材尽量多样化。
比如开栋同学在其第一首七律中调皮写出贫穷“单身狗”“双十一”独游杭州之恨:先是“脉脉幽兰传倩语,惶惶熠耀映愁尘。”“熠耀”,出自《诗经•豳风•东山》“町畽鹿场,熠耀宵行”,意为萤火。意思是,夜遇情侣后,即便黑暗中一闪而过的萤火,也能照见愁尘。接着他又想到这里是阿里巴巴总部,“双十一”这天,多少人“散尽千金悔邲津”。这是用《史记•晋世家》邲之战中抢渡断指一事,极言购物“剁手”之惨烈。结句更哀叹“单身狗”既是情场失意,又复钱囊羞涩,只得在寒风中恨恨长狺。
除了题材,格律也是创作里面的一个重点难点。蔡臻郅同学认为,在合格律的情况下,要表达出自己的心情是最难的。然而,格律还是相当重要的,不少同学在初学阶段都会因格律出错而感到困惑。“其实我觉得最开始主要还是在格律方面经常出错。格律为什么重要呢?才华好的人太多,灵感之外,格律能帮你更进一步。”陈璟桁同学说。
面对格律上的问题,同学们会发挥主动学习的精神,主动查找韵书,在查找过程中,发现一些新的可以入诗的字,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学习和积累的过程。
除了自学,陈慧老师的指导与鼓励,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蔡臻郅同学所创作的一首绝句为例:“梁燕语多词,沉吟应劫迟。水芝前夜老,题罢红叶诗。”陈慧老师点评最后一句出律了,而且意象太多,小小一首五绝难以承载,建议对最后一句进行修改。然而“红叶”一词乃“诗眼”,表达相思之情。想了好久,蔡同学依然无从下手。陈老师耐心引导,蔡同学最后受到了薛涛“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的启发,把最后一句改为了“何处诉相思”,既合乎格律,上下衔接也更为紧密,感情表达更为流畅。
有意思的是,有些同学的作品表现出来的风格与本人日常风格,相距甚远。创作,对于他们来说,还是一种发现自我的过程。王予立同学平日给人感觉是个温婉的小女生,连她自己也十分认同这种个人定位。然而,陈慧老师却发现她所写的诗苍劲有力。“感觉发现了一个新的自我。”王同学笑称。
如切如磋,言传身教
课堂之外,陈慧老师投入了大量精力备课,还经常跟同学们交流。陈老师经常提醒学生要注重积累,强调有“输入”才能有“输出”,不仅自己的上课内容每年更新,希望为同学们提供更多材料,更在课后组织读书班,带领同学们一起阅读经典。在诗词小组的微信群里,陈慧老师参与同学们的线上“对对子”游戏,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的兴趣。
▲课后,陈慧老师带同学们一起读书,曾以共读班彪《王命论》和班固《答宾戏》的方式跨过2015年,恰好上古版《答宾戏》在二〇一五页。健芸同学结合读书会所讲内容在群中分享相关文献。
课外,陈慧老师还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同学们一起对习作“精雕细琢”,真诚、热心地与学生交流。张芝安同学就十分享受与老师一同课外改诗的过程。“有一次陈老师发微信给我,要我把一首诗中的两句改一改。其实那两句没有格律错误,老师只是认为我在意境上可以写得更好。我想了两天如何换某个字,改完又把后面两个字再改,我会纠结在那一两个字而不知所措。老师说‘弃一子而满盘皆活’,不要纠结一两个字而是要思考整句、乃至整首诗的意境,我听了很有感悟。这就是在不断探索。”蔡臻郅同学则有着和陈老师一同查韵书的经历。“我记得结课之后,老师还发微信和我说我的一首七律里边的‘且醉渔歌莫问还’,最后一个字出律。可是我自己在网上搜平水韵是没错的,于是我把自己搜索的结果发给她,她和我一起查书。最后发现‘还’作为‘回旋’和‘归还’是放在不同韵部的。结课了老师还很关心我们的习作,确实费了很多心思。”
言传身教,润物无声。除了传授诗词知识,带领学生一起创作、点评及修改诗词以外,陈慧老师平日温柔敦厚的处世风格,也感染了许多学生。在学生的心目中,陈慧老师很亲切、很有气质。课堂上,穿着类似汉服襦裙一般古雅的服装,有时用粤语为学生吟诵诗词,让学生不自觉地也带着虔诚的心进入课堂的诗词世界。在课外,陈老师以自己的摄影或绘画作品配诗,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她对于诗词的真切热爱。
▲陈慧老师镜头下的诗意中大
让诗词创作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上了诗词格律课程后,同学们对诗词有了更多了解,结合自身的创作经历,也切实明白到了积累的重要性。张鉴涵同学表达了他的观点:“也许心中已经有想要表达的感情,但是要把感情转化为诗的语言,确实不容易。我在读《杜诗详注》的时候就发现杜甫化用了很多鲍照和庾信的诗,而且总能化腐朽为神奇。我出口就是大白话,可是杜甫却因能吸取前人精华而使自己的作品显得绕有趣味,典雅精细。譬如‘到’这个字我一直觉得不好入诗,但是杜甫的两句诗:‘涧道馀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我觉得它就把‘到’用得很好,沉着有力。我们一是语言跟不上思路,二是积累跟不上表达。杜甫在读书方面确实下了苦功夫,所以才有惨淡经营而又不失天成之趣。现阶段我认为我们还是需要多读书、多输入,功夫在诗外。”
学习了《诗词格律》课程后,不少同学在日常中也会选择用诗词来描述生活,表达情感,也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去观察生活。李尔清同学来自北方,园东湖的荷花,就是她常写的题材:“荷叶的浮沉,荷花的开与谢,我都会去观察,去描写。因为在北方很少见到植物常青,看到这样的景象,就会让我很明确地感受到自己身在异乡。”
▲张江毅同学的摄影图片,他说学习诗词也会对摄影有影响
对诗词的学习,甚至还影响了他们在其他方面的学习与兴趣。助教张江毅同学对记者介绍了诗词对于他平日的摄影爱好的影响:“对诗词了解得越多,我发现诗和摄影图像,和线条艺术是相通的,对我拿起相机构图可能有影响。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上完后我发现我看世界、看问题的角度,和以前不一样了。”
--- iSYSU ---
采写:李敏盈 刘琼芝
编辑:谢一璇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zhongdaguanwei@163.com